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法则是根本法则,毛泽东说:“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①
矛盾问题实际含辩证法问题。人类为了生存,广泛地要求人们去发现矛盾,去分析矛盾,去解决矛盾。要做到这一点,就非用辩证思想不可。
为此,马克思说过:“……历史有它自己的步伐,不管它的进程归根到底是多么辩证的,辩证法往往还是要等待历史很久。”②
说这些,是说对立统一问题重要,我们一点也不能轻视。
“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隐藏才能,不外露。能示不能,强示不强,积蓄自己力量,以求今后爆发。
“韬光养晦”是“守柔曰强”思想的具体运用。
①《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29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20卷,45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关于“韬光养晦”的威力,我举例以说明。三国时,刘备流落客居在曹操处,曹猜度刘有霸居江山之心,欲加害刘,刘施韬晦计,假装无志种菜地,使曹打消了对他的猜疑,免却了一场灾祸。再如李渊在遭隋炀帝猜疑时,“纵酒纳贿”,避开了一场灾难。又如曾国藩写日记大谈养鸡种菜之道,向慈禧等人示意,鄙人只是一个田舍老农而已,“功”虽重,但不“震主”,避免了慈禧等人对他的恶意相向。
刚柔是统一的
刚与柔是统一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钱币有正面,有反面,缺一面不成为钱币。任何事物不可能只有刚没有柔,或相反。关键是要据情作恰当处理。
让我们举例说明其理,如一首好歌必然是有抑有扬的,有顿有挫的,不可能一扬到底。一幅好画必然是有明有暗、有疏有密的,不可能一明到底。战争不可能永远刀戎相见,总有间隙的谋划时间,休整时间,和谈时间或停战时间。
柔,生活中永远需要,而且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更为需要。
例如战争,从谋略学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永远值得重视。“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难道不比光靠动刀动枪而取胜更高明一筹吗?动刀动枪,死人丧地,丢失辎重,毁财毁物。“伐谋”,“不战而胜”,减少战事损失,何乐不为?
管理也是一种矛盾运动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己的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存在这种矛盾关系。
矛盾是发展的,不是静止的,于是出现了一个事物两个方面的相互转化关系,形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如上面讲的柔转化为刚的例。这种矛盾运动正是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也是矛盾需要管理的缘由所在。
管理也是一种矛盾运动,如强力量与弱力量有矛盾,优力量与劣力量有矛盾等,需要管理。搞好管理就是要自觉地遵循矛盾规律办事。
析“矛盾”
矛盾一词语出《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人们以此喻事物间相互不容,互有抵触谓矛盾。
矛盾有人说它是贬义词,我说是中性词。可作贬义理解,如自我矛盾;也可作褒义理解,如说,矛盾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拿强与弱的关系说,强与弱这对矛盾,解决了弱的问题,强就出现了,强问题过去后,又会出现弱。在弱的情况下,或低头思过,或韬光养晦,或卧薪尝胆,发愤图强,弱有何不好?
