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作用的结果是多方面的,表现有外显部分,如“人工制品”;有内隐部分,如思想观念。两者相比较,后者更显重要,就是说抓类似老子所说的“民自化”问题更重要。
“企业文化”词的界定
我国在提倡推行“企业文化”管理思想中,曾有过“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的异同的讨论。有人认为,“文化”这个词含义过泛,把企业与文化联在一起说,人们也不太容易弄清楚其何所指,不如说成“企业精神”更易于接受,我国就有“精神文明建设”的倡导,认为提“企业精神”更符合国情。
关于这点,是否可以这样认定,两者有共同点: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讨论意识形态的问题。但也有区别:“企业文化”较之“企业精神”所涵盖的思想要广一些,是物质探索、社会交往融合的价值观。它不仅有“内隐”的内容,而且还有“外显”的内容;有精神文化的内容,还有物质文化的内容。而“企业精神”,主要是指精神境界上的理想追求、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而物质境界上的价值观常不被注意,其“外显”内容更不包含在内。
“企业文化”的力与历史演变
“文化”具有力,“企业文化”也具有力。凝聚力,凝聚全企业员工意志;融合力,把全企业的人心融合在一起;奋斗力,团结起来为企业的成功而奋斗;向上力,积极进取,与时俱进,促进企业工作。它附着于商品,使商品产生附加力,增加其附加价值。
“文化”的灵光照射到企业管理领域中,使“企业文化”有一个历史的过程。
过去有人把企业或视为“自然人”组织、或视为“经济人”组织、或视为“社会人”组织等假设,分别代表了不同管理时代对管理内容的认识。
古典管理阶段依据企业自然状态进行管理,一切凭企业的自然性办事,凭经验进行管理,缺乏科学性,若将企业作拟人化的考虑,这时的企业仅仅把人视为“自然人”,把企业视为“自然人”的组织。
进入科学管理阶段,此时的管理开始讲究科学性了,比如管理讲定额,讲标准,讲规范,讲效率,讲经济合理性等,企业作拟人化考虑,此刻的人是“经济人”,此刻的企业是“经济人”的组织。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认识到,企业活动固然有经济问题,更有大量的人际和谐问题,企业拟人化,必须把企业视为“社会人”组织才对,这样才能把管理工作搞好。
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企业管理内涵的认识深化,认识到在企业管理中,应该让“文化”的煦风吹进来,让软形态的“文化”在企业管理中起作用,这样就出现了“企业文化”的管理思想。
让“文化”溅落到管理中来,企业拟人化成“文化人”,不是说企业不必重视科学管理了,不必重视经济合理性问题及社会合理性问题了,这些依然都要注意。
八、“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
企业文化是一种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民自化”,企业才能“自化”,企业才能办好。
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
这是搞好管理的真谛,在西方,就企业管理言,是经过一二百年的摸索才认识到的。泰罗的科学管理未曾认识到;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虽然认识到了人际问题的重要性,但没有从人是支配企业的这样的高度去认识。
人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写作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老子》一书中却早就强调了,那就是在二十五章中说的一段话。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段话语意清晰,不需作很多解释。值得注意的是所引的这段话第一句中的“亦”字。“人亦大”强调了人与“道”、“天”、“地”处于同等的地位上。这句话中后半句实际是前半句的同义反复,是加重语气之谓。“而人居其一焉”,老子在遣词上,在议论宇宙“四大”中,对人的重要性加了权码。这段话的第二句又告诉我们,“人”的活动是以“地”为法则的;“地”的活动是以“天”为法则的;“天”却是以“道”为活动法则的;而“道”又“法自然”。这里,老子把人的活动与“道”的自然性、规律性联系起来,这些都说明老子是十分重视“人”的作用的,并昭示我们人的活动要秉承规律办事。
人们知道,古人在议论宇宙、天、地等问题时常常涉及人,或者说,议论人世间的一些事情时,常常要用议论天地的理予以说明,借天喻人。
