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说,韩非就对此给予改造了,“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在“人君南面之术”中,掺入了不少关于刑名、法术、赏罚等“法”的思想,韩非说:“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韩非子·用人》)。
现实中为政必须讲“法”
现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情况远比老子时代复杂,较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更复杂。在这儿,若没有“法”的思想参与其中,国家是治理不好的。
我们主张“依法治国”、“以德治国”。
“法”重要,“法”的性质重要。“法”具有规范性,规范着什么样的事情是可做的,什么不可做,怎样做是正确的,怎样做是不正确的;具有约束性,约束人们行为举止,做正确的,排斥错误的;具有指导作用,指导人们的言和行,做正确的事;具有教育作用,教育人们明是非,辨正误。
“法”“德”关系
一个人只有“德”的观念而没有“法”的观念不行。
人的灵魂重要,纯净灵魂就可纯净社会。但首先,什么是纯净,人们有不同的认识,又如何去实现纯净,就需要用“法”去规范;其次,纵然“德”的是非界限清楚,但有人就不听这个“德”的指导,怎么办?就必须依靠“法”;最后,“德”不是万能的,“德”不可能对任何人,任何事都起作用,为此必须有“法”。
“法”也不是万能的。其一,“法”不可能铺天盖地,不能处处、时时有法,有法管不到的地方;其二,“法”,一般说,是正确的,但也确有立法不正的法;其三,“法”,具有铁的性质,但再硬也有空隙处,人们可以利用其空隙干错事;其四,“法”有时限性,过时的“法”,就很难起正确的作用。再说,法是要靠人去执行的,若执法者品质不正,那么后果更糟。为此,需要“德”。
“法”“德”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双方同处:都对人发生作用;都具有规范作用、制约作用、指引作用、教育作用;都起着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异处:前者是硬约束,主要约束人的行为,后者是软约束,约束人的思想;前者治身,后者治心;前者主要是他律,后者是自律;前者治近,后者治远;前者的治主要治于事发后,后者的治主要作用于事发前。
法治,德治,两者都重要,我们既要“依法治国”,也要“以德治国”,两手都要抓,都要硬,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
六、“善下为百谷王”
《老子》一书中用了不少关于“侯王”、“圣人”那样的词。所谓“侯王”、“圣人”就是指领导人。让我们研究领导人的内涵、品德问题。
领导的内涵
什么是领导?领导,通俗地说,就是引领着大家走自己的路。
有三种观点:领导就是职权;领导就是服务;领导就是影响力。
持第一种观点者认为,领导是上级组织机构赋予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职位和权力,按照一定的意志和目标来进行工作以完成任务。
职权观是责与权的统一观。权,由几个方面内容组合而成,如决策权、指挥权、组织权、协调权、控制权、奖励权、惩罚权、财产处置权、人事任免权等。责,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相应地有各种责,如做好决策之责、指挥之责等。
职权观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归世界观支配。有这样职权观的人不可取:把职权视为获得金钱、美色等私利的工具;把职权当作飞黄腾达、光宗耀祖的途径;把权力当儿戏,对人民赋予的权极不爱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甚至胡作非为,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弥补损失的。
持第二种观点者认为,领导是一种服务。服务于事业,服务于工作对象,服务于正在执行服务职能的有关人群,进而做好工作。
持第三种观点者认为,领导有上级委任的,有群众选举的,也有毛遂自荐或他人引荐经过群众认可的。委任也好,选举也好,自荐、他荐经群众认可的也好,领导工作始终在群众中进行。当领导者必须凭其良好形象影响群众,领导群众。
