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细读选用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和每一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细读选用教材的每一章、每一节、每一目和“形势与政策”课辅导资料的每一个专题。教师要从大学生认知接受的特点、规律出发,设身处地、全面准确、细致入微地阅读选用教材,对字、词、句、段、概念、原理、材料、例证、思考题等都要认真仔细地阅读,深入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精微之处,把每章、每节、每目各知识点之间的相互关系、思想教育意义、对实现教学目标的作用都进行深入的分析,仔细的揣摩,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全面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关键点突显,才能保证教学效果。
5.组织处理教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内容绝不等于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具备教学意义的教材内容,才是教学的内容。对教材内容的组织处理,删减增添,精心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做到选用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的一致,这是教师深钻教材,钻进去,跳出来,熟透教材,驾驭教材的根本,也是教材处理艺术最高层次的要求和教材处理的最高阶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组织处理教材要考虑方方面面,但重点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核心或灵魂,是贯穿教学全过程的主线,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取舍。
二是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决不能照本宣科,平铺直叙,而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在组织处理教材时,对教学重点不仅不能削减教材内容,相反应增补材料,充实内容。
三是要把握深浅,驾驭难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不仅存在深浅难易问题,一门课的某一章、某一节、某一目也存在深浅难易问题;一堂课的教学内容更存在深浅难易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处理教材时,把握教材内容的深浅难易,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特点,尽量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及难,逐层分析,步步推进,使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教育的逻辑顺序与大学生的认识结构保持一致。对于有深度的内容,难点内容,大学生接受较困难,但又是必须讲授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分解,善于分析,充实材料,举证事例,各个击破难点。
四是提高时效,注意取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不同于自然科学课程的显著特点,即它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三门课程尽管都有稳定的内容,如基本概念、原理、理论等,但与形势发展紧密联系的变化的内容还是比较多。即使是最新版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其内容毕竟是过去的信息,和现实的情况也许都存在不合拍或落后,这就要求教师在组织处理教材内容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现实实际,大胆取舍,删减不符合现实需要的、落后于时代要求的教材内容。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材处理的基本方法
1.教材中心提炼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写文章、作报告一样都应讲究有一个中心,反映在教材处理上就要求提炼每一堂课涉及的教材内容的精华和主旨,即要对每章节教材的中心加以提炼。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数大大减少。课时数减少后,如何把丰富的教材内容处理好,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教材处理艺术。这要求教师不能把教材内容全部塞给大学生,而要根据教学的要求,把最重点最需要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需要对教材中心加以提炼。对教材中心的提炼有许多具体的方法,比如,通过教材课题、标题、目标题的重点词句即“题眼”来提炼的方法;通过重点段落、句子来归纳教材中心的方法;通过章、节的引言来概括教材中心的方法;通过教材中的案例、例证、典型人物、事件来分析概括教材中心的方法等。
2.教材内容裁剪法
教材中心确定之后,需要教师围绕这个中心进行选材和组织材料,即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度裁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裁剪应缘于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突出的时效性特点要求裁剪过时的,与现时结合不紧密的教材内容;二是根据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能力的特点,裁剪大学生很难接受而又不需要接受的教材内容,特别是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接受和认知能力差的实际而必须加以裁剪的内容;三是因为课时数不足而必须裁剪。一般说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编写是比较多的,需要裁剪和浓缩,即减少不需要成分的教材内容,增加需要成分的教材内容。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在处理教材,运用裁剪法时,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关键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需要而加以裁剪。
3.教材重点突出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突出重点,组织处理教材时也必须突出重点,这既是教育教学规律和这门学科性质的需要,也是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突出教材重点的方法已有很多论述和概括,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特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通过分析教材主次突出重点;通过列举教材提纲的方式突出重点;通过教材概括性、总结性的中心句、句群、段落突出重点;通过某堂课涉及教材内容的“题眼”来突出重点等。
4.教材难点突破法
教学难点,也是教材内容处理的难点,是比较深奥的,大学生不易理解和接受的,也是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排斥心理而内心拒绝接受的,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材处理的难点,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大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化难为易,实现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教学内容的统一,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的要求,也是对教师基本素质的要求。在教材处理和教学中如何突破难点,具体的方法很多,需要教师根据“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各自的特点、选用教材中章、节、目的内容和某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来具体选择。总之,就是要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生疏为熟悉,化深奥晦涩为简明浅显,化大学生拒受为易受。
5.教材主题升华法
