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者道之动”与管理悖论
“反者道之动”,“长短相形”。事物是由各种元素组成的。分析问题就是分析元素长短,能把事物长短组合得体者,是一种艺术。
“反者道之动”是老子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反”构成了老子辩证思想的核心。我们借用老子这个“反”字,做管理哲学的辩证文章,做管理艺术的文章。
释“反者道之动”
“反者道之动”,在《老子》四十章上这么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道”是向着相反方向运动的,“道”是由于柔弱才发生作用的。
“反”,其实,在这里可作三种含义理解:相反相成,物极必反,返(反返同义)璞归真。但是,这三种反,在反者“道”之动中被统一了,被融合了,就是说,这“反者‘道’之动”的“反”,既含有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意思,又含有事物必然要向相反方向转化、发展的意思,还含有事物反本究源,复归自然的意思。
老子强调“反”,就“反”这个字来说,在《老子》其他若干章多处可见,如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复,即反,万物竞相生长繁殖,我却冷静地观察其回归万物)”;六十五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玄德”这个东西是至深至远的,它和世界上的具体事物的性质相反,最后达到复归真朴的顺和境界)。
《老子》中的种种对立统一
事物对立统一,“负阴而抱阳”(四十二章),事物对立发展,“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这样的辩证思想在《老子》一书中处处可见,是统率《老子》全书的红线,只是,“反”是其中一个核心罢了。
据詹剑峰《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一书所示,他列出的对立统一的概念主要有三十六对,即道与名、一与万、变与常、有与无、虚与实、阴与阳、刚与柔、动与静、进与退、往与复、终与始、得与失、盈与虚、牝与牡、雌与雄、强与弱、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开与合、敝与新、洼与盈、大与小、少与多、行与随、嘘与吸、载与隳、歙与张、废与兴、取与予、明与昧、损与益、福与祸、善与恶、利与害等。
其实,《老子》一书中,内含的对立统一概念远不止这些,比如还有正与奇、白与黑、美与丑、荣与辱、曲与直、巧与拙、辩与讷、为与不为、争与不争等等。
老子的上述对立统一概念,散布在《老子》全书各个章次中,其中辩证思想讨论得比较充分的有二章,“有无相生”即见此;四十章,“反者道之动”语出于此;“曲则全,枉则直”见于二十二章;五十八章讲了著名的“祸福倚伏”的话;六十四章上说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的箴言;“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语出自八十一章,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在十一章、二十七章、三十章等都有精彩论述。
“正言若反”
《老子》七十八章说了一个很独特的思维命题:“正言若反。”正面的话说的好像是相反的意思,这实际也是在讲关于事物相反相成的道理。
《老子》全书作“正言若反”说的很多,其中以四十一章、四十五章最为集中,如说:“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成若缺”,“大盈若冲”,“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等。
企业管理中遍存矛盾
《老子》中的“反”论,蕴涵着丰富的辩证思想,给我们企业管理的启发与思索是无穷的。
管理中普遍地存在着对立统一现象,需要用辩证思想予以解决。当代西方的一些管理学者提出管理中有“悖论”现象,或称之为“管理工作固有的两难处境”。美国学者托马斯·J·彼得斯等著的《探索企业的成功之路》便作如是说。
这“悖论”、这“两难处境”,也有被称之为“二律背反”的。也就是说一件事这样处理了,解决了甲矛盾,但却产生了乙矛盾;若那样处理了,解决了乙矛盾,却又出现了甲矛盾。
其实,这悖论也好、两难处境也好、二律背反也好,说的就是我矛无坚不破,我盾无锐可摧的矛盾问题,是属于矛盾分析中的一些问题。
企业管理中充满着矛盾问题。关于这些,在我这本书的前面几篇中已有很多处反映了,比如在“哲文篇”中提出的文化可道与非可道的关系、硬管理与软管理的关系;在“政事篇”中提出的无为与有为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关系;在“智谋篇”中提出的柔胜与刚胜的关系、不争与胜争的关系;在“创造篇”中提出的无与有的关系、正思维与反思维的关系等,以及本篇“艺术篇”和下一篇“修身篇”中,都会讲到许多的矛盾分析问题。本篇还专门写了一节关于矛盾管理问题。
