在金融领域,信息量也出奇的大。比如,美国股市每天的成交量高达70亿股,这在以往是根本无法实现的;Facebook每天更新的照片量超过1000万张,每天,人们会在网站上点击“喜欢”按钮或写评论约30亿次,这就为Facebook公司挖掘用户喜好提供了大量的数据线索;谷歌公司每天要处理超过24拍字节的数据。这意味着,其每天的数据处理量是美国国家图书馆纸质出版物所含数据量的几千倍;谷歌的子公司YouTube也开始受益,每个月都会有8亿访客,平均每秒就会有一段长度在一小时以上的视频上传;Twitter的信息量几乎每年翻一番,截至2012年,每天都会发布超过四亿条的微博。
Google公司的人工智能专家彼特·诺维格曾把这种增长与图画进行分析和对比,举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例子:他先要人们想象来自法国拉斯科洞穴壁画上的标志性的马—这些画可以追溯到1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接着,再想象一张马的照片或毕加索的画。当然了,这些画和洞穴上的壁画并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事实上,毕加索看到洞穴壁画时曾开玩笑说: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创造出什么东西了。同样的道理,人们不能只把过去的信息当成唯一的标准,而是要不停地创新和相信创新。我们回想一下,壁画上的那匹马在当时肯定花费了很长的时间,但在现在,一张照片就可以解决了,并且能够以动态的形式来播放不同形态的马,如一秒播放24幅。而这就是一种改变,就是一种由量变导致的质变。接下来,我们再以纳米技术为例:纳米技术的原理是当事物升级到分子级别的时候,其物理性质就会发生改变。只要你明白这些性质后,便可以运用相同的原料做以往无法做的。比如,铜原本是用来导电的物质,当它到达纳米级别的时候,就无法在磁场中导电;银离子是具有抗菌性的,当它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时,原有的抗菌性质就会消失不见。同样的道理,当人们增加所利用的数据量时,就可以做一些原本在小数据量基础上无法完成的事。
无论怎样,从量变到质变这一技术创新,都将成为行业转型和模式创新的引擎,同时为未来创造更大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
9.优劣思维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优势,也有劣势,大数据也是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优势: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在企业运营中打破传统思维,打破时空局限,提供多种创新思路,为时代进步提供了新的途径—它可以在海量的、零散的数据中,找到潜藏的、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让营销变得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
以阿里巴巴集团为例。
它打造的线上淘宝数据魔方,可以通过对产品的热销、消费者搜索关键、消费者的人流量等进行数据构建,形成一个个总结数据库。而阿里巴巴入股新浪微博,则是为了获取更多社交平台没有的数据。这样一来的话,社交平台与电商平台的数据库就完全对接了。
对接之后,微博用户的海量数据就能用来预测用户需求的趋势,然后通过原有的数据库验证数据的有效性,从而产生贯穿用户行为全链条的数据。当海量的用户需求被详细捕捉并在生产、供应链、库存、物流等环节反映出来的时候,阿里巴巴集团就能够把握整个商业社会律动的脉搏。
加上长期积累的海量用户数据管理系统,阿里巴巴集团深度挖掘内在的运营规律和用户的行为特点,推出了开放的电商云工作平台“聚石塔”计划—将复杂的数据和应用集合在一起,利用整个“阿里”的各方资源优势,如阿里云、淘宝网、天猫、支付宝平台等,通过资源共享与数据互通来创造商业价值和财富。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大数据的劣势。
首先,大数据存在隐私泄露的情况。对于每个人来说,总会有一些是乐于与他人分享的,但也有一些是不愿意与他人分享的。但大数据体系本身,是不会考虑个体或群体是不是乐于分享的,而是自动自发地吸纳所有的数据。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越来越普及,有关大数据与隐私的问题也备受关注。毫无疑问,未来可以获得的个人数据量越多,信息量就越大。有关专家指出:可供分析的数据越多,信息就越“阳光化”,越不能保持“匿名”的状态。由此,就非常容易出现个人隐私暴露问题,甚至是个人隐私完全暴露的状态。
其次,大数据只能发现过去,不能左右未来。
在大数据时代,每一个Byte(字节)中都藏有一定量的数据信息。对这些隐藏的信息加以归纳整理,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正是“大数据”的意义和目的所在。但问题也因此而纷沓而来,如“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垃圾数据”“缺乏创新和不了解消费者需求”等。
以手机为例,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最初,摩托罗拉V3系列大获成功,号称销售达一亿部,傲视群雄。但只在V3机型上做文章,缺乏创新,只会让消费者厌倦;2007-2010年,诺基亚的业绩如日中天,说塞班系统“一统天下”一点儿也不为过。无论数据上还是场面上,它都占据了有利的条件。但问题是,消费者对自己的需求并不明确,只有当产品出来后,才会惊叹,然后把旧产品扔在一边。因而不久之后,塞班就被IOS和安卓这些“新势力”攻城略地,打得溃不成军。
如今,摩托罗拉和诺基亚已经败下阵来,分别被谷歌和微软收购。除此之外,大数据还有很多的优势会在其他章节一一解读,但劣势也在一点点凸显。我们明确的一点是:大数据所制造和存在的价值值得被认同,但绝不是夸大。
10.冲击思维
大数据对人类的生活或工作有什么冲击?尽管人们对此各持己见,但它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生活、网络科学等领域有着至关的重要作用。
