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老子果真反对全部的“智”吗?老子还讲了与之相反观点的话。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此句肯定了“知”的重要。是说要知,知足可以不受屈辱,知止可以避免失败,知足知止天下就会长久。
老子还说过这样的话,“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五十六章),告诉人们要做真知者,不做强不知以为知的胡言者。还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七十一章),是说做人要做知者,知者是高尚的人,不做不知知者,不知知者是有病的人。还说“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八十一章)的话,要人们做一个不卖弄知识的真知者。还说“大巧若拙”(四十五章),是说做人要做大巧如同拙笨那样的人。这些说明老子不是全部反对智。
析智“有大伪”
智,“有大伪”吗?老子显然说重了。其实,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智”也不例外。“智”有正面作用,也有反面作用。正面作用是主要的,没有“智”,没有知识,没有聪明,社会怎么进步?人类怎么发展?反面作用有没有呢?有的,但那是次要的,属副作用,如老子所讲,尽管老子把它看得很严重。
正面作用,以取火为例,钻木取火是社会进步,火石打火更进步,火柴取火又进了一步,现在电子打火,社会进了一大步。取火进步是智慧发展的结果,智慧有何不好?
再以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雕版印刷技术为例,发明雕版印刷是社会进步,现在,我国又发明了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电与光,智慧有何不好?
现在社会有电脑技术、生化技术等等,社会大大进步了,人类大大发展了,我们要百倍赞美智慧。
以上是就“智”的物化形态说,就“智”的抽象形态说,也同样。一个好观点、好见解,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历史的进步。如当今我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是这个“智”使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智”的负面作用析
“智”负面作用有没有呢?弄得不好,是会有的。如老子言,有“伪”的一面,“迷”的一面,“贼”的一面。要防范。
先以物化形态说,举一个简单的例,如计算器,它好在帮人算数字。但小孩迷上了,就有可能不知算术为何物,连最简单的加减法都不会做。有一幅漫画,画面画着一群孩子在学算术,黑板上有一道算术题让孩子们做:1+1=?所有孩子都使用了计算器。
最近还听到这样信息,有儿童抄袭电脑作文,孩子不会自己动笔做文章。
电信技术使通讯方便,但有人用它搞欺骗,如有人用来考场作弊,用BP机的汉字显示器,通过输入有关考题答案作弊。
彩色复印机技术帮助人们复印复杂文件,但有人利用它复印美元,其水平达到乱真的程度。
电脑能使世界变小,人类距离拉近,使人们更聪明,使科技事业迅猛发展,但有人做黑客,有人利用它搞网络犯罪。
再以意识形态说,假如有人在为政中,在管理中,施阴谋,耍诡计,点阴火,出坏招,走了“智”的歪门邪道,社会的“伪”、“迷”、“贼”必发生。
管理也要十分强调智
知识在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有智才有创造,有智才有好管理,有智才有成功和胜利。
现在有所谓知本家一说,知本家,人们以知识为资本投资公司入股,或说知识成资本赚大钱,2002年3月,北京中关村地区,有百名以上经营者年薪收入达百万美元以上,知识演化成财富,在企业管理的地位中显赫。
老子的“知不知上;不知知病”的观点,“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观点是对的。“绝圣弃智”的观点言过了,言重了,片面了。
“智”值得肯定,“智”的作用正大于负。我们要百倍拥护智慧,不要愚昧,不要笨拙。
六、“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三十三章)。这是待人之理,也是待己之理。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重要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是一个重要的为人、为己哲学。
“知人者智”,了解人,善解人,就能与人处好关系,和谐人际关系。“自知者明”,明白自己的长与短,就可改正自身的短处,使自己得到进步和发展。
读到一位作家的文章说:“一个人面对外面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一个人面对自我时,需要的是镜子。通过窗子,才能看见世界的明亮;通过镜子,才能看见自己的缺点。其实,窗子、镜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心,你的心广大了,你的书房就大了,你的心明亮,世界就明亮。”
这个观点符合老子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思想,让我们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建一个大窗子,立一个大镜子。
知人不易,知己也不易
知人很不易,有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的。所以,老子有“知人者智”之语。
其实知己也不易。人们常说,自己的情况自己还不了解吗?不尽然,实体的事自己清楚,如过去自己发生了何事;虚体的事就不见得了,你能了解自己的全部优点、缺点吗?即使你认为正确的,果真是正确吗?