领导服务论清晰地表明,当领导的不能忘却群众。领导只有把作用于群众中的某种力发挥好了,群众才会自觉地服从你的领导,进而搞好工作。这种力就叫领导影响力。它凭借的不单纯是职权,而是凭借领导人自己的良好素质、高尚情操、模范言行、身先下士等,利用其威望、威信来影响群众,把工作做好。
职权观、服务观、影响力观关系
职权观、服务观、影响力观有这样的关系:职权观不能忘却服务观,假如把职权观与服务观对立起来,视权力为牟取私利的手段,而把为人民服务丢在一边,那就大错特错了。
应该这样当领导:不当公婆,当好公仆;不当公婆,放活媳妇;不当公婆,自然亲和;不当公婆,家和国富。
职权论常常会采用强制之力、威慑之力去实施领导。这种不是依靠调动下属内心感情的领导行为,会引起下属的不满或反感,产生负效果。
实行职权观也好,实行服务观也好,影响力最为重要,领导只有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才能搞好工作。
影响力观合理
影响力观是一个根本的领导观。职权论不够全面,尽管领导确实有一个拥有职权与行使职权的问题,但它没有回答如何行使好职权的问题。服务论观点,服务于下属,服务于群众,这很对,但服务是一个涵义很泛的概念,不是专归领导特有,更不是领导本质所在,一般职工间也有相互服务问题。
把领导视为一种影响力,十分正确,是现代领导科学一个很重要的思想。它回答及补充了职权论、服务论所没有回答,或没有完全回答的关于领导概念应有的内容:即在职权、服务的思想指导下用影响力实施领导。
有两种领导方式:硬领导和软领导。用强制之力、威慑之力去实施领导,谓之硬权力、硬领导。以强调自己的品德、素养、才华、专业水平、可信度,依靠群众,使下属和群众折服、信服、顺服来实施领导的,是谓软权力、软领导。
硬领导、硬权力不如软领导、软权力好。
老子的领导观
用影响力实施领导,老子有这种思想。老子反对以权、以势、以政、以令、以刑为手段去治理百姓。请看他的话:“其政察察,其民缺缺”(五十八章),“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五十七章)。
老子还讲过这样的话:“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这是说,江海所以能成为百谷之王,是由于它能安于下游地位。又说:“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六十六章)。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为了统治人民,他的言辞必须谦下;把自己放置于人民之后;领导者虽居领导上位,而人民不感到负担;虽站在领导前面,而人民不感到害怕。所以天下人拥戴他而不是厌烦他。老子认为,领导者若要想实施领导,必须具有如“水”那样的“善下”素质,对人民谦下,在利益取得上,放在群众后面。老子在这里讲的实际就是属于领导影响力论的思想。
老子主张实行“无为”、“若水”、“清静”、“守柔”等政策。他借用“圣人”的口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无事取天下”。(以上均见五十七章)
用“无为”、“清静”等思想实施领导,就会有好效果。台湾有一家美吾发公司,其董事长李成家颇懂《老子》思想的一些精髓。他管理公司并不迷信“其政察察”,没有花很多时间于管理上,用他自己的话说:“主管并不一定要案牍劳形。”他主张“清静”,主张“无为”,主张“授权”,主张“让职工自己管理自己”。他在行使决策权时,也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资讯收集上。在充分地收集了精确的资讯后,让下属参与讨论,他认为惟有此“才足以做出一个良好的决策来”。他还这样解释上述行为:“当主管的,应该先懂得为自己保留较具弹性的决策空间,这样才能在管理的领域里运用自如。”
老子讲的是辩证法
前引的六十六章的话,老子讲的是辩证法:一方面,在领导(江海)与被领导者(百谷)关系上,领导者的存在,是因为有被领导者的存在。领导者若高傲了,目空一切,他必然会遭受被领导者厌弃,在这个问题上,被领导者处于主要位置上;另一方面,在上民、先民(统治、领导)与下之、后之(谦下、居后)关系上,领导所以成为领导,领导自然要处于上民、先民的位置上,不然要你这个领导做甚?但是上民先民的基础却是下之和后之,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实施上民、先民,在这个问题上,领导人却处于矛盾的主要位置上。
用软管理管好企业
在企业管理中,企业领导人如何管理好企业?应该更多地采用软权力进行管理才对。
