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周诰二句: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等篇,此处指《周书》。殷盘:指《尚书》中的《盘庚》篇。佶(jié)屈聱牙:指文辞艰涩难读。
[36]《春秋》谨严:指《春秋》这部书褒贬非常谨严。
[37]《左氏》浮夸:指《左传》的文辞铺张华美。
[38]《易》奇而法:意谓《周易》变易多奇而有法则。
[39]《诗》正而葩:意谓《诗经》的思想纯正(正统的儒家学说),文采华美。葩:华美。
[40]庄骚:即《庄子》、《离骚》。
[41]太史:史官。这里指太史公司马迁。所录:指所着《史记》。
[42]子云、相如:指扬雄和司马相如。
[43]同工异曲:即异曲同工。以音乐为喻说明众作各极其工妙。
[44]闳其中:指内容精深博大。肆其外:指文辞波澜壮阔。
[45]长:成年,与上句“少”相对。方:学术。
[46]成:完备。
[47]见信、见助:被信任、被帮助。“见”在动词前表示被动。
[48]跋(bá):踏。踬(zhì):跌倒。语出《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同踬)其尾。”意思说,狼向前走就踩着颔下的悬肉(胡),后退就绊倒在尾巴上。即进退两难之意。
[49]辄:就,总是。咎:罪。
[50]遂窜南夷:韩愈于贞元十九年(803)为监察御史,同年冬,因上书获罪贬为阳山9今广东省阳山县东)令。因阳山地处南方荒僻地区,故称南夷。
[51]冗:闲散。见(xiàn):表现。治:治绩。
[52]命与仇谋:命运和仇敌相合。谋:合。
[53]取败几时:意谓屡次招致失败。
[54]头童齿豁:人老秃发,如山无草木,故曰童。豁:开裂,破缺,这里指齿落。
[55]竟死何裨(pí):意谓直到死有何好处。裨:补益。
[56]为:语助词,表示疑问、反诘。
[57]杗(máng):栋梁。
[58]桷(jué):屋椽。
[59]欂(bó):壁柱。栌(lú):斗拱。侏儒:梁上短木。
[60]椳(wēi):门枢臼。闑(niè):门中央所竖的短木,在两扇门相交处。扂(diàn):门闩。楔(xiè):门框两侧长木。
[61]玉札:药名,即地榆。丹砂:朱砂。
[62]赤箭:药名,即天麻。青芝:药名,又名龙芝。
[63]牛溲:牛尿。旧说可治水肿。一说为车前草。马勃:药名,菌类,生湿地及腐木上,主治诸疮。
[64]败鼓之皮:年久败坏的鼓皮,旧说可治虫毒。
[65]登明选公:指选拔人才既明察又公正。
[66]杂进巧拙:意谓聪敏的和拙笨的人都能得到合理录用。
[67]纡(yū)余:形容才气从容。妍:美。
[68]卓荦(luò):超绝。和上“纡余”分指人的不同才性。
[69]惟器是适:意谓各种人才都能获得合理的使用。
[70]方:治术。
[71]孟轲好辩:《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意思说自己因为扞卫圣道,不得不展开辩论。
[72]辙环天下二句:意谓孟轲车迹遍于天下,终于老死在游说途中。辙(zhé):车轮痕迹。行:道路。
[73]守正:遵循正道(指儒家的思想体系)。
[74]大论:博大精深的理论。弘:展开。
[75]逃谗于楚二句:《史记·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齐尚修列大夫之缺;而荀卿三为祭酒焉。齐人或谗荀卿,荀卿乃适楚,而春申君以为兰陵令。春申君死而荀卿废,因家兰陵。……序列着数万言而卒,因葬兰陵。”兰陵:地名(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南)。
[76]吐辞:指言论。经:规范、经典。
[77]举足:指行动。法:法则。
[78]绝类离伦:意谓超出同类,无与伦比。
[79]圣域:圣人的境界。
[80]繇(yóu):通“由”。其:指儒家学说。统:统系。
[81]要:求。中(zhòng):要害。
[82]靡:浪费,消耗。廪(lǐn):粮仓。廪粟:仓库中的粮食。
[83]踵常途二句:谓疲劳不休地随俗行事而无特殊表现,在旧籍中窃取前人陈言而无新异见解。踵:作动词用,践履。促促:劳累不停地样子。一作“役役”。
[84]商:谋算。财贿:财货、俸禄。亡:通“无”。
[85]计:较量。班资:指品秩。庳:通“卑”,低下。
[86]量:指器量,才识。称:相副、相合。
[87]前人:指职位在自己之上的贵显者。瑕疵:微小的缺点。这里指不公不明。
[88]诘:责问。杙(yì):小木桩。楹(yíng):柱子。
[89]而訾二句:訾(zǐ):毁谤非议。昌阳:昌蒲。药材名,相传久服可以长寿。豨(xī)苓:又名猪苓,利尿药。这句意思说:自己小材不宜大用,不应计较待遇的多少、高低,更不该埋怨主管官员的任使有什么问题。
