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治事,治理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所谓治人,处理好企业内外各种人际关系。治事,围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各方面的工作,自当如“烹小鲜”那样规律去办,不得胡来。治人,人际关系错综复杂:领导人与被领导人间;技职人员间;作业人员、基本生产工人、辅助生产工人间;企业与其他企业间等等,为做好工作,也要本着以“烹小鲜”为原则去办,顺乎自然地去做。
因为,“事”总是由人去做的,“事”中有“人”,治事问题说到底是治人的问题。为此,企业领导人在管理企业时,务必要做好职工的工作,注意自己的言行,谦诚处下,强化自身修养,以自己的清与静(清其身,静其体),公与廉(公则明,廉则威),使企业共心,众人共志,把企业办得生机勃勃。
去刑政,重宽厚
“治大国若烹小鲜”,与刑政思想对立。老子反对刑政,反对用刑罚处理人,用制度压制人。五十八章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老子认为,宽厚的政治使人民淳朴、敦厚;政治严格了,苛刻了,人民就会不满,就会狡诈。五十七章又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是说,法令不能太详察了,否则盗贼就会多了起来。
老子上述话可能说得过火了,但他主张治人宽厚是有道理的。古人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这话告诉我们,治人不一定非严不可,强化自身修养,用自己的清与静,公与廉更能治好人,治好事。
企业管理的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有的企业领导人不能“虚其心”,同僚间搞“其政察察”,开领导班子会议时,如同开联合国常任理事会议一般,自己持有一票否决权而掣肘对方;对下属,对职工,搞“其政察察”,事事干预,处处设防,生怕下面出事,使职工积极性受挫,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管理要适可
然而,笔者也认为,在管理中必要的“烹”也是要的,必要的“政”也是要的,必要的“法”也是要的,管理总是通过一定的“烹”,一定的“政”,一定的“法”去实现的,通过一定的规章、制度、纪律、赏罚去行事的。应该说,这也是一种“道法自然”,即属规律性的事,只是说“政”不能过分“察察”了,“法令”不能过分“滋彰”了,“烹”的火候不能过猛了,“烹”的煸与炒不能过分频繁了。
现在,有的地方,不是搞“治大国若烹小鲜”,却是“治小国若烹大鲜”。你说搞奖励吧,你有我有大家有,参选品被评上了奖,没有去参选的也评上了奖,只要有钱就给奖;你说搞惩罚吧,你罚我罚大家罚,大错罚,小错罚,甚至无错也罚。这都不足取。
美国学者米勒说过,公司的成功“取决于人的创造力,经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力往往是一些才智相当的人在进行自由自在、毫无顾虑的思想交流时产生的。”米勒在这里说的“良好环境”,“自由自在、毫无顾虑的思想交流”氛围等,实际就是老子所说的其政不察察,法令不滋彰,治国若烹小鲜的环境与氛围。
本题的讨论结论是,要“治大国若烹小鲜”。
八、“百姓皆谓‘我自然’”
领导者要“道法自然”
美国哈林·克里夫兰著的《未来的行政首脑》一书的英文版扉页上,写着《老子》十七章中的话:“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克里夫兰把这句古汉语解释成:“好的领导者说话不多,当他的工作做好任务完成时,所有的人便说:‘这是我们自己干的’。”他把这个释文也写在他的中文版的扉页上。
克里夫兰的这句释词是对的。读十七章全文就会看得更明白,“功成事遂”的主体是领导者,是从领导学角度说这句话的。十七章中这么说: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译成现代汉语是说:最好的统治者,人们不知道有其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们亲近他赞扬他;更次的统治者,人们畏惧他;最差的统治者,人们轻蔑他。统治者诚信不足,才有人们不信任他的事情发生。最好的统治者总是如此悠然,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了,百姓却感到,“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这句话讲的是领导者“道法自然”的事。最好的统治者所以成功在于他“道法自然”;最差的统治者人们“侮之”,因为他做了有悖“道法自然”的事。