管理中“悖论”列举
计划与市场问题。国家不能没有计划与干预,国家需要做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资源与消费平衡,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间平衡,内产与外贸平衡等等。这些没有国家干预,全靠市场调节是不行的。但也需要发展市场,没有市场,计划没有根据,国民经济也无法活跃繁荣。这两者关系如何摆,就是一个两难境地的处理问题。总的说,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下运用好这两个管理手段———计划手段与市场手段,而且要在运用计划手段中渗透市场成分,在运用市场手段中渗透计划成分。
国家利益与企业利益关系问题。国家,民之归宿,国家利益是重要的。企业,国民经济之基础,企业利益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有两句话:“大河不满小河干”、“小河有水大河满”,各有各的道理,如何处理好这大河与小河关系,也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要据情况协调处理,但要服从大局利益。
企业利益与职工利益关系问题。这个问题的性质类似上述。这两者间也有一个如何处理的问题,不顾及企业积累,不顾及职工利益,这不可取,只讲职工好处不考虑企业发展也不可取,要处理好这个“悖论”现象。
企业领导与企业职工的关系问题。有两句对立的名言说:“将者,民之司命”,“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还有过这样的争论,“干部决定一切”,“群众决定一切”。显然,这两句话是矛盾的,但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又各自成立,这个相悖的命题,在管理中需妥善处置。
职工必争天下先的精神与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关系。必争天下先精神值得提倡,惟有如此才能产生无限进取之力,才能进步。甘为孺子牛是鲁迅的警句,为国家、为人民利益不求名、不计利,默默奉献,这是一种高尚情操,也值得赞扬。那么,具体在一个人身上,又如何融合呢?难道只能是非此即彼吗?恐怕不是。
企业的利润目标与社会评价目标的关系问题。办企业的人一般是以利润最大化作为追求目标,希望赚钱越多越好。殊不知,这种过分追求是会得罪用户和社会的。所以,有头脑的企业家,提出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以博取社会的好感。当然,这样做,也不是说就排斥利润。没有利润。企业也无法存在,问题是要将企业的两个追求统一协调起来。
像上述“悖论”的现象,在管理中几乎处处存在、时时存在,只不过矛盾有轻有重、问题有巨有细罢了,列上述矛盾只是择其要者而已。《老子》四十二章说:“万事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此语说得好,任何事物都是由对立的两个面组成的,只有善于冲气协调,才能让事物处于和谐的气氛中。
二、“音声相和”与管理艺术
管理有艺术
“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虽是哲学问题,但这里有艺术。
管理的一切问题皆与哲学有关。管理者不管意识与否,你在管理中的所作所为,都是遵循着某种哲学观而行动的。拿处理上节所讲的企业管理各种矛盾现象来说,管理者肯定被某种思想支配着去这样做或那样做。
矛盾是宇宙、天地、人世、社会中存在着的普遍现象,其中也包括管理。研究解决管理中的矛盾问题是管理学的题中之义。
管理就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艺术地把某项事情办好。
管理的矛盾问题
经济管理活动中处处有矛盾。
管理主体有矛盾,如关于管理者素质问题。
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有矛盾,如如何管人问题,如何管物问题,如何做到管人与管物结合问题。
管理本身也有矛盾,如管与不管的矛盾;管多管少的矛盾;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矛盾等。
关于管与不管、多管与少管的问题
企业需要不需要管理?提这个问题似乎是荒唐的。组织生产经营活动,为了使其有秩序地进行,焉有不管理之理。但是确实有个管理的严格与放任的区别;管多与管少的区别,即如何管的问题。
借口企业需要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实行放任管理,放弃领导,是不对的,这样会产生自由主义。借口企业需要秩序实行严格管理,排斥宽松也不对,这样会产生官僚主义,扼杀职工积极性。关键是二者要“冲气以为和”,要注意度。
