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高校管理中的行政化或者泛行政化现象不是凭空产生的,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的背景,既有大学内部的原因,也有大学外部的原因,既有其存在的社会心理基础,也有其存在的体制根源。既然大学植根于社会,不可避免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影响,其中文化影响是最为深远的。本章着重从中国传统行政文化和封建文化的特点、产生此特点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行政心理三个方面来分析高校行政化产生的文化根源。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
中国两千年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封建文化对大学的影响的积极方面很多,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宝贵财富,也有着根深蒂固的消极因素,阻碍了高校的行政管理。
1.1传统行政文化的含义和理论基础
要了解中国的传统行政文化,首先需了解文化和行政文化的概念。
就“文化”而言,在西方,它源于拉丁文,原意是耕种、狩猎、居住等,由此引申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品德的培养。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②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1.]。在中国,人们认为“文化”是一个人的行为、修养。“文”是指天上和人间的事物变化,例如《周易》上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天下。”到了汉代,“文化”是指跟军事相对应的一种行政治理手段。例如《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到了唐代,“文化”的含义发生了变化,“圣人观察天文,则谓诗书礼乐之谓”,换句话说,文化主要是指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这种说法一直影响到现在②。所以文化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东方文化”“西方文化”。狭义的文化指是指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程度,是人们运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有时也被用为人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生产方式和精神产品。如“学习文化”“文化水平”。
行政文化是人类行政实践的产物,是行政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对于高校的行政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不同的研究者对行政文化有不同的定义。
李善岳认为:“行政文化是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应共同具备和遵守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模式、生活方式及人际关系等各种生活准则与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是关于一切公共行政活动的行政意识观、行政价值观、行政道德观和行政心理倾向的总和。”[③李善岳.行政文化——行政管理之魂[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8(2).]③吕元礼认为:“行政文化是人们在行政实践中产生的并反映行政实践的观念意识,是客观行政过程在社会成员心理反应上的积累和积淀,是人们在一定社会内由学习和社会传递获得的关于行政的态度、道德、思想、价值等观念。”[吕元礼.行政文化概念浅析[J].深圳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竺乾威认为:“行政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是人们对行政体系及其对行政活动的态度、情感、信仰和价值观以及人们所遵循的行政原则、传统和习惯等。”[兰乾威.公共行政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蒋云根认为:“所谓行政文化,一般指行政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行政参与者行为的一系列行政思想、行政意识、行政理念、行政心理、行政习惯、行政规则等,这些文化要素等形成特定的行政体制文化、行政决策文化、行政法治文化、行政道德文化等等。”[蒋云根.略论中国行政文化创新[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1(1).]彭国甫认为:“行政文化由行政思想、行政制度和行政心理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彭国甫.论行政文化结构[J].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1995(5).]
贺江群,彭忠益认为:“行政文化是社会文化在行政活动领域通过行政环境长期作用而表现出来的、持久影响人们行政行为的行政思想意识、行政价值观念和行政心理习惯的总和。”[贺江群,彭忠益.试论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的双重影响[J].价值工程,2003(2).]
综上所述,行政文化是政府行政管理的灵魂,它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行政文化是指行政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行政制度和行政组织机构。就狭义的行政文化,则只指行政意识形态,即指在行政实践活动基础上所形成的,直接反映行政活动与行政关系的各种心理现象、道德现象和精神活动状态,其核心为行政价值取向。行政文化与其他的社会文化现象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一定的条件下还可以相互转化,而且具有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变动性、连续性等特征。
传统行政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主要由中国的“礼制”“法治”“得治”三个系统组成。“礼制”的本质就是封建社会的宗法等级身份制,所谓“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作为实现“礼制”的一种硬手段是“法治”,“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适者也。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故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韩非子·问辩》)“越官则死,不当则罚”典型地说明了古代的中国是一个刑法国家,小到皮肉之苦,大到诛灭九族。作为实现“礼制”的一种软手段是“德治”,它为“礼制”服务。“德治”就是“德政礼治”,规劝统治者要推行的“仁政”思想,如“民为邦本”、“制民之产”。“礼制”“法治”和“德治”三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礼制”是“法治”和“德治”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封建官僚体制运作的核心,“法治”和“德治”是实现“礼制”的手段,是统治阶级统治国家的工具。但“法治”和“德治”两者的地位不一样,“德治”是实现“礼制”的第一工具,是大多数统治者惯用但又不真正实施的手段,而“法治”是古代统治者常用的统治手段。三者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任何民族和国家都不能割断它与历史的天然血缘关系,中国传统的行政文化不仅维护着封建官僚体制的合法运作,成为官僚行政体制的守护神,而且还发挥着“遗传基因”的现实作用,如封建“礼制”思想所衍生出来的“官本位”、“学而优则仕”、“人治”、“等级”、“宗法”、“家长制”、“重伦理,轻法治”等思想对当今的行政文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1.2传统行政文化的特点
