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能准确地预测潮水的涨落和海上气候的变化规律,京族人对鱼群的迥游规律也掌握得很好。京族人将一年中的渔业季节分为旺季和淡季。农历二月至七月是旺季,其余的月份则是淡季。每年三四月是不少鱼类的繁殖期,鱼儿会在这个季节选择水循环较好的海区聚群洄游到岸边、浅滩觅食、产卵。渔民们通过水面上出现的“黑群”和“红群”(深绿色的青鳞鱼和淡白色的白春仔鱼在海水游动时受阳光照射,在水面上呈现出黑色和红色,渔民称为“黑群”和“红群”)颜色以及其他方面的征兆,就会很好地判断鱼群游动的情况来下网。渔箔捕鱼量的大小,也与是否把握了鱼群的洄游规律有关。渔箔的喇叭口正对着鱼儿退潮洄游的方向,这样的渔箔收获的鱼就多。因此在置定渔箔时要判断好地形和潮水回流的方向。渔箔如果能够定置在潮差大、流速急的沿海浅滩上,那是最好的。为了看准潮流、选好地形,有经验的渔民在搭建渔箔之前,都要反复进行踩点试漂。在退潮时,将一漂浮物放置到特定的海域任其漂流,以观察其漂移的方向、线路和速度,然后判断地形的优劣和定置的方向。只有经过试漂,选定了认为最好的地形和流向之后,放手置定的渔箔才有好收成。对于捕虾,京族人也有专门的知识和经验。捕虾时,用脚伸入水中探测虾群游动方向,然后以网捕捞,当探测出虾群在脚的两边以游,则是虾群遇敌,须快速捕捞,否则虾即散。
在近现代指南仪器出现之前,京族人对于航向的把握主要依靠经验。天气好的白天,可见度高,渔民在浅海区捕鱼多半依靠对景定位的方法;在鱼汛期,夜间出海则靠星座来识别方向。人们最常用的还是测深定位法:将一个带长绳的铁钩放入海中,然后根据测得的水深和提取的底质相互对照来推测船的位置。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20世纪90年代的今天,京族渔业生产有了蓬勃的发展。各种现代科技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比如,每天的天气预报,风向、温度,海水浪高,都非常精确;通过卫星云图就能看到近几天是否适宜出海捕捞;渔船上装有GPS卫星定位系统,出海不再迷航。声纳探测鱼群;如此等等。传统捕捞方式尽管仍在沿袭着,但如今的京族无论是生产工具或作业方法,都已大为改观。因此,不少民间科技只保留在民间谚语与歌谣里了。
第三节民间医药
京族在民间医药上也体现出多民族文化相互溶合的特色。京族人民较早就有利用草药治病的经验,特别是在对皮肤病、痢疾、痈疮肿毒等疾病的治疗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用药经验。京族聚居区由于地理条件与内陆的不同,生长的植物在种类、种群大小方面与内陆的生长也不大相同。据初步调查发现,京族三岛共有野生植物634种,其中有药用价值的植物396种,京族民间用药有24种。另据《广西民族药简编》记载京族药27种,如臭牡丹、鸡矢藤等;《广西壮药新资源》则收载京族药30种。
由于濒临海边,有丰富的红树林资源,京族具有利用红树林植物治疗疾病的经验。在京族三岛范围内,共生存着12科16种真红树植物和半红树植物,即:木榄、秋茄、老鼠勒、榄李、海漆、白骨壤、银叶树、海芒果、黄槿、杨叶肖槿、红海榄、桐花树、卤蕨、尖叶卤蕨、水黄皮、钝叶臭黄荆,其中前10种有药用价值。京族人民使用最多的红树林物种是老鼠勒,用老鼠勒煎汤或炖肉服可治急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神经痛、腰肌劳损等,外敷可治瘰疬,还可用于皮肤性病的治疗。用木榄煎汤内服,可治腹泻、脾虚、肾虚;用秋茄的根煎汤内服,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白骨壤的叶捣烂外敷,可治脓肿;银叶树的树皮煎汤内服,可治疗血尿,其种仁可作为滋补品。
滨海植物的药用价值以清热解毒药、祛风湿药等见长。鸡矢藤可祛风湿,还具消食、化痰止咳的功效。京族人民发现了一些常见、常用的药草有抗炎和抗菌的作用。例如利用苏木解血破瘀,消肿止痛的功效,治疗经闭痛经、产后瘀阻、胸腹刺痛、外伤肿痛;苏木片剂还用于治疗霍乱和肠炎;感冒、咳嗽用薄荷等。民间还普遍用紫苏属植物来消暑解热。
民间医生、药农采用当地药源解决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擅长运用草药内服、外洗、外敷治疗皮肤病、痈疮肿毒、蛇伤、痢疾等疾患,并在肿瘤、病毒性疾病及慢性疾病的防治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一些临证经验得以手抄本的形式记载下来,但这些祖传医书大多在“文革”时候被烧毁了。
