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业成功、财富增长、心理健康、快乐生活视角下的生涯规划与管理包括哪些内涵?如何认识和理解职业本身不是目的?
2.在职业生涯目标设定过程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3.在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个人面临哪些不同的任务?如何才能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
4.怎样才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建立起一种“良性循环”的发展路径?
5.试着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战略模型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选择。
邹其芳的职业生涯设计
简历:
1978~1982年在天津外国语学院学习。
1982~1984年在天津医管局工作,做美国史克公司与中国合资谈判的翻译。
1984~1992年中美史克公司从底层一直做到市场部经理。
1992~1994年在美国沃顿商学院学习,念书期间负债8万美元,在思维方式、做事方式和知识结构上发生质的变化。
1994~1995年进入美国信孚银行工作。
1995~1997年任科尔尼咨询公司顾问。
1998年创立瑞尔齿科。
在瑞尔齿科的诊所里,经常会有一位和蔼可亲面带微笑的先生为患者倒茶,与患者聊天。这个人不是瑞尔齿科的一名普通医护人员,而是瑞尔集团有限公司总裁邹其芳。在瑞尔齿科,邹其芳总是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员工要把患者当作客户。邹其芳不是医生出身,在他的简历中,我们可以看到对很多人来说“显赫”的经历:在中美史克做过市场部经理,就读于美国沃顿商学院,有过在美国信孚银行、着名咨询公司科尔尼工作的经历。就是这样一个人却丝毫没有架子,在采访过程中,他始终以亲切、匀缓的语气把他的观点娓娓道来,就像他接待每一位患者一样。在他身上找不到成功后的骄气,看到的是对命运牢牢掌握后的坚定与泰然。
外企中傻干,以前的同事都成了下属
作为中国恢复高考中第一批参加高考的人,邹其芳到现在都说,如果他有了充分准备一定选择学数理化,但是那时仅有几个月的时间准备高考,邹其芳的选择只能是使他一直坚持从广播中学习的英语。而正是这无意识的准备,使邹其芳成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外语专业大学本科毕业生。
“毕业后我最想做的工作是当老师。”可是当时的环境并没有给邹其芳这样的机会,毕竟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外语人才是最紧俏的。
选择去天津医药管理局工作,邹其芳说看重的是医药管理局正在谈的一个合资项目,觉得这个项目不错,可以把外语派上用场。“我当时找工作有一个思路,就是如果进入一个非教书的领域,外语只能成为工具。”在这个思路指导下,邹其芳进了医药局。在医药局,邹其芳作为美国史克公司与中国合资谈判的翻译进入了合资谈判。这也给了邹其芳一个机会,“在医药局做了两年后,我去了正在筹备中的中美史克”。虽然,医药局的工作已经令当时很多人羡慕,但邹其芳毫不犹豫地扔掉了这个“铁饭碗”,去了他认为发展前景更宽、机会更多的中美史克。
邹其芳去中美史克的时候,中美史克正处在筹建期,“加上我只有4名员工,所以什么工作都要做”。邹其芳说,当时他有一种傻干的精神,就是领导给什么工作都高高兴兴地去干,不会就学。在傻干中,邹其芳一边向别人证明着自己的能力,一边又得到了更多的机会。“我总是比别人下班晚,干得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能力不断地增长,也就得到了更多的认可。”邹其芳在中美史克干到第四年的时候,被任命为中美史克的市场部经理,直接向总经理汇报。从普通员工到计划主管,到办公室主任,最后成为市场部经理,邹其芳把和他同时进入中美史克的同事远远抛在了后面,这些人都成了他的部下。“我是学外语的,并不懂得生产和管理。之所以公司让我做这些职位,就是因为我的傻干,因为在傻干中,我树立了自己的信誉,赢得了别人对我的信任,积累了经验。”到现在,邹其芳都认为,先傻干是在外企发展的基本点之一。
去沃顿学MBA,职业生涯就此改变
在最近邹其芳为徐小平新书写的书评中,邹其芳写下了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实际上是可以由自己来设计的,关键取决于你有没有提升改善自己、不断向前走的动力。实际上这段话正是邹其芳自己的人生感悟。
在中美史克工作到第十个年头的时候,邹其芳下决心辞职去美国读MBA。这个决定意味着邹其芳将舍弃在外企工作十年的经验,意味着他必须举债度日,而此时的邹其芳已经37岁。“虽然在工作中我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我毕竟不是科班出身,我的经验是零散的,我当时觉得必须通过学习一套系统的理论把掌握的经验串起来。而MBA是我认为最好的选择,因为它是把管理理论和知识系统化的一种课程。”
