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很快适应大数据带来的新环境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像普华永道的调查结果所示:真正能挖掘到大数据商业价值的企业屈指可数。除了硬件成本高昂、升级费用持续增长外,相关人才的短缺也是企业成功利用大数据的最主要障碍。围绕大数据商业价值的开发,市场需要大批数据科学家。但在目前这个阶段,数据方面的高精尖人才仍然很难找。对此,Informatica认为,从数据架构模型分析入手,化繁为简,以成熟的平台方式进行数据管理、数据集成,是企业成功利用大数据的捷径,也是首席信息官获得晋升的有效途径。
Informatica数据集成平台提供了将数据转化为可信、可行且可靠的信息资产所需的全部功能,比如,高速传送数据、与合作伙伴共享数据、随时随地集成任何数据碎片、控制企业内或“云中”数据、查找并解决数据质量问题、给CIO依据数据主动采取行动的能力、创建针对最重要数据资产的可靠视图等。这些技术组合可以天衣无缝地配合运作,同时通过有效利用商品化的基础设施来降低总体成本。即便是没有数据科学家,企业也能够通过单一的数据集成平台全面地使用及管理本地的、云中的和社交网络上的信息资产,获得更多的商业价值。
由三大技术如云计算、社交计算和移动计算等趋势推动的大数据,正在重塑企业的业务流程、IT基础设施,以及对于企业、客户和设备生成信息的捕获与使用方式,为确保企业取得成功,CIO需要对大数据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做出战略性评估,并采用能够根据持续性变化的业务需求灵活扩展的、领先的数据集成平台。相信CIO对企业创新性的贡献必将成为其获得晋升的重要法码。
地产业尝试大数据思维卖房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渗透,地产企业也开始充分利用互联网,并尝试利用大数据思维卖房。
世联行副总经理兼董秘袁鸿昌这样告诉《证券报》记者:“我们的大数据系统已经上线,从目前看来效果还不错,成交量提高了5%左右。”世联行作为一家以房地产销售代理为主的公司,也正在尝试通过对客户的大数据挖掘和推动交易。实际上,利用大数据卖房的思维并不难理解。据一项资料统计:在房地产销售领域,每位售楼员需要接触十多位看房者,才有可能遇到一位购房者。特别是在楼市销售低迷的时期,售楼员要接触更多的看房者才能获得一次成交。
世联行董事长陈劲松这样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挖掘那些没有成交记录的客户价值?”从去年开始,世联行开始聘请IBM公司搭建大数据系统用于筛选和分析这部分客户。
此外,陈劲松还说:“世联行全国各分公司每年能接触到数十万个在售楼处看房的家庭。其中,至少有九成的家庭最终没有成交。世联行以及搭建好的移动互联系统可以通过一线售楼员的数据采集并将这些数据汇总。我们发现,如果在一个区域代理三个以上的楼盘,这个区域的潜在购房客户就基本能被我们的售楼员接触到,这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楼盘动辄就‘日光’‘夜光’的时代,没人在乎没有买到房子的家庭。但随着房地产行业的好年景逐渐远去,现在还有意愿买房的人似乎越来越少。所以,我们不能错过这样的潜在买房家庭。”
从目前来说,世联行采取的模式是:每一位售楼员接触到买房者的时候,都要搜集他(她)家庭的基本情况或购房意愿等信息,从而上传到数据库,让所有的售楼员能共享这些数据,以达到销售成功的目的。
陈劲松这样说道:“我们将这样的大数据叫作‘公海’。‘公海’为每个世联的售楼员提供了可以开拓的资源。”从目前的效果看,世联行通过大数据搭建的“公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世联行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袁鸿昌介绍:“2013年,世联行利用这些数据增加了5%左右的成交量。世联行的目标不仅局限于这一点,下一步很可能利用‘公海’数据开拓互联网金融。我们知道谁在买房时最需要资金周转,但目前,传统的金融机构几乎没有这样的业务。2013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大数据的整理为我们在购房家庭中寻找客户奠定了基础。”
当然了,也有一些同行对世联行的尝试表示不以为然。某业内人士说:“互联网金融的资金成本较高,不太适用于当前以自住需求为主的购房者。”而世联行有着不一样的解释:“如果考虑到开发商开盘的优惠,成本稍高的短期小额借贷仍然比较划算。”
此外,世联行的一些竞争对手表示:“类似的大数据挖掘没有什么秘密和门槛,这只是常规的业务拓展手段,他们此前就尝试过。”听到这样的言论,袁鸿昌淡然地说道:“服务业本来就是一个没有秘密的行业,但同样的事情,最终的落实效果可能千差万别,这可能才是服务业成功与否的关键。”
利用大数据产业,促进发展