解放前,京族聚居区几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医疗预防设施。群众有了病,大都求神拜佛或服用草药。天花、瘟疫流行。群众喜吃腌制食品,过食鱼、虾、蟹等海产品,又由于饮用水不洁,因此京族群众患肝炎、食道癌、胃癌的比较常见。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大力支持帮助下,京族群众的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快速的提升,2000年,京族预期寿命为77.58岁,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京族民间医药并没有形成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可以了解得到的,只是对疾病的粗浅认识和民间使用草药的原始简单的方法。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原本一些富有鲜明特色的滨海植物物种日渐趋向凋亡,再加上京族本土医药得不到重视,现代医疗技术的进入使得民间从事医药的乡土医生也越来越少,许多用药经验尚未得以挖掘就将面临失传的境地。民间积累的丰富宝贵的药物利用经验逐步被遗忘,抢救和整理工作时不我待。
京族医药是京族人民在生活劳作及与疾病的斗争中,逐渐形成本民族的医药体系,同样拥有自己的特色与优势。最新的研究表明,生长在海岸带环境中的药用植物具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促进免疫等药理活性。京族虽然人数较少,但和其他民族医药一样,京族医药为本民族的卫生与健康也做出了巨大贡献,不应该被遗忘和漠视。虽然我们对京族医药知之不多,但可以预见,京族医药如果得到各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重视,组织医药专家对京族三岛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及时抢救正在消亡的京族医药,让京族医药得以生存下来的话,京族医药必将会象一朵奇葩开放于我们祖国美丽的南大门。
第四节民间文学
京族拥有自己独特的优秀民间文学。与其文化特点一致,京族民间文学以描述海洋和人类征服海洋的事迹为主要特征。文体格局主要包括:叙事体的海岛传说、动植物故事、生活故事、幻想故事、民间寓言,韵文体的海歌、唱哈词、婚礼歌、情歌、民间叙事歌、生活苦歌、儿歌等。
京族人民对自己居住的海岛寄予了深挚的情感和瑰丽的想象。叙事体的《三岛传说》和《京岛传说》中,京族人民给三岛来历作了天真而神奇的解释,表达了他们战胜妖魔鬼怪和征服惊涛骇浪的坚强信念。
对生存环境动植物的来历的解释,有灿烂瑰奇的海生动植物故事《白牛鱼的故事》、《海白鳝和长颈鹤》、《山榄探海》、《海龙王开大会》、《海龙王救墨鱼》等,洋溢着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表现了不同历史时期京族人民对自然的探索、认识和理解。
对爱情的讴歌是文学的又一永恒主题。《宋珍和陈菊花》等爱情故事,塑造了象陈菊花那样可敬可佩的形象,歌颁了忠贞的爱情,表达了人们对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赞美和对封建礼教、丑恶事物的抨击。
京族人民还创造了浪漫而富有现实主义色彩的机智人物故事和世态人情故事,创造了象维吾尔族的“阿凡提”、壮族的“特堆”、侗族的“卜宽”那样机智勇敢的“计叔”。计叔用计,使贪得无厌的县官束手无策、使重利盘剥渔民的奸商得到应有的惩罚。“计叔”的故事充分表现了京族人民的智慧、敢于反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精神以及惩恶扬善的传统母题。
京族人民非常崇敬反帝斗争的英雄,《蟾蜍将军》、《杜光辉的故事》、《刘二打番鬼》等英雄故事,以此来教育后代,抒发保卫故土的诚挚之情。和《杜光辉的故事》歌颂民族英雄反抗外国侵略保卫祖国的英勇事迹。《蟾蜍将军》是神话传说,采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极力夸张,突出一个“神”字;《杜光辉的故事》是历史故事,描写民族英雄杜光辉带领京、汉、壮、瑶等各族群众抵抗法国侵略军的事迹。由杜光辉的侄子杜玉富在72岁高龄口述的“渔村抗暴”、“黄豆计”、“崖悬飞兵”、“孤排渡海”等四个小故事组成。它采用了严格忠实于历史事实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突出一个“奇”字,表现杜光辉用兵如神,出奇制胜。
京族民间文学有些由通“喃字”的人记录并整理成歌本加以保存和流传,但由于文字没有得到大力普及,因此京族民间文学的又一个特点是口耳相传流传至今。
