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昌一生简朴、乐于助人,支持人民解放事业,从1946年春开始,到1951年底,把自己参加战勤工作每月补贴的工资、战勤费、部队津贴等全部捐献给前线。抗美援朝开始后,从1966年开始到1971年党中央发出个人停捐通知时为止,每月寄给越南驻华大使馆20元人民币。1987年大兴安岭发生火灾,他立即给漠河灾区寄人民币120元,1990年亚运会在北京开幕,他寄去了人民币120元。当年他每次下乡巡回医疗,都要帮助贫困地一些患者代付医药费,他始终保持着赫哲人襟怀坦荡、乐于奉献的品质和高尚医德。
葛长胜
葛长胜(1915~1975),男,赫哲族,伊玛堪歌手。1915年出生,祖籍松嘎里江下游富克锦下吉林屯,系葛依克哈拉氏族之后裔。
葛长胜之兄葛德胜是着名的赫哲族伊玛堪歌手。
葛长胜自幼随长辈及长兄进山狩猎,勤劳勇敢,聪明好学,在长期的渔猎生涯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枪响见物,弹不虚发,是赫哲族着名的猎手之一。同时也是着名的歌手。
他的代表作有《勇敢的赫哲人》《八月十五月光明》《饶河四排山水清》等。尤其嫁令阔传统(民歌)《大顶子山高又高》一歌,就是吕聂根据葛长胜这首民歌译配曲调传唱的优秀民歌。
葛长胜不仅擅唱嫁令阔传统民歌,还是讲述传说、故事和伊玛堪的能手。他讲述的故事有《打虎故事》《打猎的故事》《常老爷岭》《永喜的永顺》《赫哲人不怕鬼的故事》和伊玛堪《希尔达鲁莫日根》《卢里虎》等。
1965年,他参加了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参观团,先后参观了北京、上海等十二个大城市,演唱了另一首民歌《乌苏里麻木》。
葛长胜1975年因病去世,享年60岁,他虽然故去了,但他的歌声永远在大江南北回响,他留下了民族文化遗产,永远活在赫哲人的心中。
葛德胜
葛德胜(1911~1998),男,赫哲族,父名葛双印,族名关布鲁。祖姓葛依克勒氏,后简化汉姓葛。清宣统三年(1911年10月10日)生,世居富克锦(今富锦市)城东三里的下吉里屯。前母早逝,遗一女,托以外公毕长鲁萨满及外婆赡养,后又以三女续之。后来二男二女,长男即葛德胜,次子葛长胜比他小六岁,二妹葛淑清,小妹葛淑珍,一家人相依为命,艰苦度日。
葛德胜降生后,取名“莫托”。莫托二字翻译过来乃女婴之名。意思是保其不夭永年。八岁入富锦东庙私塾,从师杨白华,学《三字经》《百家姓》等传统启蒙读物。11岁辍学从父狩猎,16岁母亡,22岁父殁。自跟随长辈进山狩猎后,同宗妹夫傅吉利,善唱“伊玛堪”,讲述“尤当格力令”(笑话)。还有嗄尔当的吉托力、苏苏屯的高力玛发和毕方古等,他边听边学,他和弟弟妹妹一样,自幼接受传统民间文化的熏陶,用故事里英雄莫日根的形象,鼓舞和教育自己同困难作斗争。经族人介绍二妹嫁给了霍吞吉林(大屯)同族老人韩凤岐的长子韩连弟,三妹作了童养媳。
葛德胜17岁那年同穷苦的同族人家女儿何淑清结了婚,父亲过世后的第二年,弟弟葛长胜也成了亲,弟兄分家另过。
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东三省。赫哲族人民也同全国各族劳苦大众一样,陷入了国破家亡的境地,生活更加艰难了。夫妻二人为了活命,夏季就在江通里搭个“撮罗子”捕鱼度日。入冬就上山撵皮子,成年累月住在山上水上。由于警察、皮庄雁过拔毛、层层盘剥,生活还是难以维持。
从1940年,每到打红围的季节,他就到嘎尔当,大屯参加韩连成的猎队进山打猎。白天上山打猎,晚上没有事,就听“伊玛堪”,或讲“特伦固”。1946年正月,葛德胜弟兄携全家随同嘎尔当、大屯的赫哲乡亲一同迁徙到饶河县里七里沁(永安屯),1948年11月搬迁到饶河四排。他的妻子先后生了十个孩子,由于天灾人祸,只有五个幸存下来。1949年进行了土地改革,葛德胜一家也分得了土地和房屋。38岁的葛德胜热爱社会主义,跟着共产党走,党号召成立互助组,他就积极办起了互助组,接着又在饶河县成立了第一个初级社——黎明农业生产合作社。葛德胜被推选为副主任,积极带领大家走合作化道路。1952年10月1日以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到首都北京参加了国庆观礼,幸福地见到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并与敬爱的周总理碰杯饮酒,合影留念。
葛德胜1953年参加革命,当了村长。
1956年调任西林子任副乡长。1958年任八五九农场二分场副场长。
当中央领导人王震同志来北疆视察时,赠送给他一支半自动步枪。
1959年到呼兰干校学习二年。
1962年任西林子公社副社长。先后被选为乡、县人民代表,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多次被评为县劳动模范,省打猎能手,黑龙江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十年动乱期间,葛德胜被打成走资派靠边站,1969年末重新工作,1971年被派到四排兼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因患病离职休养,1975年退休。
