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2]!昔缪公求士[3],西取由余于戎[4],东得百里奚于宛[5],迎蹇叔于宋[6],来丕豹、公孙支于晋[7]。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8],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9],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10],举地千里[11],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12],拔三川之地[13],西并巴、蜀[14],北收上郡[15],南取汉中[16],包九夷[17],制鄢、郢[18],东据成皋之险[19],割膏腴之壤[20],遂散六国之从[21],使之西面事秦,功施至今[22]。昭王得范雎[23],废穰侯[24],逐华阳[25],强公室,杜私门[26],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27]。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28],疏士而不用[29],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30],有随、和之宝[31],垂明月之珠[32],服太阿之剑[33],乘纤离之马[34],建翠凤之旗[35],树灵鼍之鼓[36]。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37],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38],犀、象之器不为玩好[39],郑、卫之女不充后宫[40],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4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42]。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43],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44],不进于前;而随俗雅化[45],佳冶窈窕[46],赵女不立于侧也。夫击瓮叩缶[47],弹筝搏髀[48],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郑、卫、桑间[49],韶、虞、武、象者[50],异国之乐也。今弃击瓮叩缶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51]。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52]。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53]。是以太山不让土壤[54],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55];王者不却众庶[56],故能明其德[57]。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58],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59]。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60],却宾客以业诸侯[61],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62]。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63]。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64],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65],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史记·李斯列传》。公元前237年,秦王赢政受“水工事件”的刺激(韩国因害怕秦国的进攻,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劝说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以阻止秦攻韩),在宗室大臣的怂恿下,下令逐客,即把由六国前来为秦服务的各类人才赶走。当时李斯为客卿,亦在被逐之列。在这种情况下,李斯写此文对秦王赢政作劝谏。
[2]客:指客卿。他国人在本国做官,称为客卿。窃:私下,表示自谦的意思。过:错误。