【作品讲析】
《进学解》作于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当时韩愈担任国子博士之职。据《旧唐书·韩愈传》记载,此年“复为国子博士,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韩愈从德宗贞元十八年到宪宗元和七年,十载之间,浮沉于国子博士之职,有才难展,有志难伸,于是作《进学解》一文,以自明其志。假托国子先生进入太学,劝勉诸生德业双修,却被质问本身进德修业有如此成就,而竟有如此际遇;最后先生再予解答,所以名为“进学解”,意谓对增进学、行问题的辨析。指出了增进学、行的方法在于“勤”与“思”,目的是“业精”、“行成”。文章借国子监先生与弟子的对话,抒发作者长期不受重用,反遭贬斥的不满情绪,也暗寓着对当时执政者不以才德取人,用人不公不明的讽刺。
全文三个段落。第一段是国子先生勉励生徒的话。大意是说方今圣主贤臣,励精图治,注意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须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便不愁不被录用,无须担忧用人部门的不明不公。“业”指学业,读书、作文都属于“业”。“行”指为人行事,所谓“立言”即发表重要见解也属于“行”。韩愈认为这二者是主观修养的重要方面。此段为论,假借国子先生的教诲引出全篇的议论,是为下文师生辩论张本,进学的道理给学生反驳树起了一个靶子。第二段是生徒对上述教诲提出质问。依照国子先生开宗明义所宣示的“业精于勤”、“行成于思”两大纲领,先生的“业”、“行”均很有成就,却遭际坎坷,则业精行成又有何用呢?此段为驳,假借太学生的嘲笑反驳先生的议论,是尽力推倒进学正意,借学生之口发泄牢骚不平。第三段是先生回答生徒的话。先以工匠、医师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次说孟轲、荀况乃圣人之徒,尚且不遇于世,则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没有什么可抱怨。最后说若还不知止足,不自量力,岂不等于是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吗?这里说自己“学虽勤而不繇其统”云云,显然不是韩愈的由衷之言,实际上是反语泄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是说自己动辄遭受诽谤,而同时却名声益彰。这就更有讽刺意味了。这里所谓“名”,主要是指写作和传授“古文”的名声。此段为解,以先生自嘲的口吻对学生的驳难进行辩解,这是对第二段的引伸和深化,曲折含蓄地表达了题旨。在这篇文章中,融进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切身感受,反映了一个正直的封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进学解》以问答形式抒发不遇之感,此种写法古已有之。西汉东方朔作《答客难》,扬雄仿之而作《解嘲》,其后继作者甚多。但《进学解》仍能给人以新鲜感,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它善于出没变化。如第二段先大段铺写先生之能,浩瀚奔放;再以寥寥数语写其不遇之状,语气强烈。其间自然形成大幅度的转折,而全段总的气势是酣畅淋漓的。第三段则平和谦退,似乎火气消尽;而细味之下,又感到有辛酸、无奈、愤懑、嘲讽种种情绪包孕其中,其文气与第二段形成对比。全文结构虽简单,但其内在的气势、意趣却多变化,耐咀嚼。另一方面则是语言的形象、新颖。如以“口不绝吟”、“手不停披”状先生之勤学,以“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形容其碌碌无为,以“爬罗剔抉,刮垢磨光”写选拔培育人才等等,抽象为具体,生动可感。至于“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俱收并蓄”、“投闲置散”等词语,既富于独创性,又贴切凝练,今天都已成为常用成语。而“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将丰富的人生体验提炼为短句,发人深思,有如格言。此外文章属于辞赋一类,押韵和对偶句的运用,使文章语句整齐流畅,读来声韵铿锵,琅琅上口,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辑评】