1980年9月中旬,他参加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组织的民间文学调查组工作,他讲唱了《香叟莫日根》《满斗莫日根》《阿哥弟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希尔达鲁莫日根》《吴呼萨莫日根》《沙伦莫日根》等七部作品。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黑龙江分会于1984年4月21日在哈尔滨市省文联“创作之家”民间文学获奖作品授奖大会上,授予葛德胜民间说唱家称号。他演唱的作品《满斗莫日根》获1979—1980年全国民间文学作品三等奖。《香叟莫日根》《可哥弟莫日根》获黑龙江省1983年优秀民间文学作品奖。
葛德胜,中国民间文艺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协会顾问,黑龙江省赫哲族研究会顾问,1998年10月18日不幸病逝于饶河,享年87岁。
第三节赫哲族当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哈普都·隽明
哈普都·隽明,赫哲族书法家。1945年生于吉林桦甸县。1980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1993年获上海“全国篆刻征稿评比”优秀奖。1985年当选黑龙江省青年美术书法协会主席,同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二届理事,1987年当选黑龙江省政协六届常委。1985年、1992年、1993年三次赴日本进行书法篆刻交流。1992年赴奥地利参加第十四届国际民间艺术节,同年当选黑龙江省政协七届常委,并当选黑龙江省篆刻研究会会长。1994年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1997年加入西泠印社,同年当选黑龙江省人大九届常委。1999年荣获“99中国百杰书法家”。200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首届德艺双馨书法家。2001年当选中国书法家协会四届理事,同年荣获中国书协德艺双馨书法家。2002年当选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同年当选黑龙江省政协九届常委。2002年4月14日中央电视台三套节日《真情无限》栏目拍卖名人书画,具作品《赠郭颂》篆书作品拍卖一万五千元,2003年6月16日中央电视台十套节日播出《书法十五家》,《书林览胜》“隽美具质,明澈其心”隽明书法篆刻专题介绍。2004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专家津贴。2005年于杭州西泠印社中国印学博物馆举办《雪天诗词、隽明书法展》。2006年被聘为黑龙江省文史馆馆员。2007年赴法国留离旺“关帝节”书画交流,同年受聘为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2008年出版中国书协主编的《中国书法大典一当代书法名家系列作品集·赵隽明卷》。2009年赴德国科隆斯堡参加书画交流。
每当他回首自己在书法、篆刻的艺术之路上的追求和探索,都会想起四十多年前那句震动他心灵的话……
四十多年前,一位美术界的朋友对他说:艺术是很宽泛的,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你不可能哪一门都学,你要精选你的所爱,专一地追求,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成功的路就在脚下。
四十多年来,他牢记着朋友的这句话,在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地执着地向前走,篆刻着他的书画旅途……
家庭之熏陶:
