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天灯”是祈求海神保佑的舞蹈,分出海前的“跳天灯”和哈节上的“跳天灯”两种。出海前跳的天灯舞,有舞者,有与神灵沟通的“神人”,舞蹈过程更像占卜与解卦;而哈节上表演的“跳天灯”,是在哈节最后一晚表演的,没有“神人”的参与,没有请神、占卜、解卦等过程,更多的是娱人。舞蹈由四个、六个或八个女子表演。舞者身穿白色长衫,黑色长裤,头顶一个瓷碗,碗里燃着三枝蜡烛(也有把碗倒扣在头上,然后在碗底那个小小的边缘里面放上灯油再点上的),两手各拿一只杯子(或碟子),里边也燃着蜡烛,随着鼓点节奏的快慢一面手托蜡烛转动手腕,一面纵横交错的穿插,构成各种图形。舞步有“圆场”步、走十字花、并步等几种,双手在腹前上下绕圈,再由下而上分开,于肩旁侧静止,要求头顶之碗烛不可掉落。舞蹈动作集中在两臂和手腕部,上身挺拔、双膝微屈,脚跟落地时坚实,膝部颤动有力。整个舞队的圆场步尤若行云流水般地飘逸,而双双转动的手灯,似萤虫飞舞、流光四溢使人目不暇接。舞蹈的最大难度就是要求舞娘们要有非常好的平衡能力,还要表现出舞姿的稳健流畅。整个舞蹈端庄优美,气氛肃穆。烛光与白色长衫相映,舞者的伸手投足,投射出京族民众对神灵的崇敬、虔诚和对生活的热爱。
“花棍舞”是在哈节送神时驱邪赶鬼所跳的一段舞蹈,由哈妹一人、二人或四人表演,舞者都穿白色长衫,表演时两手各拿一条长约一尺多的木棍,木棍上缠着彩色花纸,先唱后舞。哈妹双手捧棍至腰前,两棍叠在一起,或双手各握一棍末端,棍在身前架成交叉形,或双棍在腰前交叉,一拍分开,一拍交叉,棍头向下;或左手持棍搭到右肩上,右手将棍在腰间向外绕围,动作灵活变化。以手腕绕花棍为主,动作变化较多。伴奏的鼓点越快,演员也越舞越快,花棍上下滚动,令人眼花缭乱,风格激越、明快、活泼。
“道场舞”是道场仪式进行到“开五方路”时跳的。由一位身披袈裟、头戴佛帽的道公,在锣、鼓、钹伴奏下,跑碎步,作前后参拜仪式,各绕场三周后退场,表示请将领赴地狱,打开“五方”路。这时,另一位道公骑纸马,执马鞭,扮演将领,跑碎步绕场三周,表示为孝男孝女到地狱去搭救亡灵。接着又一位道公扮将领的贤妻,手执火把,不断按“8”字花跑碎步,将领随后紧跟,二人又绕场三周,表示贤妻为将领引路,共赴地狱。最后,三位道公扮小鬼出场,站成斜排挡住去路,与将领、贤妻相互过招几次之后,小鬼退下,表示地狱门已经被打开,救出了亡灵。紧接着一个道公扮演艄公,在前面拉纸船,另一个道公扮演船妇,在纸船后作划船动作,边唱边舞,绕场一周后退下,表示保护亡灵过河,早升天界。道公唱腔节奏明快,富于感情,舞步简练、粗犷。
如果说前面提到的几种舞蹈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是宗教舞蹈、巫术舞蹈的典型代表的话,那“摇船舞”、“纸马舞”、“采茶摸螺”等则属于娱神的成分大大减弱、更多倾向于娱人的舞蹈。
“摇船舞”是在哈节表演期间上演的节目。由爷爷和孙女二人对舞,边舞边唱,一唱一答。爷爷劝孙女不要出海捕鱼,孙女则说妇女如何能干,一定要去。最后爷爷被说服了,答应了孙女出海。京族传统分工为男子出海打渔,女子在家操持。从内容上判断,有了男女平等思想的萌芽,说明该舞蹈产生的年代应该是近代。
“纸马舞”也是在哈节期间表演的,由男女二人对舞。表现夫妻两人的依依惜别和相互鼓励。女人挑马草,送丈夫上战场,鼓励丈夫要英勇杀敌;男子则鼓励妻子在家照顾好老人和子女,然后骑上马打番鬼(指法国侵略者)。从内容上,该舞蹈反映了19世纪末京族人民保家卫国、反击法国侵略者的决心。
“采茶摸螺”由四位桃姑表演,变现妇女们采茶、摸螺、搓线、穿针、缝补衣服的生产生活画面。舞者相互穿插变换队形和舞蹈动作,舞蹈欢快活泼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京族舞蹈动作最多的是手腕的转动,其中“轮指绕花”和“转手翻花”最有特点。这些动作虽带有祭祀的目的,却来源于京族妇女“织网”、“修网”、“拉网”等日常劳动生活,或单手、或双手,变化纷繁多彩,表达了对对大海的无限深切之情,动作的连接柔和连绵,结束时都有向里收回的感觉。加上祭祀的内容和虔诚的感情,构成了柔美含蓄的舞蹈风格。而脚上的动作多为“踢沙步”、“拧沙步”,也是海边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总的来说,京族舞蹈与宗教活动密切相关,原始色彩很浓,后期娱神驱鬼成分减弱发展而来的一些娱人为主的舞蹈,则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