就好比去年2013年火爆播出的亲子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着实让电视行业和大众生活为之震了一震。没想到,一个电视节目能够引起民众的亲子热潮,还体现了大数据的冲击力。试想,如果没有大数据的存在,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在世界的其他角落,有那么多喜欢观看这个节目的人,有那么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亲子教育模式。
大数据除了在电视节目方面对民众有了一定的冲击,还在互联网、手机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冲击性。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耗时十多年建立了支付宝。支付宝表面上看起来牢不可破,且为人们带来了很多便利性。可在大数据飞速发展的今天,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就在2014年春节,腾讯发起了微信红包。无疑,这对支付宝的统治地位形成了冲击。有了第一次冲击,就会有第二次冲击,第三次冲击……就连马云都在焦虑如何面对这种情况,互联网圈子里其他人能不焦虑吗?面临着互联网的一次次冲击,微软也无奈宣布向手机和平板电脑厂商免费提供视窗操作系统,以此来抵抗谷歌的安卓操作系统。
事实上,互联网已经淘汰了很多行业。它不仅仅是一个创造价值的领导,也是一个毁灭性极强的领导。传统的商业模式在他面前,不堪一击。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传统的企业停滞不前,甚至再无利益可言。
就好比当下最火热的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等,从表面上看,的确吸引了诸多眼球,可是这些东西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年轻人大多通过网上观看,而不是守在电视机前。由此,电视机使用的频率会降低。的确,现在的手机跟电视、电脑毫无差别。无论你在公交、地铁,还是在马桶上,都能观看节目。有了如此方便的渠道,又怎么会跟随老人们或一些居家人守着一个电视台呢。在不远的将来,也许会出现这样一种模式:一档好节目,可以直接跟互联网视频平台合作。这样一来,其观众很快会有上亿,节目的制作人也可以直接分享广告收入。一旦这种趋势形成,电视台的意义又在哪里呢?
再说一个被互联网冲击的领域—手机。小米手机的出现,对传统的手机厂商形成巨大的冲击。其实,小米的模式特别简单,就是互联网硬件免费的概念。小米手机之所以会卖得很便宜,性价比又相对较高,是因为它不再把卖硬件看成一个孤立的生意。在以往,用手机看节目或玩游戏,可能会产生付费。但小米手机没有这些,所以它一问世,就对靠卖硬件赚利润的手机模式产生很大的冲击。
微信对手机,也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凡安装微信的手机用户,绝不会频繁地发信息或打打电话,因为都不如微信方便。尤其对于一些年轻的客户群来说。他们只需要轻点手指,就能够视频通话、语音聊天,还可以几位好友群聊,而且费用低廉。
可与此同时,有人禁不住问:依靠大数据的力量,真的能一次次给生活带来冲击吗?真能够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吗?在以往,人们总是会对自己的能力进行反思,随即提出质疑。在这世界上,总有些人宣称自己说的话很可靠,甚至认为自己说的话就是真理,但一次次的事实又告诉人们:你错了!或者说,你对得不完全。大数据也是这样,它不一定能改变世界,但却能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世界,更灵活地运用数据,给生活和社会带来便利,能够给我们枯燥无味的生活带来冲击力!
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大数据的冲击力体现在哪些具体方面:
第一个方面,大数据正在以无限的增长方式突破有限的增长。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方式是有限的,物质财富和自然资产是有限的。比如,煤仅供开采160年,石油仅供开采40年……
第二个方面,大数据正在以效益递增突破。在传统的社会中,所依靠的发展方式是成本高,但效益是比较低的,而在大数据时代,投入的成本较低,回报的却是高效益、节奏快的。
第三个方面,大数据是和谐共赢的,它突破了对立和矛盾的发展。在传统的发展观念中,人们有着这样的心理和模式—你有我就没有,你多我就少。这样一来,富者越富、穷者越穷。从某种程度上,这不利于和谐发展和供应。而现在,大数据时代的发展是和谐的、合作共赢的。因为大数据所包含的东西可以复制、递增,甚至是共享。
所以说,今天的我们,必须得承认一个事实,传统的PC(个人电脑)互联网已经成为过去完成时,甚至今天以手机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也未必能代表未来。在这样的新互联时代,怎样才能把新来的用户群成功地转移到新的竞争战场?更重要的是,怎样才能在新的战场上理解新的游戏规则,甚至建立游戏规则?
具体而言,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认为搞互联网免费就是疯子,是傻子?你是不是还像以前那样,搞出八大亮点、十大功能,然后重金投入软文、广告,进行地毯式轰炸?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跟顾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就再也不想与顾客打交道了?你是不是还像以前一样,做出来一款产品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然后差不多就供货了。
如此等等,还有很多,问题是,你是不是感觉哪儿出了问题,但是好像又看不出来哪里有问题?是啊,按照传统的经验来判断,哪里都没有错,但是你可能没感觉到,这个时代在发生变化。
这个时代是互联网的时代,你需要互联网思维,当然不是那种越来越“玄”的互联网思维,而是一种回归常识的互联网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