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民间教育
一、历代民间教育
赫哲族在历代发展进程中,都受到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教育是为现统治者服务的,只有统治者的子弟才能学习文化,广大贫苦的赫哲族后代根本上不起学,只有在民间以削木、裂革、插草记事来记录生活,仍处于文盲之列。
二、伪满时期的私塾
这个时期是日伪统治时期,赫哲人民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冬天无鞋穿,晚上无被盖,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九三七年在同江三江口下游四十五公里处的赫哲族哈渔村,来了一个姓杨的先生,他也是穷苦人,他在此村成立了私塾,只为讨口饭吃。这个哈渔村只有二户人家,都是姓尤。于是这两户赫哲人家考虑到没有文化就不能救中国就不能有作为,就供这位穷老师吃住,让自己家孩子跟他学文化,后来在解放后,这家尤姓赫哲族后代在民族乡里当了校长。
一九三六年,勤得利办了两所民间私立学堂,有十二名学生,其中仅有两名赫哲族学生。所学的课程有《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等。据后来知情的老人讲,这两名赫哲族学生后来因家境贫困,无钱交学费而最终辍学。
三、解放后的民间教育
一九四九年,当时街津口村还没有学校,全村渔民请了一个外地姓孙的先生教全村的孩子学国文和算术等。全村大人们在新中国成立之际,人们当家作主,政治地位和思想觉悟也有所提高,能够识字和学习文化知识已成为赫哲村民的迫切愿望,因此人们让孩子识字的心愿也实现了。起初只有十五六名学生,赫哲族学生占三分之二,其中女学生有三名,这是赫哲族第一批女学生。当时,全村百姓供给孙先生食宿又给其适当的报酬,但在数月后,这位先生嫌工资太低,而村民也觉得为其分担的伙食负担过重,这位先生便离开了街津口村,至此,这个私塾也就自然消失了。
四、群众性扫盲运动如火如荼
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一九五七年,全国赫哲族人口最集中的街津口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的扫盲运动。这是在党团组织下掀起的民间文化教育。因为在解放前连吃的都没有,哪有钱上学,所以很多的人不识字。所以党的民族政策号召要当国家的主人必须扫除文盲,群众性扫盲有方法要有步骤有成效。
1.“三有”:即有领导挂帅,有会议要及时汇报,有教员以小组分教教学,既检查生产又督促学习。
2.“六多”:
(1).领导力量多,妇联带头,团支部为骨干,以党支部为核心,将县工作组全面启动,各方面密切配合,小学教师加强指导。
(2)要教的多,学的多。
(3)学习方式多,船头学,河边学,炕头学,地头学,集中学,分散学,串门学,见面学,见物学,树下学,夫妇学,父子学,兄弟学,姐妹学等多种方式。
(4)宣传方式多。普遍利用黑板报、大字报、墙上标语、再结合大小会议鼓励宣传扫盲的重大意义。
(5)参观交流经验多,多树立和培养典型标兵,适时进行扫盲比赛。
(6)看报刊的人多。
3.“七变”:
(1)识字的人变为老师。
(2)一切工具变为黑板。
(3)一切场所变为课堂。
(4)一切休息时间变为学习时间。
(5)阴雨天变为上课天。
(6)谈天变成相互识字。
(7)文盲变为非文盲。
街津口村通过这次扫盲运动,不仅赫哲族完全扫除了文盲,而且朝鲜族、满族等兄弟民族也一起完全扫除了文盲,人们全部都能看报和写简单书信及记工分账了。
五、民间自发办赫哲语学习班
2000年,街津口乡中心校教师毕立勇、尤立刚在学校开办了赫哲语学习班。
2008年8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传承人吴明新在佳木斯开办了“赫哲族语言学习班”,由其亲自担任教员。为了使赫哲族语言不被失传,吴明新长久以来的愿望实现了,参加学习的赫哲族年轻人有百余人,人们学习的热情十分高涨。
六、积极开展赫哲乡军警民书法艺术活动
