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古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莫特额
赫哲族伊玛歌手,三江口莫勒洪阔村人。在日伪并屯去三部落前夕病逝,终年60岁。他会唱《安徒莫日根》《莫特格格富真》等伊玛堪,并培养了年轻的“伊玛堪”歌手吴连贵。
三福玛发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同江县莫勒洪阔村人,后迁至哈鱼岗居住。他会唱《木竹林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等,曾教过吴连贵、尤树林等人。1944年死于三部落,终年44岁。
古托力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姓尤,嘎尔当尘人,长期在勤得利居住,后被日本人撵到一部落,染伤寒死去,终年57岁。他嗓音好,吐字清,被公认为着名的伊玛堪歌手。他培养过葛德胜、吴进、吴连贵等后辈歌手。他说唱的《希尔达鲁莫日根》一直为后人传颂。他的儿子尤德颐,曾任八岔村党支部书记。
尤贵连
(?~1940年)赫哲族伊玛堪歌手,董克八亮子人。他能一宿一宿说唱,他唱《空古鱼米阿塔》《马尔托莫日根》等,曾培养过尤树林、尤金良等人。长篇伊玛堪《希特莫日根》是尤金良根据儿时听过的记忆,经过回忆整理的。据尤金良讲,尤贵连是他大伯,在当时唱伊玛堪是最有名的。日本大学老师于晓飞到哈尔滨,尤金良向她说唱了这部由尤贵连传唱的伊玛堪《希特莫日根》,于晓飞译成日语,用汉语拼音记赫哲语音,2005年在日本发表。
第二节近现代有影响的文化人物
尤永贵
尤永贵(1911~1995),男,赫哲族,民俗画家,1911年3月13日出生于混同江下游南岸街津口的哈鱼岗,尤克勒哈拉氏族子孙。
其父叫尤宋顺,外号尤罗锅。1930年他在同江画匠铺当学徒。1932年曾参加过路永才团的大刀会、红松会,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搏斗,后转战至饶河,在当地民团武术旅中充军,继续抗击日寇,1934年返回街津口。
1939年,日本侵略者强行组成赫哲族警察队,还利用他们山路熟、枪法好的特点,进山狩猎时借机剿灭抗日军队,尤永贵也被拉进了警察队。1945年在哈尔滨铁路总工会当美术干事。1950年在沈阳机车车辆厂俱乐部从事美术方面工作。1961年退职,带全家返回同江县街津口,从事狩猎、捕鱼。曾任同江县政协委员。
尤永贵,在美术方面很有专长,他的水粉画,构思巧妙,线条优美。画面反映的都是原始时代赫哲渔猎生活的景象。他的作品达上百幅,他绘制的作品《冰上人家》获1993年全国农民画展二等奖。他创作的反映渔民生活的《富裕起来了》获黑龙江省首届农民书法绘画特别奖。他的民俗画被称为“国宝”,1988年日中友好协会收藏了他的作品40余幅,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也有他的绘画近百幅。1995年因病去世,终年85岁。
孙有才
孙有才(1922~1999),男,赫哲族民间艺人。1922年6月8日生于同江县街津口得勒乞,归屯时搬街津口。其父给苏联红军提供过情报,其父死后,他继续提供,直到1945年解放。他一直在街津口渔村从事渔业劳动,平时喜欢制作一些木雕和鱼皮鱼骨制品,家里陈列有小熊、鹰、猫等木雕艺术品和一些鱼皮粘贴的画,是一位地道的民族民间艺人。
1994年他的鱼骨工艺品荣获“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银奖。其妻是伊玛堪歌手尤树林的妹妹,生有一子四女。他1999年病故,终年77岁。
吴连贵
吴连贵(1908~1980),男,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家。出生于1908年阴历十月初八,是黑龙江畔莫勒洪阔渔村生人。父名吴艾童阿,以打鱼为生,家境贫寒。
当时莫勒洪阔村的莫特额老人是一位远近享有盛名的“伊玛堪”歌手,他篇目丰富,技艺超群,经常在村里表演“伊玛堪”,讲“特仑固”和“说胡力”吸引了本村和外村的许多听众。其中最热心的就是聪敏过人、对音乐有着极高天赋的少年吴连贵。他的父亲吴艾童阿也是一个“伊玛堪”和故事迷,又同莫特额老人交好,经常把歌手请回家来喝酒,酒后高兴之际老歌手便会放开嗓子唱上几段。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吴连贵很早就把好多段子装进了肚子,加上他勤勉好学,深得莫特额喜爱,把他作为自己的传人格外尽心指导。直到吴连贵十七岁那年莫特额老人逝世,吴连贵在演唱艺术上已小有成就。他不仅能够演唱《希尔达鲁莫日根》《木杜里莫日根》《木竹林莫日根》等传统的“伊玛堪”大段,而且还善于即兴演唱各种民歌,说故事,是村里活跃人物。
