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概是太紧张了吧,她脱口而出的字,竟是“不——”。
瞬间心碎的男孩,面红耳赤地逃离尴尬的现场。后悔莫及的她,向好友坦白:“其实,我真正想说的是:不——不可能吧!你怎么知道我等这一天,已经等很久了?”没想到对方只听到“不——”,还没来得及把后面那一段“不可能吧!你怎么知道我等这一天,已经等很久了”听到就转身逃走了。
还有一个太迟才说“不要”的例子,也算是一个悲剧:三年多以来,一个男人拖着一份无以为继的恋情,终于向对方提出“分手”的要求。
“我‘不要’再这样继续耗下去了!”
她泪流满面地说:“我做错什么?”
“其实你对我真的很好,只不过我发现我们真的不适合。”他没有说穿,早在交往第二个月他就想分手了,就是因为她真的没做错什么,才会拖了那么久。
教人如何说“不要”的技巧,已经有许多专家提出建议,例如不要立刻拒绝,不要轻易拒绝,不要生气拒绝,不要随便拒绝,不要无情拒绝,不要傲慢拒绝……总之,时机和态度都很重要。但是,我觉得更重要的是——不要只说“不要”,而应该学着表达“要”。
否决别人的提案或请求,当然可以直接说“不要”。但其实对方真正想要的答案是“要”。这两个极端,并非完全没有交集。从“不要”到“要”的过程中,就是彼此“谈判”的空间。
学习用“要”代替“不要”,会让人际关系更圆满。说“要”,并非是委曲求全地全盘接受对方的要求,而是代表“我们可以坐下来谈谈看”。
即使对方是为求爱而来,你真的不喜欢他,至少可以让他得到“我‘不要’和你做情人,但是我‘要’和你做朋友”这样的结论。
说“不”很困难,但相比之下,说“要”可能更不容易。
无论是恋爱、工作或生活,练习说“不”,是个很重要的沟通课程;但练习说“要”更是不可或缺的人生科目。总要能够清楚说出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别人才知道怎么样跟你配合。只要语调客气、立场坚定,无论赞同或反对,都是可以沟通的开始。
不清不楚的灰色地带,并不等同于留白,它无助于拓宽彼此的视野,反而会拉长双方的距离。也许,它可以避免短时间内的冲突,但长时期的互动,还是要靠正确的沟通。
无论青红皂白,只知道一路坚持说“不要”的人,我们会把他当成天生的“反对党”。永远只说“要”的人,若不是太贪心就是个滥好人,我们只能深深寄予同情。
最怕碰到模棱两可的人,永远分不清楚他讲的到底是“不要”还是“要”,让我们即使有诚意要让他在相处的时候舒服一点,都还会害怕自己是不是搞错他真正的意思。
做你不喜欢的事
◎文/[美]杰克·霍吉
我也不用强迫自己了,每天的晨跑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每天都尝试去做一点儿你原本不喜欢的事吧,就当成是对自己的磨炼。
我是一位长跑爱好者,每天早上我都会做五公里慢跑。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我的晨跑总是坚持着。其实开始时,情况并不如此。
我曾经十分厌恶早起,每天早晨我都赖在被窝里为早起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总是使出吃奶的劲头,才勉强把自己从被窝里拽出来。真的,你也许会有同感,早上在床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如此让人珍惜,很多次我都又迷迷糊糊地打上几个盹儿。我也同样不喜欢跑步,尤其是长跑,我觉得它又艰苦又乏味,还会让人腰酸背痛。因此,一大早起床跑步,对我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那么,我,这个最不可能坚持下去的懒虫,究竟是如何转变成今天的长跑爱好者的呢?
