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邓晓琳 李如平 张震
摘要:举办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对促进民族地区发展和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团结具有十分重大意义。本文就如何加强预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进行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总结和研究,并对目前思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了详细的分析和阐述,对探索当前预科学生思政教育具有现实意义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预科学生思政教育理论实践
一、学生基本情况
西南民族大学现有在校预科学生1694人,委培学校23所,本校学生430人,民族成分43个,学生分别来自26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新疆籍学生578人,维吾尔族学生323人,哈萨克族187人,柯尔克孜族21人,蒙古族20人(蒙古族共116人,土家族共187人,回族194人,苗族116人,满72人,彝族72人,白族56人,藏族55人),锡伯族11人,回族8人,其特点是:规模大,委培学校多,层次多,民族成分复杂,风俗习俗多样化,管理难度大,加之今年新疆发生“7·5”事件,使民族团结工作,维稳工作任务更加艰巨。[邓晓琳,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院长,研究员;][李如平,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副院长;][张震,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专职辅导员,助教。]
基于以上情况和特点,我们采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稳步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加强学生日常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确保了安全稳定、和谐平安。
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西南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已经走过了50多年的光荣历程,为国家培养预科学生上万人,特别是最近几年实现了规模和质量的新跨越,坚持做到“关爱不放纵,严格不苛刻,平等不特殊”;坚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德感人,”坚持做到“时间投入,精力投入,感情投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途径和方法。
1.坚持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为重点。
在新生入校第一课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在学前教育中通过全体学生听报告,分班讲解学籍管理守则,专家讲座,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等等方式灌输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迫切性和深远意义;先后在学生中开展“我爱祖国,我爱家乡”的演讲比赛;开展民族精品歌曲卡拉OK大奖赛;在两年制学生中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应树立什么样的祖国观”的专题讲座;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及民族团结影视作品,如《红河谷》、《建国大业》、《冰山上的来客》等等;组织指导学生深入家乡进行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7·5”事件后在两年制7个班开展了“三股势力”渗透教育领域的实质及其危害的讲座;本学期由全国民族团结模范个人举办了新中国60年华诞及国庆观礼感受讲座共6场;分班开展了五讲、五做、五风尚活动[五讲、五做、五风尚:“五讲”的主要内涵是讲“一个硬道理”,即“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这一硬道理;讲“两个共同”,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工作主题;讲“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讲“四个认同”,即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讲“五观”,即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五做”为——开展“五个一”活动,即阅读一本有关民族团结的好书,办一件有利于民族团结的好事实事,举办一个“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月”活动,开展一次专题社会实践(调查)活动,建设一个基地,教育引导各族师生争做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传播者、实践者、先行者、推动者和捍卫者。通过“五讲”“五做”推动校园形成五种良好的风尚,即从维护祖国统一层面,形成“珍视祖国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发展繁荣大好局面”的良好风尚;从维护民族团结层面,形成“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坏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风尚;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层面,形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风尚;从遵纪守法层面,形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良好风尚;从弘扬学校精神层面,形成“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良好风尚。的和谐稳定、发展繁荣大好局面”的良好风尚;从维护民族团结层面,形成“以维护民族团结为荣,以损坏民族团结为耻”的良好风尚;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层面,形成“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良好风尚;从遵纪守法层面,形成“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各族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良好风尚;从弘扬学校精神层面,形成“和合偕习,自信自强”的良好风尚。];班与班、寝室与寝室之间开展联谊活动等等。
通过各种形式的旗帜鲜明,主题突出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同学之间加强了了解和沟通,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了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它对学生能不能成为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十分重要,使“三个离不开”思想逐渐深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历史观。
2.坚持上好一门课为主渠道。
学校预科学院有思政教研室15人。专职任课教师4人,其中三位是硕士以上学历。每个班开设一学年的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每周2节,同学们通过这门课的课堂学习、参观访问、讨论、学生授课、民族团结知识竞赛等方式加深理解,对每次作业都进行批改,出现不正确的观点都要找学生个别交换意见,写得好的作业作全班交流。这样既学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通过学习更加坚信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就不能发展中国,没有党的民族政策的惠顾就没有他们今天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达到了学习这门课的目的和意义。
3.坚持法纪教育为手段。