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校长孙玉刚,赫哲族,1949年出生于街津口得勒乞,中共党员。他从小酷爱书法,多年的研习,使他的书法艺术功底深厚,在赫哲乡远近闻名。他从1988年担任八岔赫哲族乡中心校校长以来的十多年间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地为军警民开办书法学习班,并经常为边防连和派出所书写参赛作品,多次获沈阳军区和省武警总队书法作品大赛一、二、三等奖。
第二节民间科技
一、古代民间科技
1.观测气象
捕鱼的赫哲人对水涨水撤最为关注和敏感了,因为通常涨水鱼多,撤水鱼少,经过长期的观察和体验,总结了观测气象的一套规律:在正月和十一月要看南斗星和它西边的那颗小星星,如果这两颗星离得远,水位就要撤了,如果离得近了,水位就要涨了。
日月有风圈就要变天,不是刮风就是下雨或下雪。
不怕初一阴就怕初二下,初二下雨半个月没好天,不怕十五阴就怕十六下,如果十六下,半月没好天。
在冬天狍子叫的时候,哪方面有回音,哪方面降雪即小,不回音的方面降雪即大。
下雨时一出彩虹就要晴天。
月亮刚上升时,月牙吊着,这个月是好天,雨雪不大,月牙朝上,这个月的天气就不好,雨雪也大。
(2)观象计时
看太阳值测时间,这是赫哲人古老的计时方法:“天刚发白的时候是凌晨六点(冬天),太阳露脸的时候是凌晨三点(夏季)……”。
春季:朝阳坡的积地开始融化,就认为春天开始了。
夏季:树叶封门,各种鸟都来全了,就是夏天了。
秋季:草木变成五颜六色,树叶凋零秋天开始了。
冬季:下了雪,江河封冻了,冬天开始了。
对计算一个月的标准,在早年是依月亮的盈亏为依据。以后演变用狍子的膝盖骨或木片,串在绳子上,老年人一天拨过一个以计天数。早年用农历,后来均用阳历计算,几乎每家都有这样的日历。
听老人们讲,古代赫哲人为了计算自己的年龄,每年挂起一个鲑鱼头,有人问他们的年龄时,就数一数鲑鱼头,有多少鲑鱼头,就是多大年龄。
(3)度量衡
1.重量
古时,赫哲人习惯以盅、盆、瓶、碗、水桶、面袋、麻袋等物品代替容器,并以此计算重量多少。
清末初期用“匣子”计算重量。这样器量用木板制成四方,稍呈梯形的匣子,容量是三十五斤,这种容器在依兰县和松花江中上游地区使用的较多,在乌苏里江沿岸的赫哲族人中却很少使用。
民国时期松花江上游地区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秤和石、斗、升、合计算重量,松花江下游地区多用“普特”(三十斤)计算重量。
2.距离
古时候,赫哲人对距离的计算只是大概的估计,如多少“步”、“半天路”、“天路”、“一昼夜的路程”等。
3.长度
人们习惯用“一指”、“一曲曲”(约五寸)、“一扎”(约六寸)、“一度”(约五尺)、“一百度”、“二百度”。民国时期开始用“啊日申”,这种计算法由苏联传入的,一“啊日申”为三市尺。
二、现代民间科技
一九八二年夏,国家为了配合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无偿拨给每户赫哲渔民一只崭新的机动木船,在街津口渔滩上滩。下水那天,渔民们兴高采烈,欢天喜地,因为从此渔民们完全告别了自古以来人力划桨的历史,使用的现代化机动渔船。这批机动渔船是“165”型柴油机直接动力输出,即渔民们摇着火之时,渔船就自行行船了,只能前行,没有倒车。有位老渔民在高兴之余,感慨说:“要是渔船能倒着走就能倒车撒网了”。一个赫哲族“撮撮”(小伙子)听了胸有成竹地说:“我如果让船倒着走,你怎么办?”老渔民说“你若能让船倒着走,我奖你一条一百斤的鳇鱼!”“好!……”围观的很多渔民叫好。于是“撮撮”(小伙子)收起老渔民的船锚跳上老渔民的船,把机器与桨叶的传动皮带卸下一端拧一个劲又套上,然后摇着柴油机,柴油机冒了一股黑烟后,渔船竟然神奇地倒着退出江岸行驶了。老渔民目瞪口呆了,从此,渔民撒网时,把皮带一狞,渔船就可倒行撒网了。
实行机动渔船后,年轻的赫哲渔民想方设法更好地改进渔船,怎样使渔民尽量少受自然不利环境的影响。有位赫哲青年叫尤文利,在木制的渔船上加了木板船篷,然而,自古以来,渔民习惯船舱朝天,使船方便。开始渔民们不接受但后来,一到下雨天,或风浪大时,不仅被巨浪劈头盖脸打来而且船里灌进江水,湿漉漉的,很不自在,然而,让渔民忍不住的还是秋天的寒冷,滴水成冰的江上捕鱼,而这个叫尤文利的渔民,钻进船篷里和几个渔民吃鱼喝酒对饮,温温暖暖舒舒服服,安然无恙,好不惬意。这样,久而久之,人们逐渐认可这个新生事物,渔船逐渐有了船篷。后来,逐渐的全滩所有的船都扣上船篷了。民间科技给人们带来温暖、幸福和快乐!