“太上”式领导哲学
日本人松下幸之助在《实践经营哲学》一书中讲过这样一段话,领导者应树立“正确的管理思想,并不单指经营者个人对事业的主观见解,而是根据自然道理及社会法则所产生的正确观念”。他又说,究竟自然道理、社会法则是什么?这是一项非常宏大而深厚的学问,甚至也可以说是人类智慧所难以理解的道理。我们姑且认为,可能适应宇宙无限生成发展是它最基本的条件。大自然及宇宙是无限的过去到无限的将来,连续不断生成发展所进化而来。
我觉得松下先生所讲的,就是老子所讲的道理,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的道理,“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三十二章)的道理。天地相合降下甘露,人们不需上面指使却能生活得很好,关键是要按顺应自然的法则去办。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具有恢宏的领导哲理内涵:
“太上”是“无为”的,“无为”到百姓,使百姓“不知有之”;
“太上”是“有为”的,在“事成功遂”中有“太上”的贡献;
是“无为”、“有为”的统一,“太上”“悠兮其贵言”,让出权力交给百姓,让百姓感到这“功成事遂我自然”。这个“道法自然”的理论,是“君道无为,臣道有为”的理论。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
企业领导人如何执掌好决策权的问题,是企业管理工作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领导权威是搞好现代企业管理、组织大生产的客观要求,为此领导人要集权;但是现代企业管理也需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职工积极性,为此要分权。也就是说,企业领导人要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企业领导人“权”的有无分割,是每个企业都会碰到的事。从企业整体说,权总是纵分层次、横分部门的。
纵分层次,即把管理分成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等。
横分部门,把管理分成生产、经营、供应、销售、人事、财务等职能单位。
这纵分层次,横分部门,都有一个“权”的分割问题。高层管理者就要善于处理好与中层、基层管理与各职能单位之间的关系,以“为”与“无为”原则处理之。视情况,恰当地化“为”为“无为”,让下属“为”,让职能单位“为”,通过“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把企业管理工作搞好。
“无为”、“有为”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有科学性。我们常说,企业要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之权。这里就有一个企业主管部门与企业间各种权力的分割问题。要企业自负盈亏,必然要求企业主管部门放权或还权给企业,让企业能够自主经营。企业主管部门若把应该给企业的权揽在手里,企业就会失去生机。若主管部门“无为”了,放权或还权给企业,给企业以“我自然”的感觉与力量,就有可能达到“功成事遂”的目的。同理在企业内部,企业领导人也要放权给下属,这是“科学性”问题。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还有艺术性问题。是“道法自然”,不是“道任自然”。所谓艺术性,即要据企业所处的时空状态、自身条件,科学地、艺术地处理好这“无为”与“有为”的关系。比如“君无为”,“无为”到何种程度。领导人甩手一点也不“为”是不可能的,是不可取的,也不应该。假如真是那样了,便叫失职、渎职。 “臣有为”,但让臣有哪些“为”,需要细致审度。
逐层负责,充分参与
拿决策这个权来说,一般地讲,企业管理三个层次是各司其职的。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基层管理分别执掌着经营决策、管理决策、作业决策之权。
经营决策,即战略决策,是事关企业总体发展和主要活动的决策,如企业发展方向的抉择,企业生产结构的抉择,企业经营方式的抉择,企业营销面的抉择,以及企业人事、财务抉择等等,一般来说,都应该由企业最高层做出。
但是对那些大型企业来说,在企业生产经营条件复杂,企业干部、职工素质好等情况下,企业领导人要敢于把一些权限转移,下放给副手、参谋、科室、车间、班组乃至全体职工。
中层管理、基层管理也分别要把管理决策、作业决策做好。
