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宗就(1952——),出生于东兴市,1970年参加工作,1972年在南京邮电学院无线电系学习,1975年毕业后到中央电视台工作。自1983年起,历任播送部主任、技术管理办公室主任、台长助理。1998年北京广播学院研究生班毕业。1998年至1999年在中共中央党校中青年理论宣传干部培训班学习。2000年1月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现任中央电视台分党组成员、副台长,分管技术工作,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央电视台主办的电视技术期刊《现代电视技术》的主编,主编了《数字时代的电视声音》等着作,发表了《中央电视台技术现状与发展思考》等论文。何宗就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主要从事电视技术和管理工作,参加了第一套彩色电视中心系统和计算机控制播出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工作;组织完成了彩电中心播出系统工艺设计、数字付费电视、卫星全球覆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等技术工作和亚运会、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重大活动的电视转播工作。1996年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何宗就为京族文化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等方面作出了贡献。
张永志(1967——),京族第一位书法家。别署正阳生、京家墨客、寻墨是金、寻墨视今等。自识字起便以手指、树枝在家乡的海滩和沙丘上挥写自己的学书之路和童年之梦,从而一生结缘于金石书画和文学。八十年代初入南宁书画夜校受广西书画名家的教诲并全身心涉入书海。89年至93年又就读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系,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二十多年来,苦心临读古今名家碑贴、作品,于各体用功甚勤,尤潜心于隶书、行草,并常涉足于篆刻、书论等,形成了古朴奇雅、狂放洒脱、秀逸多变的书风。书法作品在省级及全国、国际大展大赛中获金奖、特别奖、银奖及一、二、三等奖等奖项近百次,数百幅作品在海内外各地展出、收藏;作品、简历等载入《当代书法家精品》、《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大观》(世纪珍藏版)、《中国硬笔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华人文学艺术名人大辞典》、《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大典》等数十部大型辞书和作品集。书法作品、论文、散文等散发于各级报刊杂志,论文曾入选并席广西书法研讨会。先后举办过5次个人书展,广西电视台、《南宁晚报》等多家媒体对展览作了报道,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广西日报》以《天涯何处无芳草——记京族第一位书法家》为题对其从艺事迹作过专题报道。九十年代起,策划组织各类书画展览数十次,自办过书法培训班,并不断地组织本市书画家、爱好者开展各种形式的书画交流活动等,为防城港市书画艺术事业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较为积极的努力和贡献,荣获“港口区建区十周年贡献奖”。先后被中国文联、国家人事部艺术委员会、世界文化艺术鉴定中心等单位授予“海峡两岸德艺双馨艺术家”、“着名书法艺术家”、“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中华当代杰出功勋艺术家”、“当代中国书画收藏市场最具收藏价值艺术家”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现为中国书法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家创作中心理事、中国硬笔书法协会理事、世界教科文卫组织专家成员、广西书法家协会理事、广西防城港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防城港市书画院院长、防城港市港口区文联主席、《天堂滩》杂志主编等。出版有《张永志书法作品集》。主编出版《防城港市书画三十家》。
