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军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和全国对口援疆工作会议后,我成为首批河南省对口支援哈密地区和兵团十三师大军中的一员。
2010年12月,告别家乡焦作,告别父老乡亲,踏上了援疆的征程。我所服务的兵团十三师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前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六军十六师,代号“红星”,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亲自命名的。
几十年来,在新疆的发展和稳定中,兵团以其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形式,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每每想到我要在这样一个特殊的“部队”工作生活,一圆我的“参军”梦,就让我激动不已。我对口支援的单位是十三师二道湖工业园区,距离师部大营房近20公里,驱车进入园区,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荒漠戈壁中唯一一条公路笔直延伸,仿佛看不到尽头,远处隐隐约约矗立的高炉及建筑,才显示出这里是一块企业集聚区,一片待开发的土地。十三师工业园区管委会临时办公场所设在一个35千伏变电站内,几间平房一个小院,十几个同志兼任着综合办公室、财政法规局、招商局、社会事业局、安全消防环保科等多个部门的职务,因为我的到来,园区又成立了规划建设局。工作伊始,我积极联系、协调工业园区《总体规划》《产业规划》等12项报告的编制工作,从调研、查找资料甚至通知专家参会,自己都亲力亲为,并认真组织筹备了3次“规划工作会议”,基本确立了园区“三主五辅一配套”的发展思路。通过仔细研究园区的规划,我对这个坐落在戈壁滩上的工业园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十三师工业园区筹建于2005年,2008年1月兵团批复成立了新疆兵团哈密二道湖工业园区。
2011年兵团将二道湖工业园区定格为兵团级工业园区。根据矿产资源、水资源分布及产业总体布局,提出“一区六基地”发展模式。二道湖工业园区规划总面积32平方公里,是以能源、冶金、化工、新型建材四大产业为主,配套加工为辅的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已入驻企业24家。站在办公室门口,看不到内地工业园区常见的景色:纵横交错的宽广道路,郁郁葱葱的街道绿化,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干净整齐的企业厂房,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映入眼帘的只有戈壁胡杨和戈壁上的厂区,置身在这无水、无路的不毛之地,耳边响起了这样一句话:“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身临其境,深深地体会到了兵团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的可贵。工作环境虽然艰苦,可每次和园区的同事一起工作,我都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他们火一样的在戈壁荒滩上创业的激情,那种蓬勃向上的精神、顽强拼搏的斗志,无时无刻不在深深地感染着我。一开始我还在思忖:是什么信念,让他们彰显了自身的活力?后来十三师的老政委给我们讲了“一碗水的故事”
##一只眼的故事”,再回头看着自己身边一个个鲜活的身影,脑海中映出三个字——“兵团人”。在园区戈壁上,没有四驱车是进不去的,有时我和同事为新入驻的企业勘查定界,乘坐的面包车常常深陷沙窝。车上人多了,或许可以将车推出来,人少了就只好求救拖车,有时站的位置没有信号,要走上一段路才能用手机联系上人。戈壁上勘界没有GPS是很难找到位置的,站在戈壁滩,放眼四望,没有一个参照物。炎炎夏日,戈壁滩上的温度常常是40摄氏度以上,稍不注意,身上的皮肤就会被晒爆皮。特别是进行测量时,从全站仪的望远镜向塔尺望去,感觉空气都是在游动着,高温下几乎无法正常作业。夕阳西下,忙碌了一天,这时你抬头望去,远处一轮圆圆的红日垂在地平线上,煤化工厂里的烟囱冒出的白烟,因为是在静风状态下,直直地冲向苍穹,你马上就会想到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一片希望的土地,园区的开发蒸蒸日上,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优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发挥。花香蝶自来,在我挂职期间,就看到一批批商务考察团接踵而至,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大安钢铁、紫鑫矿业、海螺水泥……工地上,到处是火热的建设场面:推土机、挖掘机隆隆作响,运料车辆川流不息。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投入:主干道上安装了4公里长的路灯,道路又向戈壁深处延伸了23公里,园区道路总长度达到33公里,排水管道安装完成37公里,种植苗木3000棵,绿化带面积达到2万平方米,新的办公楼今年就能启用……这是一片充满神奇的戈壁,更是一片迸发活力的热土。亘古的大漠在几代兵团人的血泪中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传奇,二道湖工业园区也将成为明天的传奇。汲取着千年不朽的胡杨精髓,沐浴着唐风古城的厚重文化,我骄傲,我是兵团人。我要继承和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用热血和汗水去浇灌这片由兵团人创建出来的美丽、富饶、充满阳光的土地。戈壁滩上的工业园区,我正在真真切切地领略她的热情、她的博大、她的价值……
(作者系河南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十三师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