矛盾四律
矛盾就是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相互对立,相互斗争,相互统一,相互促进。矛盾能起如下四律作用:
事物成长律。事物间有矛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在对立统一中成长。
事物平衡演化律。事物有时表现为平衡状态,但这是相对的,平衡中内涵不平衡,有冲突因素,最终会表现为不平衡,从而促进了事物的发展。
事物上升循环律。事物的强弱,在对立统一中,强会转化为弱,弱会转化为强,新一轮的对立统一开始了,事物就是如此地循环上升发展着。
事物互惠律。事物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条件,相互促进。
矛盾管理的必要性
矛盾是普遍的命题。
按照辩证唯物论的观点看来,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毛泽东说:“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①,又说:“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②
①《毛泽东选集》2版,第2卷,30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同上书,307页。 管理中也处处存在矛盾,有生产力方面的,有生产关系方面的,有上层建筑方面的。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生产力与上层建筑关系之间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关系之间的。
就企业管理言。关于组织生产力方面的:如何组织好生产、销售问题,处理好生产中经济性与社会性的矛盾问题,企业内部工作与外部环境的矛盾关系问题,企业生产系统中诸生产要素之间的关系问题,企业求强与求大的关系等。
关于组织生产关系的:要处理好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关系,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领导层之间的矛盾问题,职工之间的矛盾问题,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分配中利益分割问题,物质分配与精神激励问题等。
关于上层建筑方面的:要处理好企业价值观与职工个人价值观的关系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问题,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等。
摩擦成本需要管理
社会摩擦成本是指因人际关系中的矛盾、纠纷、冲突、不合作、不协调而额外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精力。典型的如骚乱、闹事、聚众械斗,造成停工停产,破坏社会秩序和稳定,政府为平息事端要花费很多资源。另外,人际不和,相互不合作,也会导致成本投入加大。摩擦成本通常人们不予注意,也不易计算,但危害是很大的。除财力、物力、精力、时间等损失外,还有更为严重的,精神折磨,道德沦丧。
与摩擦成本对立的是良好的人际关系,那是资本,如同金融资本、人力资本那样的资本,我们要培植这种资源。
我们要管理好社会摩擦成本问题,尽量避免发生这类事,如妥善地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执行公平原则,正确制定规章制度,严格执法,创造宽松环境,如老子说的那样谦和些,彼此多交流、沟通。
矛盾问题分析解决
矛盾处处存在,却有大小、轻重、主次、真假、优劣、人为自然、积极消极等之分。矛盾不能让它自生自灭,要引导,要主动去发现、分析、解决。要如老子说的那样作诸如“有无相生”分析,“难易相成”分析,“长短相形”分析,“高下相盈”分析,“音声相和”分析,“前后相随”分析等去解决。(以上均见《老子》二章)
矛盾多多,要在种种矛盾中选取基本的、主要的、严重的、对事业最具影响的先解决。即所谓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当然这里不排斥因为策略原因,挑选小的、次要的矛盾先解决。
写到这里,想到了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的一句有名的话:“不论研究何种矛盾的特性———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以及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研究所有这些矛盾的特性,都不能带主观随意性,必须对它们实行具体的分析。”①
我们要按毛泽东所说的去办。
① 《毛泽东选集》2版,第1卷,31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四、“道天地人”与系统管理
管理中的矛盾现象,主要表现为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矛盾,其他矛盾则围绕着它而展开。有两个层次的矛盾:第一层次是管理主体为实现管理目标与外部环境交往中所发生的矛盾;第二层次是管理主体为实现管理目标与主体内部各个方面相互协同的矛盾。
管理主体与管理环境矛盾关系
先讨论管理主体与管理环境的矛盾关系,这是最为重要的,因为企业生存在环境中,环境制约着企业的生生息息。
若把企业所处的那个社会作为一个系统,那企业就是其中一个子系统。
借用老子的“域中有四大”(二十五章)的话说就是,若视社会为“域”,企业就是其中一个“大”,其他的“大”有“道”、“天”、“地”。
不妨把“天”、“地”理解为环境;把“道”理解为社会观念。
企业作为一个开放系统,是在与其相接触的环境、社会观念等中生存、发展的。企业要适应和驾驭“天”、“地”即环境因素、“道”的观念因素,自强自立。