林秀贵(1969——),学校毕业后在京族聚居区小学教书,长期任一线教师。先后担任澫尾小学、东兴二小、京族小学等学校校长。作为一个民族教育工作者,林秀贵对保护和发展本民族文化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他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大胆进行新课改,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组织学校教师,由他本人和林辉爵、黄能负责编写,由广西大学的袁少芬、韦家朝负责编审,完成了《京族乡土教材》,在澫尾和山心的学校推广使用,把京族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激发了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增强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传承民族文化的责任心。组建于1997年的帆板队多次在国内重大比赛中为防城港市捧回七枚金牌、四枚银牌、两枚铜牌,并为广西区帆板队输送了两名队员。因其在民族教育上的突出贡献,林秀贵于2001年获第三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2003年,京族小学与澫尾村的京族中学合并,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的民族学校,并改名为“东兴市京族学校”。2003年8月,林秀贵调至东兴市第二小学后,《京族乡土教材》停止使用。但他开启了将民族文化融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教育改革实验,京族学校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设了越南语听说等校本课程。
林秀贵重回京族学校并担任校长职务后,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同时,本着弘扬京族优秀文化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办学宗旨,为了更充分体现教学工作中的京族特色,更好地传承京族优秀文化,京族学校结合实际,增加竹杠舞、独弦琴等具有京族特色的教学内容开设了越语课,举办了独弦琴、京族歌舞、竹杠舞等兴趣班,同时增加了学校的民族校史室。学校还积极开展对外交流,接待过韩国、越南等学校的师生,宣传了京族文化,结下国际友谊。林秀贵因此于2009年被评为防城港市优秀校长。他目前正在制定一个“京族文化传承计划”。这个计划包括师资培训、双语教学、独弦琴培训、竹杠舞教学、编写推广乡土教材、举办校园文化节等内容。在硬件方面,林秀贵还规划建设民族文化宣传长廊、京族雕塑、民族教育展示厅等,目的是让孩子们走近京族文化,让京族文化走进校园,营造一种传承京族文化的氛围。在校领导及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京族学校成为传承京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
苏海珍(1973.7——)女,其父苏维光,京族着名诗人、作家,一生致力与挖掘、整理、创作京族的传统文化艺术,其母阮成珍,京族有名的民间歌手。苏海珍从小就受到家庭文化气氛的熏陶。考入广西艺术学校读中专,主修独弦琴专业。毕业后在钦州市歌舞团(原钦州地区北部湾歌舞团)工作,任独奏演员。1990年起在全国各种音乐赛事中屡获奖项,并多次参与国内外各种文化演出。曾先后师从王能、韦京宇等,并得到国内知名的独弦琴权威何绍的点拨,传授技巧;后又自费赴越南河内拜名师,先后师从河内国家歌舞团着名的独弦琴手黄秀老师,以及河内音乐学院资深的独弦琴演奏家清心老师。苏海珍在京族独弦琴的推广宣传工作中功不可没,她出版的第一张第一张专辑《海韵魅影》,以海景风貌为主题,是中国第一张独弦琴专辑。该专辑乍听虚幻缥缈,了无边际;细品平实自然,音律井然,优美的旋律将欣赏者带进阳光、月夜、海滩的美妙神韵之中。除了宣传推广独弦琴,苏海珍还致力与独弦琴技艺的传授、京族原生态民歌的发掘等事业。2010年4月,由苏海珍、黎春玲、赵霞等组成的“京族哈妹组合”取得了第十四届CCTV青歌赛中团体赛决赛资格,并闯入了决赛。苏海珍目前正在收集整理传统的京族曲目,准备再出一张纯粹京族风情的独弦琴弹唱光盘。她在传承京族独弦琴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把独弦琴的演奏声音和京族歌曲广泛传播出去,让全国乃至全世界的人都有机会欣赏到京族音乐。
唐晓媛(1987——),女,生于防城港市防城区,11岁开始师从独弦琴演奏家何绍、王能,开始了独弦琴的专业学习。13岁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少年舞蹈班,15岁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17岁被选为“奥运宝贝”参加2004年雅典奥运会闭幕式文艺演出,2005年考取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中国乐器表演专业。她于2006年参加“和谐中华——首届民族之花”选拔活动,成为“京族之花”并赢得全国总决赛才艺冠军;2007年5月荣获共青团中央、国家民委、全国青联颁发的第五届“全国各族青年团结进步优秀奖”;2007年应邀参加挪威、尼泊尔“世界音乐节”。唐晓媛以其靓丽青春的形象、独树一帜的独弦琴才艺,成了京族文化的积极传播者,京族的形象大使。她一次次弹起独弦琴乐曲《蓝色梦岛》,把独弦琴美妙的声音传向世界,让世人认识了京族和京族文化。
苏春发,(1955——),男,澫尾岛人,5岁的时就常听京族民间琴师弹奏独弦琴。11岁正式拜民间艺术家阮世和为师,十几岁已经是村里文艺队的骨干了。17岁时到北海读中专,学习的正好是无线电专业。这对他日后改进独弦琴的发音功能给了很大帮助。中专毕业后,本来是要分配到北海,但苏春发毅然回到氵万尾老家。1982年“分田到户”后,苏春发搞过科技种田,贩卖过渔排材料、砖瓦、石灰,承包车队跑过运输,批发过海鲜;1990年大开边贸后,他做起了煤炭生意,开办了竹木渔船制造厂,每年生产300多条小型竹木船,是京族三岛最大的船厂。是京族三岛带领群众发家致富的领头人之一。