乌·白辛
乌·白辛(1920~1966),男,原名吴宇宏,赫哲族现代着名戏剧家,民国八年(1920年)出生。祖籍乌苏里江支流毕拉河畔的红石砬子村。曾祖父乌定克·苏清阿是清朝的收贡官,佐领,在17世纪中叶随满洲镶红旗和其他几个氏族一同迁往吉林西响水河子居住。从他祖父吴成惠这代起,改乌定克为吴姓。其父吴寿桐,在吉林经商。
自幼生长在吉林市松花江畔西果木园胡同4号的白辛,青少年时在吉林市私立毓文中学读书。1938年奉父命考入沈阳神学院,不久离开神学院考入沈阳协合剧团为话剧演员。1941年入关到北平寻找革命出路,毫无结果。1942年返回吉林组织业余剧团,曾演出《红日》《沉渊》《海的召唤》等进步戏剧。他自己还创作了《松花江上》《长白山之夜》等进步戏剧。后来因上演进步剧剧团被查封、白辛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拷审,释放后列入黑名单,受到敌人监视。他被迫离家出走,逃亡在外,1945年再次秘密潜回吉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地下党领导的革命活动。他以《吉林日报》副刊编辑和青年艺术研究会主席的身份为掩护,主办了《前进报》和《轻骑报》两份地下油印刊物,宣传革命。抗战胜利后,中央吉林地委派其组建吉林市文丁团,后并入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白辛随军后,先后曾任田野一纵队文工团戏剧教员、随军记者、编剧、文工团副团长等职。1950年出国到朝鲜,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曾立过一次三等功,并荣获军委授予的“工作模范奖章”和“艰苦奋斗奖”,1955年又荣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三级勋章”,为祖国为革命做出了贡献。他先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二十旅宣传队队长、二十四旅文工团团长,三十八军文工团副团长。50年代他又在“八一”电影制片厂任编导,探险队负责人,哈尔滨话剧院,哈尔滨市文联专业作家。
乌·白辛的足迹踏遍了新疆、西藏,从帕米尔高原起,越过昆仑山、冈底斯山,跋涉无人区直到喜马拉雅山,访问了世界屋脊的西藏阿里区,还在木冲塔克冰山探过险,他拍下着名的短片《在帕米尔高原上》、艺术纪录片《风雪昆仑驼铃声》、艺术纪录片《伞兵生活》、历史考察片《谷格王朝的遗址》、艺术纪录片《雪山巡逻兵》、新闻纪录片《祖国的东北》等。
乌·白辛,这时正是写作旺盛时期,着名的富有艺术魅力的影片《冰山上的来客》搬上了银幕,具有神奇色彩、风格独特的散文集也于1959年10月出版发行,散文集书名叫《从昆仑到喜马拉雅》。
他的作品除上述提到之外,还有话剧《焦裕录》《印度来的情人》和诗歌《九月的歌》《南行草》等。
自从他调到哈尔滨话剧院之后,写出了大型话剧《黄继光》,1962年又写出了具有民族史诗般的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赫哲族作家运用赫哲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伊玛堪”艺术形式加以发展、创造性地表现了赫哲族从濒于灭绝的境地,走向繁荣幸福的历史。后改成电影文学剧本,可惜未能搬上银幕,后受“四人帮”迫害于1966年9月22日离开了人世,享年46岁。
赵汝昌
赵汝昌(1909~2005),男,赫哲族,1909年3月生于吉林温德河村,后职名汝昌,字雪天,正门旗。祖居乌苏里江以东,萨哈林江(黑龙江)萨哈林岛(库页岛)一带,本姓哈普都氏。他的远祖曾经是一个氏族“哈拉莫昆达”(氏族长),于清康熙六年(公元1677年)率氏族成员归服朝廷,因率部归服有功,康熙帝赐给土地田产,赐姓“依尔根觉罗”,并命其驻防吉林城西北柳树屯后划归满洲正白旗,世代以打猎、捕鱼、摆渡、务农为业,其族人多被征用“披甲”当兵。从始祖开始,到赵汝昌已是第13世代人了。
