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我不害怕,但我最怕爸爸说不让我上学。”倪婷很冷静地用最简单的话语向记者讲述着她的不幸,那与她年龄不相符的成熟,和对读书的渴求感动了现场的每一个人。龚永胜是花园乡中心小学的校长,他一直在巴里坤县从事教育工作,有15年的教龄。他对大伙说:“不要小看这些农家的娃娃,这里面出人才呢!他们上个学不容易,像倪婷,她每天上学要走两公里的路,中午不能回家,只能就着白开水,吃从家里带的馍馍。乡村的孩子都很上进,也最知道珍惜,贫困给了他们许多特殊的品格,他们朴素,不怕吃苦。但贫困同时带给他们的还有无奈。我曾经多次看到许多学习不错的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失学,但我束手无策,对一名教育工作者来说,没有比这更难受的了。倪婷是我们学校家境最贫困的孩子之一,但是她得到了爱心捐助,我相信这件事会让她记一辈子,她的命运也将因此改变。想要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就得靠教育。所以,我觉得广东援疆同志的做法意义深远。孩子们都是祖国的花朵,城里的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而这些农村的孩子是田野上傲霜的花朵。他们都一样灿烂,都应该被关注。”在与小倪婷简单交谈中,陈云茂问倪婷想不想跟陈立鹏叔叔说说话,倪婷轻轻地点了点头。接过手机,听到陈立鹏的声音后,倪婷第一次露出了笑容。在电话中,陈立鹏劝倪婷不要过分担心家里的经济问题,专心读书,有困难给他写信。陈云茂告诉记者,这是他们第一次通话。在通话结束后不久,陈立鹏处长又把电话打了过来,据陈云茂转述,陈立鹏处长反复叮嘱,一定要照顾好倪婷,说:“我们可以少抽几包烟,少打一些电话,节省一些饭费,把钱留给家境贫困的孩子们。”与倪婷同时得到广东外经贸厅援助的还有其他孩子。他们都不曾见过这些远在广东的“亲人”。在临走前,陈云茂给孩子们照了相,并许诺,把照片带给广东的“亲人”们。
四、援疆干部家属的助学故事
连绵千里的天山,一望无垠的草原,传颂着援疆干部家属的“援疆”故事。
2004年9月22日,在哈密地区一中召开的“广东援疆干部与受助学生座谈会”上,得到林果先夫妇资助的哈密地区二中学生孙莉泪流满面地说:“去年8月,蓝阿姨说好了来看我,因为其他原因,没有见上面。今年6月1日,收到了林伯伯托人带的节日礼物,我激动万分!可是,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日思夜想的恩人啊!我一定用功读书,用优异的成绩报答好心人!”
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援疆干部家属助学的故事很多。援疆干部曹杰的妻子黄艳,资助了一名巴里坤哈萨克族的小姑娘阿尔达古丽,每年都收到受助学生的来信。援疆干部黄秋文的妻子刘洁清,是南粤公安干警,他们一家资助了3个学生。援疆干部蔡晓宝,是见人就笑的“开心果”,他除自己资助的两个学生外,还发动亲属、朋友资助哈密师范学校的10个贫困生。我的妻子谢英联络亲朋、好友、同事关注着哈密贫困生。谢英在中国人寿广州分公司上班,客户多,人缘好。
2003年春节后,她挑选了60多份哈密贫困生的资料向同事、客户、朋友介绍,10天的工夫,资料就被热心人争抢一空。60多个草原上的贫困生得到了资助! 中国人寿广州分公司的员工对哈密有深厚的感情。陈扬嘉出国定居后,还经常关心他资助的孩子。陈秀凤家境并不宽裕,但对公益事业总是最先响应。邓岸红经常挂念资助的孩子。在谢英的客户中,有一个叫崔颖婕的朋友,安徽人,10年前只身一人来到广东一家服装厂打工,从最底层的工人做起,一直做到销售经理,现在是广州小有名气的私营企业主。她一个人资助了4个哈密贫困生。我每次休假结束后回哈密,她不是托送书包就是托送学习用品,每一回我的行李都是沉甸甸的。
一次,我在办理登记托运手续时,工作人员打开了我的行李,一看装的全是同样的书和书包,还说我笨,不会在乌鲁木齐买吗?我说:“这是‘爱心’牌书包,是一位爱心人士对她的‘新疆女儿’的关爱。”工作人员连忙说:“不好意思!”