苏春发最大的贡献在于积极致力与京族独弦琴艺术的传扬并培养了一大批独弦琴艺术的后继者。在1996年上海旅游节上,作为京族民族特色表演,苏春发和他的独弦琴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大都市受到了空前的关注;2000年,在参加第十届农民艺术节表演、《东西南北中》节目录制之后,苏春发和他的独弦琴更是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一时间,各方媒体纷纷前来采访和交流,这期间也不乏英国、日本、韩国、挪威等很多国外的媒体和学者。
从1994年起,他利用闲暇时间,自费组织起了独弦琴培训班,授课地点就在他家的一楼大厅,平时学生们想练琴随时都可以来他家。遇到家境特别贫困的学生,苏春发还自己出钱帮他们买琴。至今苏春发已经免费培养了200多位学生,这些学生当中,有的还在小学读书,有的已经是单位的文艺骨干。他在自家的三层楼房顶上安装了三个高音喇叭,闲时就弹琴给全村人听,澫尾岛沉浸在音乐的天堂里。他也是目前中国制作独弦琴最多的人,做一把独弦琴只需要1个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至今已经制作了几百把了。
2008年,苏春发被评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京族独弦琴艺术)代表性传承人。
吴晓(1962.11——),女,生于防城港市,原名、笔名吴小凤。1990-1994年在南宁市任中学历史教师,1994年7月考入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在广西着名太平天国史和客家文化研究专家钟文典教授的指导下,以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取得了优异成绩;1997年至广西师范学院任教。2000年考入云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攻经济史,取得了丰硕成果。2003年获博士学位,当年被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评为副教授,2006年12月晋升为教授。
吴晓的学科专业是中国经济史,研究方向为中国商品经济史、区域经济史。她在经济史、商品经济史、区域经济史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研究成果,显示了较深的学术造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她先后在《中国经济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广西民族研究》、《学术论坛》、《改革与战略》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她主持并参与国家级、省级课题研究6项,主持的课题《宋明广西海上陶瓷之路研究-兼论广西与东南亚诸国的贸易往来》2004年获国家级西部课题立项。2003年出版了《经济史论丛》着作一部,获广西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年出版的《明清广西商品经济史研究》一书,是吴博士五年辛勤研究的成果,在广西经济史研究上达到了新的水平,获第九次广西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其研究成果论述深刻,史料丰富,填补了广西经济史研究的空白,对开展广西古代经济史这一分支学科的研究做出了贡献,在中国经济史学界尤其是在广西经济史领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她接下来计划再出一本《广西经济通史》,重新梳理广西长久以来经济发展的脉络方向,为今后广西经济发展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除了学术研究,吴晓还从事教学工作,担任其他社会职务,参政议政,为社会发展添砖加瓦。她现为旅游文化方向的硕士生导师;是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约研究员;广西儒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广西东南亚研究会理事。是广西自治区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在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和农村减负增收等方面提出了相关议案。2004年3月被受聘为广西医科大口腔医院社会监督员,2006年7月被广西区人民政府聘为首批立法咨询员,并获行政执法监督证书。2007年3月被聘为中央直属无党派联络员。2007年4月被自治区党委统战部列入“专家百人团”之列。现挂职任南宁市良庆区副区长。她以渊博的知识及人格魅力到了学生和社会各界的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