赵汝昌的祖父是满汉翻译,官名景瑞,父名赵书麟,他考中满汉翻译秀才后当过书吏后到学校任教员。母亲关文笳,生汝昌后因病去世,父又与万氏结婚,尘子冰天,是汝昌同父异母的弟弟,在他7岁时,父亲又因病离开了人世。汝昌从小由三爷三奶抚养长大,进入私塾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论语》等启蒙读物。一年后奶奶又送他进了本村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吉林国立第五中学,1926年中学毕业时,他已经18岁了,为了维持家庭生活,他立志学医,经奶奶托人说情,到吉林市私立希天医院当练习生。转眼间一年过去,没学到什么医术,他觉自己还是知道太少,这样下去一辈子也学不到真本事。于是,他于1928年到吉林东林高中二年级插班学习英语。由于家境不好,维护学业,背着奶奶在一所小学兼任英语初级教师。
1928年底,吉林省立医专学校(“九·一八”事变后改为新京医大,即现在的吉林大学的前身)成立,他参加了考试,并被录取。第二年(1929年)成为省立医专学校医学院第二期学员。
1934年,他从医专毕业后,被留在省国立医院(现吉林医院)当实习医生。(这时医专和医院的院长都换了日本人)。
1935年调至伪禁卫军,住在伪皇宫的西垮院里,第二年被晋升为中尉军医。后来他发现禁卫军不但没有任何抗日迹象,还经常看到许多日本人,实际上禁卫军是受日本人摆布和控制的。为了摆脱这种环境,他以患肺结核,身体不适应部队生活为山,提出了辞职报告。报告交上之后,军政治部没批准,并根据他提出的理山,于1938年把他改为文官,调任为三江省警务厅卫生科当技术生。这次,他把全家迁到佳木斯。在卫生科负责指导周围各县的医疗保健工作,并兼任伪三江省地方警察学校的卫生课教官。次年,经考试后转属民生厅保健科,被晋升为技佐。
1941年8月伪三江省民生厅批准了他的辞职请求,在西林大街西段租了一座小二楼,与妻子孙笑眉一起开设了“白山医院”。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分兵为从满洲里、黑河、抚远、同江等地攻入东北境内,同时空袭哈尔滨、佳木斯等地。日本关东军迅速溃败。8月15日中午12时,广播了日本天皇裕仁发布的诏书,宣布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无条件投降。苏联红军大约是8月17日左右进城的,在佳木斯做短暂停留后又向西挺进。
1946年11月,国民党将领杜聿明及34个师的兵力进攻临江,企图将我东北民主联军驱出东满。我军展开了着名的“四保临江”的第一次战役。这场临江保卫战下来很多伤病员被送到佳木斯。这时,赵汝昌担任佳木斯医联会副会长,为积极响应政府号召,与医联人员一起参加了支援前线的战勤下作。因为当时佳木斯没有公立医院,药品和救护设备也十分短缺,赵汝昌拿出了自己的药品和医疗设备,并鼓励会员尽量都用自己的器械与药品,为支援保卫临江战役贡献一份力量。由于这段时间他工作出色,被授予合江军医卫生部模范医务工作奖,获奖章一枚。
1947年2月21日至3月7日“三下江南”的战役,他一直进行支前战地救护工作,被编入第十三后方医院战勤分院,提任病房主治医师。
1948年5月12日,赵汝昌正式参军。他参军后担任第三后方医院西郊分院(合江军区直属)主治医师,还兼任合江军区卫生学校教员。他带病工作,为学生讲课,培养了一大批医护工作者。
1949年复员,但他并没回自己的白山医院,而是到了驻扎在佳木斯炮兵团任主治医生。
1950年到佳木斯市法院,承担法医工作。
1951年他关闭了自己的白山医院,献出了自己的医疗器械,与妻子一起进入新成立的佳木斯市人民医院,担任第一任技术副院长。
1958年由于医院进行整顿,中西医院转制,赵汝昌调任中西医院副院长,后定名为中医院,仍保留西医业务。
赵汝昌这位赫哲族的名医,在建国十周年之际被推选为全省少数民族国庆参观团副团长,进京观礼,并有幸与毛泽东、刘少奇等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还获得了来京参加庆祝大典的胡志明主席赠送的纪念章一枚。
此后,一直到1976年赵汝昌因病离开工作岗位前,他一直担任着市政协常务委员,省政协第三届、四届委员、民盟佳木斯市委宣传部长、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省龙吟诗社员等职务。这之前,他还担任了市联会副会长和会长、医药联合会主任,东北卫生下作者协会合江省总分会执行委员、佳木斯市分会副主任委员、医药联合会主任委员等职务,在他88岁高龄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赵汝昌的拳拳之心,还表现在他的诗词创作中,他写出了很多优美的诗篇,吟咏了民族苦难的历史,歌颂如今的美好生活,爱国爱民族之心跃然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