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在1978年从日本引进“物流”概念,到2008年刚好经过30年,和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时期正好相符。当年,国家物资总局会同铁道部、交通部、国家经委组成中国物资流通代表团参加在日本举办的第三次国际物流会议,回国后撰写了有关报告,人们首次知道“物流”概念。1981年,北京物资学院教授王之泰在物资部刊物《物资经济研究通讯》发表《物流浅谈》一文,在理论上首次完整地将物流概念引入中国,“物流”一词开始大量出现于国内文献,作为“物的流通”、“物资流通”的简称被广泛使用。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物流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小到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强劲的推动力量。1978~2007年的30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9.8%,2007年达11.9%。2007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2.17万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万亿元,全社会生产资料销售总额22.1万亿元;社会物流总额75.2万亿元,物流增加值1.7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5倍,年均增长13.7%。
2009年1月物流业进入重点产业规划,对我国刚刚起步的现代物流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2001年我国发布第一个物流规范性文件《物流术语》,2006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单列一节,这是现代物流业首次作为一个专门的行业,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这也标志着我国现代物流的产业地位得以确立。现代物流最根本的目的是为整个产业供应链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一体化服务,可以提升所服务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业的振兴和其他九大产业的振兴是息息相关的,作为九大产业互相联结的纽带和载体,对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增强国民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物流业将随着我国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而繁荣昌盛。有关统计显示,十大产业颁布前的2008年全国物流业增加值为19965亿元,同比增长15.4%;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6.5%,比2007年下降0.1个百分点。物流行业增加值占全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5.46%,占GDP的比重为6.64%,大大高于船舶石化行业,接近有色和汽车行业。
(二)金融危机使我国物流产业的困境更加明显
我国物流起步晚,产业发育不成熟,最大的表现是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说明我国物流产业的运行质量不高,传统物流产业向现代物流产业的转化过程中遇到了不易逾越的瓶颈。
西方发达国家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测算物流给社会经济带来的效益,经济运行越好,物流产业越繁荣,这一比率会越小。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保持在11.4%~10%左右,进入21世纪,因为物流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这一比率一路下降,2002年达到最低点8.7%,说明美国的物流产业对经济的贡献功不可没。德国、日本的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也保持在8%左右。根据《2006年中国物流年鉴》等有关权威性数据,从1998年到2008年11年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几乎稳定在一个固定数18%上,这和1998年世界银行的预测数据不谋而合。但相当一部分专家认为中国的比率有可能更高,如《2005年中国物流业发展研究报告》认为,1997~2005年中国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连续8年徘徊在21.3%左右。
如果把1998~2008年11年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作为一个统计组,那么组中值为:上限19.2%加下限18.1%除以2等于18.65%;全距为最大变量值减去最小变量值得1。根据时期数列的特点采用简单算术平均法,计算出11年来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平均为18.67%,与组中值相差0.02。用曲线图表示,这11年间的数值变化几乎是一条拉直的线。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长时间没有变化,这个现象真应该让人深刻反思一下,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否粗放式的而不是精细化的?我国的物流产业是否传统型的而不是现代化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使中国经济发展付出了极大的资源代价,人们的生活成本很高。这11年间,我国每实现100元GDP的产值就要付出18.67元的物流成本。2007年每万元GDP产生的货运周转量是4021吨公里,而美国、日本在10年前只是这个数字的20%。一般工业品从出厂经装卸、运输、储存等各个物流环节最终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费用,约占商品价格的50%,而水果、蔬菜、某些化工产品的流通费用,有时高达70%。销售到美国和西班牙的中国皮鞋、衬衣平均售价不到50人民币。在中国最少100以上,大商场皮鞋动辄2000元以上,但出厂价最多300元。流通暴利与物流高成本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质量。按2008年GDP总量300670亿元计算,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每降低1个百分点,可以减少支出3006亿元,如果我国能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物流成本(物流成本占GDP的10%),就会带来近3万亿元的经济效益,几乎是我国2008年财政收入的48.9%。
金融危机波及中国时,贸易出口锐减,以出口为导向的代加工中小企业大量倒闭,因为成本加大、业务量减少,中小物流也纷纷关门大吉,许多外向型大型物流企业也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我们物流产业先天不足的毛病在这次危机的冲击波中暴露无遗。外围经济的萧条和出口的下滑,使我国起步不久的物流业难逃噩运,以外贸物流行业为主的企业首当其冲,许多以航海运输、航空运输、铁路运输、汽车运输等方式进行物流的企业面临着破产的威胁,再加上物流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运输和仓储等收费价格大幅度下跌,不少物流企业利润下滑幅度达到30%甚至60%,四成以上物流企业亏本经营。业务减少导致物流入不敷出,大陆以前出口埃及运费是2000美元,2009年初跌倒了800美元。据中国国际海运网金牌订舱中心最近提供的数据显示,中国各港口对北美航线的运价一直呈下跌之势,譬如上海港到洛杉矶港的运价,从2008年8月的1600美元持续下降至12月的1400美元,累计跌幅达12.5%。