第十节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各个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人口较少民族往往世世代代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其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其居住的自然地理条件、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由于他们对耕种面积和资源的需求有限,对自然的索取度较低,因此良好的自然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人们根据生存和发展的需要顺应自然建造村寨,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既包含文化景观、村寨布局、民居建筑、生活资料等物质文化遗产,也包含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价值体现在历史文化价值、民族传统价值、建筑艺术价值等多方面。
(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节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京族受到了汉族、壮族等民族文化的影响,但其传统民间文化仍保留着自身的特点。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哈节,更是京族民间文化的集大成者。自2005年以来,在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经过各级党委、政府和文化部门的积极努力,哈节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哈节,京语为tethat,“哈”就是“唱”的意思,从字面上看,哈节就是唱歌的节日。京族聚居区各地欢度哈节的日期各不相同:澫尾是农历六月初十,巫头是八月初一,山心是八月初十,红坎是正月十五。作为一种文化事相、文化遗产,越南沿北部湾地区的越族村寨也有过哈节的习俗。
关于哈节的来历,民间传说镇海大王稳定惊涛骇浪、创造京族三岛,人们为了表达对神灵、祖先的敬仰之情,就在各自的岛屿被创造出来的每年的那一天的前后三天三夜里,以歌的形式来抒发感情,一方面演唱哈歌,另一方面拜神祭祖,后来就形成为京族的传统节日。另一种关于哈节的说法是:越南陈朝时代,有越南歌仙来到京族地区,以传歌授舞为名,动员京族人民反抗陈朝的黑暗统治,受到京族人民的敬仰,后人设神位纪念歌仙,唱歌传颂,一年一度的哈节便成为节日流传下来。哈节与滨海族群的海神崇拜有关,至今只有沿海一带的京族、越族人欢度哈节,越南别的地方的越族并不过这个节日。
哈节融祭祀和文娱为一体,具有浓郁海洋文化气息的民俗活动,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主要活动。哈节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澫尾、巫头二地是农历六月十日,山心是八月十日,红坎是正月十五日。
哈节的各项活动主要是在“哈亭”内举行。整个哈节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程序:
