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飞旋
彩虹是美丽的,比彩虹更美丽的是人们的心灵。
一、南国儿郎进新疆
古诗曰:“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历史上西部的苍凉,可见一斑。
20世纪80年代,伟人邓小平提出:“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大局。”肩负时代历史重任和广东省委、省政府重托以及广东8000万父老乡亲的厚望,一批又一批的广东援疆干部进疆工作。
2002年7月28日,我作为第三批广东援疆工作队的一员离开了熟悉的广东工业大学,踏上了即将为之奋斗三年的第二故乡——哈密。说起援疆,还有一段往事。
2002年4月,我从互联网上看到自愿报名援疆的消息,组织部门要在广东高校挑选一名干部到哈密地区团委担任副书记。我当时就把这个消息给妻子说了,并征求她的意见。妻子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第二天,我就把我的想法告诉了部门领导,部门领导十分支持,认为这也是一个锻炼的机会,好男儿志在四方!就这样,我郑重地向学校组织报了名。学校党委经过研究,推荐了我并向上级组织部门报送材料。6月份,我接到组织部门通知,到省医院体检,结果身体健康。没过多久,我接到了到哈密地区任团委副书记的通知,将踏上相隔万里的边疆。俗语说:“天有不测风云”。千里之外的弟弟从电话里传来了悲伤的声音:“大哥,不好啦,爸爸吐血了!到医院检查,医生说肺癌晚期,拖不到半年!”
“轰”的一声,我的情绪一下子降到了冰点。自古忠孝难两全,我该怎么办?一个夜晚,父亲的心情稍好一些,我小心翼翼地告诉他我将去援疆的情况。没想到父亲通情达理,说:“阿旋,这是人生锻炼的好机会,你放心地去吧,这里有你弟弟照顾。”寥寥数语,体现了父亲宽广的胸怀。面对一个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我多么想多陪一陪父亲啊!因为工作需要,在老家只待了3天,我就匆匆赶回广州了。告别了家人,我随大部队登上了新疆的客机。眺望云海,我心潮澎湃。在乌鲁木齐的两天集中培训中,我聆听了自治区党政领导的教诲,受益匪浅。7月30日,43名援疆干部在广东省委组织部领导的陪同下顺利抵达工作目的地——哈密。伴随着锣鼓鲜花和掌声,我们从哈密宾馆出发,步行穿越一千米夹道欢迎的人群,来到会场,我们深切体会到瓜乡人民对广东援疆干部的厚爱。
二、“密友”哈密认亲
从青山碧水到戈壁雪山,从南方都市到草原牧场,从快节奏到追赶机遇列车的哈密……有形的差距,正是我们要努力工作的方向。我暗下决心,要用有限的三年时间,用在为青年服务之中。地区团委安排我分管希望工程、学校团工作、宣传、对外联络四块工作。在调研工作中,我发现哈密地区农牧民和下岗职工的孩子很苦,困难户和贫困学生较多。经过了几个不眠之夜的思索,一个大胆的计划浮在了脑海里,这就是“助学、帮困与成才‘千百十’工程”。它的内容是:在三年内帮助1000个贫困学生,帮扶100户困难家庭,选树10名青年科技带头人。通过援疆干部的牵线搭桥,广泛动员广东社会各界资助“千百十工程”。这个项目得到了援疆工作队领队林果先的赞赏,在最短的时间内加以实施。
我们整理了近100份贫困生资料供“密友”挑选。在援疆干部进疆工作的第一个月里,每位援疆干部根据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进行调查研究,制定三年工作计划。在第一个月的工作队总结会上,广东援疆干部领队、哈密地委副书记林果先,总结了进疆一个月的工作进展情况。“密友”们纷纷发言。我详细报告了启动“助学帮困”
##千百十”工程的社会意义和可行性。林果先号召全体“密友”参加助学帮困活动,并带头认领了两个贫困学生。在领队的号召下,每位援疆干部都认领了贫困学生。我为援疆干部送上“爱心助学结对卡”,并逐个上门收取第一年的助学款。虽然说工作比较烦琐,但想到能多为有困难的孩子争取助学金,吃点苦算不了什么。收齐款项后,我们迅速将资助款下拨贫困生所在学校,作为受助学生代交学杂费,并告诉受助学生定期给资助人复信,加强联络,共同沟通资助双方的感情。援疆干部林果先、关鹏、杨耀华、高毅、许华等人经常过问受资助的学生的情况,关心学生的学习和身体状况,并不时地送些文具、图书,鼓励受资助学生好好学习,长大后为社会服务。
2003年4月底,20多名援疆干部在领队林果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环城路的哈密地区一中。它是一所维吾尔族学校,几乎是清一色的维吾尔族学生。学校前面是正在施工的新教学楼工地,由广东省援助400万元新建,是广东援疆重点项目之一。自1998年广东对口援助哈密以来,对哈密地区教育的支持进行了重点的倾斜,无偿援助修建了一大批教学楼,有效地促进了哈密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地区一中的师生在校道两旁等待援疆干部的到来。在欢呼声中,我们走进礼堂的会议室,这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援疆干部欢迎会”。我作为主持人详细地介绍了每位贫困生的情况,介绍援疆干部的情况。地区一中党委书记吕开明说:“非常荣幸迎来这么多的援疆干部,十分感谢广东省委、省政府、援疆工作队对地区一中的支持。援疆干部的到来,会进一步增进粤哈两地友谊,加强民族团结。我代表受资助的学生向援疆干部表示崇高的敬意。”在座谈会上,得到林果先资助的维吾尔族姑娘孜力克木·阿不都动情地说:“十分感谢林叔叔对我的关心和资助,我们全家感谢您!”