因为私心杂念的原因,私心蒙住了眼,误将错误当正确;因为主观,带有色眼镜,误将谬误当成真;因为没有知识成愚昧,就不能正确认识他人与自己;因为没有文化素养,缺道德,缺教养,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知识的人。
现实中自己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事多得很。
知人知己有辩证法
知人知己有辩证关系。
人与己是对应而存在的,有了对方,才有我方;反之亦然。知我才能知人,知人才能知己。
老子说:“长短相形,高下相倾”(二章)。知人知己就有个相形问题,相倾问题。你不知道自己之长,怎知他人之短;你不知道他人之高,焉知自己之矮。
知人知己要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二十四章),即要虚心。虚心才能认识真正的自我,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做对比,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知他人,这样,如老子言,才能“自知者明”起来。
因为有认识原因、自尊原因等,虚心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
知人知己,还有一个不自卑问题,自卑了,也不能正确估计自我。
知人知己务求实事求是。
不当夜郎国王,不作寿陵子
知人知己要不自骄,不自卑,我们举两则故事作说明。
一则叫“夜郎自大”。故事出于《汉书·西南夷传》,是说我国汉代在相当于当今贵州那个地方,有一个叫“夜郎”的小国,其国王对汉使傲然自诩大国,问汉使:“你国有我国那么大吗?”
一则叫“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是说有一燕国寿陵的青年人,见赵国人走路好看,于是到赵国国都邯郸去学走路,结果,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姿势,却忘了自己原来走路的样子,只好爬回自己的国家。
愿我们不做夜郎王,也不做寿陵子。
知彼知己
由“知人知己”想到了“知彼知己”的话。它们命题有相似性,讨论问题的价值有相似性。
“知彼知己”的话,出自《孙子兵法》。原话这么说:“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是从战事角度说的。此说理由有三点:其一,战争,知彼重要,知己也重要;其二,知彼知己两者,知彼在前,知己在后,是说知彼要重于知己,难于知己;其三,“知彼知己”才能“百战不殆”。
关于上述的第二点,对知彼要重于知己,难于知己,需要多说几句话。战争,你死我活之争,敌方怎么会轻易把自己的情况暴露给对方呢?相反,“兵者,诡道也”,“兵不厌诈”,还会千方百计制造假象来迷惑对方。
再说为人,为了自己成长、进步,也需如孙子言,“知彼知己”,即“知人知己”。若真正能做到“知人知己”了,就可收到如老子所说的那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为人效果。
“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类似地,老子还讲过其他一些话,如:“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惟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七十一章)。此话是说,知自己不知是高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是病。“圣人”所以不病,是因为他自知,所以他不病。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知自己不知,奋起努力,完善自己;强不知以为知,是愚,是病,就不能进步。让我们都来作如老子所说那样的“圣人”,“知不知”,“病病”的人。
“知不知”,最要害的因素是心地,心地正了,无私欲了,就能更好地“知不知”。无私与有知成反比关系,无私才会有知,私无得越彻底,知就有可能获得越丰厚。反之,有大私,必愚笨。
又如:“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七十二章)。语意是,求自知,但不求自我表现,求自爱,但不图自我高贵。多好的观点!谦虚不自矜,图高不狂妄。
