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莉
根据中央的要求,广东省于1999年派出54名援疆干部赴新疆哈密地区工作,工作期限为3年,我是其中之一。从南海之滨来到天山脚下,离开了繁华的都市,置身于大漠戈壁之中的绿洲,经历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事,我把其中几件感受较深的记下来,呈献给所有关心和支持援疆工作,热心于“西部大开发”的领导和同志们。
一、富有个性的新疆舞
到达哈密,当地领导为我们举行欢迎仪式。致过欢迎辞之后,大厅里响起欢快的“麦西来甫”乐曲,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刚才还在主席台上正襟危坐的领导们,转眼间一个个成了优秀的舞蹈家。他们有节奏地抖着肩膀,挥动双臂,双脚有力地踢踏着地板,跳起热情奔放的新疆舞。他们到座位来邀请我们共舞,起初大家都怕出丑,纷纷推辞,连我这个“国标高手”也不敢贸然行动,躲在一角当观众。
但是来邀请的人非常执着,你若不下舞池,他会一直把右手放在左胸前,半弯腰鞠着躬坚请下去。看看实在无法“逃避”,大家只好鼓起勇气,硬着头皮跳起来。一些悟性高的很快就能跟上节拍,跳得“像模像样”。但大多数人,跳民族舞是大姑娘上花轿——头一回,难免笨手笨脚,十分拘谨。我也是头一回跳新疆舞,想跳出踢踏舞的舞步,可是节奏不对,一脚高一脚低地跳着,样子一定很滑稽。我环顾一下四周,看到其他援疆干部和我一样,跳得极富“个性”。有的“创意”十足,将“迪斯科”和新疆舞结合起来,做出各种古怪的动作,令人忍俊不禁。但没有人嘲笑,这里只有友好、善意、诚实和热情。大家尽情地舞着、唱着,彼此的心迅速地贴近,一下子就把陌生抛得远远的。
我想,这里的人民欢迎我们,需要我们;我们也会很快爱上这块神秘的土地,融入当地的干部和群众之中,共创更加美好的明天。
二、“草帽”是吃的
到哈密上任的第二天,我和地区设计院的吴院长一行就到天山北面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考察工作,开车需要三个小时。途中休息的时候,有同事从车后厢里面取出一沓黄黄的、圆圆的东西甩在草地上,我初时以为那是发给大家遮阳用的草帽,没有在意。不一会儿我就瞪大眼睛,看着大家把“草帽”捡起来,用手撕成小块放进嘴里吃起来,才知道那些并不是什么“草帽”。问旁边的同事,他告诉我,那东西叫作“馕饼”,是新疆人的主食之一,也是我们今天的午饭。他还告诉我说,新疆地域辽阔,出门在外经常要穿越几
十、几百公里的戈壁滩,像我们这样经常下工地,在野外跑的人,一定要带上水和这种易于携带、贮藏一个月都不变质的“馕饼”,才能保证不受饥渴之苦,甚至保证生命的安全。因为在人迹罕至的大漠戈壁,你再有钱也买不到吃的喝的。
我听了心里了然,也掰了一小块馕饼放到嘴里嚼起来,一边嚼,心里一边想:新疆与深圳的工作环境多么迥然不同啊!