传统行政文化不仅包含着对当代行政管理产生的积极因素,同时也包含着对当今行政管理产生的消极因素。
1.2.1传统行政文化的积极因素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1)强调以德自律
道德是儒家学说一直强调的重要方面,它历来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自我约束机制之一,成为人们评判一个人行为的唯一标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等,一直都成为中国古代行政官员的道德格言,对当今的行政管理思想起到重要借鉴作用。
(2)注重民本思想
中国的行政管理,注重举贤任能,对人才资源进行开发,对人才使用采取情感激励,并强调人的价值和追求,一向注重人本主义的思想,把对人的教化和管理置于重要的位置,正如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正道出了中国行政管理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3)强化和谐和秩序精神
中国古代的“和合”精神即和谐精神,在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礼”是实现和谐的一种行政行为,“得”、“法”则是实现和谐的工具和手段,天人合一正体现出古代社会的和谐精神。“秩序”即公共行政的有序化运作,传统行政文化中的“礼”、“德”、“法”的有机结合所形成的秩序意识,成功地实现了行政运作的有序化,对当今行政管理起着重要作用。
(4)具有德才兼备的用人机制
科考制度是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重要内容。每个朝代都设有严格的科举考试和选拔制度,注重考试不拘门第,公平竞争,择优录取、优胜劣汰的晋身制度,它能促进和保证人才竞争的健康发展。因此,德才兼备的用人机制是历代行政管理智慧的结晶,对当今高校人事管理制度起着重要借鉴作用,而且对当今的公务员考试制度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2中国传统行政文化的消极因素
中国传统行政文化作为一种行政思想意识,它通过对行政人员思想意识的作用而影响着行政实践。消极的传统行政文化与高校的行政管理发生严重冲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观念性强
等级观念是封建官僚制发达的文化成因,其在现代社会表现为把一定的人与一定的身份或等级联系起来,使政府体系中官僚主义盛行,严重影响行政法制建设和行政民主进程[贺江群,彭忠益.试论我国传统行政文化对现代行政的双重影响[J].价值工程,2003(2).]。中国古代行政等级观念很森严,专制主义越强,等级观念就越严重,一个人官职担任的高低和权力掌握的大小直接跟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金钱的多少相关。我国高校是一个“金字塔式”的科层管理化结构,从上到下,不同的层次有不同的行政级别,分为大学校长、大学副校长、处长、副处长、科长等不同等级,形成大学校领导官级制,使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变成行政机构和官僚机构。
我国高校中部分人员把行政级别作为唯一价值标准,以追求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行政权力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重视个人权威和地位,忽视了高校行政管理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进而影响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使教学科研人员变得浮躁、功利,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业务中。而且高校学术资源的分配是和行政级别的高低挂钩的,是按照教师担任行政职位的高低、掌握权力的大小来分配的,这样就难以实现公平、公正的现象,造成高校的专职教师和行政人员的对立,出现矛盾,影响校园和谐。
(2)官僚主义盛行
官僚主义作风是传统的官僚体制运行的结果,自秦朝以来,中国在高度集权的公共行政组织体制下就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体系。官僚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机构臃肿、层次繁多,出现推诿扯皮、互相掣肘、手续繁杂等等一系列问题。二是产生更多的形式主义。高校学术权力行政化导致行政权力过度集中,民主管理、监督管理和权力制约难以推行,从而官僚主义作风盛行,贪污腐败案频频出现,高校党政管理、科研评奖、项目评定、职称评选、学者评价和学术认定中无不渗透着官僚主义作风。
“官本位”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形式,现在高校中的“官念”较为强烈。从古到今,“官本位”意识在相当一部分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并难以根除,形成了以官为本、以官为贵、官贵民贱等行政价值观。高校中有些学术潜力较好的青年教师有着不恰当的权力观,以权力谋取私利或“异权以钓誉,钻营以升迁”,他们为了创造一个较好的科研环境,就实行“曲线”的发展道路,先谋官,后利用官的职位来获取搞科研的便利条件。还有的教师稍有学术成就就被委任一官半职,教师“求官”、“趋官”、“保官”心理严重,教风松懈,师德下滑,所以大学官员越来越多,而真正搞科研,潜心研究学术的教师越来越少,这样就降低了高校教育教学质量,扼杀了高校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缺乏生机和活力,不利于培养国家尖端人才。
(3)人情主义明显
人情主义是以人伦秩序为绝对价值,把人情作为社会生活中暗含的、默认的且必须遵循的潜在规则,是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的传统处事原则和思维方式[张凛浩.中国法制建设的道德文化制约性分析——从人情主义谈起.内蒙古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6.23.]。人情主义分为亲人情、朋友情、战友情、同学情、老乡情等,它形成的文化因素是儒家伦理道德,重视人的特殊性,相信“人”具有绝对的感召力,主张为政在人。而且人情主义根源于中国古代的封建宗法制度。封建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奴隶主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确立于夏朝,发展于商朝,完备于西周。中国古代用宗法来代表尊祖敬宗的宗族制度,代表以家长制大家庭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密切结合在一起的一套宗族组织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