但是,面对这样的取舍,邹其芳真的不犹豫吗?人的思维是不同的,大致可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邹其芳大概属于积极的那种。做事时他更多地考虑的是成功以后会怎么样,而不是不成功会怎么样。用这样的心态去看待他将失去的东西会觉得不算什么,因为MBA毕业后这些都会再有的。
邹其芳当时的考虑是,读完MBA后回国做个真正的职业经理人。而这个想法在他进入沃顿商学院后完全改变了。
“在沃顿读书我最大变化是思维方式和看问题角度的变化。去沃顿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去创业,也不知道自己是否具备这样的能力。在沃顿,我不仅学习了很多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知识,而且也深深地感受到了美国浓厚的创业文化。”邹其芳在沃顿时,最爱听的不是老师讲的课,而是那些学校请来的企业名流的演讲,而这些人大多是自己创业成功的。“读了MBA的人都有一个梦想,就是从头到尾做一件事,看看自己的价值所在。回过头来看,我当时想去读MBA实际上就已经有这个想法了,只是没被发现而已。到沃顿后,美国崇尚创业的文化和周围人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这个潜在的想法被发现了。”当邹其芳的创业梦想被激发出来后,他就再也待不住了,美国的绿卡也丝毫不能挽留他。但现实是,创业做什么,什么时候是好时机,读书借的8万美元要还。在创业的梦想没实现前,邹其芳不得不选择一个过渡的办法:先进公司再寻找机会。
进投资银行是一个错误,选职业和选工作完全不同
在创业前的过渡期,邹其芳在职业的选择上犯了一个错误。“当时并没认为是错的,但现在看来是。”
邹其芳沃顿MBA毕业后在香港进入美国信孚银行工作。其实,在沃顿主攻金融的他,进投资银行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而能到如此着名的投资银行工作是很多人一生的追求。到了信孚邹其芳才意识到,这个选择是冲动的。
“在银行工作我发现,十年医药领域的工作经验在这里一点都用不上,什么都要从头来,很多东西都要重新学。不仅如此,上司还比我年轻,而且要用5年的时间才能达到一定的职位,这对我来说太漫长了。”自己的特长发挥不出来,邹其芳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职业选择和工作选择完全是两码事。选工作可随便些,但选职业一定要慎重。如果职业选错了,每一次跳槽自己都会受很大的损失。十年医药领域的工作经验本应为我的职业发展做加法,但在投资银行一点作用都没有起到。”
领悟要快,行动也得快,邹其芳在信孚银行工作一年后,就去了着名的科尔尼咨询公司。在科尔尼,邹其芳的医药工作经验和他学的MBA知识得到了很好的融合和运用。即便如此,创业的梦想在他心头始终挥之不去。
这一次机会又眷顾了有准备的人,也使邹其芳回到了他熟悉的医药医疗领域。
在香港工作一年多后,邹其芳遇见了以前的上司——原美国史克董事长温特。当时退下来的温特收购了一家美国最大种植牙的公司,并开发了中国市场,而温特想到的最好的人选就是邹其芳。“我在中美史克工作时,曾和温特有过几次接触,但都是工作上的。后来我去美国读书,每年都要去拜访他一次,我曾告诉他我想回国创业。”看似偶然的选择,实际存在着必然的关系。选择邹其芳,温特显然不是任意而为。
有经验也有教训,管理的真谛需要从中领悟
真正作为企业领导者,邹其芳应该是从瑞尔齿科开始的。几年来,邹其芳感悟的是影响比说教更有意义,做事力求简单。
以身作则不仅是邹其芳对管理层的要求,也是对自己的要求。很多时候,你在瑞尔齿科诊所里看到的一个和蔼可亲、面带微笑、为患者倒茶、与患者交流的人正是邹其芳。“在一个新企业,大家做事都想有一个标准,那么什么是标准呢?管理层以身作则就是标准。”
有人的地方就有矛盾。在邹其芳看来,管理的过程就是把事情捋顺的过程,把人际关系调整好。而这时,邹其芳讲究的是简单。比如说,两个医生为患者多少起争执时,最好的办法是分开解决。
从做瑞尔齿科开始,邹其芳提倡的管理理念是为人民服务。“管理者不是发号施令的,不是下指标、提要求,而是你了解工作是怎样完成的,你协调衣食住行、财务、市场、供应、服务……各个系统。如果你能让专家工作得得心应手,效率更高,你的管理就是成功的。”为了把这个主导思想贯穿下去,他采取的方法是借题发挥,任何一件小事都能被他引导到这个主题上来。
邹其芳用过很好的人。比如前上海公司的总经理。在日本工作近20年,他回来后没有丝毫的水土不服。“当时上海公司正在筹办,他挽起袖子就干,没有跟我谈待遇,是个先干后说的人。”但邹其芳也用错过人。“有的人确实很能说,但做起来就不行了,而中层管理者要的就是执行力。”这时,邹其芳更多地把责任揽在管理者身上,谁让你事先没看好。
瑞尔齿科要发展,邹其芳面临着人才的挑战。
讨论题
1.你认为邹其芳在其职业生涯发展中有哪些关键点?他是如何把握这些机遇的?
