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把祭祀亡人叫干“尔麦里”。主要是悼念直系亲属亡人,悼念教主等。悼念直系亲属亡人一般根据亡人“无常”(逝世)时间的长短采取不同的规模。
悼念从人“无常”后埋葬的当天晚上开始。丧主家要熬“米粥”,炸油香和烙油香,请操办丧事的和阿訇等人吃。回民称当日晚上的这种祭祀活动为“宵夜”。七日以前,家里有会念《古兰经》的就自己去“走坟”,不会念的要请阿訇或懂经文的满拉等去走坟。一日五次。回民认为在四十天之内,亡人的灵魂还在。丧主家每天要点香烙油香,做“都阿”向真主祈祷。家里的其他人还要哭丧,直到第七天。回民称第七天为“头七”,也叫“七日”,这天丧主家要宰羊、宰鸡、炸油香,请阿訇和满拉以及有威望的回族老人若干人,到家里念经,吃油香。丧主家为了搭救亡人,求“真主”开天堂之门,还要给来念经的所有人散“乜帖”(施舍),之后还要给亲戚朋友、邻里乡亲散油香。到了“二七”“三七”,规模很小,有时不请阿訇,只是烙些油香,散给左邻右舍或贫穷者。
到了四十日,认为亡人的灵魂要离开家了,要大干“尔麦里”:早上先请阿訇走坟,完了请阿訇以及亲戚朋友和乡亲们到家里来吃油香,有的还给丧主家散“乜帖”,从此以后,在百日、周年、三周年、三十周年仍要宰羊、炸油香,大干“尔麦里”。过了三十周年,有的就不再搞大的悼念活动了。
宁南回民对教主的纪念规模很大,称教主为“穆勒师德”,即传经授道“导师”,也称“老人家”,逝世后尊称为“太爷”,对某一教派的创始人一般称为“道祖太爷”。虎夫耶门宦的老太爷洪海儒的祭日是七月二十四日,哲赫忍耶门宦的马明心祭日是三月二十七日。遇到这些祭日要举行盛大的“尔麦里”圣会,宰羊近百只,宰牛十几头,有一万多回族群众陆续去走坟、吃油香,还有的千里迢迢从外省区赶去参加纪念活动,表示对老太爷的尊敬与忠诚。
丰富多彩的回族工艺美术
回族清真寺建筑艺术。宁夏回族因地理环境和建筑材料有别,以及受中阿文化的影响,其清真寺的建筑结构和式样丰富多彩。从建筑艺术风格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阿拉伯式风格;二是中国传统的古典式建筑风格;三是阿拉伯式和中国传统古典式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建筑。不管什么风格的建筑,都直接影响了回族清真寺的建筑艺术,充分表现了回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与建筑艺术风格,足以使人感到一种美的享受。
宁夏回族修建的清真寺,基本上都保持阿拉伯式的建筑风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修复和重建的清真寺,大多也都采用了阿拉伯式建筑艺术风格。大殿顶脊多为半圆拱形,邦克楼为尖塔式。其内外装饰更富有阿拉伯特色。如银川南关清真寺就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有高耸的尖塔,半圆形拱门,有绿色圆形拱顶,顶上有一颗象征伊斯兰教特征的新月直冲蓝天,周围有若干小穹顶环抱。寺内墙壁、窗棂、屋檐相连。大殿内的“敏白尔”(讲台)、“米拉哈布”(凹壁)都富有精美的工艺造型。新疆地区的清真寺在石膏雕花艺术、天花板的装饰及木柱头、木柱脚的雕饰和边饰壁画上,都表现出了阿拉伯建筑艺术风格。
在宁夏还有许多中国传统古典式的清真寺建筑。这类清真寺从结构上看,多采用木结构体系和砖木结构体系。从布局上看一般为“三堂一院”:即礼拜堂为正殿,南北厢房为经堂和澡堂。建筑艺术的特点是雕梁画栋,飞檐四出,角亭对立,气魄雄伟。但这类清真寺的碑柱、门窗以及室内装饰上又呈现出了阿拉伯建筑风格。如同心清真大寺,其外部造型为中国宫殿式建筑,巍峨壮丽。整座寺院布局合理,宽敞明净,优雅美观。天花板藻井与米拉哈布左右有木雕阿拉伯文、花卉和抽象的几何图形。