答案需要追溯到我的祖父那番改变了我一生的教诲。祖父告诉我说,为了成为一位“行动者”,一定要做到自律。他解释道,不论我做什么,也不论我多么努力,如果我不能做到掌握自己,那么,将永远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力——这便是祖父的“梦想者”与“行动者”学说的核心思想,即:克己自制。
祖父引用他最喜欢的名人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来解释如何做到克己自制:“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的事情,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这就是养成自觉习惯的黄金定律。”祖父把这叫做“磨炼法则”,并鼓励我说,我只要能够坚持一个月,我一定能把自己改造成行动者。我听从了祖父的建议,并选定了晨跑这件对身体有好处但对我来说是那么艰苦的差事,开始亲身实践祖父的“磨炼法则”。
这可真是名副其实的苦差事呀。虽然我知道长跑益处多多,但我仍然讨厌它。我的身体状况很差劲,从家门口到四十码开外的信箱,往返一趟就让我气喘吁吁了。我确实是需要某种有助于提高心肺功能的运动,可我一定也不愿意选择长跑。于是,长跑便成了一件不折不扣的,我每天都必须做的不感兴趣的事情。
我的转变非常缓慢。每天的早起,却只能得到腰酸背痛的奖励,我有时会感到无比的畏惧。我也总是跑不了几步便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这样子下去,估计“磨炼法则”对我很难生效了,我的克己自制的目标也渺茫了起来。但惟一让我牢记心中的是,我必须强迫自己坚持一个月!我做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开始发生了。
随着身体状况的慢慢变好,跑步逐渐变得轻松起来,起床也变得不再那么艰难了。月底的时候,跑步这份苦差事似乎不再那么恐怖了,尽管早起仍然有点儿困难,有点儿费劲,但似乎可以克服。一切都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自然,直到我竟然不自觉地渴望晨跑!这时,我才开始真正感觉到,原来清晨长跑是一种享受。
让我们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我只不过是每天早上都爬起来去跑步罢了。然而,清晨长跑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成了我的日常行为的一个部分,我也不用强迫自己了,每天的晨跑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习惯。
“磨炼法则”对于培养克己自制的品质至关重要,克己自制则是充分发挥潜能的关键所在。
我不是沉默的羔羊
◎文/姜江水
职场就是这样残酷,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些,不能太露锋芒,也不能太过软弱。
打开信箱,发现有一封好友靓的信,第一句话是:“他们都欺负我,就因为我是一只沉默的羔羊。”我的眼前立时出现了一个眼含热泪的小女孩形象。
靓所在的公司很大,人员比较复杂。她们部门有七八个人,头儿刚过而立之年,年轻有为,业务能力强,做事干脆利落,只是说话有些刻薄;年龄最大的张姐快四十了,自恃资格老,对人总是颐指气使;男同事瑞出身于高干家庭,相貌英俊,加上头儿喜欢他,平时颇有些骄傲,说话办事很少顾及他人的感受;小玉是和靓一起应聘来的大学生,人长得娇媚,能力也不错,只是个性太强,凡事都要争个“上游”。
相比较来说,靓是那种很宽厚、很忍让又识大体的女孩子,尽管每一个同事都有不同的个性,可是靓和他们相处得还算和平。靓从不和他们争什么,多做一点、少得一点,对靓来说都无所谓,只要大家相安无事就好。
可即便是这样,靓仍然不免受到指责:材料印得不准确啦,文件格式不对啦,办公室不干净啦……靓一次次都忍了下来。
可是最近,靓觉得自己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自己的忍让恰恰成了别人欺负自己的根据。
靓的部门在两个月前接到了一项重要任务——为某大型企业做宣传企划。头儿把任务做了一下具体分配后说,在做好本职工作以外,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进行独立创作,若有好的创意被采用,公司有重奖。
靓出于对企划的热爱,苦熬了一周,终于完成了一套让自己满意的策划方案。
在讨论会上,靓小心地把自己的方案提出来。她的话音刚落,瑞就阴阳怪气地说道:“真没看出来,我们这个部门还有条真龙呢!”张姐接着说:“靓,我让你打的那份文件给我打好了吗?”小玉得意洋洋地站起来:“头儿,我的工作都完成了,请过目。”
头儿接过小玉的文件,一边翻一边说:“靓,你的先放这儿吧,我们待会儿再讨论。”
靓的心一下就凉了。自己的辛苦自费不说,还遭到了大家的奚落,想想他们平时的样子,不过是一种伪装。
但令靓想不到的是:她的方案最终被采用了。不过,头儿同时也告诉她,不能用她的名字,因为靓在单位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一个人搞这么大的企划,说出来没人会相信。
