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金泉
近年来,随着广东援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国债建设项目的实施,哈密地区农牧区乡镇卫生院的业务用房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基本医疗设备已基本配套,群众看病就医的硬件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但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卫生服务人员队伍存在许多突出问题,成为制约农村卫生事业全面发展的瓶颈问题。切实解决好这些问题,已成为提高乡镇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的关键,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地区农村
卫生人员队伍的总体情况目前,全地区农牧区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卫生从业人员总人数为621个,其中卫生技术人员569人、管理人员16人、工勤人员36人,分别占人员总数的91.6%、
2.6%和
5.8%;本科学历12人,大专学历156人,中专学历417人,高中以下36人,分别占
1.9%、25.1%、67.2%和
5.8%;男性从业人员145人、占人员总数的23.3%,女性从业人员476人、占人员总数的76.7%;汉族218人、占35.1%,少数民族403人、占64.9%;45岁以上的212人,44岁以下的409人。在569名卫生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77人、初级职称455人、无职称人员33人,分别占卫生人员总数的0.7%、13.5%、80%、
5.8%;临床医生354人,其中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170人、助理执业医师资格的88人,而96人有乡村医生资格。护理人员214人,其中有执业护士资格的187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上述情况看,存在着如下几个与满足农牧区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不相适应的突出问题。一是卫生人员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两县一市都存在空编情况。全地区核定乡村卫生人员编制790个,在编621个,空编169个。其中巴里坤县空编最为严重,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为219名,现有人数仅157人,空编达62人。从结构上看,首先是专业技术人员中的医疗、护理、药检、检验人员的配置不合理,有的乡镇卫生院只有医生,没有护士,有的完全没有药剂人员,部分卫生院由于缺相关专业人员而无法进行X光、B超及心电图检查,甚至有些农牧区卫生院不能进行必要的生化检验。性别比差大,乡镇卫生人员中女性比偏多。乡镇卫生院业务工作的特殊性要求一年365天不能停诊,特别是夜诊和出诊到农牧民家,包括安全等,女性有诸多不便。
最后是专业结构不合理。虽然临床医生总数达354人,但其中有部分还是专科,通科医生十分缺乏。按36个乡镇计平均每个乡镇有近10名,若摊到村卫生室,则很多村卫生室还摊不上一个有处方权的医生,包括乡村医生,造成违反《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无证上岗的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还存在。二是地域分布不均,近市区和县城周边的乡镇卫生院或平原乡镇卫生院人员都较为集中,配备要整齐,个别乡镇甚至出现了超编情况,而边远牧区或山区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严重不足。三是卫生技术人员素质不高,远不能满足农牧区群众对卫生服务需求。首先是学历偏低,目前只有25.1%的卫生从业人员具有大专学历,绝大部分只有中专学历。本科学历的仅有12人,还有
5.8%的人员没有学历。其次从职称情况看,绝大部分只有初级职称,中级职称的也只占13.5%,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少得可怜,仅有4人。另外还有
5.8%的卫技人员没有职称。
最后,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中,只有48%的人取得了执业医师资格,不到25%的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还有27%的人没有取得准入资格。护理岗位人员中也只有87%的人有执业护士资格,还有13%的没有达到符合准入标准,在无证上岗。四是人员老龄化严重,队伍断层。自2000年起,农牧区卫生机构就一直未分配过大中专毕业生,造成现有人员年龄老化、年老体弱,队伍出现断层,不能适应农牧民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五是人员知识老化。有些临床医生仅有给病人“打针吃药”的技能,不懂得利用先进仪器设备做出科学诊断和施治。虽然近几年在广东援疆的支持下以及国债项目实施,对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医疗设备进行了配套,但许多仪器设备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效能。主要原因除了有些卫生院病人不多,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外,还有好些卫生院医技人员不懂仪器设备操作,临床医生也没有意识或不懂借助先进的设备做必要辅助检查,卫生技术人员现有知识跟不上医疗卫生服务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诊治疾病只能凭经验,影响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六是存在着非专业人员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在药剂和检验岗位中这一问题较为突出。全地区共有36个乡镇卫生院,但只有20个药剂人员和22个检验人员,平均一个乡镇卫生院还不到一个专职的药剂和检验人员,也就是说有16个乡镇卫生院存在着药剂岗位由非专业人员兼任,14个乡镇卫生院存在着检验岗位由非专业人员兼任的情况,有些乡镇卫生院存在着一个既从事护理岗位工作,同时又是药剂人员,或者既是医生又兼护士的情况。这种情况使乡镇卫生服务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百姓也不放心。