[3]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五霸之一,前659年-前621年在位,是秦王政十九代祖,秦国自穆公时开始强大。缪:同“穆”。
[4]由余:原为晋国人,后逃到西戎,为戎王之臣,穆公用计使他投奔秦国,以客礼礼之。后秦用由余之计伐戎,拓地千里,遂霸西戎。戎: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的统称。
[5]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被俘。后来晋献公嫁女给秦穆公,以他作陪嫁之臣仆来到秦国。不久他逃到楚国,被楚国边境的人所执。穆公知其贤,用五张黑羊皮把他赎回,并任用为相。宛(yuān):楚地,在今河南省南阳市。
[6]蹇(jiǎn)叔:百里奚对秦穆公说:“臣不及臣友蹇叔,蹇叔贤而世莫知。”于是穆公使人重金迎蹇叔以为上大夫。蹇叔时游于宋,故迎之于宋。
[7]来:使到来,招来。丕(pī)豹:晋大夫丕郑子,因其父被晋惠公杀死,奔秦为穆公所用。公孙支:字子桑,先游于晋,后归秦,为穆公谋臣。
[8]并:吞并。二十:虚指兼并了很多小国,这些小国多为西戎部族。
[9]孝公:即渠梁,秦穆公第十四代孙,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商鞅:即公孙鞅,卫国人,孝公求贤,他入秦为相,佐孝公变法,使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因有功,封于商於之地,故号商君。
[10]获:俘虏。秦孝公22年(前340),商鞅伐魏,俘魏公子卬。同年,又南攻楚国。
[11]举:攻克,占领。
[12]惠王:秦惠王嬴驷,秦孝公之子,前337年-前311年在位。初号惠文君,前325年改称惠王,秦称王自此始。张仪:魏国人,惠王用为国相,为秦筹画连横计策。此句以下诸事,并非都是张仪之计,因仪曾为相,故皆归功于他。
[13]此句所言之计,出自张仪,但秦惠王时未实行,直到前306年秦武王时才派甘茂攻取三川。拔:攻占。三川之地:指黄河、洛水、伊水流经的地方,在今河南省西北部,原属韩国。
[14]此句指前316年,秦将司马错领兵灭巴蜀。巴、蜀:在今重庆市和四川省境内。
[15]上郡:在今陕西省西北部,郡治在今陕西榆林东南。原为魏国属地,魏屡被秦击败,前328年,被迫将上郡十五县献给秦国。
[16]汉中:在今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河南省西南部,原为楚地,秦在丹阳大败楚军,取汉中地六百里,置汉中郡。
[17]包:这里有并吞的意思。九夷:指巴蜀和楚国南阳一带的少数民族。
[18]制:控制。鄢(yān):在今湖北省宜城,楚国曾在此建都。郢(yǐng):在今湖北省江陵北,
当时楚国都城。
[19]成皋:又名虎牢,在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为古代着名军事要塞。
[20]割:割取。膏腴(yú):肥沃。
[21]从:同“纵”,指韩、魏、赵、齐、楚、燕六国组成的抗秦同盟,亦称合纵。
[22]西面:向西。事:侍奉。施(yì):延续。
[23]昭王:即秦昭襄王嬴则,前306年-前251年在位。范雎(jū):魏人,逃秦受到秦昭王信任,用为丞相,建议昭王收回宣太后为首的贵族集团权力,对外实行远交近攻策略。
[24]穰(ráng)侯:即魏冉,昭王母宣太后的异父弟,曾为秦相,封于穰,故称穰侯。
[25]华阳:即华阳君,名芈(mǐ)戎,宣太后的同父弟,封于华阳,故称华阳君。
[26]杜:杜塞,制服。私门:指私家豪族。
[27]以:凭借。
[28]向使:假使。却:拒绝。内:同“纳”。
[29]疏士:疏远外来之士。
[30]致:获致。昆山:昆仑山北麓(今新疆和田地区),盛产美玉。
[31]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和氏璧,都是着名的珍宝,前为随侯之物,后是楚出之宝。随:同“隋”,西周春秋时的小国名。随珠,相传随侯遇见一条中断的大蛇,使人以药封之,岁余,蛇衔明珠以报,大径寸,绝白有光,因号“随珠”。和:和氏璧。相传楚人卞和得璞玉于山中,以献楚厉王,王以为诳,砍其左足;武王即位,再献之,又以为诳,砍其右足。及文王立,乃抱璞泣于荆山下,王使人理其璞,果得玉,遂称它为“和氏之璧”。后秦始皇以为传国玺。
[32]垂:悬挂。明月之珠:光如明月的宝珠。
[33]服:佩带。太阿:宝剑名,相传由春秋时着名工匠干将和欧冶子精心合铸。
[34]纤离:骏马名,产于北方。
[35]建:设置,树立。翠凤之旗:用翠鸟羽毛装饰的旗子。
[36]灵鼍(tuó)之鼓:用灵鼍皮所做的鼓。灵鼍:扬子鳄。
[37]说:同“悦”。
[38]夜光:玉器名。
[39]犀、象之器:犀牛角和象牙制成的器具。
[40]郑、卫之女:郑国和卫国的女子。当时人认为郑、卫之地多美女。
[41]駃騠(jué tí):良马名。外厩(jiù):宫外的马棚。
[42]丹青:即丹砂,可用作绘画颜料。采:彩色。
[43]下陈:指站在后列的侍妾宫女。
[44]宛珠之簪:宛地出产的珍珠所装饰的簪子。傅:通“附”,附着。玑:非圆形的珠子,这里泛指小珠。珥:耳环。阿缟(ē gǎo):齐国东阿(今属山东)产的绢帛。
[45]随俗雅化:随着流行的式样打扮自己。
