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农村就业问题研究
四川省南充市劳动保障学会 杜吉玉
我市农业人口598.6万人,占全市总人口718.3万人的83.3%,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根据2005年7月在全市抽样调查分析,目前全市有农村劳动力365.4万人,以每个农村劳动力平均完成4亩耕地计算,全市耕地有524万亩,只需要劳动力126万人,以此计算全市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达239.4万人再从仪陇县的抽样调查分析,在农业劳动力中,在校学生及残障劳动力占劳动力总数的3.6%,因此,在统计的全市劳动力总数中应扣除8.6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实际上只有230.8万人。
20多年来,我市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劳务输出;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三是发展乡镇企业;四是建设小城镇,推进农村城镇化。在这四种主要的形式中,劳务输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根据我们的统计分析,目前全市已多渠道地输出126.8万人,占农村人口的21.2%,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4.7%。因此,本课题在研究我市农村就业问题的重点也摆在劳务输出这种形式上。
一、我市研究农村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有学者指出,我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的首要问题又是就业。我国农村长期贫穷落后,其根本原因是生产水平低下,就业不充分。从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已连续7年低速增长,只及同期城镇的五分之一,城乡收入进一步拉大,成了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和奔小康的拦路虎。因此,要解决“三农”问题,应当从扩大农民就业问题入手。
从目前的实际工作情况看,对城乡就业问题是重城镇轻农村,造成了城乡就业工作的不平衡性。同时,在制定政策,建立工作机制时,也是重城镇,轻农村。这种指导思想继续下去,不仅会对农村就业工作造成损失,同时也会影响到城镇就业工作,可以说搞好农村就业工作,不仅是促进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样也会推动城镇就业的开展,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农村的就业问题。第一,必须纠正我市农村就业问题是农民自己负责的思想。第二,入世后,我市农业结构将会受到很大冲击,同时将会带来更多的剩余劳动力。第三,我市是一个地下资源贫乏,而人力资源充足的大市,要推进我市整体水平的发展,必须重点放在人力资源开发上。研究农村就业问题,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推动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大限度地、最合理的就业,这样对我市“两个文明建设”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第四,我市现在9县市区中还有4个县市属国家贫困县,有4个县、区属省级贫困县,尚有100多万人口未脱贫,研究农村就业问题也是促进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具体措施。
二、对目前我市农村就业工作的评估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对农村就业问题十分重视。各级党委、政府都成立了农村劳务开发领导小组,设置了专门的工作机构,把农村劳务开发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使农村就业工作卓有成效。到2002年上半年截止,已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农村就业183.9万人。一是发展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我市乡镇企业产值已达246亿元,占全市GDP的15%,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13.68万人。二是把劳务输出作为农民致富的产业来抓。通过信息服务,有组织的介绍输出,建立劳务输出基地,以建筑业为载体等方式,共输出了126.8万人。三是调整农业结构,就地转移劳动力。目前全市从事林果种植的劳动力达2.13万人,养殖业2.35万人,蔬菜、花果等其他种植业1.73万人。以上几项共转移农村劳动力6.21万人。四是快速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抓了小集镇建设,就地向城镇转移27万人农村劳动力。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也应看到我市农村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一是我市农民就业的主渠道不畅。作为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主渠道的劳务输出面临着很多新情况。二是沿海城市对普通劳动力的排斥和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对我市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不利。三是我市投资软环境较差,对实施“回引”工程有影响。四是劳动力市场就业竞争激烈,农民就业环境差,就业不安全,不落实劳动保护措施情况严重。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外出务工人员子女的学习情况,日常教育管理普遍堪忧。一种情况是夫妇同时外出打工,子女随同前往。据调查,随父母外出子女的幼儿阶段,92%以上没上幼儿园,与城市儿童相比,少了一个教育阶段。据在某省的一省会城市调查,该市教育部门对城市无户口的务工人员子女入学要收借读费,小学生每年为700元,初中生为每年1500元,高中生为每年3000元。据省社科院调查,我省一百名外出务工人员中有5名子女入学困难。由于负担过重,他们的子女中只有65%的人进入了公办学校,31%的人进入收费低没有正式办学许可证的民间学校学习,还有4%的人失学。另一种情况是子女未随父母外出,留在家里随祖父、祖母,由于和父母接触少,日常的学习、教育管理又较差,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六是流动就业成本较高。输出地与输入地的有些部门视流动就业人口为“唐僧肉”,都想在他们身上咬一口,在他们身上乱收费较为严重,有些人想出去挣钱学技术,但又不愿受人宰割,骑虎难下。七是户籍制度改革跟不上。现在人与户口分离的现象很严重,人在一个地方,户口又在另一个地方,不少外出人员已在异地结婚生子,已形成了事实上的移民,但无法解决他们的户籍问题,子女入学、入托都成了问题。还有的在异地办工业,办商业已成了气候,事实上已是本地居民了,但他们因无本地户口只能作外来人口管理。八是有关组织管理跟不上。在流动就业中,有不少党员长期不过组织生活无人过问。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建立群团组织,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九是外出务工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差,法律知识太弱,他们只想到挣钱。外出务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人不足20%。