1945年6月28日,他出生于吉林省桦句县常屯一个赫哲族哈普都氏家庭。先祖是明代东海女真瓦尔喀部人。当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各部统一后,就开始大肆对东海女真用兵。据《清太宗实录》记载,在崇德二年二月(1638年2月),“往征瓦尔喀诸将,遣六人奏捷:言……两白旗下哈什谈、满都户于所入汛地获……男子一百三十人,家口三百三卜……”据说其中就有先祖伊纳肯一家。被俘后,随军移驻宁古塔,被编入正白旗四佐。从“向以渔猎为生”转为“专尚骑射”。多次前往虎尔哈部落及“顺洽征明各役”等战斗,“颇着殊勋”。后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奉旨驻防吉林”,始迁祖哈普都“率族宋斯,居于吉林西北柳树屯”,“辟莱芜、垦荒田、严教育、尚骑射”,“以耕读为本,以忠孝相传,支派繁衍”。哈普都氏之四支派驻吉林温德河子从事渡口摆船……当康熙帝于1663年将赫哲人定名为“赫哲”族,赐他家族为“依尔根觉罗氏”(汉译为赵)后,家族在先后四次编修家谱中,仍将民族名称写作“赫今”,“考八旗通志始悉吾林满洲正白旗有依尔根觉罗氏族,其先世系出赫今(赫哲转音)。”并强调“考吉林满洲各旗均有依尔根觉罗氏,虽皆同姓,而不同系,故此附志以示区别”,“我依尔根觉罗为伊彻满洲”,“考据吉林外记云,伊彻满洲居三姓及乌苏里迤东”。后人因居住吉林日久。也有写作“赫喆”的,“喆”字意含居住在“吉林省吉林市”之赫哲人也。从始迁祖算起,他已是第14代。父辈为纪念始祖,并与满、汉姓氏相区别,启用复姓。伯父将姓名写作“哈普都赵·雪天”:他亦将姓名写作“哈普都·隽明”。他孙子出生后户籍姓名“哈普都赵·志元”。
他爷爷做过书吏及教员。父亲弟兄两人,都是医务工作者。父亲写一手好毛笔字,伯父一生酷爱诗词。他上有三兄,下有一弟一妹。他自幼在父亲和爱好书法的大哥引导鼓励熏陶下,迷上了书法。二哥是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生,经他介绍,使他喜遇良师,有幸拜游寿教授为师,后在哈尔滨师范学艺术院系任副主任的同学张永江和省民委同志的帮助,不仅使大学的校门向他敞开了,而且为他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经费,使他这个贫穷的少数民族孩子有幸步入大学艺术系进修深造。正是这些亲属和师长、好友为他登上书画艺术大殿奠定了基础。伯父更是他心目中最崇拜的长辈,他老人家曾作为黑龙江少数民族进京观礼团副团长参加了国庆十周年大典,受到毛泽东、刘少奇主席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他创作了大量题材丰富、感情热烈、爱憎分明的诗词作品。这些作品极大地激发出我要用书法艺术这个载体来宣扬伯父的创作热情。并努力为之实践。
他的良好家庭环境,还表现在家庭成员都十分重视以德育人,注重德才兼备,注重政治……
政治之成熟:在我们这个赫哲族家庭中,不仅他最崇拜的伯父是民盟盟员,曾任民盟市委委员、省、市政协委员、常委,88岁高龄时还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且他的大哥、弟弟也都是中共党员;二哥入民盟后,也在退休前被批准为中共党员,并被中共佳木斯市直机关工委在评选“十佳公仆”活动中,评为第二届市直机关“优秀公仆”。这些都督促他在政治上要更加成熟,于是他于1980年也早早地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曾任中国民主同盟佳木斯市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委员会候补委员、委员。并作为赫哲族代表,被选为省政协第六届(1987)、第七届(1992)常委,省人大第三届(1997)常委,省政协第九届(2002)常委,积极、认真地参政议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还曾任全国青联委员、省青联常委。在书法、篆刻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他十分注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做到突出政治。他曾组织举办过黑龙江省“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暨第十届书法美术篆刻作品展”篆刻过“向雷锋同志学习”。他还曾经为朱德、刘伯承、叶剑英、粟裕等元帅刻印,现今这套《元帅印谱》被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在多次去国外和赴港、澳、台湾进行书法、篆刻艺术交流活动中,都满怀激情颂扬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和宣传“一国两制”,祖国要统一思想。随着政治思想上的成熟,使他得以最终实现了“德艺双馨”,又红又专。2000年被评为黑龙江省第一届“十佳”德艺双馨文艺家,2001年又被评为中国书协第二届德艺双馨书法家。
要为实现“德艺双馨”而努力,还是离不开最初的那个理想。
少年之梦想:他在美术方面的天赋,自幼儿时就显现了出来。幼儿时的他喜欢画画,在地上画,在墙上画。想画什么就画什么,看见什么就画什么。家里的炕上、地下、院子里,到处都有他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