“君道无为,臣道有为。”如前述,企业领导人也绝不是什么都不为。“为无为”,有些事企业领导人是非为不可的,如重大的战略决策、财务问题、大的人事问题等。但是,即使在这种“为”中,本着“百姓皆谓:‘我自然’”的思想,仍然要注意“无为”,就是充分地让下属、让职工就决策问题发表意见,在征集意见中放手“无为”,使领导人做出的决策,建立在广泛的发扬民主的基础上。
“大巧若拙”
企业领导人实行“为无为”是一种修养,要敢于冲破传统思想或其他禁锢,需要“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四十五章)的品德。比如1991年,我国不少企业纷纷为追求企业升级而努力,但上海第二毛纺织厂却反其道而行之,不图虚名,返璞归真求无为,求自然,不粉饰,“我还是我”,扎扎实实搞生产,搞经营,求市场承认,求效益提高。
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企业领导人不仅没有“无为”,“让权”,相反,却“为”了本该下属“为”的事,出现厂长干了科长活,厂长揽了科长权那样的事,做了“大拙不巧”的事,这样的企业是办不好的。
企业无为而胜
通用汽车公司授权下属。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创始人、经理威廉·杜兰特在创业成功后,用强烈的个人专权色彩治理公司,把公司弄得岌岌可危。斯隆接管了这家公司后,一反杜兰特的做法,实行分权制,把公司的一部分权力分授给下属,但把有些关键权力仍掌握在自己手里,通过协调做到集权与分权的和谐,使通用汽车公司又兴隆了起来。
贝尔实验室无为而治。假如说斯隆的行为是无意识地实践了老子的“无为”观念的话,那么,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成功,却是比较自觉地运用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的结果。
贝尔实验室是发明世界第一部电话机、第一部电传机、第一只太阳能电池,设计第一颗通讯卫星,发明第一盘有声唱片等产品的研究机构。要问该实验室为什么会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实验室负责人陈煜耀博士指着他办公室墙上挂着的一张条幅说:“凭这个。”这条幅上面写着四个字:“无为而治。”在这四个字下面还附有陈博士写的英文注释说:“最好的领导者是能帮助人,让人感到不需要他。”又说:“领导人的责任要做到你在领导,又要做到别人并没有意识到你在领导。”
这个事例说明,贝尔实验室的领导行为已达到如《老子》十七章所说的那种境界:“太上,不知有之。”你在领导、帮助人,却没有让人觉得你在领导、帮助他。该实验室的成功是实践了老子“无为而治”观念的成功。
长江动力公司成功分权。长江动力公司是在原武汉汽轮机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1986年至1988年的三年时间内兼并联合130家工厂,电站建设能力由1986年的35万千瓦发展到1988年的150万千瓦,使60多家工厂转亏为盈,30多家军工企业顺利地转变为民品生产企业,不仅承包了国内30多项电站建设项目,还承接国外业务,承包了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电站建设工程。
该公司是实行了“无为而治”、“分权管理”的成功。该厂是这样实行“无为而治”、“分权管理”的:该企业要求对被联合的130家工厂,在严格执行科学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总厂制度基础上,自己管好自己的事,不撤换兼并厂的干部,不要求兼并厂上缴管理费,不要求兼并厂的厂长到公司参加没完没了的会议,让他们一心一意抓生产,如此,长江动力公司便得到迅速发展。
九、“为无为”与组织建设
领导、组织与规章制度等互相关联而存在,上几节,我们议论的是“为无为”思想在领导决策等方面的应用问题,本节讨论“为无为”思想在组织、规章制度方面的作用问题。
组织、规章制度为实现领导目标而服务。搞好领导工作就一定要搞好组织建设工作,及有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反之亦然,讲组织、规章制度也不能不讲领导问题。
“为无为”既作用于领导学上,也作用于组织学和规章制度建设上。让我们讨论组织学中“为无为”的问题。
“组织”的概念
什么是组织,这是一个不易说清楚的问题。大致可做两种解释:组织活动的组织,组织机构的组织。
组织活动的“组织”。具有动词的含义,例如把某部分人组织起来,把某项工作组织好。
组织机构的“组织”。具有名词的含义,例如说有某个组织团体、组织单位等。
组织的定义,作为实体形态的“组织”,它是一种人员的集合,是为了实现某种领导目标、领导行为形成组织,起着为实现某个目标组织保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