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X理论,Y理论,性恶说,性善说,X效率理论等等,都有它各自存在的理由,比如,都重视了人的价值问题。但是,对这些说法,我总觉得不如老子讲得那么委婉合理。性善性恶,X、Y学说,X效率理论都渲染了人们对人性的主观判断,是人们将意念附着到人性上去的一种抽象认识。老子却不是这样认为。他认为人性是“见素抱朴”(十九章)的,外表是单纯的,内质是朴实的。人的种种不良表现是后天造成的。于是,他主张“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朴”,要如“婴儿之未孩”。
人的本性是纯净的,童无邪,璞无瑕。托翁认同了老子的认识,提出了要为净化自己的灵魂而活着,要与亵渎自己灵魂的现象做斗争。
企业灵魂:企业价值观
老子的话,托翁的议论,使人联想到了企业。企业作拟人化的假设后,企业也有个灵魂问题;任何企业都有理想、信念、追求、道德、情操等问题。这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问题。
企业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呢?企业作为商品生产、商品经营的单位,作为以自己的生产经营收入来补偿生产经营支出并力求营利的经济实体,自然是要以追求效益为目标的。在市场经济的环境里,企业假如没有这样的价值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站不住脚,就会翻跟斗,就会被淘汰。假如是这样的话,企业为社会创造财富等的良好愿望就会落空。为此,企业必须树立市场意识,商品生产经营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
但是,企业是经济单位也是一个社会细胞,它生活在社会中,它的生产经营活动在社会中进行,它生存发展的空间是社会给的,它的产供销的相关资源也是社会提供的。企业有理由要为社会尽责,向社会提供适销对路、物美价廉的商品,提供热情服务,注意保护环境,要以自己高尚的商业道德给社会以温馨,切莫做伤天害理的事,在此基础上追求适当营利甚至最大利益。
事实也如此,惟有在企业为社会提供了适销对路的产品,提供了优质服务的基础上,社会才会承认你,褒扬你,给你充分的附加价值———营利。不然,你置社会的殷切期望于不顾,一味贪财图利,最终将被社会所抛弃。这个问题,就是托翁所说的属于“灵魂”的问题,也是老子所说的“见素抱朴”的问题了,我们务必十分注意。
道德,企业的钥匙
企业的价值观正,企业行为就正,企业才有可能发展,不然就歪、就邪,企业就遭难,日子不好过。
曾任美国IBM公司董事长的约翰·艾克斯写了一篇《道德与竞争》的文章说,道德与竞争力息息相关,道德正,竞争力就强。联邦德国《世界报》1988年9月17日载文说,道德学是搞好管理的总钥匙,只有总钥匙开启了管理总门,其他的管理,如技术管理等等钥匙才能起作用。
美国著名管理学者彼德斯等两人在其所写的《成功之路》一书中,总结了美国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认为这些企业成功的因素有七个,由于这七个因素的英文写法都是以字母“S”打头,所以也叫“7S”管理。
所谓“7S”是:结构 (Structure)、战略(Strategy)、制度(Systems)、共同价值观(SharedValues)、技能(Skills)、人员(Staff)、作风(Style)。并认为这“7S”中“共同价值观”是核心。其他六个因素围绕着它起作用,形成一个管理框架。
这个管理框架被美国著名的麦肯锡公司广泛试用并获成功,所以它又被称之为麦肯锡“7S”框架管理模式。这个“7S”中的共同价值观,在搞好企业管理中就起着灵魂核心的作用。
价值观五大作用
管理的总钥匙———道德学,“7S”管理模式中的灵魂———价值观,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作用巨大,作用有五:
起灵魂作用。企业有什么价值观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心正,身正,影正,则行为正;心不正,身不正,影不正,则行为不正。
起启动作用。总钥匙开启管理总开关。启了总发动机,企业机器的其他部位才能正常运转。总钥匙、总发动机失灵,其他管理要素也不能正常运转。
起凝聚作用。价值观作为职工的共识,凝聚企业共同意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意志产生共同的行为。同心同德,才能做好企业工作。
起融合作用。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工作,使人们的不同认识趋同起来,融合起来,形成统一意志,众志成城。
起约束作用。企业约束主要有两类:硬约束与软约束。
硬约束,通过法度、企业规章制度约束企业行为,它们规范着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是不对的,并配合着行政之力,经济之力,奖罚职工,遵纪的表扬、奖励;违纪的批评、处罚,这种硬约束在企业管理中常被使用,有存在价值。
软约束,即价值观的约束,道德观的约束。通过软约束,使企业职工在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支配下共同行事。这种约束发自内心,是更具威力的一种约束力,较之硬约束靠强制、处罚进行约束更为重要。
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并重
企业文化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十分重要,有两项内容: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企业是物质生产单位,自然要把物质生产放在首要的位置上。但是,不能就物质生产抓物质生产,不能忘了精神文明建设。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物质生产的指导思想问题;二是物质生产的精神力量问题。