漂亮的脸蛋上泛起了浅浅的红晕。在谢英的客户中,还有一个叫董瑛的老同志,家住在广州天河区,是广东农垦总局的离休干部。董老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辽沈战役,今年82岁。他经常到高校给大学生讲课,关心青年学生的成长。董老听说西部学生的情况后,就对谢英说:“小谢,麻烦你带一些哈密的贫困生资料给我,我要帮助一个孩子。”过了段时间,谢英把哈密贫困生的资料给董老送去,他就挑选了一个。
2004年6月,董瑛老人给谢英打了一个电话:“小谢,你今年不是要去新疆看小陈吗?太好了,我跟你李阿姨商量了一下,到时候我们结伴同行,顺便看一下我资助的孩子。”今年暑假,妻子和女儿看我来了,可董老夫妇没有成行,这也许是一个遗憾吧!
五、婷婷的来信
彩虹是美丽的,比彩虹更美丽的是人们的心灵。
2003年9月10日,这是我到新疆工作度过的第二个教师节。“咚咚咚”,一阵敲门声,一位年轻的团干部走进来说:“陈书记,您的信,是从喀什寄来的。
”我急忙拆开信,哦!她是我资助的十多个学生中的一个。是谢婷婷写的。
信是这样写的:“陈叔叔,您好!在第十九个教师节来临的时候,祝您节日愉快,万事如意!带着您和其他好心人资助的钱,妈妈送我到了喀什一所学院,学校说无论如何要交清第一学年的学费才能注册,因为学费凑不齐,妈妈不让我读书了。可我要读书!读书!陈叔叔,求您再帮我想想办法吧!妈妈说,这里有像您陈叔叔那样的好心人就好啦!……”这是一封令人揪心的信。“不能让婷婷失去上大学的机会。”我自言自语。教师节之后,我拨通了婷婷上学的学校团委的电话,可惜没人接。我又拨通了婷婷舅舅苏江河的电话,与他商量对策。苏江河说:“陈书记,谢谢您关心我的外甥女,这样吧,我先把我的摩托车卖掉,凑齐第一年的学费寄去,再次感谢您操了那么多心。”婷婷的妈妈是一位残疾人,没有工作,靠社会低保维持家庭生活,孤儿寡母相依为命,没有房屋和财产,长期寄居在弟弟苏江河家里。苏江河家也是家徒四壁,两边透风,除了养了一只羊外,什么也没有。这样的家庭如何能圆婷婷的大学梦呢?“天无绝人之路”,在我的联系下,中国哈密人寿保险公司的员工徐晓怡等三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加入到助学行列,广东云浮政协的朋友慷慨解囊,还有援疆干部……一双双大手拉着婷婷的小手,圆婷婷的大学梦……在我收到的十几封受资助学生的来信中,还有一个叫兰萌的回族姑娘,她今年16岁,家住哈密市向阳路,在哈密市高级中学学习。兰萌在来信中写道:“自小失去父亲的我一向很自卑,总觉得阳光很难照到我,我的心理压力很大,母亲独自一人抚养姐姐和我,家庭生活的重担只得由母亲一人承担。两年前,母亲得了坏死性胰腺炎住院治疗,欠了一大堆债务,生活的窘迫给我幼小的心灵画上了一道很深的伤痕。姐姐考上新师大法律系时,母亲病危,经医生全力抢救,才从死神手中拉了回来。为了照顾母亲,姐姐不得已放弃了新师大的学习。她在哈密一边打工,一边上夜大,这样也可以给家里减轻负担。每当我看到妈妈和姐姐的辛苦时,心里好难受,几次想辍学。”兰萌在来信中继续诉说:“当我思想动摇最厉害的时候,是您——陈叔叔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今年六一节前一天,您亲自到学校来给我送节日礼物,一个装着复读机的‘爱心’书包,我实在没有想到。回到家,我告诉妈妈是您送的礼物时,妈妈说:‘广东的叔叔太关心我们了,我们打心里感激,记住,长大后不要忘了好心人。’妈妈的话,我记在心头,我虽生活在单亲家庭里,但我沐浴着阳光,我会有一个属于我的蓝天。陈叔叔,告诉您一个好消息,我期中考试,全班第一。”看到兰萌同学的进步,我深感欣慰。