我们可把《老子》的“域中有四大”的议论,联想到人间的企业管理中来。就是说,企业这个“域”中也有“道”、“天”、“地”、“人”这四个大。“道”,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规律,企业的价值观;“天”,企业的天时;“地”,企业活动的地域;“人”,企业的职工。在企业这个“域”中,把这“四大”工作做好了,企业管理就能搞好。
“人居其一焉”,《老子》一书中几十处使用了“人”或类似“人”那样的词,比如“民”。如前已议论过的“民自化”的“民”;还有“爱民治国”(十章)、“欲上民”、“欲先民”(六十六章)、“其民淳淳”(五十八章)等等的“民”。老子是把“人”作为“域”中的“一大”畅怀议论的。
《老子》,即《道德经》,前已说,由两个部分组成:《道经》与《德经》。人们说,《德经》部分是老子的《道经》的一种形而下。假如说《道经》讲的多是宇宙等方面的问题,那么《德经》讲的是更接近于人世间的问题,如政治问题、经济问题、人文问题。
《老子》被称之为“人君南面之术”的书,自然涉及人。“人”是“治国”的一个内容,也是“治国”的一种力量。《老子》六十六章说:“欲先民,必以身后之。”强调要治国,必须把自己的利益和意志放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之后。这些都是老子在他的著作中,特别在《德经》中议论的一些主要内容。
人的价值至大
作为“域中有四大”的一个方面,“人”的重要作用不仅被《老子》强调,其他不少古人也有很多议论。《尚书·泰誓》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孟子·尽心下》说:“民为大,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公孙丑下》中的那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话更是至理名言。《孙膑兵法·月战》中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请看,这几位古人在议论“人”时,都把人与天、地合在一起说,而且都突出了“人”的作用。
天、地、人———宇宙三因素,从一定意义讲,就人的生存发展而言,人的因素尤为重要。
“天时”,自然因素,人们较难控制,所谓“天有不测风云”;“地理”,自然地域现象,地容地貌地候,人们也较难左右;惟有“人”,自身世界,自己可以把握自己、控制自己。或勤奋、或懒惰、或进取、或退守。人能做到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并借助这种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去改天换地,转换天时、地理的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做到“人定胜天”,做到“愚公移山”,做到“女娲补天”,做到“精卫填海”。所以,孟子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很有道理的。
当然,作为人的生存邻居,“天”,“地”,也必须善加对待,不能借口“人定胜天”,“制胜于天”,而大肆掠夺天地资源,而不顾“天人合一”,不顾“可持续发展”这个理。
企业管理中人的重要性
在企业管理这个“域”中也要强调“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现代不少管理学者已经深知此理,美国的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就说过:“人是我们最大的资产。”澳大利亚的尤金·克里夫说:“企业即人———人才的选拔与使用,乃是企业生存之本。”曾任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经理的石田退三说:“事业在于人,任何工厂,任何事业,要想大为发展,最要紧的一条就是造就人才。”如此等等,这样的说法不胜枚举。
管理:管人,管事,管物,说到底都是对人的管理。管好人才能管好事,管好物。“万物之灵”———人管好了,他们的智慧、才华、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被他们所管的事与物也会“有知”起来。人巧事巧,人智物智,事遂人意,物遂人愿。
“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企业中的人,是企业的第一生产力,生产要素中的第一位要素,知识拥有者,才华拥有者,是企业的主人,是创造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主体力量。企业的生产、经营等工作,桩桩件件,哪一件能离开职工的劳动而完成?企业要成其事业,只有仰仗职工的力量去谋取,管好人最重要。
管好员工的“形”,更要管好“神”