有被称为“经营之神”的日本企业家土光敏夫认为,企业首脑为了管好他的企业,的确需要某种力量,但有种种表现形式,简单地说,有“权力”和“权威”两种。首脑、管理者凭借拥有职权所直接产生的力量,那是一种外来之力,即权力。这种力乃是一种传统宝刀,最好不要轻易拔刀出鞘。相对来说,首脑、管理者若不迷信权力,就会拥有权威。权威是从首脑、管理者自身内部自然产生的,是从一个人内在的实力和人格中自然渗透出来的。土光敏夫希望,这种内在的权威最好能得到充分发挥。
土光敏夫在他的《经营管理之道》等书中又说:“负责人是吃苦的人,而不是了不起的人。”“有能力的人地位高一些,这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他本人也自认为了不起,那就绝不是理所当然的了。”“如何使自己成为别人可以信赖的人,与其求之于人,不如求之于自己。”“我不喜欢‘管理者’这种提法。因为,它容易使人联想到上级管理部下,人管人。说到底,只有当一个人以自发的意志采取某个自主行动时,他才会最大限度地感到生活的意义。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保有了管理自己自由的责任。可以说,人本来就是只允许自己管理自己的……对管理者最大的要求,是管理好他自己,而不是管理别人。”
引用土光敏夫的话,老子的“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的思想有近似之处。我们领导人“欲上民”,都必须能“以其善下之”。
七、“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六十章中的一句话。这句名言,1987年曾被当时的美国总统里根在他的该年度国情咨文中引用过,引发了美国人对《老子》的浓厚兴趣。
释“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此话怎么理解?古人韩非说:“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化,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其法。”现代人蒋锡昌这么解释:“夫烹小鱼者,不可扰,扰之则鱼碎,治大国者当无为,为之则民伤。故云:‘治大国若烹小鱼’。”
上述人讲的治国不能扰民的话是有道理的。读《老子》六十章全文,其内涵可以看得更清楚。六十章这么说: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这段话,老子宣扬的仍然是“道”与“德”的观点。以“道”的原则莅临天下,鬼将失去其神通;不是说鬼不显神通,是神明不伤害人;不是说神明好心不伤人,是因为圣人不会侵越人。因为鬼神、圣人都不侵越,所以,“德”交归给人民了,天下就太平了。原来,治大国若烹小鲜之举,是“道”莅临天下,“无为”统御天下之举。
这段“治大国”的话,说理清晰,比喻形象,推理有序,是绝妙文字。从哲理上告诉我们,治国不要以繁琐之政扰民,不要以察察之政坑民,不要频频变政害民,不要处处立规制民,要如“烹小鲜”那样清静取道,无为而治。总的来说,就是治国不扰民,扰民不治国。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启示
“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是用形象的方式,借喻的方式,形成反差的方法来议论治大国这样的大事。治大国可以形象成、借喻成、反差成如烹小鲜一般,它昭示人们治理其他事,比如治社会、治事业、治家业等,更可以如烹小鲜那样治,其中也包括治企业。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从其内涵分析,给我们的启示起码有四:
领导人重要,因为“国”是通过“圣人”、“侯王”、“君”去治的,若领导人能以“道莅天下”,则“德可交归”,反之国将不国;
治国要用“道”,以“烹小鲜”那样的思想来治,清静致虚,优柔处下;
领导治国要宽容、宽宏、宽厚,实行软领导,而不是苛政管理,是顺乎自然的,而不是强规律而行的;
就领导人的修养说要返璞归真,“抱一为天下式”(二十二章),遵循纯朴原则作为处理天下事的范式。
国,“德交归焉”,要害在治国者;企业,“德交归焉”,要害在企业领导人。企业领导人若是开明的、体民的、无私的、处下的,企业领导与企业群众相处就会好,“万物将自化”,“天下将自正”(三十七章)。
治企业首重“治人”
“治大国若烹小鲜”,是治国的原则,也是治企业的原则。治企业不外乎两个方面的内容:治事与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