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作为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民族的发展进程中,既创造了灿烂的民族历史文明,也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文明。综观回回民族文化史,是一部以伊斯兰文化为主体,融合多元文化而形成的文明史。和其他民族一样,回族文化在长期的对内交流与对外交往的过程中,同样也经历了文化的融合和文化的冲撞等演化过程,这就使得回族语言深深打上了多元文化的烙印,成为既从属于汉语,又別具回族特色的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韵味的民族语言。
回族语言和藏、维、蒙等少数民族语言不同,回族语言并不是完全独立的民族语言。回族语言,严格地说,就是回族使用的汉语。回回民族并不是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使用汉语的,历史上回族先民是有自己的民族母语的,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回族失去母语后转用了汉语,形成了带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的汉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回族语言。回族语言作为一个从属于汉语、又颇具独立的民族文化特色的民族共同用语,成为回回民族对内交流和对外交流的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也成为回族历史和回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某种程度上,回族语言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也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汉语系统。
一、回族语言的基本特征
回族语言是汉语的一种特殊类型,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回族语言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汉语方言一样,回族语言也以地域为界限,形成了若干个方言区。但是,回族语言在文化上又表现出了许多和现代汉语不同的地方,回族语言以回族文化为中心,超越了地域和方言的限制,形成了一些跨地域的民族内部交流语汇,从而赋予回族语言鲜明的民族特色。
地域性是回族语言的特征之一。一般认为,民族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民族文化、共同心理特质的稳定的民族共同体。任何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共同地域,这是一个民族形成以前和形成以后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历史上,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或者出于主观需要,或者出于客观强迫,经常出现民族迁徙,在民族迁徙过程中,民族地域特征也会出现一些变化,往往使一个民族失去了过去的民族共同地域,在迁入新的地域后,和其他民族形成了民族杂居。在新的杂居区,一般都要以民族为中心形成新的民族地域。回回民族这种“大分散、小聚居”的地域特征,就是回回民族在漫长的民族迁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回回民族的这种地域特征,也就促使回族语言出现了一些变化。一方面,在进入新的语言环境中后,回族语言中仍然保留了共同的民族语言文化成分,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上,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另一方面,由于地域不同引起了语言的方言分化,使不同地域的回族语言融入各个汉语方言区中,并依附于汉语方言而存在。在全国主要方言区,诸如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方言区等全国主要的方言区中都有回族杂居,各个方言区中的回族语言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区域语言的方言特征。仅就占回族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的西北方言而言,也有中原官话、秦陇方言、兰银方言等差别,居住在这些地域中的回族的语言特征,也和这些地域的方言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地异言殊的回族方言,使回族语言有机地融入各个汉语方言区中,成为汉语方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和地域的这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形成丁回族语言的地域性特征。
地域是方言形成的主要因素,地域的差异表现在方言的差异上。回族居住地的不同,使回族语言的方言特性十分突出。和汉语方言区一样,回族语言除了因为“大分散”而形成了若干个规模较大的方言区外,还因为“小聚集”而形成了一系列准方言区。在回族聚居的宁夏西海固地区,就有若干个方言片:泾源的回族祖先多数是历史上从陕西省渭南地区迁移来的,直到现在,泾源回族口语中还带着很浓的陕西渭南腔;同心、海原的部分回族聚居地从地域上靠近兰、银方言区,所以,这里的部分回族话就接近兰银官话;西吉和甘肃接壤,西吉的部分回族使用的是甘肃一些地方的方言。同是回族,因为居住地不同而出现了方言差别,这是回族语言地域性的必然结果。
回族语言的地域性,表明了回族语言和现代汉语在很大范围的共同属性,这种属性主要取决于回族和汉族长期生活在一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密切的关系,没有这种关系,使用一种共同的语言是不可能的。回族语言的地域性,是由回族居住地的地域性决定的,并和汉语方言的地域性基本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不同民族生活在共同地域并且不断交往的必然结果。当然,一种语言被不同的民族共同使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必然要打上民族文化的特征,带有民族文化的色彩,这就决定了回族语言的民族性。
民族性是回族语言的又一个重要特征。地域的变迁引起了语言的方言分化,这是符合语言演变规律的。就民族语言而言,不同方言中贯穿着共同的灵魂,这就是语言的民族文化属性。回族的居住特征导致了回族语言的地异言殊,但是,各地回族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具有共同文化属性的民族共同语言。无论铿铿秦声,还是依依吴音,不同的回族方言中贯穿着同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纽带,这就是回族语言的民族属性。回族语言中的民族文化属性,主要指回族语言中夹杂的大量的阿拉伯语、波斯语借词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回族选择用语,同时也包括具有民族个性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由于回族信奉伊斯兰教,许多阿拉伯语、波斯语在伊斯兰教义的传播过程中融入回族语言中,并由宗教专门用语逐渐演变为日常生活用语,形成了回族语言中大量的阿拉伯语借词和波斯语借词。这些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不仅用于回族宗教生活中,还用于回族经济、文化及日常交往中,成为回族语言中独具特色的民族语言成分。最能体现回族语言中民族特性的还在于经堂语的世俗化及其广泛使用。这种以阿拉伯语借词、波斯语借词为主体的回族宗教语言,在语音方面,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着方音差别,却有许多异地相通的语言词汇,形成了不同地域回族穆斯林的通用语。无论操闽方言的福建泉州回族,还是操兰银官话的宁夏吴忠回族,尽管因地异而形成了言殊,我们却从他们的宗教用语中能够找出许多共同语汇。这些共同语汇主要源自阿拉伯语和波斯语。我们还从回族语言中发现有这样一种有趣的语言现象,回族尽管以汉语为交际语言,但在回汉杂居的每一个方言区中,回族语言和汉族语言总有一些或明显、或细微的差别。在同一方言区,单凭语言声调就能判定出说话者是不是回族。这种差別正是回回民族在语言上有别于汉族语言的民族语言个性。在回族内部,尽管各个方言区的回族语言融入所处的汉语方言中,但不同方言区的回族人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宗教生活中使用的许多常用语、惯用语基本上是一致的,体现出了语言的民族个性。