管人,不仅要管其“形”———管好人的言谈举止、行为活动,更要管好其“神”———内隐于人心灵之中的理想、信念、追求和价值取向等,这是最根本的。正是这些“神”、这些“魂”支配着企业具体的“形”。企业管理,就“形”管“形”,收效甚微,抓“神”管“形”才能发乎内,佐其态。冰心一片,激情一腔,人有了事业心、责任感、创业精神,原来以为不太容易做成的事就可以做成,不太容易干好的工作便可以干好。
强调职工中“神”的问题,精神境界的问题,就是属于“企业文化”讨论的问题。
谋事在人,事在人为。我们不能逾越历史去干历史所不容的事,但是我们也不要去犯这样的错误:某一件事,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现实条件也允许,可以积极去干却不干。人只要善于把握控制自己的力量,并以“道法自然”为规则,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关于企业家
有人说,管理主要依靠企业家。“企业家”即有作为的企业领导人。借用老子的语言,就是企业的“侯王”。老子说过,“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三十二章),“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三十七章)。“侯王”确实是十分重要的,但是企业中的“侯王”,本身也是职工中的一员。假如把管理仅仅理解为企业家的事,没有职工的支持,这个“侯王”便会成为孤家寡人,并将一事无成。
其实,管理者、被管理者是相对的,领导者、被领导者是互为制约的。任何职工都经管着一定的事与物。在某件事情上,我虽被你管理,但在另一件事情上,你却被我管着。总体地说,“侯王”管理“万民”,但是“万民”中有万事,若万民皆拿万事给“侯王”以麻烦、以问题,使“侯王”疲于应付困难也是个问题。从这个意义讲,“万民”制约“侯王”,企业的职工制约企业的领导。
不断提高人的素质
在企业这个“域”中,“人”的作用是昭然的。但是“人”有一个素质问题。企业职工其政治素质必须是好的,业务素质必须是高的,身体素质也必须是强的。不然难以实行企业生产经营主体的职能,创造效益发展生产力。为此,必须想方设法来提高职工的德、智、体素质。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理性部分,即价值观,强化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要以“企业文化”中最基本内容,即理想、信念,教育职工追求那些属精神境界的东西,使职工有高尚的理想情操,以正确的价值取向为支持而行动,把企业的管理工作搞好。对此,我将在下面作讨论。
九、“见素抱朴”与企业价值观
托尔斯泰看《老子》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崇敬老子,在他的著名论文《老子学说》中写道:“人或为肉体而活,或为灵魂而活。人为肉体而活———生命是痛苦的,因为肉体受苦受难,有生老病死。为灵魂而活———生命是幸福的。人应当学会不为肉体而活而为灵魂而活。老子就是这样教导的,他教导人怎样由为肉体生活转而为灵魂生活。”①
托翁是文学家,竟然研究起哲学来了,而且研究的是老子的哲学,还写下了洋洋论文,论文中发表了上述精辟观点,很耐人寻味。托翁的分析是有道理的。老子多次强调人要“质朴”,要“复归”,要如“赤子”,要净化灵魂。如说:人要如“婴儿之未孩”(二十章),要“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均见二十八章),主张人应该复归到婴儿状态中去,复归到真理状态中去,复归到淳朴状态中去。
① 转引自赵鑫珊: 《哲学与人类文化》,19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人性“见素抱朴”
西方管理学中有一个行为科学学派的,其中又有多种学说。
美国人麦格雷戈所持的X学说和Y学说是其中一种学说。所谓X学说,是麦氏对人性的一种假设,认为人的天性是好逸恶劳的等等,为此对他们必须强调控制;所谓Y学说,是麦氏对人性做出的与X学说相反的一种假设,认为人的天性不是好逸恶劳的,人有时不愿意工作是由于外界原因造成的。管理工作的任务,就是要为人们发挥才干创造条件。
上述学说,我国古人也有类似的观点,如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类似麦氏的X学说,孟子则说:“人之善也,如水之下也。”(《孟子·告子下》)其观点类似麦氏的Y学说。
最近,美国人哈维·莱宾斯泰又提出了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叫X效率理论。大意是说,若把企业视为分子,职工是原子,根据投入产出理论,企业活动是要讲效率的,但常常是理想价值与实际价值不一致,常常是后者少于前者,究其原因多是非经济因素在起作用,与原子X效率未充分发挥有关,比如人的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人有惰性未能克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