每届新生进校,都要邀请法学专家为学生举办法律知识讲座,邀请辖区派出所民警为学生讲解防火、防盗、防骗、防毒、防恐等知识;让学生们学法、懂法、知法、守法,学生中很多违纪违法事情的发生说明我们的许多大学生法纪知识缺乏,法律意识淡薄,我们在工作中发现宣传强调遵守宪法的重要性更加迫切。通过抽查发现很多学生对《宪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等等相关知识缺乏,甚至多数人不知道有《反分裂国家法》,从明年起坚持每学年进行法律知识宣传周活动。
4.坚持在学生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新党员。
每年学生进校就开展党课教育,写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达40%以上。每年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0多人,发展新党员10人左右。
5.关爱学生胜亲人,排忧解难为己任。
西南民大预科学院做到以人为本,关爱学生胜亲人,排忧解难为己任。班主任都充当“业余警察”的角色。因为他(她)们做到了“有问必答,有求必应,有困必帮,有险必抢”。“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从查早课,查晚自习到晚寝报告制度,从学生生病住院垫支医疗费、签字动手术,到经常捐款救治学生;平时问寒问暖捐衣被,为学生寻找勤工助学岗位,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等等都成了家常便饭。受到学生家长好评和委培学校的称赞。今年新生进校,一些家长在学样待了比较长时间,最后离校时他们纷纷表示通过调查和观察,把孩子放在这里他们很放心,不少家长时常写来感谢信!不少结业学生经常回到预科学校来看看。我们把学生当成兄弟姐妹,当成自己儿女一样(甚至比自己儿女付出的还多)教育帮助、关心呵护。一位发烧被隔离的学生发来这样一条信息:“老师:您这么忙,还来关心我,送给我生活费,我一直感到很温暖,老师您多注意点身体噢!天天忙得去工作,别忘关心自己。”一位093班的学生说:“老师你好吗?我叫塔里哈提,是一名哈萨克族小伙子。谢谢你给我们讲座,你的讲座深深的感动了我。”
6.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
学生除学好6门课,确保教学质量,加大教改力度外,更多地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思政教育的目的。
首先是开展各种类型的讲座。例如:成长成才讲座;选择专业辅导;心理健康教育;消防演练;学好高数技巧;声乐艺术欣赏,怎样成为优秀大学生;怎样成为优秀学生干部;各个教研究室开展的学术讲座等等。
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年学生参加田径运动会入场式表演;参加学校12.9舞蹈大赛;举办“和谐杯”篮球赛;英语演讲大赛;汉语角交流活动;周末民族舞表演;参加学校辩论赛;师生篮球赛;到敬老院献爱心;为贫困学生捐款等等活动。大量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也使更多的学生从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第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按时就寝;主动学习自觉学习;看到差距;学会与人交往和沟通;克服不良习气,树立正确民族自尊。
第四,在教学中实行分类指导。先后开办了英语精品班,数学补差班,两年制普通话选修等等。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采取了一系列教改措施,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热情,鼓励有专业学生到新东方学习;听本科课;20%两年制学生第二年升入一年制学习;形成了良好的学风、系风。连续三年获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先进单位;2008年《提高预科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学校第6届教学成果三等奖;2009年《少数民族预科双语教育下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获准四川省教改项目立项。
预科教育学院在学生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针对性,注重实效性,措施得力,责任到位,(细到班主任电话号码在各重点部门都有)就是这样的投入和忘我的工作使我们平安度过了3.14、5.12、奥运会以及7.5事件等特殊时期。
工作越深入,出现困难越多,需要处理和解决的事情也更多,今后将一如既往地加强和改进德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工作制度,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站在全局高度、历史高度充分认识到办好少数民族预科教育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为构建和谐民大,平安校园,为少数民族预科教育作出应有贡献。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第一,一些民族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教育,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受过去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于单纯的老师讲授、学生接受的学习方式,习惯于考试要求掌握什么知识就只学那部分知识。而且,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重,没有充足的课余时间供学生自主学习。加之少数民族地区缺乏学生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手段,如网络、学习辅导书籍、各类艺体特长培训等,使得一些刚到大学预科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没能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进入大学就不适应这种较为开放式的学习形式。
第二,缺乏创新意识与大胆创新的精神,没有创新习惯。因为少数民族地区相对闭塞,在生产、生活中大多沿袭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注重创新意识培养和锻炼,这或多或少影响了少数民族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当然中学的应试教育也是阻碍创新意识培养的一方面。
第三,知识面较为狭窄,观察能力较弱。在中学,学生为了高考,学习的范围十分窄,几乎只学高考的5——6门学科,学习的广度与深度有限。太过注重应试使学生甚至缺乏一些科学文化的常识,这严重制约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面的拓展。
第四,认识问题的敏感性较差,不善于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一些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汉语水平较差,习惯于单一的和直线式的思维方式,他们考虑问题缺乏灵活性和全面性,通常沿着其固有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应变能力不够强。
第五,动手实践能力较差。学习方式的单一,学习内容的窄化是少数民族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设备和师资力量与内地相比比较落后,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方式几乎就只有从书本上学习这一种,几乎没有实验、实习的教学环节。
第六,缺乏培养创新思维方面的科学引导。部分学生认识到了创新学习的重要性,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热情,但由于民族地区教育的相对滞后,在过去受到的教育中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与科学方法的指导而不知道培养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预科阶段的学习是促进少数民族预科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手段。面对升入大学学习及步入社会后的激烈竞争,只有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才能适应学业及社会的需要,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足。所以少数民族大学预科生应该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