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圣人四句:意谓皇帝之所以赏赐群臣,无非要他们把国家治理好,假如做臣子的连这个道理都不懂,皇帝岂不是白白地丢掉这些财物。唐时口语称皇帝为圣人。筐篚(fěi)恩:指赐帛之恩。筐和篚都是盛帛用的竹器,方为筐,圆为篚。至理:最高的道理,即上文的“实欲邦国活”。
[28]多士二句:意谓朝廷里这许多官员,其中仁者,对上述现象,应该感觉到触目惊心。
[29]况闻二句:从这句起,进一步揭露贵戚的骄奢淫逸,故曰“况闻”。古宫廷为大内;内金盘:内府的金盘。卫、霍:指汉代大将卫青、霍去病,都是汉代外戚。这里喻指杨贵妃亲属。
[30]中堂二句:连下面的四句都是写豪华的宴会场面。这两句写舞蹈,意谓堂上炉香缭绕,烟雾迷离,玉质冰肌的少女们宛如仙女般翩翩起舞。
[31]悲管句:意指丝竹并奏,弦管齐鸣。悲:淋漓酣畅的意思。
[32]霜橙句:橙和橘出产南方,在北地极为难得。压:堆在盘里。食物列举“驼蹄羹”、“霜橙”、“香橘”都是罕见的珍品。
[33]荣枯二句:意谓朱门和门外的道路,仅有一墙之隔,但生活上就划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这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令人惆怅地难于再述说。荣:指富裕豪华。枯:指困苦饥寒。咫尺:极言其近。八寸为咫。
[34]北辕二句:杜甫此次旅行的路线是:出长安东经昭应(今陕西省临潼县),又从昭应北渡泾渭至奉先。北辕:车辕向北,就是北行的意思。泾水和渭水合流于昭应,称为泾渭。官渡:官府所设立的渡口。改辙:在另一条道路上,意指找了地方。河边津渡,因水势不定,所以迁徒无常。
[35]群冰四句:写河流挟冰块而下的景象。崒兀:危险而高峻的样子。崆峒:山名,在今甘肃省岷县。泾、渭二水都从陇西流下,故疑来自崆峒。天柱折:《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这里借以形容冰河汹涌,使人有天崩地塌之感。
[36]河梁四句:意谓河面宽阔难渡,幸而还有一道未被河冰冲折的桥梁可以通过行人。枝撑:桥柱交木。窸窣(xī sù):摇动声,象声词。行李:行人。李,一作“旅”。
[37]异县:指奉先,对故乡而言。杜甫客居长安时,曾一度移家前往。后因生活无法维持,又把妻子送到奉先寄居。十口隔风雪:杜甫一家十口分居两地,为风雪所阻隔。
[38]谁能二句:意谓过去身在长安,家寄奉先,两地隔绝,不能相顾,岂能这样地长久下去?此番回云探望,一家团聚,虽然过着苦日子,也是好的。庶:庶几,希冀之词。共饥渴:共度艰苦生活。
[39]吾宁二句:意谓即使我能割舍亲情,忍住哀痛,但里巷邻家看到这情况,也为之呜咽流泪。上句是假设,推开一层从反面着笔;下句是衬托,转进一层,从侧面着笔,极言幼子饿死的悲惨。宁:可。
[40]岂知二句:意谓秋收之后,原不该饿死人,然贫家仍然不免。这是自己所不能预料的事。禾稻收割叫做登。窭(jù):穷。仓卒:本义是急遽,这里指陡然发生的事故(幼子饿死)。卒,同“猝”。
[41]生常免租税四句:意谓自己是受到朝廷优待的人,尚且遭遇如此的惨事,可以想见一般人民的生活就更加痛苦。唐代实行租庸调法和府兵制,凡官僚家庭,都享有免租税和免兵役的特权。名不隶征伐:是说兵役的册上无名。抚:反复思量。迹:指生活中所经历的事件。平人:即平民。唐人避讳太宗李世民讳,改“民”为“人”。骚屑:本指风声,引申为动荡不安的意思。
[42]失业徒:指失去了土地的农民。当时兼并剧烈,均田制已被破坏,大量农民破产流亡。业:产业,即田地。
[43]远戍卒:唐制,人民服兵役,依旧例以二年、三年为限,即远戍西北的士兵,也不得超过四年。后因战争不息,到期不得更代,边地多有久戍不归的士兵。
[44]忧端二句:意谓自己对时局怀着深长的忧虑。《淮南子·精神训》:“澒蒙澒洞,莫知其门。”澒(hòng)洞:即“澒蒙澒洞”,相连无际的样子。掇:收拾。
【作品讲析】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冬十一月,杜甫由长安赴奉先(今陕西蒲城),探望寄居在那里的家属,安禄山恰在此时造反。杜甫经骊山时,安史之乱的消息还无从知晓,唐玄宗和杨贵妃正在骊山华清宫避寒享乐。诗人久已积压在心头的政治危机感和大乱将临的预感,为沿途所见荣枯之异和到家后得知幼子饿死等事所激发,于是创作了这首名诗,这是杜甫困居长安十年生活与思想的总结。全诗凡五百字,而其中叙述自京师出发,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其余都是议论或感慨,与题目中的“咏怀”相契合。作为杜甫五言古诗中的代表作,全诗所咏之怀,主题有二:一是叙说他素怀济世之志,却不得伸展,虽艰难困苦,仍不改初衷。二是对正在骊山行宫中肆意挥霍享乐的玄宗君臣提出责难,对社会上严重的贫富分化,及动乱的苗头表示了沉重的忧虑。全诗以“穷年忧黎元”为主线,先叙抱负之落空,仕既不成,隐又不遂,中间四句一转,感情波澜起伏,待到郁勃不平之气要爆发出来,却又撇开个人的不平,转入对骊山的描写。由骊山上的奢靡生活,写到贫富悬殊,不平愤懑之情似乎又是要喷薄而出了,但是没有,感情回旋,变成了“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的深沉叹息。至“幼子饿已卒”,悲痛欲绝的感情,看来似乎要难以自制了,最后由个人的悲痛转为对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无穷的余韵。
