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的鱼露,又称“鲶汁”,其色泽澄黄、味道鲜美,是可替代酱油的调味品,用于调味或下饭。鲶汁有生、熟之别,对没吃过鲶汁的人来说,气味很冲,刚吃时有股异味,随后会感到别有风味。无论什么菜肴,只要放上适量的鲶汁,味道就会变得鲜美可口。京族人较少吃酱油,而是用“鲶汁”来替代。每年夏历三月到六月的渔汛期,收获得来的小鱼比较多,就可以拿来做鲶汁了。其制作方法既简单又讲究:先在干净的大瓦缸底部垫稻草和沙包作过滤层,在过滤层的缸脚边凿一个小孔,嵌入装有塞子的小竹管或胶管作导汁管。随后将洁净的小鱼和盐一起,一层一层地放入缸中,鱼和盐的比例一般为3:2。待到装满缸后,上面放入大石块,压平缸面,之后盖上盖子密封。5-7天后,将导汁管的塞子拔出,缸中的鲶汁便源源不断地涌流出来。最初滤出的鲶汁,称“头漏汁”,色泽金黄,奇香扑鼻,鲜美可口,是鲶汁中最上乘的佳品,多用来待客和上市销售。过后再往缸中注入冷却的盐开水,继续压滤,所滤出的鲶汁称“二漏汁”,色、香、味比“一漏汁”稍差,但仍是鲶汁中的精品,多用以外销,少量留自家食用。最后还要再压滤一次,即“三漏汁”,属鲶汁中的三等品,一般不出售,留自家食用。至于缸内残存的鱼渣,由于富含磷钾等元素,是上乘的农家有机肥。因为用料的不同,鲶汁的味道也有差别。上等鲶汁是用被当地人称为“黄腊秧”和石岩的两种小鱼做成的,由于这两种鱼捕获量不是太大,故一般很难吃到,京族多数留给自家食用或作为送礼的佳品。鲶汁置于阴凉干燥处,妥善保存,供淡季食用,常年不坏。将鲶汁分装到玻璃或瓷瓶中,密封,打上商标,便可拿到市场上出售。除当地食用外,产品大部外销东南亚各国。因为每缸可产鲶汁过百斤,对京家来说,每年出售鲶汁的收入是很可观的。在三岛之中,以山心村产量最多,素有“鲶汁之乡”的美誉。
值得一提的是,鱼露毕竟是以鱼虾为原材料加盐腌渍发酵经霉变而制成的一种食品,在发酵过程中不免滋生了一些真菌,而且鱼露食盐量在30%左右,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被食管及胃吸收后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近年的研究发现,喜爱吃鱼露的地区,多为食管癌和胃癌等消化道癌症的高发区。香港有一位生物化学家从鱼露中分离出了亚硝胺成分,认为致癌物质可能是在用盐腌制的过程中或之前产生的。因此,鱼露虽味美,但不宜多吃。以前的京族聚居区,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的饮食结构单一,大量食用鱼露,因此患消化道癌症的人比例很高。随着京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为健康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被人们所接受,鱼露食用量也大为减少。如今,京族鱼露的制作,更多的是出于一种民族文化传承的自觉。2008年,京族鱼露制作工艺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京岛鱼露制作最受人推崇的年63岁的黄尚文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三)防城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喃字、京族服饰
2007年,喃字、京族服饰与独弦琴艺术、鱼露制作工艺一起入选防城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喃字,京语称“喃字”,即“南国的文字”之意,喃字,又称喃字,意为“南国的文字”。它是古代越南的知识分子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地方化的方块字。在喃字产生之前,汉字已经在越南使用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是越南官方文字。但由于汉字毕竟是外来文字,它与越南口语脱节,越南人用它来表情达意颇不方便。于是,一些知识分子便借助汉字的字形字义来构造新文字。
喃字的造字方法有三种。一种是形声法,它是把两个汉字合成一个喃字,其中一个汉字表音,另一个表义。如“巴+三(左右结构)”,读音为“巴”,意义为“三”。另一种是假借法,是借用一个汉字来表示与之读音相近的越南语,如借用“固”来表示“姑”或“有”的含义。还有一种是会意法,也是用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如用“天+上(上下结构)”来表示“天”等。由于喃字的造字方法与汉语息息相关,而且要读懂喃字必须先学汉字。汉字已经够复杂的了,而喃字较之汉字更为繁杂,须用更多的字元才能表达意义,因此越南人花了很长时间才完善喃字系统。
对于喃字最早产生的年代,史学界意见不一。目前越南发现的最早的喃字实物是建于李英宗宝应十一年(1173)的《奉圣夫人黎氏墓碑志》,但在该文的一段仅有四处夹杂着八个喃字,可见那时喃字还处於胚胎时期。第一篇用喃字写成的成文作品是13世纪阮诠的《祭鳄鱼文》,此书现已失传。越南第一本喃字诗集是阮鸷的《国音诗集》,产生於l5世纪。喃字产生後,越南的官方并不重视,只有极短的时期将它列入官方文字,而绝大多数时期仍然以汉字为通用文字。16世纪,京族人迁入中国,便带来了这种土俗字。
由于喃字比汉字更易表达京语的原意,因此喃字在京族民间有一定的基础。由于有了喃字,京族的一些口头文学得以记录成文,一些歌谣、俗语、成语得到收集和整理。修家谱、丈量土地、记录天灾人祸、记录民间偏方、抄写宗教法事经书等都用到喃字。喃字长期以来没有进行规范,因此会出现地域、时代、抄写人的不同而有所变异的现象。因为喃字的读音反映了当地京语和汉语的特点,因此京族地区的喃字和越南的喃字有一些细微的差别,是研究当地京语和汉语方言的珍贵材料。总之,喃字在京族民间顽强地生存了几个世纪,使用历史的悠久,有深厚的社会基础。是京族人宝贵的文化遗产。
掌握喃字的基础是必须具备一定程度的汉文水平,然而直至清末,京族三岛才开始出现私塾,会汉文的人毕竟是少数,喃字也主要在道公等群体里流传,这就限制了喃字的普及和推广。解放后,随着国家统一教育的推行及民间宗教活动受到一定限制,汉字得到了普及,喃字的使用人群日趋萎缩。截至2003年,京族三岛会喃字的只有七八个人。
作为京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京族喃字是体现和研究京族语言文化的珍贵资料,保护京族喃字资料,是保护京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族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了这一重要性,已经承担起了开设喃字培训班、义务讲授喃字的重任。经过几年努力,会喃字的京族人有所增多。2009年,京族喃字文化传承研究中心在澫尾岛哈亭正式挂牌成立,有效整合了京族三岛文化研究资源,形成了传承和研究喃字的合力,也意味着京族哈节的文化色彩更丰富,文化底蕴更深厚,标志着对京族文化宣传展示又增加了一个重要的平台,对京族文化的传承又开创了一个重要的途径。
京族服饰
京族人有自己的传统服饰,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旧《防城县志》有载:“安南人的服装,男衫长过膝,窄袖袒胸,腰间束带;女衫长不遮臀,裤阔……”从中可窥京族人传统服饰的大致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