六、援疆干部送书包
2004年5月底,在广东办事的林果先、杨耀华、高毅等援疆干部牵挂着万里之外的“新疆女儿”。六一节,团干部带着林果先等人的重托,将购买好的书包文具等礼物送到他们资助的孩子手中。孩子们个个激动得热泪盈眶,纷纷表示要好好学习,将来为祖国和社会服务。在给贫困生送书包的人群中,值得一提的是援疆干部凌峰,他是广州市建委派出的,任哈密地区建设局副局长。今年初,他从地区团委取了20多份贫困生资料,春节回广州休假时逐个登门介绍给同事,有不少广州朋友愿意资助贫困生到大学毕业。春节后,他在广州购买了20个大书包,空运回哈密,这个六一节,够他忙活了!在草原水草丰盛的季节,援疆干部凌峰带着他20个同事的重托,沿着丝绸古道,逐一送到受助学生手上。6月的某一天,我陪凌峰到一户哈萨克族职工家,这户人家住在巴里坤县城古城墙边。女主人叫乔力盘,是巴里坤县建设局的职工。男主人热扎拜克在县文化馆工作,是当地有名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歌曲。他于1987年创作的《党》和《故乡》两首歌曲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播放,1990年创作的《永别》和《森林之歌》两首歌曲在新疆电视台播放,2002年创作的歌曲《思念》在《新疆日报》发表,2004年在民族出版社出版了一张VCD专辑。夜幕降临,走进乔力盘的家,我们听着从屋子里传来的歌声。主人家庭成员多,上有高龄父母,下有三儿一女。这一户是凌峰帮助的对象。当主人的小女儿吾丽接过书包时,十分开心,连声说:“谢谢叔叔。”哈萨克族是一个离不开歌的民族,歌声相伴人的一生。乔力盘的家庭更是有名的音乐之家。大儿子哈那提去年大学毕业,擅长各类乐器。二儿子、三儿子读高中,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小女儿既会弹冬不拉,又会跳民族舞蹈。晚餐后,主人为我们准备了家庭娱乐活动,哈那提操电子琴伴奏,热扎拜克唱着自己创作的歌曲。伴随着优美的乐曲,乔力盘跳起了独舞。一曲终了,满堂喝彩。之后,我们在屋子里跳了起来,感受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这真是个民族音乐之家。
七、东天山见证“希望”之花“希望工程”是由伟人邓小平亲笔题词,由团中央发动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15年来,动员了社会无数热心人士援建希望小学和资助贫困生。
哈密地区的希望工程始于1992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广东对口支援哈密的步伐不断加快,哈密地区的希望工程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2002年以来,全地区援建了10所希望小学,其中有7所由第三批援疆干部牵线搭桥修建,援助资金172万元。通过第三批援疆干部的努力,动员广东社会各界资助哈密贫困生2000余人,金额116万元。
巍巍东天山,见证了希望工程的启动和发展,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广东援疆干部取珠江之水浇灌东天山的“希望”之花。
(选自《天山彩虹》,作者系广东援疆干部,援疆期间任中共哈密地区团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