对教材主题的升华,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创造劳动的重要方面,也是教材处理的重要艺术。对教材主题的升华,说到底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再创造和再处理。教材内容在某些方面没有深化,教学中就应该补上;教材内容在某些方面没有总结升华主题思想,没有升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寓意、作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点拨。一般说来,每一堂课涉及的教材内容都有一个或多个主题,教师如何在处理教材时抓住这些主题就显得至关重要。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也担负着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任务,但更偏重于政治理论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法纪政策教育,既要解决大学生知与不知的问题,又要解决大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这种更偏重于思想道德、法纪政策教育的特殊性,更需要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正确把握教材主题,升华主题。在教材处理中,教师可以通过引申、补充、拓展教材内容去升华主题,可以通过对教材内容的联想、对比、比较、类比去升华主题,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高度浓缩去升华主题。只有把握了主题,升华了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加强针对性,增强实效性,才能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二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对象研究艺术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如果教育家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人,那么就必须首先从一切方面去了解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为教育艺术家,就必须热爱大学生,从一切方面去了解和研究大学生。
一、了解和研究大学生的意义
1.了解和研究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角色的需要
从教师角度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担当好学生研究者的角色。教师应时时刻刻把大学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并从中学会一些教育学生的方法,从研究中不断受到启发,并通过对大学生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来指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虽然从教几十年,但只是把一年的工作重复几十次而已,在教学水平方面一直不能提高,更不用说教学艺术。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只是在执行教学活动而没有研究教学,没有使自己处于学生研究者的角色状态。实践证明,研究学生是丰富教师知识,提高教师教育学生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教师创造性地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成为“研究型”“学者型”“艺术家型”教师的必由之路。作为研究者,教师必须积极主动研究大学生,并不断向有关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请教,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不断依据研究大学生所获得的信息来调整自己教育学生的观念、方法、态度、目标,创新教学思想和理念,自觉改革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实现教育教学的最优化,从而成为一个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艺术家。正如鲍林所说:“如果一个人在进行教学的同时也进行研究,那么他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即使他们的研究工作并不像他希望的那么成功,但他可以继续有效地进行教学。一般来说,总会得到答案的。”
2.研究大学生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提高实效性的需要
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角度看,普遍存在着针对性不强,实效性差的弊端。针对性不强有很多种情况,比如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案准备的针对性等不强,但最重要的是对大学生的针对性不强。应该说,前面的众多针对性都是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这个教学对象的针对性的。有的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同一门课的同一教案、同一专题,可以用来教所有的学生,不管是新生、老生,不管是全日制大学生,还是成人教育类大学生,不管是文管类学生,还是理工科类学生,都千篇一律、万人一面地照抄照搬,教学的针对性很差。实际上,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群体差异是比较大的,不同的大学生小群体具有明显不同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行为特点。大一新生明显有别于大三的老生,文管类学生有别于理工科类学生,全日制大学生有别于成人教育类大学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地研究大学生,不仅研究大学生整体,而且应重点研究教学计划涉及的教学对象即大学生小群体。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准备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使用教学方法,加强教学组织,即针对不同的班级、年级、科类大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3.研究大学生是充分调动大学生主体性作用的需要
从教育学和学生的角度看,在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并且两者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教,其目的不是为教而“教”,而是服从和服务于大学生的“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最终反映为通过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去学习、去认识、去内化、去行动。不仅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知识、信息、原理,更为关键的是要通过学习活动,把知识、信息、原理内化为大学生自己的理想、信念,从而产生自觉的行动。
让·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由信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存贮、信息输出和信息反馈等要素构成的信息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学生对刺激的反应不是直接的,而是以人的意识为中介的一连串的心理转换活动。对于一定刺激的反应如何,关键要看刺激作用发生在什么样的个体之上。教师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改善和修正个体(大学生)因素,调动大学生学习认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吃透“两头”中的一头,全面了解和研究大学生,才能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大学生的基本原则和内容
了解和研究大学生,应遵循全面性、经常性、发展性三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全面地看待和研究学生,既研究全国、全省、全校大学生,又研究教学任务涉及的整体教学对象;既看到大学生的优点、优势,又看到大学生的弱点和不足;既看到大学生校内、课堂内的表现,又看到大学生校外、课堂外的表现。
2.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把了解和研究大学生作为自己的日常工作,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课内、课外,充分利用各种方法,充分利用一切场合和条件,做到常抓不懈。不能因为有教学任务时才研究和接触大学生,无教学任务时就漠不关心。这样,就不能随时随地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其思想的变化,就不能很好地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和研究大学生。不同时代的大学生、高校扩招前后的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生,都具有明显不同的特征,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既要研究大学生的过去,也要研究大学生的现在,还要预见大学生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