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民间文学在解放后是最繁盛时期,赫哲人民在新中国成立后步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人们当家作主,赫哲族“伊玛堪”也有了用武之地开始歌颂新生活歌颂我们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和可爱的祖国。党和国家特别重视这些民间文学人才,全力为他们创造优厚的条件去演唱、传承。三江大地上到处都有“伊玛堪”讲唱的杏仁怕。这“依玛堪”的歌声像流淌的历史长河,只有江岸的青山记住了那个时代。一些年纪大的“伊玛堪”歌手相继随着历史的长河去了,宝贵的赫哲文化遗产将要沉入江底成为过去,在这种情况下,党和国家派出赫哲民间文学“伊玛堪”抢救小组分别前往赫哲族三个地区收集、采录。使濒临消失的“伊玛堪”得以存留、传承下来。在八十年代初,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的王士媛、马名超、李熏风、黄任远等奔赴八岔、街津口、四排等地分别采录。至此,赫哲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才得以留存,使后代在将来的传承、发展和繁荣有了一个依据的平台。
四、在二〇〇〇年旅游热中“伊玛堪”重放异彩
在旅游热潮遍布祖国大江南北的时候,三江流域的赫哲地区也迎来了旅游旺季,于是生态游、界江游、民族游等风起云涌,其中以民族游最为火暴。因为久违的“伊玛堪”登上舞台上,令人耳目一新,别具特色,使游人乘兴而来,满意而归。潜行了多年的民间文学“伊玛堪”重破时空尘埃,大放异彩。从而,赫哲民族主流的文化艺术也得传承,发展和繁荣。
五、赫哲族民间文学书面创作
1985年,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开创赫哲文学事业,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在其本单位街津口乡文化站首创主编了赫哲族唯一的文学刊物《鱼鹰》,还为当地驻军水兵开辟了一期“水兵专号”,受到了中央级民族文学刊物《民族文学》的高度赞扬!
第五节民间工艺
赫哲族人民不仅勤劳、勇敢、善良,而且还在民间工艺方面显现出超凡脱俗的艺术功力。在这方面,特别是赫哲族妇女体现得尤为突出。
早年,不论是冬季还是夏季,赫哲族男人在外面捕鱼或狩猎,赫哲族妇女就在家中缝制鱼皮衣帽或兽皮衣裤,她们心灵手巧,再加上日久天长的积累,她们手上的衣饰、鞋帽被褥等都成了名副其实的工艺品。这些在领边、前襟、衣摆和鞋帽、被褥的边缘都有各种各样精致、细腻、充满了大自然淳朴气息的图案,是赫哲妇女用各种颜色的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的各种鱼皮或各种兽皮剪成云纹、水纹、蝴蝶、花朵、草和各种可爱的小动物的图案,用针缝上去的,看上去美丽多姿,栩栩如生。赫哲妇女还充分利用各种工艺形式美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和用具,如剪纸、刺绣,印染等各种艺术手法,使各种生活中实用的物品都成了斑斓多姿,美观大方的富有赫哲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这是赫哲人民长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
赫哲族的民间手工艺品,不仅反映了本民族所处的现实环境和人民的思想愿望及艺术追求,在艺术手法上也将汉族优秀的图案艺术融合进本民族的特色之中。使之更贴切而真实地再现民族生产、生活气息,也以此证明汉族与赫哲族有着悠久而友好的关系。赫哲族的雕刻艺术也很精细,在人们生产之隙,桦树皮是用来制作各种用具的主要材料。如桦皮烟盒、桦皮帽、桦皮盛具等等,上面雕刻或粘贴上的云纹、水纹、花朵、鸟兽、山水、风景等图案非常美观,让人在不知不觉的自然生活中享受着艺术给人们带来的美好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赫哲族古老的民间艺术成了一代又一代赫哲人学习和继承的艺术瑰宝,为新的生活涂上了时代色彩和民族特色。
一九八六年,赫哲族青年作家孙玉民不仅在赫哲族文学艺术上填补了赫哲族小说的空白,而且在发展、繁荣赫哲民族工艺品方面有所突破。他首创发明了赫哲族鱼皮贴画,经过几年的精深的艺术创作,他的鱼皮画作品具有浓郁的渔猎文化特色和独具魅力的民族气息,一面世深受世人所喜爱,有的作品还被韩国、日本、台湾等购买收藏。
鱼皮画,这个工艺品范畴内的美术画种,创新惊世,独树一帜,给旅游市场增添了新奇,古朴,雅致的民族特色和丰厚的市场效益。立时,此画遍布省区、风靡全国。全国各地的爱好者纷纷仿效制作,成为民间工艺品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鱼皮画在其制作上也有其独特的工艺程序和手法。首先熟制鱼皮,然后把熟制好的鱼皮根据画幅所需的大小,颜色的深浅搭配及鱼皮纹路的粗细来决定选料,再将选好的鱼皮料按着图案画上所需的画面进行分解剪裁,然后按分解的图案在画幅上对接粘贴,一幅鱼皮贴画就跃然画框之中。