一、迎神:哈节前一天,村民们齐聚哈亭,待到吉时便集队举旗擎伞,抬着神架到海边迎神。迎神队伍由负责唱哈节主要仪式的人香公(哈节时负责烧香,平时每天还要负责给哈亭打扫卫生,接待客人,初一十五还负责烧香)、翁祝(又称主祭,负责写祭文请神、祭神、送神)、正祭员(又称“万拜人”)、陪祭员(又称“哈头”)、通唱、引唱、执事,以及负责举旗擎伞方队、拾香案台方队、抬神架台方队、持各式鼓钹的方队组成。近年来,迎神队伍中又新增了身穿京族传统服装的礼仪方队和文艺表演方队,还有受邀参加唱哈节的越南代表组成的方队。由多方队、上百人组成的迎神队伍声势浩大,十分气派。到达海边的迎神地点后,由香公、翁祝等几人面向江山半岛白龙尾上的镇海大王庙进行迎神祷告,然后香公面朝神架台上的神灵牌位卜“杯珓”,得“阴阳卦”后,表明神灵已同意村民们的祈福,可以将本村信奉的神灵迎回哈亭。回来时经过哪一户,户主都必须放鞭炮。各村供奉的诸神灵有所差异,澫尾、巫头两地的哈亭供奉的是镇海大王、高山大王、广达大王、安灵大王和兴道大王等,合称“五位灵官”,其中以镇海大王为主神,其余四位是副神;山心哈亭供奉的主神是兴道大王,副神是镇海大王和本境土地。
下午在哈亭内要举行一场简单的小型祭祀仪式,为翌日开始的祭神活动做准备。譬如宰“养象”。所谓“养象”,是由上年唱哈节结束后新选出的八名陪祭员各饲养一头大猪,在当年祭神仪式开始前从中选出养得最大最肥的猪,这只被评选出来的大肥猪就叫做“养象”。先把猪赶到哈亭绕亭三周,然后半夜杀猪来祭神。近年来这一环节也被简化,由“哈亭事务委员会”用公积金购买一头猪作“象品”。还有一项独特的仪式,即在祭祀仪式完成后,众人将一红色圆木(俗称“封庭杆”)横着置于哈亭中部两柱之间,意为留住从海边迎回的神灵,同时不让与之无关的鬼神进入哈亭。
二、祭神:迎神后的当天下午三时许开始祭神。<;>;祭神仪式分大祭和小祭,哈节第二天是大祭,一般持续两个小时,随后都是小祭,每次约需一个小时。
祭神仪式受道教及汉文化的影响,与当地汉族在祠堂里举行的春秋二祭大体相同。先由正祭员读迎神祝词:“恭维王!三江孕秀,五岳储精。秉北方之正气,维东海之英灵。天地共其德,日月秉其明。”众人要齐声应答:“是!”接着奏乐,摆放祭品,祭祀人员用桃叶水洗净双手后,给神灵进献香烛烧酒,同时哈妹们伴以“进香舞”、“进酒舞”。然后众礼生抬着用木架箍住的喃字写成的祭文立在祭台前,由主祭用京语或当地方言吟哦出来,内容大致为:谁谁谁(敬神者)敬献,敬某某神,祈求啥啥啥等。气氛庄严肃穆。最后将纸宝、祭文在灵位前焚烧。主祭在哈节期间,每天下午要念一篇自己写的祭文,然后烧掉。20世纪80年代,重新恢复哈节,如何写祭文已几近失传,主祭苏维坤等人前往越南找越南的哈节主祭才拿到了祭文的范本。祭神的全过程,除念祭文外始终有锣鼓乐伴奏,每个程序都有固定的鼓点。哈节的祭祀礼仪词一般由正、副通唱用京语诵读。哈节祭祀程序及祝文如下:(通唱)序班。鸣钲鼓。执事者各司其事。祭员与执事各诣盥洗所。盥洗。悦巾。陪祭就位。祭员就位。上香进宝帛。礼迎神鞠躬拜。跪四。兴。平身。(通唱)行初献礼。(引唱)诣酒樽所。司樽者举觅。酌酒。司爵者奉爵。诣大王神位前。跪。进爵,俯伏。兴。平身。复位。分献读祝。(引唱)司祝者奉祝。诣读祝位。跪。(通唱)皆跪。(引唱)转祝。读祝,俯伏。兴拜(凡二)。平身。复位。(通唱)行亚献礼。(引唱)诣酒樽所。司樽者举觅。酌酒。司爵者进爵。诣大王神位前。跪进爵。献爵。俯伏。兴。平身。复位。(通唱)分献行终献礼。
(引唱)诣酒樽所。司樽者举觅,酌酒,司爵者奉爵。诣大王神位前。跪进爵。献爵。俯伏。兴。平身。复位。(通唱)分献。(通唱)饮福。(引唱)诣饮福位。跪。饮福。受祚。俯伏。兴拜(凡二)平身。复位。(通唱)礼辞鞠躬拜(凡四)。兴。平身。司祝者焚祝,司宝帛者焚宝帛。礼毕。
三、入席(也称乡饮,俗称“坐蒙”):祭神礼毕后,还要在哈亭内设席饮宴和听哈,称为“入席”或“坐蒙”(宴席中盛放菜肴的长方形木托盘在京语中称为“蒙”,所以乡饮、听哈称为“坐蒙”,也称“哈宴”)。乡饮铺席,席地而坐。四人、六人或八人一席。菜肴由各人轮流带来,放在长方形木托盘(京语称为“蒙”,所以乡饮、听哈称为“坐蒙”,也称“哈宴”),整托置于席中。每“蒙”四到六个菜,全为通底荤菜,吃不完,由出菜者带回家。哈头备办的祭品也平均分到各席。凡是本地京族男子到了一定的年龄(16或18岁),便有资格入席参加唱哈。每席六至八人,入席时按各人的等级高低,分别就座于哈亭正堂东西两侧的多级台阶上。除了严格的尊卑等级制度外,对入坐人员的资格和身份也有明确的规定与禁忌。入席名额每户只限一名成年男子,而且必须身心健康、家庭祥瑞。妇女负责捧菜上桌,但不能入席。至于带孝者和外族人是不能入坐的。但这些规定与禁忌,近年来正在演变。如今,妇女入席得到默认;在“坐蒙”过程中,热情好客而又开朗大方的京族人,也并不拒绝游客的友善参与。大家欢聚一堂边宴饮边欣赏歌舞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