关于这点,笔者在“政事篇”中议论“治大国若烹小鲜”这个问题时已作了较多论述,在此不赘述。
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
这是一个很有争论的问题。
有人说,管理不是科学,因为它赖以存在的社会条件、内部条件很不固定,多变而常异,管理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规范的内容,人们只能描述其活动,而不能科学地界定其活动,所以它不能成为科学。
也有人认为,企业管理中有科学,企业管理是科学,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有规律可循,如让生产要素有效结合就有规律问题。说得再详尽一点,人、财、物、知识、信息、时间、管理等投入,经过工艺加工,科学转换,产出新产品就有规律;产品出来后,把它销售出去,获取利润,这里也有规律。
讲规律就是讲科学,遵循规律就是遵循科学。借用老子的话说,就是属于“道法自然”的问题。道法自然,顺乎规律,是不能随意行事的。供产销缺其一,生产经营活动就无法进行;无生产要素的投入,就谈不上转换与产出。
笔者认为,管理是科学,必须在规律许可范围内见机行事,据情行事,它才能产生实际效果。但如何行事,这里有艺术。诚如美国学者孔茨等写的《管理学》一书中所言:“管理是科学又是艺术。”
“有无相生”、“音声相和”有艺术。我们常见到这样情景,同样一件事物,同样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有人这样处理,有人那样处理,效果很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原因是多方面的。除去哲学观、方法论问题外,有领导者或管理者的智慧、才能、经验、阅历等因素,有对事物知之深浅的因素,此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关于管理艺术方面的问题。
管理艺术特征
“管理是科学又是艺术”。说管理是艺术,是因为它具备如下特征:
实践性。管理发生在实践中,企业据其所处的生产经营条件、外界条件、内部条件、时间因素、空间因素,制定生产经营目标;又据生产经营的现实状况执行、修正、完善和实践其目标。因此有人说,管理是实践科学。
如何制订好、执行好、修正好、完善好、实践好生产经营活动,这里有艺术问题。
智慧性。假如把科学理解为定量、标准、定额、规章制度、程序控制、精确模型等的话,那么运用好这些科学数据、硬性要素、规范模式进行智慧加工,作软性思考,有效设定管理目标,设置组织机构,运用领导手段,行使激励行为,实施管理过程,控制管理秩序等等,就是艺术问题。
权变性。管理的环境因素是多变的,与之相应,管理要以变应变,能以变致胜者谓之神,这里也有艺术问题。
创造性。艺术作何理解,艺的意思是才能,艺术是才能运用之术,即技艺。
画家画出一张出色的画,音乐家谱出一首好听的曲子,作家写出一部令人动容的小说,这里有艺术创造问题。不同的歌唱家在演唱同一首歌时,各自有各自的艺术处理方法,这里也有艺术问题。同样,不同管理者对同一件事,因才能技艺等不同,管理方法不一,这里有创造思维作用问题,因此它有艺术性。
思辨性。考虑思辨事物本身的特殊性,与其他事物的相关性,思辨事物的内在的对立统一关系等,然后对事物做出正确处理。如何处理好事物的矛盾关系,这里也有艺术。
管理学的发展史告诉我们,哲学的辩证分析永远是需要的。辩证地认识问题,处理问题,就是艺术。我们要学会管理艺术。为此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在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指导下,努力提高管理素质,在处理问题时多讲一点实践原则、智慧原则、权变原则、创造原则及思辨原则等去做好工作。
三、“守柔曰强”与矛盾管理
老子讲了很多对立统一概念,我们取其中一则“强与弱”,作矛盾管理学说的讨论。
守柔曰强
《老子》说:“见小曰明,守柔曰强”(五十二章)。见到细小的叫明,操守柔弱的叫强。老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强”的问题。老子还有“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的话。
关于“柔弱胜刚强”问题,我在本书“智谋篇”中有较多的讨论。
老子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老子结论: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对立统一问题重要
事物“有无相生”,“音声相和”,事物矛盾普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