高毅资助的维吾尔族女孩古丽尼莎·阿皮孜发言后,高毅专门把她叫到身边,问了许多悄悄话。受资助的学生刘骁说:“我没想到会得到援疆干部黄叔叔的资助,我们全家都十分感谢。”座谈会还专门安排了“密友”与受助学生“1+1”的交流,“密友”把受助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看待,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哈密地区一中的老师说:“这样的‘认亲’活动很好,体现了民族大团结,可以让学生面对面地与援疆干部交谈,对他们的人生走向很有意义。”杨耀华代表援疆工作队做了总结,希望各位“密友”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哈密的希望工程,继续资助所认领的贫困学生。“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离不开”——“三个离不开”,体现了民族的大团结。
三、爱心大使陈云茂
说起陈云茂,在哈密青年中有说不完的故事,我们亲切地叫他“茂哥”。他是广东省外经贸厅派出的,任哈密地区经贸委副主任。日常工作非常繁忙,在粤哈两地穿梭,为粤哈经贸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
茂哥助学2003年元旦刚过,茂哥找到了哈密地区团委,谈了发动派出干部职工资助贫困生的想法,我们十分感动,当即给了他150份贫困生资料。在广州休假期间,茂哥一个电话打过来:“飞旋吗?我们厅长很支持,你赶紧把发票带过来,职工要开始捐钱了!”
我连夜把重新整理好的“贫困生一览表”及发票送过去。在广东和省外经贸厅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厅党办主任毕惠阳、厅团委负责人黄京燕的具体操作下,广东省外经贸厅105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助学活动。累计捐款
5.5万元,资助哈密贫困生114人。当受助学生和家长听到这个消息后,不停地对我们说:“广东人民亚克西!亚克西!”
茂哥个人资助了3个学生,其中一个蒙古族的学生戴晓静,2003年考上了中央民族大学。
2003年8月份,我陪茂哥去看望戴晓静,他又拿出600元钱给小静做路费,嘱咐她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社会。这就是我们熟悉的茂哥。
记者眼中的爱心大使2004年4月1日清晨,一辆轿车从天山南边的哈密市出发,沿着曲折的山路穿越天山,向山北的巴里坤疾驶。
哈密报记者张苗随同陈云茂前往巴里坤。陈云茂说:“今天此行的目的,是要完成一个使命,我要把一封来自广东的信送到一名叫倪婷的9岁女孩手里。”信是广东省外经贸厅政策法规处处长陈立鹏写的,一个大大的牛皮纸信封上写着“600元,倪婷收”的字样。在去巴里坤的路上,记者了解了这件事的原委。去年,陈立鹏处长通过地区团委得知倪婷家境困难、濒临失学的信息,于是决定资助她完成学业并当即捐出了600元钱
(3年的学费)。春节期间,陈处长接到了倪婷的来信,从信中得知,小倪婷期终考试成绩非常好。
于是他给倪婷写了回信,随即寄来600元钱表示鼓励。陈云茂说:“这封信里既包含着一个广东干部的爱心,又寄托着一个濒临失学的孩子的希望,我一定要完成这个使命。”在巴里坤县花园乡中心小学,我们见到了倪婷。在得知我们一行人的来意后,小姑娘显得很惊讶,但她始终没有露出一点笑容。从援疆干部陈云茂手中接过信后,她说:“我一定会用好这笔钱,好好学习,不辜负你们对我的期望,我将来会报答你们。”陈云茂事后对记者说:“我和陈立鹏处长都没见过这孩子,只是从她写的信中猜测,她是个懂事的孩子。听着她的话,我非常难过,眼泪一直在眼眶里打转。”9岁的倪婷现在上小学二年级,她看上去有些黄瘦,眼睛里少有天真,取而代之的是成熟与淡淡的哀伤。她说:“2000年,我爸爸开车出了事赔了好多钱,第二年爸爸又被检查出得了淋巴癌,家里没有钱,妈妈回外婆家了。现在爸爸、奶奶和我一起生活。家里没有收入,爸爸看病也没钱,爸爸曾说过让我不要上学了,我也同意。但我很想上学,因为上学可以让我感到温暖。”记者问:“家里出这么大的事,你害怕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