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共管理给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也给高校的行政管理提供了非常好的借鉴意义。高校的行政改革由于新公共管理和高校的文化相结合,产生了一种全新的视角。高校本身就是教师的规范性组织,只是教师和高校之间有经济关系,高校对老师有功利性质[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政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保护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和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及人才的质量还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是高校自己行政管理的目的。所以,高校的行政改革方面是可以采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和方法的。新公共管理现在还是存在着疑问,有的人认为企业和高校是不同的性质,有本质上的区别。不过这些区别给高校的人事改革带来的理论问题是很小的,以后高校发展的方向肯定会是新公共管理提出的新的范式。
3.2.1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办学
政府应该在推进公办学校改革的同时,也推进民办教育事业的发展,这样可以调动社会和个人办学的积极性,使社会资源更好地利用,更好地为公众服务。在通过民办教育的同时,政府应该设立教育立法来对民办教育进行规范和促进。政府也可以通过建立教育的标准和学校的标准让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进行公平的竞争和实现共同发展。通过增强教育法制和督促检查来维护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实现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良性发展,从而达到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
3.2.2提高学校办学自主权
政府应该让学校的自主权得到放宽,尊重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对学校实施自我管理。政府应该清楚的划分各个级别的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能,使调研系统,宏观调控检测系统和服务系统得到逐渐的完善。学校的教育基金用高质量的教育成果来换取,同时吸收更多的生源,这样学校就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利和责任。因此,就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和办学的条件来调整招生的规模和设置专业,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
3.2.3更新管理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服务大众是现代教育行政的本质,政府通过提供教育来满足大众的教育需要,同时也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从事教育行政管理活动的出发点必须是服务。目前,管理的重点是质量的好坏和顾客的满意度,所以一所学校办学效果好与坏的衡量标准就是教育质量。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该重视教育市场不停变化的需求,在管理中应该增加服务意识,同时减弱指挥意识。高校行政制度在近年来的改革和研究中得到了一些完善,但是高校行政制度改革的深入仍然受到制度上的弊端影响。现在,高校进行的制度改革中,很多都是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岗位聘用制度,以教师采用聘任合同制作为改革的起点,以这个方法来激励教师工作业绩。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改革在现实中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仍然是改革的薄弱部分。
3.3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去行政化”的可行性分析
在教育学里面,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格和技能并且最终实现人的社会化。教育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方面,推动社会的发展。另一方面,满足个人的发展需求。教育由于这两个功能所以具有双重性。一是教育在满足社会发展的时候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教育的公共物品属性是由于其突出的外部效应引起的,教育因为用改变人的本性和提高人的智力,所以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如果降低教育的成本(比如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或者降低各种管理费等),增进社会人群的精神福利和心理享受等;二是在教育个人的人格和技能发展的时候,教育的属性是“私人物品”。教育能够让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或者提高生存发展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私人物品属性,同时生产这些产品必须要用到一些稀有资源,而且这样的产品消费有竞争性和排他性。
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要做的应该是放弃官僚的身份而转为管理者,要放权和授权。政府应该给予学校真正的办学自主权,让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去参加市场竞争,同时在高校和政府还有市场之间通过市场机制建立起新的关系。从新公共管理看,政府应该转变自己的职能,完善公共决策系统并且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并且实现从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的转变。政府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并且建立公平有效的制度。这是政府的职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体现。
新公共管理认为,改变传统的行政应该把绩效评定放在第二位而把重视法律法规放在首位。放松行政,实现绩效的目标控制,提出“三E”(Economy,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即经济、效率和效益)的评价指标。以这个观点,政府在对高校投资的时候也应该和高校签订绩效合同,高校也要遵守合同办事[马国贤.政府绩效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建立一种市场、服务导向的新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的意义所在。这样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改变之前陈旧的资源配置方式和公共产品的提供方式。要建立一种市场、服务导向的新的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首先要做的就是除去垄断、分权和放权以便形成开放和社会化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学校和社会充满活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并且通过这个机制达到扩大供给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在改革中有一些具体的方法比如削减经费、高校创收等等。
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基本上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教育设置、布局和结构,不能反映出市场的选择和导向。政府主管高等教育部门的权利由于投资增加越来越大,而且更多的是通过部门的权利表现出来。因此,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改变政府对高等教育资源的垄断,建立统一公平竞争有序的高等教育市场体系。利用市场机制来改革高等教育体制和教育产业化是不同的,这是需要强调的地方。利用市场化的方式和理念改革政府的高等教育是前者的重点,而把教育看做是可以盈利的是后者的重点。是否坚持了教育是公共产品是这两者的区别所在。
现在的教育体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之后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办学主体单一和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矛盾、区域的差别使有的地方政府没有能力来承担教育的费用、依法行政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方式形成了挑战等等,通过这些问题都可以看出中国的教育行政体制已经走到了必须改革的地步了。西方国家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对高校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经验,虽然我国有特殊的国情,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一样的可以在我国使用,原因如下:
(一)时代背景相同
我国和西方国家一样,身处经济全球化和知识信息时代的大环境。在教育开放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家长和社会团体对教育质量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且也希望加入教育的管理中去。科技的竞争力是由教育的发展来决定的,各国的政府每天都面临变化无常的环境并且需要及时和准确的做出应对。要做出及时的应对,就必须脱离之前老式的管理方式和转变政府的职能,成为“掌舵”的政府,从而不断的提高公共教育服务的质量[[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2004.]。
(二)教育体制改革目标相似
西方国家教育市场化运作是由20世纪的西方各国不同时期的教育分权运动产生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强政府职能的转变,管理方式的改进,行政效率的提高,行政成本的降低”,同时,在教育方面指出“教育体制要形成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王雪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2.]。我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发达程度有差异,但是其教育体制改革的目标有着共同点,其教育模式都是以市场为基础的。
(三)教育体制改革出现的问题是公共行政的一大特点,其中重点问题在于公共行政的成本过高而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过低,“投入”和“产出”不相称,这个问题也是各国都不好解决的难题。因此,提高教育行政效率和教育质量是各国的难题,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国已经具备了有关运用新公共管理的客观条件,不过,我们不可将西方本土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直接照搬照抄,因为中西方的文化传统、政治和经济情况都有所不同,我们应该先深入分析我国的行政结构,结合行政管理在教育方面效率不高的实际情况,再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中的优点,将新公共管理的理念合理地运用到我国的教育行政管理中,这样才可以提高我国教育行政管理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