[46]佳冶:艳丽。窈窕:形容女子体态美好的样子。
[47]瓮(wèng):盛水的瓦器。缶(fǒu):小口大腹的瓦罐。这两种瓦器古代秦国用作打击乐器。
[48]筝:古代秦地的一种弦乐器,有弦十三根至十六根。搏髀(bì):拍大腿打拍子。
[49]郑、卫:指春秋末年流行于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以悦耳着称。桑间:地名,在濮水(今河南省濮阳地区一带)之滨,为卫国男女欢会歌唱的地方。
[50]韶、虞:也称箫韶,相传虞舜时的乐曲。武、象:周武王的乐曲称武,乐舞称象。武象是表演作战的乐舞曲。
[51]适观:适合观赏,即观赏起来感到舒适。
[52]跨:驾凌,喻统一。海内:天下。
[53]兵强:武器精良。
[54]太山:即泰山。让:辞退。
[55]择:选择,这里是舍弃之意。细流:小水。就:成就。
[56]却:拒绝。众庶:民众。
[57]明其德:显示出政治气魄和威望。
[58]鬼神降福:鬼神降福人间,这是迷信的说法。
[59]五帝:上古传说中的五位帝王,通常指黄帝、颛(zhuān)顼(xū)、帝喾(kù)、尧、舜。三王:指三代开国之王夏禹、商汤和周武王。
[60]黔首:秦时对百姓的称呼。资:帮助,资助。
[61]却:拒绝,排斥。业诸侯:成就诸侯的功业。业:用作动词,使成就功业。
[62]藉寇兵:借给贼寇武器。藉,借。赍盗粮:送给强盗粮食。赍:给与。
[63]忠:效忠。
[64]仇:敌国。
[65]内自虚:对内造成自己国家内部空虚。树怨于诸侯:与诸侯国结下仇怨。
【作品讲析】
《谏逐客书》是李斯上给秦王赢政的一篇奏议。
《谏逐客书》针对秦王下令逐客,力陈客卿在历史上对秦国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论述了逐客的错误,指出秦国要富强,就决不能逐客。作者对症下药,以历代客卿为秦国富强卓有功勋的历史事实和秦王喜好来自各诸侯国的声色器物的眼前事实,揭示其驱逐客卿的无理与偏执,并从国家利益的高度,揭示出驱逐客卿的严重危害,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说明力。
文章一开头就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提出论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明明是秦王下逐客令,却把逐客的过错归之于吏,这样措辞委婉,是一种讽谏的策略。接着用秦国穆公、孝公、惠文君、昭襄王四代君主重用客卿而使秦国致富变强的事例,反复论证,对客卿对秦国的重要作用作了极为透彻地阐述,说明重用客卿对秦国有利,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其次,文章以秦王重物轻人的事实说明驱逐客卿的错误。文章分别以珠宝、玩好、美女、音乐等为喻,抓住秦王对不产于秦国的四方之物十分喜爱,而对不出生在秦国的客卿却予以排斥的矛盾态度,反复论辩。最后切中要害地指出,秦王看重的只是声色珍宝,所轻视的是人才,这不是“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以成就统一大业为出发点,揭示出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实质。接着,文章进一步论述驱逐客卿只能是有利敌国,而不利于秦国。先摆出“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的事实,强调只有胸襟博大开阔,才能包举贤士,广罗人才。接着用泰山之大、河海之深的自然现象来朝廷类比,指出统一天下的君王不排除前来归附的民众,所以能够显示他的德行。再接着进一步用五帝三王以古证今,强调应该不分地域广揽人才,最后指出驱逐客卿对敌国有利而对秦国不利,深刻地揭示了驱逐客卿的危害。最后,总结全文。
文章的立足点相当巧妙,作者始终不谈客卿的利益,而全从秦国的得失立论,处处为秦国着想,紧紧抓住统一六国、成就帝业这一战略目标,深刻地剖析了纳士的意义和逐客的错误,既符合秦国的根本利益,又迎合了秦王的抱负,立论又全从事实出发,不是空讲道理,因此才被秦王所接受。《谏逐客书》不仅立意深刻,而且词采富丽,文思横溢。全文论证充分,说理严密,气势酣畅淋漓。在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层次分明。语言上多用排偶,音调铿锵,显示了散文辞赋化的倾向,对汉代的散文和辞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辑评】
汉·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王拜斯为客卿,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书曰:……。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谋。官至迁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