安维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确定入驻贵阳的高新区。目前,安维思的机房正在加紧建设,预计3月就可以投产运营,届时便可开展大数据相关业务。安维思技术总监吕海潮说:“和众多企业一样,之所以选择贵阳,就是看中了这座城市发展大数据产业的先天优势。”
事实上,安维思技术总监吕海潮嘴里所说的先天优势,就是贵阳优越的生态条件和能源优势。贵阳这片土地,地质构造比较稳定,像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十分罕见,这就意味着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比较高,符合大数据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贵阳的天气比较凉爽,空气清新,也吸引了不少慕名前来的人才。当然了,最为重要的是,贵阳水资源丰富,电力也比较稳定可靠。在大数据方面,大数据中心耗电量比较大,是最大的一项成本支出;数据中心是一个特殊的设施,根本无法停止运作。如果当地电力网络没有办法分配足够的电力到数据中心的话,那企业就麻烦了!企业必须自己想办法恢复正常供电,而这些成本的投入,将大大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甚至为企业带来负担。
所以,企业在选地址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当地的电力分布条件和未来几年的趋势。如果数据中心的电力得不到充足供应的话,那企业就必须花费高昂的成本来实现电力正常的运作。
在行业中,电力的充足供应是大数据产业的基础和命脉,这不仅是企业共识,也是生存的条件之一。从目前来说,中国的数据中心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但是,这些区域出现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水电资源不足,有很多城市甚至出现“用电荒”。可以说,电力资源短缺已成为东部地区发展大数据产业的致命短板。
相比之下,贵阳水资源丰富,能源价格低,可以为大数据相关产业在贵阳生根发芽、枝繁叶茂提供充足的要素保障。说贵阳的水资源丰富,那到底有多丰富呢?贵阳境内有大小河流98条,水资源总量为46.79亿立方米,全市水能资源理论储藏量为119万千瓦,可开发量为90万千瓦,水电站装机容量近100万千瓦,是全国十大水电基地之一;贵阳的煤炭产量居全国第五,是著名的南方煤都,但价格在全国都是相对比较低的。
对于大数据企业来说,像贵阳这样优越的生态条件是可遇不可求的。贵阳空气十分清新,其标准已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清新空气负氧离子的上限。对于大数据产业相关电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来说,这个条件是非常有利的,能够大大降低生产和使用成本;且贵阳地质构造稳定,像地震、台风之类的自然灾害十分罕见,信息网络设备的“安全系数”很高,这也就减轻了企业投资建设大数据相关产业的风险成本;贵阳的夏天没有其他地区的酷暑,冬天没有其他地区的严寒,年平均气温只有15.1℃,即使在温度最高的8月,平均气温也只是23℃,因而,符合数据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必须考虑到的降温问题,还能很大程度上节约建设成本;贵阳海拔、纬度也比较合适,紫外线辐射较少,森林覆盖率高达43%,还拥有很多风景如画的公园,比如,小车河、黔灵山、花溪十里河滩等,光是风景如画这一点,就能吸引不少创业人才和知识分子。同样拥有风景优势的印度班加罗尔已经为我们做出了一个成功例子,它吸纳了不少像微软、IBM等国际顶尖IT企业,还因其成熟的外包产业享有“世界办公室”的美誉。班加罗尔的事实告诉我们:拥有先天优势的贵阳,在发展大数据产业方面,也一定会像班加罗尔那样,靠绝对的优势吸引一大批大数据和云计算相关企业聚集,并成为全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数据聚集地之一。
46.阶段思维
大数据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思维,改变着一些商业模式。同时,也拓展了人们的眼界。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思考大数据的未来。
大数据将会引领人们走向何方
前不久,英国通信管理机构Ofcom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小于20岁的年轻人中,有60%以上的人承认对智能设备“高度成瘾”,在成年人群体中也有37%的人“高度成瘾”。类似的调查不止一例,铁一般的事实告诉人们:高达78%的年轻朋友表示“自己无法离开智能设备!如果一天没有智能设备,那种感觉就像发疯了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