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979年5月李英敏调任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副局长,1981年升为局长,主要从事群众文化的领导工作。他不仅忙于政务,还忙于文艺创作。如报告文学《五月的鲜花》、《五指山上飘红云》、《红树林里的战斗》、《椰岛英风》,出版电影文学剧本《夏朗》、《南国红豆集》(与陈残云合着)和报告文学集《五月的鲜花》等。短篇小说《夜走红泥岭》、报告文学《五指山上飘红云》等4篇均获1979年中国作家协会、中央民委优秀作品奖;《群众文化论文集》获文化部群众文化学会荣誉奖,论文集《群众文化大好春光》获1984年文化部特别荣誉奖。《五指山上飘红云》于l986年获得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评奖的优秀报告文学奖。长篇纪实文学《椰岛英风》获1987年广西铜鼓奖。
1985年,68岁的李英敏从北京离休,回到广西南宁定居。但他仍然笔耕不辍。创了作《冯白驹的故事》、《赵司马仔》、《走出大森林》,以海南女英雄刘秋菊为原型创作的小说《红树林传奇》等等。他还写了一本《奋战二十三年海南岛》和一本传记文学《椰岛英风》,主编了两辑《珠乡人物志》,还出版《李英敏作品选》等,为家乡编写县志、党史资料,并集资修建烈士碑、纪念馆等,热心公益事业。
李英敏战斗的一生,历任广东合浦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区委书记、县委宣传部部长及特派员,六万山粤桂边地区抗日游击队指挥员、政委,海南琼崖纵队、区党委宣传部长,《海南党报》主编,新华社海南分社社长,北京中央电影局支部书记、局长,文化部社文局第一副局长,国家群众艺术馆馆长,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局长(副省待遇)。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影协理事,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副会长,广西文联第三届名誉主席,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组副书记、书记处书记。正是丰富的生活积累,宠辱不惊的个人经历和执着的创作心态,成就了李英敏作为京族作家在京族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苏维光(1931-1999.2),澫尾岛人,京族民间歌手、诗人、作家、京族文学与文化的整理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其家庭文化气息较浓,其父是苏锡权。他从小喜爱唱歌,由于文化素质较高(高中毕业),因而他能编会写。后被保送到广东省民族学院学习。他深入京族三岛,搜集了大量的民歌和民间故事。1979年出席了全国民间歌手、诗人座谈会。1983年,他创作的民歌《京族三岛的今昔》获广西首届少数民族创作优秀作品三等奖。1988年,他与人合编的《京族民间故事选》获广西首届民间文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获得“广西民间歌手”称号。历任中共江平乡委员会副书记、防城各族自治县文化局副局长、防城各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他出身于渔民家庭,熟悉京族渔民生活和京族民间文学,钻研京语民歌格律,与裴永彬合写《京族民歌格律》;与阮成珍、裴永彬、符达升、过伟合写《京族婚礼与婚礼歌》歌词;与过伟合写《京族唱哈节》、《京族独弦琴》、《京族海上渔业生产与海歌》等。
苏维光创作的诗歌多为民歌体,他是京族第一个用笔写诗的诗人,是京族有史以来第一个把口头文学变成书面文学的人。苏维光作为新中国“翻身得解放”的京族渔民诗人,在那个年代多写短小诗歌,诗作多为配合具体“中心工作”而作。其中比较有审美价值的有《京族民歌选》中的《掷木叶》、《满园春·舞花棍》等短诗。发表于20世纪70年代的叙事长诗《石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长诗通过京族渔家女石花和翠珠姑嫂俩的对比描写,在嫂子翠珠“落后”、“保守”的衬托下,塑造了石花“战恶浪、夺丰收”的“英雄”形象。
