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积极促进民族团结
由于是一个“外来”民族,而且由于其母国与中国之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关系,可以说,历史上京族与周边民族的关系是较为尴尬的。一方面,南边的越南渔民称之为“唐人”,而内陆的汉族、壮族人又称之为“安南仔”、“安南婆”。作为一个跨境民族,同时也是一个边缘族群,京族面临的是一个甚为尴尬的境地。但历史上,京族人从未因这一点而挑拨民族关系,策动民族仇杀,制造民族分裂,从中捞取好处,而是积极利用自身了解多种民族文化的背景,创造条件与周边各民族友好相处,积极促进民族团结。
京族有相当长的时间聚族而居,高度集中,只是到集市上买出海产品、购回生活必需品时才与当地的汉族、壮族有交往。虽然如此,京族人还是表现出了极大的融入主流社会的努力,他们穿当地常见服装,学习当地通用语,虽然这里边有惧怕主流民族歧视而作出的“掩饰”意味,但京族人积极学习他族文化的开放心态也是不可否认的。随着汉、壮民族陆续迁入,与京族杂居,京族与这些迁来的“客人”一起开发和建设家园。但由于封建统治者的不正确导向,各族群互动时有和谐也有矛盾。国民党时期,大力推行同化政策,对各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同化,大汉族主义思想陡涨。表现在民族关系上,就是京族与汉族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土客械斗”时有发生,但没有民族起义、民族暴动这些极端行为,其激烈程度与别的地方相比是较为缓和的。京族世代流传的伦理劝戒歌《德圣公》是这么唱的:
德圣公,
身降人间了解民情,
谁善恶,
告知朝廷。
德圣公,
曾教诲三句话,
为国理事,
不能废礼仪:
“一是佛,洁净二字;
二是汉人,不分民族你我;
三是心愿,福德处处均是。”
和汉人的关系,一定要“不分你我”,才可消除民族间的成见和不信任。这体现了京族人宽容、开放、温和的性格。
对居于京族聚居区的南边同源同宗的越族,京族也是极力消解对方持有的疏离心态,以诚信服人,赢得了对方的信任,与之相帮相扶,关系融洽。
解放后,随着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根源的消除,京族人民接受以往一些民族纷争的教训,在民族平等新思想的影响下,对于正确处理民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扩大交往,更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为维护民族团结作出了贡献。京族人与汉族、壮族人民一起携手共建家园、在生产劳动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自不必说,与越族边民的交往更是日益频繁。长期以来,当地民众以伏波庙为依托,通过民间歌会等形式,广交中越两国各族朋友,为弘扬伏波文化、构建民族和谐做了大量的工作;每年在东兴举行的“哈节”和庙会等民间活动,越南边民也会热情参与。此外,中越双方每年还会共同组织中越(东兴-芒街)国际商贸旅游博览会,以及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足球友谊赛等一系列旨在促进双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和增进两国边民友谊的活动。京族人民广交天下朋友、促进民族团结友爱,谱写了时代的新篇章。
第二节坚定维护祖国统一
由于越南历史上属于中国统治之下,独立后又有相当长的时间属于中国的藩属国,因此对于居于边缘模糊地带的京族人来说,“国家”的概念是两可的。虽然世代相传的民歌中“朝廷”的字眼不时出现,但具体是“中原”朝廷、还是“南国”朝廷,京族人似乎并未有更清晰的分辨,因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他们是远离政治斗争和国家纷争的。
中法战争及中法勘界一下把“三岛”京族人的生活、切身利益与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法国的侵略和边界的确定,必然涉及他们的利益,因此,在中法战争和勘界的过程中,这里的京族群众积极加入到反侵略和保卫疆界的斗争中来,从而触发了他们的国家观念和爱国意识。中法战争后,“国家”概念一下子凸显出来。聚居在“三岛”上的京族不可能同时拥有两个国家的国民身份。中法勘界,对“三岛”的京族人来说,不是“是否归入越南的管辖”的问题,而是“是否要沦为法国的殖民统治”的问题,因此,在清廷官员和京族群众的努力下,“三岛”归中国管辖,使得“三岛”京族获得了中国国民的身份。这不仅标志着京族作为中越跨界民族的形成,并且促进了京族的国族认同的塑造。当然,京族的民族认同感并未因疆界的分隔受到影响。因为中法战争中越两国都是被动者和受侵略的对象,因而京族的爱国情感并未影响民族认同感,反而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与由于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和领土争端而形成的跨界民族是不同的,可以说,在中越跨界民族形成以后,京族的国家意识与民族认同感并没有形成一种内在的紧张。