鱼皮画的特色是利用鱼皮自然本色的白、黄黑三种颜色达到古朴色调,又利用鱼皮的过度颜色来掌握艺术规律的明暗过度来体现真实感立体感给人带来视觉上的质感美感。鱼皮图案粘贴在纸质的画框中显得高雅而古朴,写意而又灵动,是饭店、客房、家居装饰的绝妙选择,又是颇具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2005年初月,赫哲族作家孙玉民的鱼皮贴画《快钩捕鳇》荣获东北三省旅游纪念品大赛三等奖。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在民间工艺的百花园里,孙玉民把这项民族民间工艺鱼皮贴画在百花园中播下春天的美好希望。他开始无偿地办班,教赫哲族后生们学习鱼皮贴画,使得宝贵的民族民间工艺艺术发挥其社会效益,又保留传承,他不仅在族内传授,还为边防公安的指战员的军地两用人才送去了又一谋生技能。
赫哲民族民间工艺在木雕、刺绣、剪纸、服饰、鱼骨艺术等方面成绩斐多,而且在现代生活中也尽显其艺术特色,被世人所青睐。这些赫哲民间工艺艺人散落在三江大地上,在“化大着”的土地上在默默耕耘着自己的一片艺术天地。
第六节民间体育
赫哲族民间体育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产生的,既是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又是在娱乐之中将形似劳动的体育运动转移到生活生产之中的演练。它既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又体现了赫哲人民在劳动中的民族特色和多姿的民族风情。
一、叉草球
“叉草球”的来历是:早年赫哲人捕鱼在滩地休息时,因无事可做,就有人想活跃气氛,提议将江边的青草割下来团草球当鱼练习,于是就有人如此编排:由二三十人分为两队,每人手执鱼叉,先由甲队选力大者一人,将一草球向乙队掷去,乙队人人举叉叉草球,如叉住草球则前进二十步,否则为退二十步,然后由乙队发草球,甲队叉之,如此循环以决胜负。后来,此游戏成了一项真正的赫哲族民间体育项目,为了安全起见,鱼叉改换为木杈。
二、跑万岁(又名跑趟子)
“跑万岁”是由二队人对抗的体育项目,先在场地上画一个方形城池,城池连着曲径迭出的密营(即为首部指挥中心),甲队乙队各10人。甲队在城里守城,乙队在城外,各个地方均可攻城(只能把城里人拽出,不能越界进城)同时也从城门攻入,乙方攻入城内时若被甲方推出城外,即告此运动员失败,若甲方被攻入的乙方推出城外也视为甲方运动员失败。乙方前赴后继攻之,如有一人冲破道道关卡最后占领密营即为胜利一方。如乙方攻入城池后都被推出城外,即告甲方获胜。此民间体育运动项目在六七十年代最为盛行,极受赫哲民间的青少年所喜爱。此项目适宜青少年运动,极有民族特色。
三、叉草把
叉草把是赫哲渔民练习叉鱼的一项民间体育项目。它是先将草把固定在20~40步远的木杆上,每2~8人为一组,比赛时连续叉中8次者为胜,20次者则为“莫日根”(赫赫哲语,英雄之意)。连续6次叉不中者,取消其叉草把资格。叉中次数为最多者为胜,其余为败。
四、打角力
打角力是两个人对抗的智和力的角逐。双方面对面各呈迈步或侧马步姿势,双方右脚对顶贴住,双方右手呈握手姿势用力握在一起,由各自右手用力对抗较量在双方弓起的马步之上。双方开始闷住内力,一方猛一向外发力,被发力的一方如果侧移或摔倒,即为败方如果发力不能或不利反被对方反弹侧倾或倒也视为败方。此民间体育项目方便灵活可随时随地进行比赛,不受地方的大小和时间的限制,是深受广大赫哲族群众所喜爱的一项民间体育运动。
赫哲族民间体育项目还有很多,如游泳、赛跑、叉鱼、滑冰、爬山、射箭、射击、骑马、冰磨、滑雪等都与赫哲族日常的狩猎捕鱼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由此可知,赫哲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欢乐的一个民族。
第七节民间游戏
赫哲族的游戏的产生与赫哲族人日常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什么样的生活环境和什么样的生活方式都会产生相应的游戏形式。赫哲族沿江而居,常年终日以渔猎为生,春秋夏泛舟于江河,冬季则乘狗拉雪橇(拖日乞)或脚穿“滑冰鞋”、“踏板”飞行在冰江上捕鱼或驰骋在山野间狩猎,由此,产生了丰富多彩,妙趣横生,让人喜爱的游戏。
一、滑踏板
冬季,赫哲人外出狩猎,特别在大雪之上走远路时多穿滑雪板。脚踏滑雪板在崇山峻岭之间行走如飞,是被赫哲人所喜爱的游戏之一,更是儿童们自幼锻炼狩猎技巧,掌握穿林海跨雪原、登高山、越旷野的本领与技巧的必由之路。为以后长大成人谋求生活生产的所必经的前奏。
二、滑“拖日乞”(小型雪橇)
“拖日乞”有三种,一种是狗拉雪橇,第二种是儿童用来从山上往下滑着玩的雪橇,这种雪橇小一些,第三种是用木板钉的橇底有两道铁丝的在冰上滑的雪橇,这种雪橇更小,略方形,只能坐一人,人坐在上面(更多的人是跪在上面),双手各用枝带铁杆,撑直住冰滑,滑起来行进如飞,且撑舵转弯又极其自如,是大人和孩子们极喜爱的冰上交通工具,每到冬季则一封江之时,儿童们就各自带上自己的小雪橇,兴高采烈,热热闹闹聚在冰上滑来滑去,有互相比速度的,有碰碰撞的,嘻嘻哈哈,好不惬意,大人们滑此雪橇也非常快意,但大人们是坐上它到远处的渔滩去溜网,两杆在双臂上下翻飞,小小雪橇如流星一样在黑龙江上飞驰,其实这也是大人们在劳动中尤其喜爱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