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片承离恨而来,通过高楼独望把主人公望眼欲穿的神态生动地表现出来,“西风凋碧树”,不仅是登楼即目所见,而且包含有昨夜通宵不寐卧听西风落叶的回忆。景既萧索,人又孤独,几乎言尽的情况下,作者又出人意料地展现出一片无限广远寥廓的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里固然有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也有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但这所向空阔、毫无窒碍的境界却又给主人公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使其从狭小的帘幕庭院的忧伤愁闷转向对广远境界的骋望。这三句尽管包含望而不见的伤离意绪,但感情是悲壮的,没有纤柔颓靡的气息,语言也洗净铅华,纯用白描。这三句是此词中流传千古的佳句。高楼骋望,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将主人公音书寄远的强烈愿望与音书无寄的可悲现实对照起来写,更加突出了“满目山河空念远”的悲慨。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柳永、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足见此词之负盛名。全词深婉中见含蓄,广远中有蕴涵。
【辑评】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又:“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思考与练习】
一、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何特色?
二、体会这首词与《花间》词的怀人之作在风格上有什么不同?
(二十)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仁宗嘉佑二年(1057)进士。嘉佑六年(1061)中制科。神宗熙宁间通判杭州,历知密(今山东诸城)、徐(今属江苏)、湖(今属浙江)等州。御史劾以作诗讪谤朝廷,贬谪黄州(今属湖北)团练副使。哲宗元佑间累迁翰林学士,出知杭州,颍州(今安徽阜阳)。绍圣初,以“讥斥先朝”罪名,贬谪惠州(今属广东),再贬儋州(今属海南)。徽宗嗣位,苏轼赦还内地,途中染病,病逝常州。谥文忠。
苏轼的一生处新旧党争之中,主张政治改革,但不赞成贸然激进;反对王安石的新法,但并不迂腐保守。这种态度使他同时受到新、旧两党的排挤,饱尝宦海浮沉。然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大起大落,几起几落,却能泰然处之,随缘自适。其丰富之经历、才情、学识一寓于文学艺术,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就。其古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宋代大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代表有宋一代诗歌新风和最高成就;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一扫晚唐以来绮艳柔靡积习,开创了“以诗为词”、雅逸豪放之新风气,对后世文学影响极深。有《东坡集》、《东坡乐府》。
定风波[1]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2],余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3]。竹杖芒鞋轻胜马[4],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5]。
料峭春风吹酒醒[6],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7]。
【注释】
[1]《定风波》: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按敦煌曲子词《定风波》中有“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语,可见此调取名的本义为平定变乱的意思。此词为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时期所作。
[2]沙湖:在今湖北省黄冈县东南三十里。狼狈:进退皆难的因顿窘迫情状。
[3]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闲适。
[4]芒鞋:草鞋。
[5]一蓑句:谓披一领蓑衣任凭一生风雨。诗人对自己披蓑衣、冒风雨的生活,向来处之泰然。
[6]料峭:形容春天的微寒。
[7]回首三句:表示心境平淡、闲适。向来:方才。萧瑟处:指遇雨之处。萧瑟:风雨吹打树木之声。
【作品讲析】
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静,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上片着眼于雨中。“莫听”二句明写诗人道中遇雨时置风雨于不顾、吟啸徐行的潇洒风度,暗示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镇定自持、泰然处之的心态。同时,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中“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竹杖”句通过“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隐喻远放江湖、安步当车实胜奔走官场,因而非但无所畏惧,反觉一身轻松,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下片着眼于雨后。“料峭”三句所写寒风吹酒醒、斜阳送晚照的景象,含有风雨令人清醒、晚景或尚有望的达观。“回首”三句是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写出了诗人备受打击后胸怀旷达、淡泊人生、意存退隐的心情。
这首词写眼前景,想心中事,言在此而意在彼,隐喻寄托,“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辑评】
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此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琢句亦瘦逸,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倚声能事尽之矣。”
【思考与练习】
一、“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二、“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诗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获得了怎样的顿悟与启示?