三、弃宝而归
2000年6月的一个双休日,我和几位同事应第一批广东援疆干部、时任哈密地区地矿局局长王伟宁的邀请,陪几位外地客商到伊吾县淖毛湖玛瑙矿进行实地考察。一共去了4辆越野车,其中一辆带有卫星定位仪。第一天翻越天山,到达伊吾县城住宿。第二天一大早,各车备足干粮和水,就向戈壁滩进发了。靠着卫星定位仪的指引(因为在茫茫戈壁中根本无路可循),大约在下午两点,车队抵达靠近中蒙边界的一片大戈壁之中。大家下了车,王伟宁宣布已经到达矿区。我举目四望,只见骄阳下火炉一般的戈壁一片渺茫,根本没有任何生命的迹象。正当疑惑之际,王伟宁把我领向前几步,弯腰从地上拾起一块石头,用手抹去表面的尘土,递到我的眼前,说,这就是玛瑙。真是唾手可得。大家高兴地跳起来,好像寻宝人终于找到宝藏,兴奋地打开布袋拼命往里装宝贝。不一会儿工夫,大家就把所有的口袋、塑料袋,甚至纸盒都装满了。数不清的玛瑙,真是惹人喜爱。我开始也和大伙一样,捡起一块算一块,很快就把一个背囊塞得满满的,拎在手里沉甸甸,再多也拎不动了。可是,见着更漂亮的石头,还是舍不得不捡,于是,好像猴子掰玉米那样,拾一颗扔一颗,不过,还好最后我们都满载而归。就在我们忘情地拾着宝贝的时候,有卫星定位仪的车载着客商到远处一个火山口进一步考察玛瑙矿的情况去了,约好我们这3辆车可以结伴沿着来时的路先回县城,不必等他们,因为他们有卫星定位仪,不怕迷失方向。看看时间差不多了,王伟宁一声令下,3辆车开始往回开。车大约行进了一个多小时,明明是轧着来时的车辙走的,不知怎的,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原地。有人意识到我们迷了方向了,一时紧张起来。因为水快喝完了,汽油也紧张了,如果走不出戈壁,生命就有危险,说不定要变成“木乃伊”。心里正发慌,只听王伟宁说:“大家不要紧张,趁天还早,仔细辨认方向,就能走出去,或者会与‘卫星车’会合的。
现在首先要节约饮水;其次要关闭空调,节省汽油。同时减轻汽车的载重,把不必要的东西,包括刚捡来的玛瑙扔掉。”大家听了,虽然心里仍很不踏实,但还是照他的话办了。大家忍痛将玛瑙大把大把地扔出窗外。王伟宁看到我有点犹豫,以为舍不得,转而安慰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待以后这里开发了,这些矿石一定会给哈密人民带来财富。到那时,我再带大家来取宝。”说话间,车辆经过轻装,调整了方向又启动了。当汽车开出不远,突然看见那辆“卫星车”拖着长长的烟尘,从斜刺里向我们驶来。
我们像遇到救星一样欢呼起来。4车会合,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这次小小的遇险,只算一场虚惊。在茫茫戈壁,迷路的事情常常发生,有时可能因此付出生命的代价。生命是最可贵的,而为了边疆的安宁和发展,有多少人在默默地奉献着青春,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为广东路揭幕
2000年8月28日那一天,哈密市风和日丽,天格外蓝,花分外艳。我起了个大早,翻出所有合时令的衣裳,逐件逐件试穿起来。事实上,在头一晚临睡前,我已把这些衣服都试穿了一遍,为了显得更加大方得体,使自己放心,不妨再仔细筛选一番。因为当天我担负着一个重要的任务——为“广东路”通车庆典仪式揭幕,那将是我一生中最感到荣耀的日子。要知道,出席当天仪式的嘉宾里,有从广东远道而来的卢瑞华省长。自1998年以来,广东不断加大对哈密的援助力度,共出资9000多万元援建一批经济项目和民心工程,如伊吾粤海水库、哈密市第六小学、巴里坤医院住院楼、巴里坤珠海小学等。进入2001年,更有南粤文化中心,以及广东骨科创伤中心等一批较大型的援建项目相继破土动工。
“广东路”属第一批援疆工程,由广东省援助1200万元资金,经过半年多紧张施工修建而成。它全长虽然只有
1.1公里,却在粤哈两地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也凝聚着广东援疆干部的奉献精神。这样一项重要工程的竣工庆典活动,竟选择我做揭幕人,大出我的意料。因为作为一名建筑师,无论是在深圳,还是到了哈密,我都以主持建筑设计工作为主,可以说我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参与援疆工作的。
我参加过许多奠基和竣工典礼,但被选定为庆典活动的揭幕人,还是生平第一遭,只因为我是一名援疆干部,参加了这条路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