我们知道,语言的本质特征是一种社会现象。语言的形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包括思维活动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社会特征,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心理状态等都会在语言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来。不同的民族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语言环境、民族关系以及文化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因素不同,语言发展的特点也就不完全相同。从这个意义上看,语言就像一面镜子,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不同民族的特点。回族语言中的民族特性正是由语言的这种属性形成的。我们从回族语言中不难看出回回民族各方面的特征,特别是回族语言中的词汇,更能表现出回族语言的民族文化特征,无论从这些词汇的内容上,从词的组合方式上,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性。
回族语言的地域性是伴随汉语方言产生的,回族语言的民族性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必然属性。以语言的民族性为经,以语言的地域性为纬,形成了回族语言的综合体。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从汉语中界定出回族语言的基本缘由,也是回族语言既从属于现代汉语,又有別于现代汉语的特征所在。从回族语言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中不难看出,回族语言并不单纯属于汉语方言的简单范畴,这是一种集地域性与民族性为一体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的民族语言文化现象。
回族语言毕竟属于汉语的范畴,是汉语的一种特殊形式。汉语不仅是回族和其他民族交际的工具,也是回族内部交际的工具。回回民族文化的交流、情感的表达以及共同社会生活的需要,都以汉语为基本交流工具,使用汉语已成为回族的主要民族特征之一,汉语实际上已成为回族的共同语,只是回族使用的汉语已经打上了很深的民族文化的烙印。
语言不是独立存在的,总要依附于一定的人类集团。自人类社会形成民族后,具体的语言使用就属于一定的民族,并成为民族的一个重要特征。语言在形成民族特征后,便和民族及其历史、文化等在各自的发展进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回族先民一开始并不是以汉语为民族母属语言,回族转用汉语,基于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跟回族先民的经商活动有关。人所共知,回族先民的历史,与商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伊斯兰教本身就比较重视商业,充分肯定商业的价值,认为商业是真主最喜欢的产业之一。《古兰经》中就把远行经商行为称之为“寻求真主的恩惠”的行为。由于对经商活动的高度重视,回族也就十分注重寻求各种有利于经商的途径。回族经商的主要对象大多为汉族,在经商中使用汉语才更加便利,这就在回族先民中形成了民族母语和汉语共用的双语现象,年长日久,也就逐渐转用为汉语。从回回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来看,回族语言曾经经历过民族母语和汉语共用的双语阶段,是符合民族发展和语言演变规律的。
二是和回族先民的居住特点有关。回族先民分別由陆路和海路初入中国后,在历史进程中很早就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点,某一居住区的回族先民不仅人口少,而且还处于汉语的包围圈中,在长期与外界交往过程中,逐渐淡化了民族母语,最终转用了汉语。
三是和回族先民复杂的民族成分有关。回族先民由多种民族成分构成,有阿拉伯人、波斯人、突厥人等。回族先民来源的多元性,注定了回族语言的多元性,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等自然都成为回族先民们分别使用的语言。民族内部语言的不统一,造成回族人之间相互交流也有一定的困难,在寻找共同语作为民族内部交流工具的过程中,便逐渐转用了汉语。
四是和回族文化的兼容性有关。回回民族是一个兼容性较强的民族,回族文化在保留伊斯兰主体文化的同时,还不断吸收和接纳其他民族的文化成分,特别对汉儒文化的吸收。如果不具备这种文化的兼容性,在封闭的文化状态中,就不可能以汉语为民族共同语。
民族的发展、变化对语言的发展、变化起着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它规定着语言发展的方向,民族社会文化形态的发展变化,对民族语言的发展变化总会产生直接影响。回族使用汉语,有多种复杂的历史原因,但主要出于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需求。有人把历史上的民族压迫作为回族转用汉语的主要原因,并不十分可信。回回民族的坚韧与强悍,并不能使他们在高压政治下放弃民族母语而转用汉语。回族转用汉语“与其说出于压迫,勿宁说出于自愿与需要,认同的自愿与生存的需要”。(《回族语言文化》杨占武著,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11月版)
回族语言曾经经历了由双语向汉语过渡的发展过程,回族虽然最终以汉语为民族共同语,但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宗教生活中使用的一些词语,仍然保留了很强的民族个性。回族语言的民族个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民族语言的传承。回族先民进入中国初始,都使用着自己的语属母语,主要有阿拉伯语、波斯语等。回族转用汉语后,这些先民的语言并没有完全在回族语言中消失,而是在传播伊斯兰教义的过程中,一些阿拉伯语、波斯语等以借词的形式不断融入回族语言中,成为回族语言的一大特色。这些回族先民的语言,不仅保留在回族宗教活动用语中,还保留在回族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的用语中。
在回族语言中,常见的阿拉伯语借词主要有:
这些阿拉伯语、波斯语词汇,多用于日常生活中。这些回族先民的语言在现代回族语言中的广泛运用,充分体现了回回民族对先民的崇敬,对伊斯兰教以及对阿拉伯语、波斯语在心理上的亲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