三、具体说明这首词言在此而意在彼、语意双关、即小见大的特点。
(二十一)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年轻时即有才名。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嫁太学生赵明诚。赵明诚后以门荫入仕,历任知州,是着名的文物收藏家和文物考古学家。李清照与他情趣相投,夫妇二人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等文物的搜集和整理。金人入侵,占领中原,赵明诚又仕宦南宋高宗政权。建炎三年(1129)在建康(今南京)病卒。李清照前此二年已从北方逃难南下,家藏珍贵文物损失大半,至此又遭丧夫之痛,心境更加悲凉。晚年孤苦无依,转徙于浙东、浙西各地,寄人禽下,郁郁而终。她是古代最有才华的女作家之一,善诗文,能书画,而尤以词闻名于世。前期词多涉闺情相思,不乏清新优美之作;南渡后所作,每多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风格一变为低回婉转、凄苦深沉。词集名《漱玉词》。
永遇乐
落日熔金[1],暮云合璧[2],人在何处[3]?染柳烟浓,吹梅笛怨[4],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5]?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6],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7]。铺翠冠儿[8],拈金雪柳[9],簇带争济楚[10]。如今憔悴,风鬟雾鬓[11],怕见夜间出去[12]。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注释】
[1]熔金:形容落日灿烂的颜色。
[2]暮云合璧:谓暮云弥漫,如璧之合。
[3]人在何处:承上文言景色虽好,而人事已非。句意是感伤自己的漂泊无依。一说:人,谓亲人,指她死去的丈夫赵明诚。
[4]染柳二句:“烟染柳浓,笛吹梅怨”的倒文。梅:指《梅花落》曲调。《乐府诗集》卷二十四《横吹曲辞》:“《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5]次第:转眼。冯延巳《忆江南》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
[6]中州:今河南省为古豫州地,居九州之中,故称中州。宋朝东京(开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都在中州。此指东京。
[7]偏重句:宋朝元宵节是盛大的节日,故云。三五: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8]铺翠冠儿:镶翡翠珠子的冠儿。
[9]拈金雪柳:用金饰的丝绸或金纸扎的雪柳。拈金:金饰的一种。雪柳、雪梅都是古代妇女们元宵节插戴的饰品。
[10]簇带争济楚:谓插戴满头,夸自己打扮漂亮。簇带:即满戴。济楚:整齐,漂亮。
[11]风鬟雾鬓:头发散乱,不加修饰的样子。雾:一作“霜”。
[12]怕见夜间出去:承“如今憔悴”二句而言。一作“怕向花间重去”。怕见:怕得,懒得。
【作品讲析】
李清照的这首《永遇乐》当是作者流寓临安时所作。这首词虽写元夕,却一反常调,以今昔元宵的不同情景作对比,抒发了深沉的盛衰之感和身世之悲。
上片写今年元宵节的情景。开篇诗人着力描绘元夕绚丽的暮景,但紧接着一句“人在何处”,却宕开去,是一声充满迷惘与痛苦的长叹。“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三句,又转笔写初春之景,词人不直说梅花已谢而说“吹梅笛怨”,借以抒写自己怀念旧都的哀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承上描写作一收束。佳节良辰,应该畅快地游乐了,却又突作转折,说转眼间难道就没有风雨吗?这种突然而起的“忧愁风雨”的心理状态,深刻地反映了词人多年来颠沛流离的境遇和深重的国难家愁所形成的特殊心境。“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词人的晚景虽然凄凉,但由于她的才名家世,临安城中还是有一些贵家妇女乘着香车宝马邀她去参加元宵节的诗酒盛会。只因心绪落寞,她都婉言推辞了。这几句看似平淡,却恰好透露出词人饱经忧患后近乎漠然的心理状态。
下片由上片的写今转为忆昔。遥想当年汴京繁盛的时代,自己有的是闲暇游乐的时间,而最重视的是元宵佳节。这天晚上,同闺中女伴们戴上嵌插着翠鸟羽毛的时兴帽子,和金线拈丝所制的雪柳,插戴得齐齐整整,前去游乐。但是,昔日的繁华欢乐早已成为不可追寻的幻梦,历尽国破家倾、夫亡亲逝之痛,词人不但由簇带济楚的少女变为形容憔悴、蓬头霜鬓的老妇,而且心也老了,对外面的热闹繁华提不起兴致,懒得夜间出去。两种迥然不同的心境,从侧面反映了金兵南下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和生活境遇,以及它们在词人心灵上投下的巨大阴影。“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却又横生波澜,词人一方面担心面对元宵胜景会触动今昔盛衰之慨,加深内心的痛苦;另一方面却又怀恋着往昔的元宵盛况,想在观赏今夕的繁华中重温旧梦,给沉重的心灵一点慰藉。这种矛盾心理,看来似乎透露出她对生活还有所追恋的向往,但骨子里却蕴含着无限的孤寂悲凉。面对现实的繁华热闹,她却只能在隔帘笑语声中聊温旧梦。这是何等的悲凉!
全词情景交融,跌宕有致。由今而昔,又由昔而今,形成今昔盛衰的鲜明对比。感情深沉、真挚。语言于朴素中见清新,平淡中见工致。
【辑评】
张端义《贵耳集》:“易安居士李氏,赵明诚之妻。《金石录》亦笔削其间。南渡以来,常怀京、洛旧事。晚年赋元宵《永遇乐》词云:“落日熔金,暮云合璧。”已自工致。至于“染柳烟轻,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气象更好。后段云“于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皆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炼句精巧则易,平淡入调者难。”
刘辰翁《须溪词》《永遇乐·璧月初晴》小序:“余自辛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李调元《雨村词话》:“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思考与练习】
一、搜集李清照晚年漂泊生活的有关材料,体会她经历沧桑巨变之后写这首词的心境。联系词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分析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否具有普遍意义?
二、词人是如何以“元宵”之题切入,通过今昔对比手法来抒发盛衰之感的?
三、分析这首词“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的语言特点。
(二十二)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