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企业的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会走上歧道。当然,也不能空泛地讲精神文明问题,精神之力也不是万能的。物质生产有物质生产的自身规律,精神因素不能全部代替。
正确的原则是,应该使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抓。这里,企业文化,这个作为商品生产、商品经营中物质求索、社会交往价值观的总体现,就可以从中发挥作用了。通过建立一个正确的价值观,并实施这个价值观,把两种文明建设搞好。
企业管理要注意养心
我国有一本叫《菜根谭》的书,是讲修身、养心、治事的。日本有人把其中一些观点、语录借用到企业管理中去,据说颇获成功。我也试图摘用一句作为本节的结语,这可能对理解《老子》的管理价值有好处。
完得心上之本来,方可言了心;尽得世间之常道,才堪论出世。
这里宣传的还是老子的观点。句中“常道”两字,语出《老子》。其观点,其立意,也取自《老子》,比如,“完得心上之本来”句。
联系企业管理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企业所持的价值观,凡是“言了心(了悟心理)”的,应该是“完得心上之本来”(反映内心本来面目)的,是“复归于朴”(老子语,返本归原的意思)的。企业办什么事,若能按“言了心”方式去做,按事物变化的“常道”规律进行,才能获得真悟,才配得
上称“堪论出世”,这样,企业的事业才能获得成功。
十、“其中有物”
“企业文化”有象
“企业文化”似乎是不可捉摸的,实际上,它是可认知的,它具有老子所议论的“道”那样的可认知的性质。请看《老子》二十一章中的一段著名议论:
道为之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这段话是说,“道”有“惟恍惟惚”的性质,但作为“为物”之“道”,还有“其中有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其中有信”的性质。就是说“道”虽然恍惚,但仍然还是可找出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那些东西来的,也就是说是可以认知的。
这样的思想,在《老子》十四章中也可以见到。他在讲了“道”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性质后,接着指出,它是“混而为一”的,就是说是浑成一体的。在讲到什么是“恍惚”这个问题时指出,“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意思是说:“恍惚”这个东西,说它没有形状却有形状,“无状”就是“状”,没有具体形象却有形象,“无物”就是“象”。
这些话都是说,“恍惚”中还是可以扫描出其中“状”和“象”那些东西来的。这个“状”和“象”与《老子》二十一章中所说的“其中有象”、“其中有物”等的“象”和“物”是一致的。
“文化”可道性
以老子所示之理比喻“文化”,我觉得“文化”也有如“道”所析的那样性质。“文化”有“恍兮惚兮”的一面;还有“有象”、“有物”、“有精”、“有信”的一面。撩开蒙在“文化”上面那层“恍惚”的面纱,就可透析出“文化”的“无状之状”与“无物之象”来。具体地说,其特性有四:
隐形潜在特性。“文化”主要是一种意识形态,归属上层建筑的范畴,颇有“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十四章)的态势,作为“企业文化”的本体———价值观,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是隐形地、不知不觉地、点点滴滴地潜伏并作用于人的心田之中的,以理想、信念、道德、追求这些凝重的基因影响人,然后产生力量。
扩散迁移特性。“文化”总是发祥于某个具体地域的,或东方,或西方;或异域,或本土。但它们作为人类的一种“文明”,却是流动的。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三十四章)。或东水西向,或西水东向,从人群的一角流到另一角。“文化”是不会僵死的。若是“僵死”、“凝固”了,它也就不再成为“文化”了。
绵延遗传特性。有两类形态的“文化”:物化形态的、观念形态的。两者都有遗传性,这里主要讲观念形态的。
《老子》十四章中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语意是根据古人传下来的“道”的观念,去掌握、支配今天的现实事物。这话明白地告诉人们,“古之道”是可以被“历史”携迁到今天来的,是可以为今天现实所用的。
但是,“文化”为现实所用,有两条必须注意,一是“文化”有良莠之分,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不见得全是好的,为此必须“扶正去邪”、“整枝剪蔓”;二是遗传下来的纵然是好的,也因为它毕竟来源于过去,今天继承使用时,必须做必要的修正、改造与补充。
稳定可塑特性。“文化”,属于观念形态的部分,一旦蛰居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后,形成信仰,就会呈现“惯性”、“定势”,并产生巨大惰性之力。
假如这种惰性是不好的就必须改造。“文化”固然有稳定性一面,也有可塑、可变、可改造的一面,只要把强大的教育力量作用上去,耐心细致的工作跟上去,原来沉积于人们心田之中的东西,也是可以改变的。
老子创造了一个老子学说,所谓“道家”;孔子创造了一个孔子学说,所谓“儒家”;释迦牟尼创造了一个“佛”的学说,是谓“释家”等。这讲的是古人学派。今人马克思创造了马克思主义学说,毛泽东创造了毛泽东思想。西方另一些人如萨特、弗洛伊德也各有自己的学说。这些学说和观点是能雕塑、影响人们心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