全篇言言深切,字字沉痛,感时忧国,披写满怀,有千里一曲之势,而笔笔顿挫,一曲中又有无数波折,呈现出“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辑评】
浦起龙《读杜心解》:“是为集中开头大文章,老杜平生大本领,须用一片大魄力读去。……通篇只是三大段,首明赍志去国之情,中慨君臣耽乐之失,末述到家哀苦之感,一篇之中三致意焉。”
沈德潜《说诗晬语》:“人谓诗主性情,不主议论,似也,而亦不尽然。试思二《雅》中何处无议论?杜老古诗中,《奉先咏怀》、《北征》、《八哀》诸作,近体中《蜀相》、《咏怀》、《诸葛》诸作,纯乎议论。但议论须带情韵以行,勿近伧父面目耳。”
施补华《岘佣说诗》:“《奉先咏怀》及《北征》是两篇有韵古文,从文姬《悲愤》诗扩而大之者也。后人无此才气,无此学问,无此境遇,无此襟抱,断断不能作。然细绎其中,阳开阴合,波澜顿挫,殊足增长笔力。百回读之,随有所得。”
【思考所练习】
一、分析诗中“穷年忧黎元”、“葵藿倾太阳”分别体现了杜甫怎样的思想?
二、为什么说《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既是一首咏怀诗,又是一部史诗?
三、通过此诗体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
(十五)李益
李益(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省武威)人。代宗大历四年(769)进士,授郑县尉。郁郁不得志,弃职游燕、赵间,幽州节度使刘济辟为从事。又历西北边地,参佐戎幕。宪宗时,任秘书少监,官终礼部尚书。在诗坛上极负盛名,边塞生活的抒写成为其诗中突出的题材。在形式运用上,尤以七言绝句见长。他的诗能从乐府民歌里吸取生动活泼的精神,作俊伟轩昂的笔调和奇异独特的构思,写出实际生活体验,意境阔远,不为篇幅所限;而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美。胡应麟评唐人七绝,以李益为盛唐以下第一人,认为:“可与太白、龙标(王昌龄)竞爽。”(《诗薮》)。
夜上受降城闻笛[1]
回乐烽前沙似雪[2],受降城下月如霜[3]。
不知何处吹芦管[4],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
[1]受降城:唐时受降城有中、东、西三城,高宗时张仁愿所筑,以防突厥。这里指在灵州(今宁夏灵武)的西受降城。
[2]回乐烽:回乐县附过的烽火台。回乐故城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西南。
[3]下:一作“外”。
[4]不知二句:芦管:即胡笳。《太平御览·乐部》十九引《晋先蚕仪注》:“笳者,胡人卷芦叶吹之以作乐也,故谓曰胡笳。”管:一作“笛”。《晋书·刘琨传》载:“(琨)在晋阳,尝为胡骑所围数重,城中窘迫无计,琨乃乘月登楼清啸,贼闻之,皆凄然长叹。中夜奏胡笳,贼又流涕歔欷,有怀土之切。向晓复吹之,贼并弃围而走。”此处化用其意。
【作品讲析】
李益三十三岁时入朔方节度使崔宁幕,历尽了西北边地军戎苦寒的斗争生活,对征戍的感受尤深。此诗在当时被教坊谱为歌曲,传唱国中。这是一首抒写久戍征人思乡之情的诗作。高超的艺术感悟力和长期的军旅生活积累赋予他善于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故随手拾取之物常能达到不同寻常的审美效果。月光映照下的沙地,沙子像积雪一样洁白而带着寒意,而凄冷的月色有如秋霜那样令人望而生寒,一种置身边地的故乡之情,隐隐袭上诗人心头。在这万赖俱寂的静夜里,夜风送来了凄凉幽怨的芦笛声,更加唤起了征人的望乡之情。通篇写景、叙事,无一字抒情,但苍茫月夜,绝塞孤城,沙明似雪,月冷凝霜,如此悲凉之境,令人动情。“不知”写出了征人的迷惘心情,“尽”字又写出了征人的不尽乡愁。在诗中,诗人成功地将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为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蓄不尽的特点。