三、推动我市农村就业工作的对策
(一)继续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并且要实现“五个转变”和处理好“五个关系”
(1)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过去我们对劳务输出工作强调管理太多,甚至部门间争着管理,但如今农民们对这种管理已不感兴趣了。所以,这些年来,在就业服务系统有组织招收的人数越来越少。营山就业局近两年来,在全县发布信息20多条,岗位2000多个,只招收到100人,占应招收数的5%。嘉陵区安平镇劳动服务站一直是组织劳务输出的先进单位,但近些年其组织输出量呈下降趋势。
广大农民外出务工渴望的是服务,具体讲要做好“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法律服务。广大农民法律知识少,维权意识薄弱,加之目前不少有产者心黑,农民工的权益屡遭侵害。营山县城南镇光荣村一农民在沿海打工,老板叫他做有毒有害的工作,又不进行劳动保护,他自己也不知道,劳动一段时间头发都掉了,老板就把他辞退了。据劳动保障部研究所在广东的调查,在广东打工的2629万人中,他们中有65.4%从事脏、苦、累、险的工作,80.5%的人每天工作10~12小时,47.2%的人没有休息日。他们所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中有60%的人被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和拒发工资的现象,35%的企业老板对员工有打骂现象,大多数伤残事故得不到及时治疗和经济赔偿。因此他们迫切需求的是法律服务。现实可操作的是,在中等教育阶段,毕业时都应当把法制教育列入教育计划,时间不必长,主要是普及常识,唤醒他们的法律意识,可以安排劳动部门的同志讲“劳动法”,安排司法部门的同志讲公民的一些基本权益。另外,就业服务部门可设置法律咨询窗口,印发有关宣传材料。
第二方面是信息服务。现在务工信息虽比过去大多了,但总的来说是传递渠道不畅,信息传递慢。我市高坪区龙门镇有17个村、7个居民段共7万多人口,要发布用工信息只有靠就业站的同志在镇上贴广告,同时打电话通知村上,由村上负责人再作宣传。这样的方式信息覆盖面窄,传递慢。要解决这个问题,其根本的措施是加快培育城乡劳动力市场,建立起收集、发布用工、工资价位的信息系统,让广大农村求职人员能及时了解全国各地的劳动力的需求情况以及劳动力价格情况,让他们自主选择就业。第三方面是培训服务。据统计,我市输出人员中,有一定技能的只有33.48万人,仅占输出总人数的26.4%,即输出的绝大多数的人员只能从事一些脏、苦、累工种及普通劳动者,劳动条件差、收入低是我市输出人员的主体。第四个方面是跟踪服务。对输出比较集中的城市、工厂有关部门要加强回访,根除输出完事的思想。在我们多年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用工单位及务工人员对输出地有关部门回访有强烈的愿望。作为用工单位他们与劳动者有不协调,有劳资纠纷的情况,希望当地有关部门配合协调解决;对于劳动者他们也有很多难与用工单位达成一致的条件,希望政府有关部门帮助解决;还有一些大的事故、纠纷牵涉到行政机关、牵涉到法律、劳资双方都无法解决。因此跟踪服务是稳定劳务输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务必高度重视这项工作。第五个方面是“回引”服务。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对“回引”工程的重视,已吸引了大批外出人员回乡创业。但总的说来回流人数还是较少,仅占输出总人数的1.3%。“回引”服务的关键是改善投资环境,要加强对务工人员的调查了解,对一些重要人员要开小灶专门作他们的工作,动员回乡创业,叶落归根。
二是由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劳务输出工作走向国际社会的步子太慢,与我们邻近的遂宁相比,虽然我们劳动力总数是他们的两倍,但输出国外的人数却比他们少得多。一方面有工作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有农民自己观念不适应的原因。
三是从无序流动向有序流动转变。经过多年的有序流动疏导工作,我市民工流动有序化已达82%左右,仍有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盲目性。无序流动对民工的伤害是很大的,不仅心灵上有了创伤,而且经济负担也大,往往一些人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要么病坏身体,要么铤而走险去犯罪。引导民工有序流动的关键是加强就业服务工作,净化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动执法监察,打击非法行为,保护劳动者利益。
四是从传统农民到都市市民的转变。我市城市化水平低,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城市化是服务业发展的依托和前提,要加快服务业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农村人口太多,居住分散的状况,加快城市化进程,依城兴市,分工分业,创造对商业、教育、文化、卫生、交通、通信、信息等需求的产业。推进城市化的重点还是应当放在外出打工的农民身上。农民外出打工在实践中已经发生了角色的转变,他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他们自我感觉已不是过去见识少,经济及生活方式落后的传统农民了,因此,我市100万农村打工大军已为我市推进城市化奠定了基础。解决问题的主要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户籍制度改革,对已经进入城镇的务工经商人员,视各种情况将他们转入城镇居民;第二方面是利用多方的政策措施,吸引农民到附近小城镇安家落户。仪陇新政镇东南村近3年迁入该镇转为城镇户口的809人,占总人口的55.4%,他们的经验很值得推广。五是从流动候鸟型就业向迁徙阵地型就业转变。我市有些偏远农村人口密度大,自然条件太差,就是在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内经济、教育、卫生等要发展都困难,像这样一些地方,基层政府应当动员一些人割断乡情,通过流动就业去寻找新的定居点。大西北地广人稀,资源丰富,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那些地方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南部县通过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已有八千余人迁移到了新疆,基本上获得了成功。特别是自然条件较差的升钟淹没区农民对这种输出形式很满意。我们应当注意研究这方面的经验,探索移民式输出的新路子。
(2)处理好“五个关系”
一是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劳务输出必须把握一个度。从目前的情况看,输出的绝对人数要再增加几乎是不可能了,同时过度地输出必然影响到我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们在南部县作了一个调查,1997年与2002年上半年的输出情况作一对照,就可看到劳务输出绝对人数增长缓慢。
可以看出,1997年南部县劳务输出人数占劳动力总数35.3%,2002年输出人数为31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36.5%,五年时间增长了12个百分点。同时还可以看出,目前的劳动力总数比五年前少了1.4万人,这是农村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和计划生育控制的必然结果。表中可喜的是劳务收入绝对数较五年前增加了5.7亿元,人均年收入增加了178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