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第一,转变应试心态,激发创新意识。第二,教师给予正确科学的引导,营造创新的氛围,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有力保障。第三,扩展知识面,拓宽视野,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扎实基础。第四,提高心理素质,形成健全人格。第五,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创造力。
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
聂文晶
摘要: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稳定。民族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其不同于普通院校思政课教育的特性,通过多种途径不断完善与加强思政课教育,为民族地区输送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关键词:民族院校,思政课,以人为本
民族院校肩负着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关系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因此,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既是民族院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民族地区又好又快发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民族关系的迫切需要。[聂文晶,政治与社会学学院教师。]
一、民族院校思政课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1]民族院校思政课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紧密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思政课教育要坚持从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是少数民族或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各民族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使得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具有多元性与民族性的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意识较强,容易“抱小团”,再加上他们往往从小生活的环境比较封闭、落后,导致他们在语言表达、自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有一定局限性,容易出现焦虑、孤独、自卑等不良心理反应。但同时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又朴实、憨厚、单纯,而且乐于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吃苦意识也比较强。所以民族院校的思政课教育不同于普通院校,而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只有充分考虑并尊重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民族特点与民族差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为加强民族院校的思政课教育提供必要前提。
第二,思政课要坚持以民族院校大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既要对学生严格要求,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与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逐步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根据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思维能力等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改变过去单纯向学生灌输理论和知识的状况,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教学,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多采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善于观察学生上课的眼神、表情和反应,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方法和进度以增强教学效果,等等。
第三,思政课教育要认真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真正把提高民族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到实处。价值观教育是思政课教育的核心,所以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御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思政课教育的首要任务。但与之同时,学习方法、人文修养、实践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培养也应该成为思政课教育的应有之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二、当前民族院校思政课违背“以人为本”精神的主要表现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实践,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在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发展多媒体教学,增强民族院校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思政课教育大都没有突出民族院校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只注意到与普通院校思政课教育的共性,而忽略了自身办学的特殊性,没有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这具体表现为:
第一,忽视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特殊性和差异性。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教师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为加强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师资基础。但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师在重视提高自己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的同时,却很少主动深入大学生群体中与之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师生关系比较淡漠,自己往往也缺乏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感情与了解,缺少对党和国家关于民族法律法规的认识。再加上近年来师资力量的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高校“扩招”的步伐,因此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学大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模式,这也不利于教师直接了解不同民族学生的兴趣、理解能力等情况,从而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导致部分学生不爱听或者听不懂,甚至旷课,教学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思政课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这一方面表现在民族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照本宣科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到大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问题,甚至主动回避一些敏感的民族问题。这既不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不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另一方面则表现在片面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环节依然薄弱。比如,很多民族院校把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简单地看做是开展几次活动,而不少活动都流于形式,既不重视准备时期实践活动的策划,也不重视实践之后理论的总结,而且对很多活动而言,除了少数学生,多数学生无法真正参与,实际效果不佳。
第三,思政课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尽管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不再是思政课考核的主要方式,总成绩多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两部分构成,但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所占比重较低,期末考试也多偏重于记忆性、书本性知识,往往只看重学生的书面成绩,忽略对学生政治觉悟、实践能力等其他方面进行考察,这就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能力与综合素质。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途径
针对目前民族院校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要坚持以人为本,多管齐下,不断加强与完善民族院校的思政课教育。
第一,通过师生座谈、问卷调查、网上调查等途径,切实加强民族院校思政课教师对各民族学生实际情况的了解,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民族学生的实际。思政课教师要有高度的教书育人责任感,要主动跟学生交流与沟通。一方面教师要真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尤其是要从理解、关爱学生的良好愿望出发,敢于对学生的不良思想及态度进行批评、教育和帮助。另一方面教师要敢于自觉进行学生满意度测评,定期进行学生思想状况调研,撰写高质量调研报告,经常听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根据学生反映的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方案,着力解决学生感兴趣或感到困惑的重大问题。这样既有利于直接提高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质量,达到因人施教的效果,又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加强思政课教育提供情感支持。
第二,找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与思政课各门课程的契合点,突出民族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的民族性与针对性。在思政课课程设置中,民族院校和其他高校最大的不同,也是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加了一门课程“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除了充分利用这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外,还应该自觉将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其他四门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中。比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引导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问题的论述,使他们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地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规律,正确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树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民族地区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在各方面所取得的瞩目成就来论证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同时帮助大学生通过认识如何看待民族地区与发达省区的差距、如何处理享受国家优惠政策与提高各民族自身素质的关系等问题理解“一部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中,可以通过介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发展,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通过讲述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国家统一与主权的英勇斗争,以增强各族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认同感,从而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制当今社会国外敌对势力企图利用民族问题干涉、分裂我国的罪恶图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丰富独特的德育资源进行道德教育,通过道德情感、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和法律素质的培养,帮助民族院校大学生较快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理解不同民族学生在就业、分配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竞争和矛盾。
第三,提高民族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加强学生实践环节的力度,建立学生实践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避免学生实践流于形式化、肤浅化。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对此明确提出要求:“高等学校思政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保障机制,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围绕教学目标,制定大纲,规定学时,提供必要经费。加强组织和管理,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到工农群众中去。”[2]民族院校思政课一来可以挖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实际,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增加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认识,二来可以通过深入厂矿、农村开展为民服务、科技文化扶贫等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增强学生爱人民、爱集体的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完善民族院校思政课教育的评价体系,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以求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思政课可以多采用灵活的开卷考试进行期末考试,同时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所占比例,教师除认真评定学生的平时作业,及时给与总结和反馈外,还应将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小演讲、社会实践等方面情况都纳入平时成绩的考核中去。此外,由于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政治理论和价值观塑造的感化教育,所以其考核内容除检查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外,还要考核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的发展程度。这就要求思政课不仅要重视成绩评价这条渠道,还应同时采取问卷调查、教师评定、学生自评与集体评价相结合等方式给与学生评价,这样才有助于真实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并促进学生政治水平和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