三、对策思考
1.加快推进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严格按人员编制标准配足配齐人员。今年4月,自治区编委办、自治区卫生厅、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制定下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乡(镇)卫生院机构改革编制标准》(新机编办【2007】112号),新标准对提高乡镇卫生院的运行效率,充分发挥乡(镇)卫生院在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的枢纽作用,促进农牧区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特别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地区要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在乡镇卫生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严格执行编制标准配足配齐卫生人员。在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中,要建立能吸引人才向农村流动的灵活自主的用人机制和能较充分体现医疗人员价值的分配制度,疏通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向农牧(基层)流动渠道,从机制上能解决农牧区卫生人员缺编的问题。
2.强化政府职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借鉴乡村一体化管理模式,发挥县(市)人民医院的技术和管理龙头作用,探索县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各乡(镇)卫生院人员统一由卫生局统筹安排,委托县(市)医院管理。通过行政调控手段“劫富济贫”,将城郊和平原乡(镇)卫生院富余人员转移到边远农牧区和山区,既为城郊和平原乡(镇)卫生院“消肿”,又可解决边远农牧区和山区卫生院缺人的问题。采用公开选拔和交流轮岗相结合的方式,做好乡镇卫生院长的选拔、聘任和管理,把作风好、懂技术、善管理的人员选聘到领导岗位上来,选准配强乡(镇)卫生机构的“领头羊”。
3.整合现有各村乡村医生。可考虑政府给补贴向个体村医买公共卫生服务或直接将个体村医招为公办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的方式,整合现有个体乡村医生,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的网底服务人员,或向社会公开招录受过医学教育的社会人员充当乡村医生,以补充村卫生室人员的不足。
4.加大城市卫生技术人员下乡工作力度,以解乡(镇)卫生人员不足的“燃眉之急”,并带动乡镇卫生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按照卫生部、卫生厅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前必须到农村服务一年的规定,有计划地组织城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卫技人员到农牧区卫生机构工作,既可暂时弥补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的不足,又可通过他们培训带教,提高所派驻乡镇卫技人员的技术和管理水平,推动乡镇卫生院的发展。
5.加强政策研究,制定出乡镇“吸引、留住、用好”卫生人员的政策措施。为建设一支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队伍,要在职称评审、职务聘任、工资福利、进修学习以及子女上学等方面制定倾斜的优惠政策,做到政策留人、感情留人。对志愿到农牧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可以提前定级。定级工资可高于同类人员1—2个档次。
对于长期在农牧区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人员,评定职称的条件可适当放宽,工资待遇给予政策倾斜,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提高工作人员生活待遇,对优秀人才可以低职高聘。
6.立足现有农牧区卫生人员,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诊治疾病的能力和水平。制定农牧区卫生人员培训规划,用两三年时间,通过城市卫生技术人员支援农牧区卫生工作,将农牧区卫生技术人员置换出来并对他们开展全面的实用技术和技能的培训轮训。对临床医生重点进行全科医学的培训,强化内、外、妇、儿等专业的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治疗技能,力促专科医生向全科转化;针对医技人员重点开展基本医疗设备操作的训练;对护理人员重点开展护理技能培训,对药剂人员、管理人员也要开展旨在提高使用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使农牧区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有明显的提高。
7.尽快启动定向农牧区培养适用的专业技术人员工作。鉴于大中专毕业生很难下到乡镇医疗机构的实际,可考虑从农牧区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送到医学院校,定向培养适用的卫生技术人员,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到生源地服务。
这是解决农村卫生技术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的有效方法。可以预见,通过三五年的定向培养,农村卫生队伍困难状况将得到彻底改观,这一工作应尽快启动。此外,还要加强对乡镇卫生院院长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
(选自《情注东天山》,作者系广东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哈密地区卫生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