中国的京族地区从以前的边缘地带一举变成前沿阵地之后,各种政治力量引发的冲突和战事就基本没有停止过。但无论在民国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京族从未改变过对国家的忠诚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决心。广大京族群众在抗击外来主义侵略,扞卫国家统一的斗争中表现出色。面对各种分裂势力,京族人民都坚决站在维护国家利益的立场上,和别的跨境民族不同,京族的国家认同感是非常强烈的,内心时刻铭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其上层分子当中从未有过从中国分离出去的分裂阴谋,这一点在跨境民族中尤显突出。
解放后,京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京族人民是极为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的。一个突出的表现是,京族人家里挂的是毛主席像,认同自己是中国人,无论是在中国和越南的“蜜月期”的抗美援越年代,还是在中越关系破裂的自卫还击战年代,京族人民都站在中华民族一边,对于敌对势力的种种分裂阴谋,坚决进行抵制与斗争,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坚决维护祖国统一,是京族人的一种自觉。京族哈节的迎神仪式当中播放国歌、使用国旗式样的旗帜,这些鲜明的“国家符号”的植入,既体现了京族人对国家的忠诚,又树立了他们作为京族人的自豪感,这绝不是出于什么行政旨意,而是京族人由衷地对祖国生发的感恩和赞颂。
今天,京族人民正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锐意改革,积极进取,决心为建设和保卫南疆、维护祖国统一做出更大贡献。
第三节英勇保卫祖国边疆
京族自迁入这片土地后,就与中华民族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京族的地缘位置,扼守祖国南大门,因此显得十分敏感而重要。
鸦片战争前后,西方运载鸦片的船只入侵南中国海,京族军民在澫尾岛阻击鸦片船只,开炮将其堵在海上,不许其靠岸,入侵者不敢轻举妄动,逃离该海域。
由于滨海,京族地区也时常受到海盗的侵扰。曾有一伙盗贼欲洗劫澫尾岛,京族同胞隐藏在密林掩映的村寨中,击退了盗贼从三个方向发动的进攻。此后,盗贼不敢轻易来犯京族地区。
十九世纪中后期,在法帝国主义并吞越南之后,京族地区也同样遭受到法国侵略者铁碲的蹂躏。1886年法国侵略军武装占领江平地区,把大批京族群众赶至竹山,更加激起了京族人民的激烈反抗。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和神圣领土的完整,京族群众和邻近的汉族、壮族的群众一起,参加了“黑旗军”,同侵略者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京族人民和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刘永福的领导下,转战在中越边境线上,以低劣的武器给予法国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他们和江平一带的汉族人民一起,组成了一支反帝武装队伍——江平抗敌义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义军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与敌人作战。法国侵略军在义军的多方打击下,力量被削弱。为了提防义军的袭击,侵略者不得不到处分兵把守,加强巡逻,再不敢为所欲为了。1886年,京族人民和边境一带各族人民紧密团结,攻陷法军驻地海宁。法国侵略者不得承认:“在我们看来竹山使命(把竹山等地划归越南)本身己被这火焰所吞噬。”法军在1887年间被迫狼狈地撤出江平地区。京族人民在维护祖国神圣领土的完整和保卫祖国边疆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京族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积极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扞卫领土完整不可侵犯的尊严。京族青年何业权(李英敏)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合浦县中心支部(后升格为中心县委)的委员之一,在钦廉地区开展地下活动,1940年领导当地人民抗日自卫,打响钦廉地区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44年日寇侵入广西,1945年春东兴一带先后被侵占。这时,防城地下党组织在江平等地发动群众,举行“那良起义”,组成“钦防华侨抗日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直到抗战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