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学术资源被“级别”垄断
学术自由有许多敌人。在中世纪,西方国家的宗教弥天盖地,虽有许多大学,但学术仅为神学的婢女,自由更无以安身。20世纪东西方甚至不约而同地书写了学术屈从于政治、向权势献媚最不光彩的几页:包括海德格尔、施米特在内的一大批学者倒向纳粹政权,李森科的科学专制主义一时甚嚣尘上。今天,在中国,学术自由的敌人主要不是高压、专制,而是与行政化结合在一起的审批学术、等级学术。
以下是国内某著名大学的简介:
本研究从逻辑假设、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出发,对高校行政化的内涵、起因、过程及后果进行解析,明确了高校去行政化改革的内容、性质和意义。随后规划总体目标和改革的驱动模式,设计的总体方案包括改革主体、基本思路、战略模式与制度变迁方式。
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6个,省级重点学科2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4个;国家工程技术推广中心1个,省级工程技术推广中心8个;国家基础学科科学研究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3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专业74个,博士后流动站9个,硕士点155个,并拥有法律硕士、工商管理硕士、工程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和博士、口腔医学硕士等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学术界》2002年第5期第288页.]。
这种国内千篇一律的大学简介模式打出了各大学引以为豪的亮点,这也成了大学互相较量的本钱,而学校更重要的原创性学术成果等不得而知,扑面而来的是一组组虚的数据。我们也许能够理解其提到的什么重点学科、什么基地等在国内所代表的意义,却不知道国外的专家对此怎么看,与国外大学又怎么进行比较,这些诸如“某某学科重点研究基地”的标语真的就能发挥它的重要性作用,研究出更多的原创性研究?
能否将它们作这样的等同姑且不论,这些重点学科、基地、硕士博士点,还有名目繁多的国家级、省部级、校级、院系级研究项目的产生过程就值得认真反思。“审批经济”已成过街老鼠,审批学术、等级学术却愈演愈烈。究其根本,在于大学缺乏自治、行政机关垄断资源、审批方式分配资源的体制。
谁来审批学术,规则很简单,谁掌握资源谁就有权审批学术。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又分为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一般自选项目、青年自选项目。
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人文社会科学基金;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项目;人文社会科学基地重大项目;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教育部重点项目;高校青年教师奖;优秀青年教师奖励计划;高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高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教育部名师等。还有教育部受托管理的霍英东教育基金、曾宪梓教育基金、邵逸夫项目、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学术界》2001年第4期第288页.]。
科技部:863计划(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如973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计划、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如星火计划、火炬计划,共五大类,各类又有若干子项。
人事部:博士后流动站;留学回国人员各类资助计划;专业人员资助计划,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原“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共四大类。
除各部委外,各省、区、市也有许多名目繁多的项目、工程、计划、奖励,直至各级各类协会、学会、大学、院系,层层设立,级级评审,形成审批网络。
这些部门到底共掌握了多少学术研究的资源,无法准确统计,但可从下述数字略见一斑:
“973计划”资助额度分A类:3000万元以上;B类:1000~3000万元;C类:500~1000万元。自1998年启动至2002年,共立项133个,投入数百亿元;
“211工程”在九五期间共投入183亿;
“985工程”从1999~2001年各给清华、北大18亿,将给中国人民大学12亿;[来源:科技部网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教育部网站,2003-07-16.]
连同上述各项目,政府基本上垄断了学术研究的国内公共资源。
再来看学术成果的生产者,如果他们没有项目,可以准确地说,不拥有任何生产资料,对人、财、物概无支配权,绝大多数人甚至连一张办公桌都没有,是精神生产的“无产阶级”。
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对自由的学术环境的依赖甚于有形的生产资料,一些传世之作并非“资助”出来的。但既然国家和社会有能力投入,那就要使学术成果的生产者通过其职务自动拥有必要的生产资料,无需再行申请。由于这些部门对学术研究资源的垄断,跑“部”“钱”进一直是大学校长的必修课。
与审批经济相比,在审批学术中学者的参与度要深一些,甚至有时起着决定性作用,但问题的要害不在于学者的参与度,而在于审批的广度,尤其是资源支配者通过行政的程序与非程序的掌控。如国家对高校的经费配置模式是:综合定额+专项补贴,后者基本属于非程序性配置,配置与否和数额是高校与政府相关部门博弈的结果。
“211工程”和“985工程”的项目经费、科研项目经费已经成为这些高校求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由于相关部门对这些经费的管理采取了严格的过程控制,很多高校教师成天都忙于填表格、报项目,跟着项目的指挥棒转,根本无暇专注于教学、研究。一些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的分配不再依据科研质量,而在于人脉关系,项目往往被有官位的领导获取,学术精神由此丧失。
本章参考文献
[1]郭冬生.大学教学管理制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4.
[2]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3.
[3]霍益萍.近代中国的高等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4]郑登云.中国高等教育史(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5]钱曼倩,金林祥.中国近代学制比较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6]李国钧,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7]姚钦英.建国六十年来高校领导体制的演变与探索(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栏目,2010.02.
[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J].天津政报,1996,(Z2):11~21.
[9]北京党史编辑部.改革开放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探讨[J].北京党史,1998,(3):51.
[10]冯治益.中宣部、教育部召开部分省市高校校长负责制试点工作座谈会[J].中国高等教育,1985,(1):23.
[11]张家.大学去行政化的困难何在[J].大学教育科学,2009(02).
[12]牛维麟,詹宏毅.我国大学校长平均年龄52岁平均任期4.1年.中国教育报,2007-8-17.
[13]熊丙奇.熊丙奇剑指中国高校行政化弊端.中国青年报,2008-3-3.
[14]杨玉圣.官本位在毁中国的大学.中国政法大学.
[15]王长乐.高校教育行政化及负面影响[N].科学时报,2009-5-15.
[16]段溢波.高校行政化:表征、弊端及成因.学习月刊.2011(3)下.
[17]熊丙奇.高校行政化之弊端[J].学习月刊,2009(11)上.
[18]湖州师范学院纪检监察审计.高校反腐败案例.2009-5-19.
[19]中北大学监察处.高校腐败案例选.2010.10.28.
[20]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院纪委监察室.高校腐败案例选登.2010-4-15.
[21]学术界.2002(5):288.
[22]学术界.2001(4):288.
[23]来源:科技部网站、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教育部网站,2003-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