回族的清真寺还很讲究砖雕、石雕,注重整体艺术。宁夏同心清真大寺,其建筑从整体上看采用了中国传统艺术。但在照壁、房墙、大门入口等地方有精美的砖雕。寺门前入口处对面有一照壁,为青砖砌成。照壁中间刻有一幅《月藏松柏》砖雕图,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南北厢房的里山墙壁、码头以及大殿前的八字墙,还刻有青竹、荷花、梅花、牡丹等图案和阿拉伯文字画。将伊斯兰文化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情绪上的安定和肃穆养性及美的享受。
回族的阿文中堂艺术阿拉伯书法艺术,在伊斯兰造型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被誉为世界上最优美的书法之一。随着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我国回族中的一些著名阿訇和回族阿文书法家,早在元代就已熟识和掌握了阿文精妙的行文,经过世代相传,现在已形成了秀美、独特的艺术特色。在回族聚居区,穆斯林普遍有挂阿文中堂的习惯。我们在西北地区,尤其是宁夏回族穆斯林家里看到一幅幅形式多样、不同字体的阿文书法作品,回民称这种书法体为阿拉伯库法体。
库法体源于库法城。第四代正统哈里发阿里时期,伊斯兰教的首都从麦地那迁至库法,一些文人墨客和阿拉伯书法艺术家也随之来到库法。后来,将这些阿拉伯书法家的艺术作品汇集发展,形成了一种规范的字体,以库法城命名。
在我国回族当中,库法体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应用。除用库法体书写《古兰经》经文和清真寺、拱北建筑的匾额以及墙壁、梁柱和大门两侧的楹联外,还大量地用库法体书写回族家庭的阿文中堂。
回族的阿文中堂一般为有饰库法体,采取了许多变体,即在库法体的字距行间,以线条为主,饰以各种花草的枝、叶、茎、花于一体,有的以字组画,做到字中有画,画中有字。有的既有用阿文组成的盆花,又有用阿文组成的汉字,如“忠”“孝”“节”“义”等,给人一种整体的造型美。这种阿文中堂,有的远看或粗看似花草,细看近看才分清花草与阿文字。这种有饰库法体艺术,使人感到柔和优美,富有神秘色彩。
回族阿文中堂的书写,除了选用笔、墨、纸(白、黄纸)外,还要准备直尺和三角板,用来画字母上下走动的准线和水平线。宁夏著名回族阿文书法家哈吉穆易兰,他不仅能在纸上写出优美的阿语中堂,还可在布、玻璃上创作出不同风格的中堂和条幅,国内许多清真寺和一些穆斯林家庭都有他的墨迹。在1985年召开的宁夏国际伊斯兰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上,他展出的阿文中堂、条幅、对联等阿文书法作品,被国外宾客全部买去收藏。
现在,阿文书法已用来书写清真牌和书、报、刊、广告、商品等,颇具民族特色,很受兄弟民族的赞赏和广大穆斯林的好评。
回族的刺绣艺术回族由于受伊斯兰文化艺术的影响,民间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广泛流传,受到人们的青睐。
在回族聚居区,特别是山区,回族姑娘们常常以刺绣比聪明,争巧手,看本事,视刺绣为一种吉祥的艺术情趣。每个姑娘或媳妇,一般都有一个刺绣用的小包袱,平时注意购置各种刺绣针、剁针和花丝线。每当走乡串户的货郎担来到山乡村头时,妇女们争相选购五颜六色的针线刺绣。
口弦回族姑娘喜欢一种叫做“口弦”的乐器,据说源于阿拉伯。口弦分铁制和竹制两种,长约10厘米,宽为一头3厘米、一头2厘米,中空,有一剑状薄簧片。演奏时口噙弦身,左手握柄,右手扯动另一端的线穗,口弦便随口形、力度发出音调。口弦是回族妇女表达心理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