韵文体的京族民间文学,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多与歌唱艺术相结合。海歌、唱哈词、婚礼歌、情歌、民间叙事歌、生活苦歌、儿歌等形式,大部分通过歌手们在生产、生活和节日中即兴创作和演唱得以流传,这些韵文体民歌有固定的曲调,不下30种。这些民歌,有用当地汉语演唱的,比较常见的是情歌,从内容上说反映了纯朴、健康的爱情观和审美观、离别相思之情及真诚严肃、坚贞不渝的爱情态度,在艺术上其广泛借用白话口语、运用谐音双关和借物传情、或一语多意、话中有话,或明张暗李、虚实相映、比兴的表现手法,其“比”是通过利用根本上不同的此物和彼物在某一点上的相似来进行比喻或比拟、使抽象的思想感情具体化,曲折地补充他们就是直说出来也不足以表达的感情,其“兴”多从“实体”着眼,将其与“所咏之词”融通在一起,强调“兴”所寄托的思想感情。“兴”有一句的,也有两句或三句的,大量运用通感,其通感常与比兴、夸张等表现手法联系在一起等。情歌保留有比铰多的古汉语词汇和语法结构,这是京族文化探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结果,是京族人民为丰富、发展民族文化而对汉民族文化的吸收和消化。用京语演唱的民歌,有着自己的格律,常见的诗律有六、八言,每两句为一个单元,上句六言,下句八言,押“六六腰韵”,即每一单元内,上句末字(第六字),与下句腰字(也是第六字)押韵;亦有押“八六脚韵”,即上一单元的下句末字(第八字)与下一单元的上句末字(第六字)押韵,如此一环扣一环连接下去。若换段意,则可另起环链。京族民间叙事诗同民间曲艺存在密切的联系,有些作品根据民间幻想故事改编成叙事诗,兼有叙事的功能和抒情的特长。代表作品《琴仙》叙唱龙宫内正义与邪恶两种势力相冲突的动人故事,带有浓郁的神话幻想色彩,成功地塑造了“琴仙”这一舍生忘死、为民除害的艺术形象。《刘平杨礼》与《宋珍和陈菊花》两部民间叙事诗分别赞颂了结义兄弟之间的情义和夫妻之间的忠贞爱情,故事情节生动感人,人物刻画细致入微。京族民间叙事长诗形成于短篇歌谣和民间故事等民间文学样式已经较为发达、彼此互渗的基础之上,其人物形象各具光彩,情节曲折,叙事抒情水乳交融,艺术品位较高,是京族人民艺术创造才能的充分表现。
京族民间文学的演进同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京族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各种矛盾的冲突日益加深。《渔工苦歌》、《十难歌》、《杜光辉的传说》和以计叔为中心的一系列机智人物故事,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纷繁复杂的近现代京族社会现实。
京族人民在创造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周边民族的丰富文化遗产。如汉族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文人诗作白居易的《琵琶行》、苏轼的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都被译成京语,用京族民歌曲调演唱。在京族地区都广为流传,并逐渐京族化。京族的许多文学作品是京、汉或京、壮文化交流的产物。如京族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董永与刘姑娘》、《米碎姐和糠妹》等,显然是分别受到汉族的《董永传说》的深刻影响,进行再创作加工而成的。此外,京族文学史上的珍品——《金仲与阿翘》,则是京汉文学交流、各种文体不断演化的结晶。它历经中国历史事件→中国史学家的史书记载(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中国作家文学(汉语古文短篇小说→汉语话本短篇小说→汉语话本长篇小说)→越南作家文学(越语六八体叙事长诗)→京族民间长歌与故事(京语演唱、讲述和汉语粤方言讲述)的演变轨迹,成功地以徐海和王翠翘的故事为原型,讲述了他们悲欢离合的动人故事。京族民间唱歌与故事,则是京族佚名民间口语文学家们用贫苦渔民的眼睛观察世界,故事反映了中国京族贫苦渔民的世界观与美学境界。
京族人民所传承的民间文学,一方面呈现出作为中华民族一个成员所拥有的彼此相协调的价值观念、道德准则和审美崇尚;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周边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发展,使得京族民间文学呈现出独特的风格、绚丽的风采,在中国民间文学领域中占有一定的位置,同时也使得中华民族民间文学更为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