作为一个京族文学与文化的整理者,他的主要成就是民族民间文学的搜集、京语民歌翻译,并创作了一些新民歌。他参加了《京族民间故事选》、《京族民歌选》、《毛南族、京族民间故事选》、《毛南、京、仡佬、回、彝、水六族故事选》、《中国歌谣集成广西卷·京族歌谣》的编选工作,翻译了《京族民歌选》中不少京语民歌。他并与人合作出了九本专着,如《京族文化史》、《京族风俗志》、《京族民间故事选》等等,一生致力与挖掘、整理、创作京族的传统文化艺术。
阮成珍(1939-),女,出生于山心岛,民间歌舞艺人。从小喜爱民间音乐,跟老艺人黄成金学艺,嗓音甜美圆润,擅唱《问月》、《摇网床》等抒情性京族民间歌曲。1952年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妇女劳模会。1959年进县文工团当演员。曾创编整理《灯舞》、《采茶》、《跳乐》等京族民间舞蹈。她是中国音协广西分会会员,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会员,京族作家、诗人苏维光的妻子,其传唱之各类作品广见于《京族民歌选》。由于文革期间斩断了京族的文化传承,上世纪八十年代打破“不能唱歌”的枷锁时,不少年轻人已经不会“唱哈”了。现代流行文化的大量涌入,更是冲击了“哈歌”、“哈舞”薄弱的根基。年逾古稀的“哈妹”阮成珍,将自己唱的“哈歌”录成磁带,但求以歌引歌,不遗余力地传播京族文化。
潘恒济(1938一),江平镇人,曾担任教师、防城县教育局副局长、县城乡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职,是广西作家协会会员。他20世纪70年代开始发表诗作,80年代开始散文创作,陆续发表《海上花市》、《青青的竹林》等。《青青的竹林》以回忆“我”在如诗如画的壮族山村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该文获得广西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优秀作品奖。他与人合写的诗集有《野果》、《心境》等,还与莫振芳共同创作叙事长诗《斩龙传》。
莫振芳(l949-),出生于澫尾岛,曾任小学教师、校长,历任防城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主任,东兴市边境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等职。他长期生活、工作在京岛渔村,熟悉本民族的民间文学,并从中汲取营养进行文学创作。他的重要作品是与潘恒济合作的叙事长诗《斩龙传》。《斩龙传》是继苏维光的《石花》之后的又一首京族诗人用笔创作的叙事长诗。长诗叙唱京族青年阮大川在未婚妻海丹丹被吃人的白龙卷走后,历尽艰辛找到“金镖”杀死白龙,白龙尸碎三段化为京族三岛的故事。这是当代作家对京岛传说的再创作,这种再创作首先是把爱情与除恶结合起来,赋予爱情以超自然的力量。
陈琦芳(1935——),男,笔名群力。广西防城人。1959年毕业于广西钦州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整理了不少京族民间传说和故事。《防城县志》副主任兼主编。广西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完成130万字《防城县志》,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主编《防城各族自治县概况》一书,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此外,从事文学写作20多年来,每年均在报刊发表作品30余篇。
苏维芳,(1942-)澫尾岛人。他从小就是听着“哈”歌长大的,外公阮其福是京族最有名的“道公”(祭师、法师),苏维芳小时候就常听外公讲《宋珍》。后来,外公用了三个月时间,凭心力将《宋珍》抄录成册送给外孙,并教其识、读。这些本领在后来宋维芳担任万尾团支部书记兼文艺宣传队长的时候发挥了作用,他把这部堪称“京族长恨歌”民间爱情故事改编成小戏进行表演,深受三岛群众欢迎。
60年代,苏维芳响应抗美援越的号召应征入伍,经过集中培训后调到前线当越语翻译。战事结束后,他回到广州军区,在继续与越南语言文字打交道的同时,又被前后三次送入高校学习中文。回到防城港后在公安部门工作,曾担任防城港市原公安局副局长职务。