第三节民间医药
赫哲族在解放以前的历史中,没有医生,大多数人在患病时请萨满跳神驱邪去病,但并非患一切疾病都由萨满跳神,而是认为魔鬼作怪才由萨满跳神。聪明的赫哲人往往都是用偏方和草药医病的。这些土法医病都是赫哲人经过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生存经验,这些经验都是民间医药的宝贵财富。
1.吃大马哈鱼头治抽筋
赫哲渔民因长期从事水上捕鱼,大多数人被潮湿侵袭,日久天长就有很多人有抽筋的症状,但很有悟性的赫哲人知道了吃大马哈鱼头治这种因潮湿引起的抽筋有很好的功效。
2.车前草治毒疮。
3.患眼疾时,往眼中抹熊胆汁。
4.达紫香叶子熬水喝可治气管炎。
5.妇女生产后,如果奶水少,将干鹿茸用刀刮下粉末,用开水服用,既又保健又能下奶,非常灵验。
6.刀口伤:可用鹿茸血抹伤口处,也可抹鹿角干杈粉末。另外,马粪包抹伤口也消炎。
7.牙痛时,用烟袋里的油子沾棉花塞进牙缝里。
8.头痛时放血,拨火罐子,刮,摇,针灸等等。
9.烫伤用獾子油涂抹好得快些。
10.小孩(婴儿)拉肚子柞树皮洗肚挤往下,可治愈。
以上治疗和偏方在赫哲族各个地区不尽相同,这些也仅是极少部分,流传在赫哲民间的医治方法和偏方是很多的。这些偏方从古至今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现在生活中,人们都上正规的医院医治疾病,极少有人再用这些偏方。
第四节民间文学
赫哲族人民从古至今在长期的渔猎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是赫哲人民宝贵的艺术宝库,民间文学就是其中之一。
赫哲族民间文学在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戏曲、歌谣等方面以“伊玛堪”的形式流传最广,在民间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深受人民的喜爱。赫哲族“伊玛堪”是一种以上辈人传下来的故事,传说等,或把自己看到的编成故事,向听众边说边唱,唱中有说,说中有唱,说到激动时便唱起来。唱的内容也是故事的内容,边说边唱的“伊玛堪”往往引人入胜、令听众沉浸在迷人而动情的故事情境之中。在有张有弛起伏跌宕的情节中,人们从中感悟人间的真、善、美。“伊玛堪”讲唱者一般都是年纪较大的长辈人。由于他们掌握着流利的赫哲语又受其上辈人传下的民间故事的影响和上辈人的传教,使得对其热爱和传承。而其下辈人领其传授之技后又向其下辈人传唱讲说,这样,“伊玛堪”这种赫哲族独特的民间文学奇葩,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地开出不败的春天。
一、赫哲族民间文学“伊玛堪”在古代中的流传
早在金朝,赫哲族“伊玛堪”就在发展了。在赫哲族口头文学“伊玛堪”的故事所反映的事件就有多处,如果当时“依玛堪”不在金朝,那么它也反映不出细致而真实的“金朝欲攻打宋朝,向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南北两岸诸国,所谓三川六国求援兵。当时松花江下游南岸街津口附近有一小屯叫盖金,它在此地先称“赫赫”,后改“赫金”国的中心地,金朝曾向此求援兵,得到相助。可想,赫哲族先世与金朝的密切关系在当时的“伊玛堪”中得到证实:“金平章率领六国兵马到了苏彦木杜里霍通(是黄龙府城,先为抉余故地,后改在农安县城)为烟稍见稠密。到了燕都(即今北京)的时候,已是五月初了。平章吩咐赫金国大汗以及各国大元帅等在南门外扎营,等候调遣。他自己急速进城,上朝参见全国大皇帝,口呼万岁;继奏六国都已应命而来,共有六万人,现在南门外扎营候命。大狼主听了大喜,令四太子兀术赴南门犒赏各军。兀术得令,立刻率领卫士百余名,来到六国营中。早有平章通知众元帅说,四太子马上就要前来犒赏三军,各元帅得悉,去营迎接,都行拜见礼。”15这个故事充分证明在“伊玛堪”中产生时,“伊玛堪”在那个时期的重要作用和密切相关,通观总览,这些在“伊玛堪”的传说与史实基本相符。也以此证明,“伊玛堪”在金朝时期的影响。
二、赫哲族“伊玛堪”歌手
赫哲族“伊玛堪”歌手在不同时期都显示出非凡的才能,他们有近代的三福玛发、古托力、尤贵连,有现代的吴连贵、葛德胜、尤树林、吴进才、尤景兴等,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传承和发扬着灿烂的赫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