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后京族人民延续了注重教育的坚定信念,学校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20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京族凭借自身的语言优势与区位优势,投身边境贸易,经济实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举成为中国最为富庶的民族。京族人民在富裕起来的同时不忘教育,他们不仅进行了微观教育投资(交学杂费、书本费等),也承担了相当一部分应由国家承担的宏观教育投资,例如捐资办学、投工投劳修建校舍等。投资的加大使得京族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极大提高,进入了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的民族行列。
然而,理想和信念总是受到现实的打击。解放前,由于贫穷,也由于民族歧视,京族小孩子就算上了学也往往遭到汉族小孩的欺负,而且,由于京族历史上缺乏“学而优则仕”的榜样力量,因此,这多多少少影响了京族人对学校教育的关注;解放后,就算在京族教育取得极大发展的六七十年代,由于“多快好省”发展教育的左倾思想的影响,京族聚居区虽然建立起了从小学到中学的教育体系,其教育质量也是较为低下的,这也使得京族注重教育的传统多少有些削弱;九十年代以后,由于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推进,京族群众不用在教育上投入较多就能获得可观收入,加之受教育程度与获得经济收益多少不成正比,京族群众里边对教育的热情极具下滑。
今天的京族人,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可以说是较为复杂的:一方面,家长和学生都有希望获得较高学历,掌握更多的知识,成为有学问的人的渴求,但这些美好愿望和渴求并不非常强烈,有一切顺其自然的思想。虽然如此,知识经济年代的到来,使得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深知知识的重要性因而在学习中也比较勤奋、刻苦,京族人注重教育的传统,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第五节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儒家民俗文化和传统习俗,使京族人长期在传承教育的氛围下,形成了热情好客、人际关系和谐的良好道德风尚。京族有句古老的谚语:“家积万金,不如高朋满座”。由此可以窥见,京家人在传统习俗上对友谊的珍视和崇尚。宗亲内外,讲求团结,不论客人来自何方,哪怕根本不沾亲带故,只要进入这家门,就是看得起我,我就要尽地主之谊。客人到家,尊客为上宾,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情。
在京族人看来,甜食寄寓“幸福”、“美好”的习俗,因而喜用甜食来招待客人,表达“友谊长在,如胶似漆”的好客心态。无论在哪一家做客,主人总要把客人视为良朋贵宾光临,给客人捧出甜润润、香喷喷的糯米糖粥,要不就是绿豆糖水、糖汤粉丝或红薯糖汤等等。在过去经济尚不宽裕的年代,京族人的好客也不会因经济的拮据而有所减弱。每家常备煮红薯、糖粥等小吃,客人以来就拿出待客。正餐则杀鸡宰鸭,从海里刚捕捞上的海鲜洗洗就烹饪摆上款待客人酒食宜多不宜少,不能怠慢,以免尴尬。客人离去,热情的京族人还会拿出家中的红薯、咸鱼等土特产让客人带走一些,以示友谊意犹未尽。
到了富裕年代,京族人的好客除了传统甜食待客,还发展出了邀请客人出海打渔、体验渔家乐等待客方式的更新上。如今每年的“哈节”,其乡饮已经打破了只许男性族人入席的规矩,热情的京族人会邀请八方来客一起入座。人数多时,堪称万人餐,吃的自然是地道的农家菜。白灼虾、清蒸海鱼、白切鸡、海鲜炒粉、京族风吹饼一道道特色农家菜,一点也不比起平时在城市里吃的精致菜肴差,而且万人一起聚餐更让人过瘾,浓浓的友谊和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增添了哈节的喜庆气氛,岛上的京族人可谓家家开灶,户户开席,帮客人摆桌子、搬凳子,端菜,上酒,个个是忙得不亦乐乎。如今的"哈节"办得是一年比一年热闹,邀请的客人也是一年比一年多,京族人结交八方宾客、尊客为上宾的好客美名,日益远播。
第六节讲究礼仪的文雅追求
作为儒家文化圈内的一份子,“克己复礼”也是京族人性格的一大特点。京族人讲究“礼数”,是否识“礼”,成了判断一个人的家教和涵养的标准。
京族人也和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一样,注重孝道。在每一个家庭,子女孝敬祖父母和父母是不可缺少的意识。儿女外出归来,要给长辈打声招呼;在饭桌上,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凡有好吃的或是老人喜欢吃的食品,首先要敬给老人或给老人留下一份。家中长幼有序,和谐相处,其乐融融。
京族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敬老、互助和礼让。见了面要打招呼问好,或点头致意。路遇长辈,称大爹、大妈或伯伯、叔叔,对平辈称兄、姐,对儿童称小弟、小妹,对群众称乡亲们、父老们;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若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到分手处。对长者,无论是在路上行走,还是出入房门,青年人都要让路;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须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等等。
解放前,虽说绝大多数京族人的生活尚不富裕,但出门穿戴还是颇为讲究干净整齐的,一切以简洁自然为宜,体现了京族人重面子、讲礼仪但不爱虚荣的性格特征。
京族人的礼仪,不但表现在世俗的人际,对死去的先人,京族人也是尊崇甚笃,因而对祖先的崇拜礼仪十分重视,世代承袭,形成规模。人们认为,亲人虽然死去,但他的灵魂仍然存在,对后人还起着保护和督促作用,主宰人们的一切活动,人间许多灾害祸福,都要依靠先灵庇佑与解脱。京族人几乎每家每户都设有神台、神位,是敬奉祖先的祭坛,是敬奉祖先神的圣地,任何人不可触犯,也不能有任何污秽。京族人视祭祖供奉祖先为重大之事,用以感激祖先的养育之恩。在现世与逝者的世界,京族人通过礼仪,把两者打通,由此获得了生存的平衡与身心的合一。
第七节自强不息的执着性格
弱小民族、群体能在千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延续血脉并保留自身文化特质至今,自强不息的执着性格是其得以顽强生存、发展的极大动力。京族祖先克服惊涛骇浪来到现今的聚居地,是自强不息使他们偏居海岛一隅,保留了血脉;在天灾人祸不断、苛捐杂税如牛毛的阶级社会,也是自强不息的执着性格使他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海洋民族的冒险天性、捕捞精神使他们勇于直迎风浪,再苦再艰难的困境,有了执着与坚韧,他们都终能面对,这一点无不让都让周边的民族甚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