再如“大巧若拙”(四十五章),是说,无私达到了忘我境界,超然了,大彻大悟了,必聪明无误,聪明得如同愚笨人。
关于知与私的讨论
上面提及无私才有知的理。这个私指私心,私欲。
关于私,可以讨论的是关于“明私”与“藏私”的问题。
所谓“明私”就是把自己某些“私”公开出来,化己知为公知。
所谓“藏私”,有两种,一是因“私”的保密性而藏知,这在私有社会中,因为有竞争等等原因,把某些内容作为“私”保藏起来。一是“隐私”,因为自己利益,如怕出丑,怕被人家看不起,怕遭打击等,就是把属于个人某些“知”隐藏起来,不让他人知道。
“明私”,把某些“知”公布出来,变私知为公知,变小知为大知,是社会的进步,应大力提倡。
关于“隐私”,人人都会有,有些“隐私”连对自己最亲近的人也会保密,这不奇怪,人有隐私,是人的一种进步,不能非议,且要保护,哪怕是幼儿的隐私。但是,笔者认为,“隐私”不能太多了,还是开朗一点好。
七、“柔”论与权谋艺术
取之与之,柔弱胜刚强
“柔”是《老子》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老子》一书中多次谈“柔”。如“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守柔曰强”(五十二章),“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等,其中要数三十六章讲得最著名,最精辟。老子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意思是,将要收敛它,首先必须暂时让它扩张;将要削弱它,首先必须暂时让它强大;将要废除它,首先必须暂时让它得到兴旺;将要夺取它,首先必须给予某些好处。这里含有深沉的判断和分析。
老子上述言论蕴涵着谋略思想,张之是为歙之;强之是为弱之;兴之是为废之;与之是为取之。老子在这里还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观点:柔弱可以战胜刚强。
老子是否是权术家
写到这里,我们可以回答本书上一篇第二节中提出的问题。该节引用了《老子》三十七章上的一段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后,问:“为无为”思想是否是权术思想?
应该承认,据老子上述歙之、张之的那些论述,“为无为”思想是含有权术倾向的。 “张”为了“歙”; “无为”为了“为”。
问题是,我们该如何看待权术问题。
“为无为”,王夫之据此称老子是“机械变诈徼幸之祖”,把老子看成世上玩弄阴险奸诈的祖师爷。现代也有人附和王夫之这个观点的。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欠公允。
用权艺术是普遍艺术。假如把“权术”理解为用权艺术,它具有普遍性。为政有为政的艺术;治众有治众的艺术;谋略有谋略的艺术等。
只是有的人明着用,有的人隐着用;有的人有意识地用,有的人无意识地用;有的人正着用,有的人歪着用;有的用对了,对社会发展有利,人们接受了它,有的倒行逆施,成为事物的反动,历史的反动,人们便反对它。所以,问题不在于有没有权术问题,而在于用得正与谬的问题,进步与反动的问题,艺术高下的问题。
当然,笔者明白,“权术”在中国辞义学中是个贬义词,不少人总把它与阴谋诡计联系起来看。我作上述理解可能是冒天下大不韪的。于是,我把“权术”这个提法说成是“用权艺术”,或是“谋略艺术”,或称其他的词,如同有人称老子的“为无为”这个统治术为“人君南面之术”一般。
对比老子与吕尚以判断是非。现在,我暂且把“权术”认同为一种不正常行为。历史上确实存在专门耍阴谋权术而谋私利的人,如吕不韦、袁世凯等。但也有虽然用了“权术”,却被人称道的,如春秋末期的吕尚。
吕尚辅佐周文王击败殷商,是用了权术的,“吕尚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史记·齐世家》)。孙子还把吕尚视为周的间谍:“周之兴也,吕牙在殷”(《孙子·用间》)。吕尚还有一套“权术”理论:“鸷鸟将进,卑飞敛翼;猛兽将捕,兔首偏伏;圣人将动,心有愚色。”这样的谋略思想,在他及其后人所写的《六韬》书中还记有很多。
请对比吕尚“鸷鸟将进,卑飞敛翼”(凶猛的鸟要进击猎物,故意装出卑下的样子,羽翼也收敛起来)的话与老子说的“将欲歙之,必固张之”的话,二者语意不仅是相同的,且遣词也基本相同。据此,为何称老子是搞阴谋的祖师爷,而不责备吕尚,甚而称吕尚为圣人呢?这不是一种不公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