2.为什么他认为进入投资银行是其职业选择中犯的一个错误?你如何评价他的这一选择?
3.从对自我认识和环境认识的角度评价邹其芳的职业生涯管理策略。
频繁跳槽者为什么更要注重职业规划
跳槽是每个职场人士所必须经历的,有些人通过跳槽后进入了更好的企业,获得了更高的薪水,并且也获得了职业的提升。所以,可以说跳槽是获得职业发展获得职业改变的一种手段。然而对处于职业发展不同阶段的人来说,频繁的跳槽是不可取的。
一些咨询公司在总结众多职业咨询案例后,发现有不少几年工作经历的人,在经历几次跳槽后,职业发展上却是非常迷茫。因此,职业顾问们普遍认为在各阶段职业人士中,跳槽频繁者更应重视职业规划。
案例:
小林,女性,英语专业大专,已有四年工作经历。四年工作中,小林的跳槽很频繁,她曾做过贸易公司外贸助理,做过采购。在工作两年后,小林自己创业,由于创业失败,维持了不到一年时间,小林放弃创业,重新找工作。目前,她在房产中介公司做业务员,业务工作压力很大,但也很自由,收入上也没有保证。因此,小林觉得很困惑。和小林沟通后,我们觉得她很好强,由于从小家庭环境不好,她总希望自己能挣很多钱。但以前的工作都不能满足她的需求,原因很多,如工作内容不喜欢、公司太小、工资不高等。创业也不像自己所想的那么容易,不光累,而且收入也不高。小林现在的工作也不太理想,做得好的时候待遇还可以,但是收入不稳定,而且也看不到发展的前景。所以小林现在很迷茫,自己毕业四年了,尝试了很多工作,但却还是找不到能让自己沉下心去做的一份工作。
分析:
小林从毕业后经历人生职业阶段的探索期,它为人的一生的15岁到24岁阶段。这阶段的人会通过不断尝试进入比较适当的职业领域,并尝试将它作为维持生活的工作或终身职业。有些人会通过一到两次的尝试就找到自己适合的职业,并能把它作为职业目标。小林经历相当长的时间,在每次选择时没有综合分析自己的特点,因此,虽然经历几次选择,但她却还是很迷茫。
案例:
阿为,男性,市场营销专业本科,工作已有8年。阿为在工作前四年相对稳定,在一家企业里从事技术工作,由于觉得工作比较枯燥,收入不高,四年后,他离开了公司选择了业务工作。但自从走上业务之后,阿为就开始了职业发展上的不稳定,他在四年的时间先后在木材、纺织、服装、机械四个不同行业的企业里从事业务工作。
分析:
阿为从技术转向业务,但通过丽夫职业顾问与阿为的交流,发现阿为性格偏内向,咨询发现他以往业务工作做得并不好,因此,被迫频繁跳槽。经过与咨询师的交流,阿为也发现自己的问题,自己并没有好好思考过以后的职业发展,并没有认真地剖析过自己的特点与想法,在咨询师的辅导下,阿为选择了技术和技术支持的发展方向。
以上两个案例只是众多频繁跳槽者中的一个小典范。虽然他们职业经历不一样,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也不一样,但都是因为没有职业规划,或缺乏正确的职业规划所导致的。丽夫职业顾问提醒跳槽频繁者更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讨论题:
通过上面两则案例讨论一下,频繁跳槽者为什么要更加注重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