从2001年开始,苏维芳将自己已经放下近40年的喃字重新拾起来。良好的中文基础,精通京族喃字,越南文字,这缺一不可的三个条件,让苏维芳理所当然成为京族中惟一一个喃字古籍整理工作者。为了抢救京族文化,搜集、整理京族古籍,2002年退休后,他足迹踏遍了京族三岛,致力于保护喃字这一京族文化遗产。在走访过程中他发现,要想寻找到完整的喃字记载的史歌、民歌等书籍,已经很难,只能做到寻访一些老人,靠他们凭记忆回忆一些,让他们唱一些京族古老的民间故事,不会唱的,就讲。他再把这些片段整理、记录下来。
因文革期间许多古籍被焚毁,一些古籍则随着人员的迁徙流落到了海外。为找到这些珍贵的文献,他还曾经只身往返于越南和中国之间,花重金买下或复印这些文献。例如,苏维芳想起家里一位老祖宗有一本叙事歌本《金云翘传》,但他的后人已经搬到越南芒街了。于是,他联系上芒街的这位亲戚,希望能买下或借来这本书。但对方也很珍惜,不愿意出卖。他便自己出钱请这位亲戚带着书回到中国,把书复印下来。越南的国家报纸以《一个在中华土地上整理传播越文化的人》为题对他的事迹进行过相关报道。
几年下来,苏维芳走访了600多人次,共收集了100多本歌本,2000多首民歌,抢救出的京族历史、民间文化资料超过30万字,已完成了20余本歌本和文献资料的整理。在广泛收集整理的基础上,苏维芳编写了《京族字喃传统民歌集》(一、二两部),翻译了京族的一部古代叙事歌集——《宋珍歌》;他整理写成的京族唱哈词,是哈妹排练节目时的必备资料;他与苏凯、黄德坤等人收集整理出了喃字本的《京族喃字史歌集》,并翻译成了越文和中文。后来,由相关专家加上国际音标注释及润色,《京族喃字史歌集》于2007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填补了我国京族古籍文献整理领域的空白;古籍本《宋珍》、《京族英雄杜光辉》、《金云翘新传》等已经整理完成。目前,香港大学出版社正在与他联系,准备出版《京族哈节祭文与有关文献》。
除了对京族古籍文献、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翻译,苏维芳还致力于喃字的传授、推广与研究工作。2002年以前京族三岛能认识喃字的仅有寥寥七八人,且都是60岁以上的“师傅”。2003年,在自治区的支持下,苏维芳义务开课教授京族文字——喃字,同时培训新一代哈妹。经过他几年的努力,如今京族三岛喃字的传承人也已经增加到了30个。
作为一个民间自发的文化拯救活动,苏维芳得到了很多机构和单位的重视,也得到了很多关注字喃的人的支持。每年还有很多海外认识及留学生来澫尾了解、学习喃字,京族一些年轻人也加入到字喃的整理与研究工作中,如广西民院的小伙子罗海雄、广西大学中文系毕业、现在东兴市宣传部工作的京族小伙子苏凯等。现今苏维芳手头所有的打印或校样稿,基本出自苏凯之手。
2009年2月,防城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了“京族字喃文化传承研究中心”。7月29日,防城港京族哈节开幕式前一天,该研究中心在澫尾岛揭牌,由苏维芳任主任。研究中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收集、整理京族的史歌、民间传说等,编辑成书,还有培训喃字的传人,研究疑难喃字、喃字与汉字的关系以及与语言的关系等。不到十年的功夫,京族喃字的整理研究工作从无到有,从认识不足到整个社会的关注、支持与参与,苏维芳付出的是极大的心血与孜孜不倦、锲而不舍,支撑着他的是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他对字喃这一京族文化遗产的保留与发展所做的努力,功在千秋。
孙进(1950——),京族三岛解放后第二个大学生。在走出家乡40年、成功下海在商界打拚出一片天地后,他于2000年初把多年辛苦创办的“武汉南华通讯电子贸易公司”交给助手,自己回到京族聚居区,创建了小龙庄京族风情村。他与广西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合作,成立京族文化研究基地;开设京族文化风情展示厅,花重金买来独弦琴等历史文物、生活生活用品、喃字古籍,开设了京族文化展示厅;他一门心思重新创业:筹建京族文化表演队,挖掘京族传统歌舞;建立京族文化推广技术中心,开办独弦琴、喃字培训班……他是把京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结合起来的民间力量带头人,在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经济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