特别是占企业总数达99%以上的中小物流企业,因为没有业务可做和成本上升,许多开始退出物流市场。2009年1月11日,北京物流业拓展创新论坛上公布了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北京40%的中小物流企业业务量减半。香港有3000家物流企业,这些企业为应对危机,许多都采取休假和停工来降低成本,有逾20%的企业甚至无生意可做。由于这个情况将在2009年首季持续恶化,有10%即300家物流企业关门或者倒闭。2008年末,广西柳州服装和小商品集中的飞鹅市场,一夜之间40多个物流公司关门。2010年开年伊始,拥有6000多名员工、500多部自有车辆、几十个全资分公司、800多个自建服务网点,在国内物流行业声名鹊起的大型物流民营企业广东DDS快递公司,因为禁不住资金链断裂和过度性恶意竞争,一夜之间土崩瓦解。DDS快递公司的覆灭,留给中国物流界巨大的伤痛和反思,也给以“散、乱、小”着称的物流企业带来重新洗牌的契机。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两年多来,物流企业面对重重危机,经历了破产、分化、整合、寻租等过程,其整体发展和行业定位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寻求新的突破口,在后金融危机中调整战略目标和发展思路,转移服务核心和产业结构,整体提升全行业的竞争能力和创新能力,是我国物流企业今后几年面临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基于物流业在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及我国物流业面对的困境,国家最终将物流产业列入十大振兴产业,这一方面表明了决策者的远见卓识,另一方面说明了我国物流业急需提升和转型的迫切现实。《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就是在这种国内外交互的大背景下出台的。
四、《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主要内容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从战略上确定了现代物流地位,指出物流业是融合运输、仓储、货代、信息等行业的复合型服务产业,涉及领域广,促进生产、拉动消费作用大。发展现代物流、建立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物流服务促进其他产业发展是我国产业振兴规划的重要举措。现代物流业列入我国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历史进程中具有重要标志性的事件。在我国遭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背景下出台物流产业振兴规划,对处于面临发展困难的物流业本身,以及充分发挥物流业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服务上的作用,通过物流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加快制造业、流通业和传统的运输、仓储服务业的发展方式转变,将具有里程碑的作用。
物流业振兴规划有下列重要内容:
(一)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
进一步推广现代物流管理,努力扩大物流市场需求。运用供应链管理与现代物流理念、技术与方法,实施采购、生产、销售和物品回收物流的一体化运作。鼓励生产企业改造物流流程,提高对市场的响应速度,降低库存,加速周转。合理布局城乡商业设施,完善流通网络,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流通企业的现代化。在农村广泛应用现代物流管理技术,发展农产品从产地到销地的直销和配送,以及农资和农村日用消费品的统一配送。
(二)大力推进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专业化
鼓励生产和商贸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促进企业内部物流社会化。推动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鼓励现有运输、仓储、货代、联运、快递企业的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积极发展多式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加强运输与物流服务的融合,为物流一体化运作与管理提供条件。鼓励邮政企业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快递物流业务。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重点领域物流发展
加强石油、煤炭、重要矿产品及相关产品物流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粮食、棉花现代物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完善和建立农村物流体系;发展城市统一配送;推动医药物流发展;加强对化学危险品物流的跟踪与监控;推动汽车和零配件物流发展;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发展绿色物流、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等等。
(四)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积极推进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尽快制定物流信息技术标准和信息资源标准,建立物流信息采集、处理和服务的交换共享机制。加快行业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建立全国性公路运输信息网络和航空货运公共信息系统,以及其他运输与服务方式的信息网络。推动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鼓励城市间物流平台的信息共享。加快构建商务、金融、税务、海关、邮政、检验检疫、交通运输、铁路运输、航空运输和工商管理等政府部门的物流管理与服务公共信息平台,扶持一批物流信息服务企业成长。
(五)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
根据物流标准编制规划,加快制定、修订物流通用基础类、物流技术类、物流信息类、物流管理类、物流服务类等标准,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密切关注国际发展趋势,加强重大基础标准研究。要对标准制定实施改革,加强物流标准工作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企业在制定物流标准中的主体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推广,鼓励企业和有关方面采用标准化的物流计量、货物分类、物品标志、物流装备设施、工具器具、信息系统和作业流程等,提高物流的标准化程度。
(六)加强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大力推广集装技术和单元化装载技术,推行托盘化单元装载运输方式,大力发展大吨位厢式货车和甩挂运输组织方式,推广网络化运输。完善并推广物品编码体系,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无线射频识别(RFID)等自动识别、标志技术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发展可视化技术、货物跟踪技术和货物快速分拣技术,加大对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技术、标准的研发和应用的投入。积极开发和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NSS)、地理信息系统(GIS)、道路交通信息通信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智能交通系统(ITS)等运输领域新技术,加强物流信息系统安全体系研究。加强物流技术装备的研发与生产,鼓励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技术装备。
规划还有一些主要内容,如促进国际物流发展、建设国际保税物流体系、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衔接与协调等。更重要的是提出了优化物流业发展的区域布局,第一次明确规定了我国物流发展版图和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