靓虽然有些不甘心,但想到方案能被采用已属幸运,用谁的名字无所谓,就同意了。
因为这次企划取得了巨大成功,靓的部门受到公司重奖。头儿请大家吃了顿饭,每人发了个红包。靓的红包里装了10000元。靓暗暗高兴:这才真正是自己的劳动所得。
可是前不久,靓听说一件事,对她打击很大:其他几位同事都拿到了20000元以上的红包,只有她的最少。自己付出了那么多,别人却坐收渔翁之利,而且连个谢字都没说过,这也罢了;现在同事们对待她的态度都是不冷不热的,说话也不阴不阳。
靓想去找头儿问个清楚,也想和同事们说个明白,可是又想,这样做可能更伤和气。大家整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总还要在一起工作,吃点亏就吃点亏吧。
可是靓想得太简单了。两周前的一天,靓有一份很急的文件送晚了几分钟,头儿铁青着脸说:“做一份文件要这么长时间,也不知你上次的策划是怎么完成的。”靓一下愣住了,她强忍着泪水走出了头儿的办公室。
这时,瑞却笑嘻嘻地走过来问靓一件事,靓说我不知道。瑞收起笑容说:“你不是挺有能力的吗?原来只是昙花一现啊!”其他人听了,轻笑了几声。
靓在信的最后说:“在昨天竞聘副职的时候,头儿说我太老实,没什么性格,成绩也不突出,不足以服众。我原以为自己做一只沉默的羔羊,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现在看来我错了。”
靓的确错了。
我们总认为,职场不需要情绪,需要的是冷静和理智;职场不需要尖刻,需要的是忍让和宽容。但事实上,职场也是交际场,也需要采用不同的交际手段。隐忍不发固然是修养好的表现,可有时却不利于事情的解决,也改善不了我们的处境。
靓错在一而再、再而三地忍让、后退。对非原则性的事情忍让,会让人觉得修养好;可对原则性的事情也忍让,就会被视为无能。面对自己的成果被人窃取,靓不是据理力争,而是委曲求全,连自己都看轻自己的成绩,别人怎么能重视你呢?
如果靓能以舍弃这次机会为代价坚持立场,相信她后来的境遇会好得多。因为她这样做等于向大家宣布:老实的人并不是无能的人,我只是不和你们一般见识而已。
靓的忍让过了头,超出了良性的人际交往的限度。有时,争论可以增进沟通,而回避只能使事情更糟。在此建议,在职场中适当“怒”一次,忘了自己,但不要忘了原则。
一,不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发怒。
二,就事论事而怒,不进行人身攻击,不触及敏感问题,不说陈芝麻烂谷子的事。
三,找准时机而怒,一语击中要害,一战而胜。
四,怒一次就够了,多了便没人怕你。三番五次地大发雷霆,只能让人觉得你外强中干。
五,对老板发怒要小心,要懂得适可而止。不能当着众同事的面让上司下不来台。只要理在你这边,点到为止见好就收,相信明白事理的老板也不会欺人太甚。
六,发怒以后,要主动与同事和好,用积极的态度唤起彼此的信任。
职场就是这样残酷,每一步都要走得小心些,不能太露锋芒,也不能太过软弱。以自己的真本领做后盾,以巧妙的社交手段做辅助,看谁还敢不拿你当回事。
成功的道路是目标铺出来的
◎文/蒋光宇
如果将心理学家的结论用哲人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伟大的目标构成伟大的心灵,伟大的目标产生伟大的动力,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组织三组人,让他们分别向着10公里以外的三个村子进发。
第一组的人既不知道村庄的名字,又不知道路程有多远,只告诉他们跟着向导走就行了。刚走出两三公里,就开始有人叫苦;走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几乎愤怒了,他们抱怨为什么要走这么远,何时才能走到头,有人甚至坐在路边不愿走了;越往后走,他们的情绪也就越低落。
第二组的人知道村庄的名字和路程有多远,但路边没有里程碑,只能凭经验来估计行走的时间和距离。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多数人想知道已经走了多远,比较有经验的人说:“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于是,大家又簇拥着继续向前走。当走到全程的四分之三的时候,大家情绪开始低落,觉得疲惫不堪,而路程似乎还有很长。当有人说:“快到了!快到了!”大家又振作起来,加快了行进的步伐。
第三组的人不仅知道村子的名字、路程,而且公路旁每一公里就有一块里程碑。人们边走边看里程碑,每缩短一公里大家便有一小阵的快乐。行进中他们用歌声和笑声来消除疲劳,情绪一直很高涨,所以很快就到达了目的地。
心理学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当人们的行动有了明确目标的时候,并能把自己的行动与目标不断地加以对照,进而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行进速度和与目标之间的距离,人们行动的动机就会得到维持和加强,就会自觉地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达到目标。
这使人联想到罗斯福总统夫人与萨尔洛夫将军的一次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