唐·孙樵《与王霖秀才书》:“拔地倚天,句句欲活,读之如赤手捕长蛇,不施鞚勒骑生马,急不得暇,莫可捉搦。”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首段以进学发端,中段句句是驳,末段句句是解,前呼后应,最为绵密。其格调虽本《客难》、《解嘲》、《答宾戏》诸篇,但诸篇都是自疏己长,此则把自家许多伎俩、许多抑郁,尽数借他人口中说出,而自家却以平心和气处之。看来无叹老嗟卑之迹,其实叹老嗟卑之心无有甚于此者,乃《送穷》之变体也。至其文,语语作金石声,尤不易及。”
林纾《韩文研究法》:“进学一解,本于东方《客难》、扬雄《解嘲》……所谓沈浸浓郁、含英咀华者,真是一篇汉人文字……所长在浓淡疏密相间错而成文,骨力仍是散文,以自得之神髓,略施丹铅,风采遂焕然于外,大旨不外以己所能,借人口为之发泄,为之不平,极口肆詈,然后制为答词,引圣贤之不遇为解。说到极谦退处,愈显得世道之乖、人情之妄,只有乐天安命而已。其骤也,若盲风懑雨;其夷也,若远水平沙。本文不过一问一答,而啼笑横生,庄谐间作,文心之狡狯,叹观止矣!”
【思考与练习】
一、韩愈《进学解》一文哪些地方谈到了学习问题?这些话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简述韩愈《进学解》三个段落的内容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
三、韩愈《进学解》为什么把牢骚不平之语借弟子之口说出,而自己却心平气和地自慰自责?说说这样构思的好处。
四、韩愈《进学解》第二段学生的反驳,采用了先扬后抑的写法。说明这样写可以引出什么结论,有什么艺术效果。
(三十二)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世称“柳河东”。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及第,十四年(798),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迁监察御史里行。永贞元年(805),顺宗即位,擢为礼部员外郎,积极参加王叔文等的革新活动。八月,革新失败,被贬为邵州刺史,道中再贬为永州司马。元和十年(815)正月,召赴京师。三月,出为柳州刺史,十四年(819)卒于任所,世称柳柳州。
柳宗元为唐代古文八大家,与韩愈齐名,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他主张“文者以明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应“词正而理备”,“文畅而意美”,“有益于世”,反对“贵词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遒密以为能”等片面追求形式美的倾向。所作大抵可分为论说、寓言、传记、游记四类。韩愈谓其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崔蔡不足多也”(刘禹锡《唐故尚书礼部员外郎柳君集纪》)。其诗多为贬官后作,抒写去国哀怨之作清峻沉郁,描写贬谪生活的闲适之作温丽情深。今人吴文治整理诗文合编《柳宗元集》四十五卷,附外集上下两卷及补遗,较完备。
蝜蝂传
蝜蝂者[1],善负小虫也。行遇物,辄[2]持取,昂其首负之。背愈重,虽困剧[3]不止也。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4]不能起。人或怜之,为去[5]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今世之嗜取者[6],遇货[7]不避,以厚[8]其室,不知为己累也,唯恐其不积。及其怠而踬也[9],黜弃之[10],迁徙之[11],亦以病矣[12]。苟能起,又不艾[13]。日思高其位,大其禄,而贪取滋甚,以近于危坠,观前之死亡不知戒[14]。虽其形魁然大者也,其名,人也,而智则小虫也。亦足哀夫!
【注释】
[1]蝜蝂(fù bǎn):一种擅长背负东西的小黑虫。
[2]辄:就。
[3]困剧:疲乏已极。困:疲乏。剧:很,非常。
[4]踬仆(zhì pū):跌倒。
[5]去:除掉,拿掉。
[6]嗜取者:贪得无厌的人。
[7]货:财物。
[8]厚:动词,增加。
[9]怠:通“殆”,危险。
[10]黜弃:被贬官撤除职务。
[11]迁徙:贬谪流放。
[12]亦以病矣:甚为耻辱。
[13]艾:停止。
[14]这句是说看着前人因贪财而死亡,却不知引以为警戒。
【作品讲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