【辑评】
李锳《诗法易简录》:“征人望乡,只加一‘尽’字,而征戍之苦,离乡之久胥包孕在内矣。”
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以下,便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诸篇,皆可与太白、龙标竞爽,非中唐所得有也。”
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对苍茫之夜月,登绝塞之孤城,沙明讶雪,月冷疑霜,
是何等悲凉之境!起笔以对句写之,弥见雄厚。后二句申足上意,言荒沙万静中,闻芦管之声,随朔风而起。防秋多少征人,乡愁齐赴,则己之郁伊善感,不待言矣。”
章燮《唐诗三百首注疏》:“沙如雪,月如霜,上下交映,已觉苦寒;更闻芦管之声,益增凄侧,而征人触动离愁,安得不望乡以思归也?”
【思考与练习】
一、分析《夜上受降城闻笛》呈现出怎样的诗意画境?
二、比较李益边塞诗与盛唐边塞诗的异同。
(十六)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德宗贞元十六年(800)登进士第,十九年登书判拔萃科,为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中为周至县尉。次年自集贤校理充翰林学士,后历左拾遗、京兆府户曹参军,仍充翰林学士。守母丧服阕,为左赞山大夫,元和十年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后转任忠州(今重庆忠县)刺史。穆宗时,历任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出为杭州刺史。敬宗时自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出为苏州刺史。文宗时为秘书监及刑部侍郎,又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后又为河南尹、太子宾客、太子少傅。武宗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六年八月卒,谥文。世称“白少傅”、“白文公”。其诗早年与元稹齐名,称“元白”;晚年与刘禹锡齐名,称“刘白”。写作“新乐府”,提倡“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要求诗歌能“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与元九书》)。自分其诗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志在兼济的讽谕诗以《秦中吟》为代表,深刻地反映了唐代中期社会矛盾,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感伤诗以《长恨歌》、《琵琶行》最为生动感人。闲适诗与杂律诗多为诗酒酬唱、吟咏情性和描写自然风光之作。其诗总体风格为通俗浅易,以老妪能解见称。今人朱金城有《白居易集笺校》。
轻肥
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
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1]。
朱绂皆大夫,紫绶悉将军[2]。
夸赴军中宴[3],走马去如云。
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4]。
果擘洞庭桔,脍切天池鳞[5]。
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6]。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7]!
【注释】
[1]内臣:宦官。因为宦官在宫内替皇帝服役,故称。
[2]朱绂二句:朱和紫是标志官阶的颜色。绂(fú):朝服。绶:系印的带子。唐制:官分九品,四品、五品衣绯(朱红),二品、三品佩紫绶(服色同)。“大夫”和“将军”,分指文职与武职。唐自玄宗后,宦官得势,文职有至开府仪同三司的,武职有至骠骑将军的。悉:一作“或”。
[3]军中:指掌握在宦官手里的禁军。
[4]樽罍二句:樽、罍(léi):盛酒器。九酝:泛指最醇美的酒。八珍:指精美罕见的食品。
[5]脍:细切的鱼肉。天池:海的别名。一说,扬州有天池(今江苏省仪征县)。鳞:鱼的代称。
[6]食饱二句:谓酒足饭饱之后,志得意满,旁若无人。
[7]是岁二句:元和四年(809)春,南方旱灾。衢州:唐代州名,其治所即今浙江西部的衢县。
【作品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