企业这个管理主体所面临的管理环境:“天”与“地”,可以看做三种:社会环境,竞争环境、工作环境。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就是大环境。由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因素组成。
政治条件。主要指国家的政治局面、政治氛围、政治法律因素、国家的内外政策等。
经济条件。主要指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国家的经济政策、国家的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结构和资源分布及生产力布局状况等。
技术条件。主要指世界技术发展趋向、国内或地区技术发展水平、国家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政策,国家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与条件。
文化条件。主要指国家、社会的有关人口的民族、数量、性别、年龄、教育、素质、城乡分布以及有关民俗、民情、民风、现代文化意识、价值追求等。
这些大环境,这“天”与“地”,这企业的外部世界情况,一般说,企业是很难左右的。但是,企业作为“域”中一分子,作为社会人,却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适应大环境,去作用于大环境,使自己得到生存与发展。
竞争环境
竞争环境,也就是市场形势环境。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始终不能忘记市场天地这个环境的。因为企业在这个竞争天地中生存,在竞争天地中摔打,在竞争天地中锤炼,接受竞争风云的洗礼,接受竞争残酷的考验。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企业务必紧紧盯住商品、劳务、资金、原料、设备等市场动向,丝毫松懈怠慢不得。
工作环境
工作环境,即小环境,即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具体条件,它又可分解成两个方面:经营方面与生产方面。
经营方面的工作条件。主要有顾客、用户情况,即经营的对象情况。一定要服务好顾客、用户。顾客用户有人称之为衣食父母,是上帝,此说有一定道理,务必不要得罪了,怠慢了。
还有竞争者条件,即经营的对手,是企业存在的依存条件,即构成企业竞争关系的另一方力量,没有对方,只有我方,就不成其为竞争,企业必须注意这个“负阴抱阳”关系,竞争是必要的,和谐道义也是必要的。竞争有三种结局:零和、妥协、中和。零和,竞争间一方吃掉一方;妥协,竞争间互相让步;中和,竞争双方都赢,即双赢,这是最理想的状态,应努力追求。
再有就是社区条件,企业生存在这个环境中,企业对这个环境只能承担贡献服务的义务,不能存有非分索取的奢想。要搞好环保工作,不能污染环境,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
生产方面的工作条件。是说企业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条件,如原材料供应、协作半成品供应、能源供应,运输、资金等保障条件,没有这些条件企业就无法生产。
上述“域中有四大”,对“天”、“地”的三种借喻,是分层次的。宏观环境、竞争环境、工作环境,这三种环境,对企业可控性来说是不一样的。离企业间距越远的,可控性越差。就是说,大环境企业很难左右;竞争环境次之;工作环境企业把握它相对较容易。企业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中,应力争控制小环境,适应中环境,并争取驾驭之,顺应大环境。
作上述企业管理主体与管理环境的分析,目的是说明领导人要有系统论的思想。
企业内部条件分析
再讨论企业与企业内部各方面的关系。
《老子》十章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载”,助词,无实质性的语意;“营魂”,魂魄;“抱一”,合一;“能无离乎”,能分离吗?全句的意思是,精神因素与形体因素抱合在一起,是不能分离的。
企业是个整体,是社会的子系统,企业内部要素是“抱一”而存在的。
当然企业内部的精神要素、形体要素抱一而存在,其表现是多方面的,比如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关系等,其中核心关系是人与人的关系。
这人与人的关系也可分解为两个方面:纵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领导与下层间的关系;横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领导人员之间、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之间、职工与职工之间。
这些内部矛盾,要达到“营魄抱一,能无离乎”的境界,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即企业文化问题,用这样的“道”统一思想、统一行动,调动各方面人员的积极性,协调各方面的“物”与“事”的步伐,使之凝成聚合力,产生整体力,“抱一无离”。
企业管理两个基本矛盾的关系
企业管理活动的两个基本矛盾:企业与环境的矛盾,企业内部人际关系的矛盾。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域中有四大”,这“四大”的矛盾关系调节好了,就为处理好企业内部的“营魄抱一”关系打好了基础。或者说,要把企业内“营魄抱一”的关系处理好,必须据“域中有四大”的现实环境状况做出。
当然这也不是说处理解决企业内部矛盾,只是对外部环境因素起着被动适应的作用。企业内部工作搞好了,对企业外部的工作环境、竞争环境、大环境都会起到积极作用,甚至会改变外部环境现状。比如,企业开发出一个国民经济需要的独领风骚的新产品来,而这个产品是社会期盼已久,且物美价廉的,这个产品的问世,必然会较大地改变现有的工作环境、市场环境格局,对大环境形势,比如经济环境形势,也可能会产生某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