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文化的记忆
——民间口头文学
回族民间故事回族民间故事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笑话。从民俗的角度看,回族通过世代相传的习俗,将回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艺术地表达出来。讲故事的人,一般是回族中见多识广、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的回族老人。他们在心情舒畅、劳动闲暇时,与晚辈们坐在一起,通过讲故事,既教育了后辈,又使其学到知识,还调剂、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经过代代相传,回族的故事越传越多,同时也涌现出一批回族故事家。回族当中的有些阿訇喜欢给穆斯林群众讲一些与伊斯兰教有关的故事,且在讲故事时,比较严肃。而其他回族故事家大多性格开朗,谈笑风生,口头表达能力强,讲话具有吸引力。
他们在讲故事时往往既继承前人的传说,又有个人的加工创作和发挥,所以在回族民间,同样一个故事,往往有不同的细节。另外,由于回族人分布在全国各地,传说、故事的内容极其丰富。据初步调查,截至1992年年底,已搜集整理发表的回族民间故事达一千二百多个,出版回族民间故事的书达十几本。这些故事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回族的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就回族传说来讲:有人祖阿旦、阿旦和好娃、阿当寻火种等神话传说;有回回的来历、回汉自古是亲戚、回回识宝的传说等史事传说;有穆罕默德的故事、赛典赤的传说、郑和的传说、杜文秀的传说等人物传说;有回族结婚追马的来历、阿舒拉饭、朵儿茶、斜贴茶壶的来历等回族风俗传说;有飞来寺的传说、博格达的传说、奶光湖的传说、米钵山的传说等风物传说。回族的民间传说,除风物传说具有地域性特点外,其他传说在全国各地流传,有的甚至备受赞赏。
回族民间歌谣回族的民间歌谣,主要通过生产劳动和社交生活传承。从内容上看,有劳动歌、时政歌、生活歌、情歌、儿歌等,内容极其丰富;从形式上看,由于回民分布在全国各地,受汉民的文化习俗影响,有夯歌、劳动号子、信天游、五更调、四季调、十二月调,等等。在这些歌谣中,最具有回族特色的是“花儿”,特别是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一带的回民,有手搭耳后、面对青山唱“花儿”的习惯。
“花儿”又名“少年”,是回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民歌,是祖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具有高亢、豪放、优美、悠扬的特点,有着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浓郁的回族特色。
“花儿”发源于回民聚集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后“花儿”由甘肃发展到青海、新疆一带,而且也大都在回民当中演唱,例如宁夏的山花(又叫干花儿),多在回族群众中传唱,所以,现在人们提起“花儿”,习惯称作“回族花儿”。“花儿”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演变,现在已形成河州“花儿”、莲花山“花儿”、宁夏“花儿”、青海“花儿”等不同的流派和风格。宁夏“花儿”是两句一节,例如《来了是无处儿站了》:
牛拉的车子是车轱辘转,宁叫嘛人死路不要断。这一回回去是不来了,来了是无处儿站了。
河州回族“花儿”则是四句一节:左手里端的菜缸子,右手里拿的是碗子,心想连尕妹子锄田去,尕妹手里没拿上铲子。
各个不同地区的回族“花儿”有不同的曲调,有《河州令》《尕马儿令》等一百余种。
回族“花儿”的节奏丰富,旋律性很强,音乐形象及艺术个性生动鲜明,绚丽多姿。形式有四句“花儿”、六句“花儿”(折断腰)和三句“花儿”。每一种形式的“花儿”都有一定的格律,非常讲究节奏。回族“花儿”的题材包括天文、地理、山川、草木、人物、民俗,等等,内容极为丰富,主要有劳动“花儿”、农事“花儿”、时政“花儿”、仪式“花儿”、生活“花儿”、爱情“花儿”,等等,真实地反映了回族人民的生活。
回族“花儿”在艺术手法上大都采用比、赋、兴,如:
阿哥是凤凰天上旋,尕妹是园中的牡丹;不说尕妹妹长得端,还说阿哥的眼馋。扎花的兜兜盘锦呢,盘锦是要两根线呢;维下的朋友宽心呢,倒把我的心扯烂呢。
回族一般禁止在家里和村庄唱“花儿”,只能在野外唱。
回族体育清代乾隆皇帝曾说:“中土回人,性多拳勇,哈其大族,每出将种。”解放前,由于社会不安定,宁夏回族人民为了健身自卫,学拳练武的人比较普遍。民间有一句谚语说:“学得一身武,走遍天下无人堵。”历史上回族习武不仅是为了强身健体,还用它来保护自己。在清末民初年间,西吉出现了威振纲、陈保富两位驰名西北的拳师。人们说:“威振纲的链枷棍神仙难躲,陈保富的鬼头刀万夫莫当。”流传于吴忠、灵武一带民间的有张家枪、何家棍、马家软功和固原等地的“回回十八肘”等。另外,六合拳、梅花棍、母子棍、链枷棍、三尺鞭、花剑、十路弹腿等也广为流传。
银川的马鸿、海原县的马振武、西吉县的于子祥、固原的居奎等,在民国时期颇有声威。新中国成立后,老拳师们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为宁夏回族的体育事业作出了有益的贡献。1957年在甘肃省武威举行的武术观摩表演中,马鸿、马振武均获三等奖。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中蒋鸿燕获表演二等奖。1964年在山东省举行的第三届全运会上,王新武荣获太极拳第一名。现已80多岁高龄的马振武,在1979年和1980年,在广西南宁和山西太原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会上,他的“罗汉拳”分别荣获表演一等奖和优胜奖。1984年10月到1985年2月,宁夏开展了武术普查和挖掘整理工作,给一些老拳师录了像,挖掘抢救了回回十八肘和穆圣拳、穆斯林拳等。这些拳大都有“都阿式”“汤瓶式”等穆斯林生活习惯特点。木球运动是回族青少年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它是由农村青少年放牧时的“打篮子”“赶毛球”演变而来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表演项目。1990年宁夏还举办了全国八省区木球邀请赛。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木球正式列入比赛项目。近10年来,自治区曾多次举办过木球单项运动会,并曾组建过木球运动队。方棋也是深受回族群众喜爱的一种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在南部山区各县农村尤为盛行。此棋下法极为方便,下棋者捡来小砖瓦块、石块或干羊粪做棋子,在田埂地头或墙角房檐下一蹲,在地下画一横7行竖8行的长方形“棋盘”即可开赛。棋盘中共有56个交叉点,棋子各28粒。交战双方轮流布子,布局完成后,便轮流行棋对弈。在行棋中,某方如能走成、4枚棋子彼此相连的正方形(称作“成方”)即可“吃掉”对方任何一个能破坏“成方”的棋子,直到分出胜负。从1984年起,固原地区就曾举行过3次方棋比赛。
近年来,经过自治区及各市县有关部门共同努力,已研制出了方棋比赛规则。在1991年自治区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正式列为比赛项目,终于使这一回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登上了大雅之堂。踏脚是流行在南部山区尤其是泾源县的一项回族民间的传统体育活动。经过多年挖掘整理,这项回族民间体育活动已有了比赛规则,并在自治区1991年第二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被正式列为表演项目,同时也被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列为表演项目,在这次运动会上宁夏代表队的踏脚表演荣获一等奖。拔腰是农村回族青年所喜爱的一项体育运动。青年农民劳动休息时,在田间地头或场园进行拔腰活动。比赛时,俩人侧身弯腰搂抱对方腰部,并使劲将对方抱起,如果有一方将对方的两脚拔离地面,则为获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