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课堂情感交流中,学生情感的变化而言,有内倾性和外露性两种表现。从内倾性来看,主要表现为:其一,一直是肯定的情感;其二,一直是否定的情感;其三,开始为否定情感,后变为肯定情感,或者相反;其四,时而肯定,时而否定,变化多端。从外露性来看,主要表现为:其一,点头,相互示意,表明很赞同教师的观点;其二,皱着眉头,表明学生感到生气或正在思考,或者眉头舒展,并露出微笑,眼珠向上翻动,表明学生豁然开朗;其三,交头接耳,表明对某些内容有不同见解,或者某一些内容在学生之间引起歧义,引起讨论;其四,目光随教师的手势、语调变化而变化,表明听得入神;其五,目光分散或摆弄文具等,表明听课心不在焉。
针对上述情况,为了达到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及时加以引导,做到三个注意:第一,注意第一印象,精心设计课堂导入,争取首先赢得学生的尊敬、信赖。教师登上讲台,注意力不要先放在教案、课件等方面,而应该观察学生的各种反应。教学刚一开始正是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情绪比较活跃、对教师半信半疑的时候。如果教师“亮相”后不能用眼神和表情与学生发生交流,而是旁若无人,就会逐步地失去学生,最终造成否定型情感的产生。第二,始终保持较好的情绪竞技状态,精神饱满地去进行教学。要注意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努力缩短同学生之间的感情距离。第三,注意控制好课堂气氛。教师要不断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掌握其心理活动,使自己的情绪、情感体现和学生的情绪、情感体验相对应。
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几种教学情绪的节制
1.关于过激情绪的节制
所谓过激情绪,就是在教学时不能冷静地,恰当地运用情感,而使自己的教学激情过了头,出现了“走火”现象。事实上,教师在教学时表现出缺乏以深刻的内涵为基础的过激情绪,容易产生负面效应,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尽力节制过激情绪。
首先,要弄清教学目的。教学要遵循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有明确的思想性、目的性和条理性。如果撇开教学目的而去迎合学生的“新奇”,那就可能冲淡中心,节外生枝,这样的教学必然本末倒置。古语曰:“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辩为末。”可见,古人教学也把讲道理放在第一位,而把巧言辩语放于后。
其次,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在紧紧地把握教学目的的前提下,把教学内容准备得丰富多彩,使之既有思想性又有趣味性。教学内容准备得精彩,教师就有发挥激情,并通过激情和技巧,把教学内容完美地表现出来。做到内容、激情、技巧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衬托,恰如其分;而任何的矫揉造作,添枝加叶,都会适得其反。如果不认真准备教学内容,不在教学内容的深度、广度等方面下工夫,临到讲课时试图以激情取胜,即使当时看来教学气氛很好,但过后学生细想起来,也只觉得这个教师讲得挺有意思、挺逗,而真正富有启迪的东西却很少。
2.关于冲动情绪的节制
冲动情绪,或者叫做恼怒情绪,往往产生在教师使劲讲,学生不愿意听或者教学规范被破坏的时候。碰到这种情况,有些教师沉不住气,会立即流露出不满意的情绪来。他不是通过教学艺术去转移、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是想借教师的权威,强制学生接受。这是不可取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能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在费尽心机地讲,可学生却毫不动情;有的甚至左顾右盼,交头接耳,看其他书籍;有的还故作怪态,打瞌睡。面对这种现象,有些教师不能忍受,容易冲动。很容易想:我费这么大的劲给你们讲,你们却是这个样子,简直不像话!于是气从心来,或者不指名地把某个人批评一顿,或者气冲冲地多次提问,或者离开教学内容讲纪律去了。这种冲动情绪是要不得的。因为在这种场合发生情绪对立,哪怕只有一次,教师的精力和情感再进入讲授内容的“角色”是十分困难的;而学生的注意力再回到课程内容的“轨道”也是相当不容易的。这样,教学的良性气氛被破坏了,教学目的也难以实现。
要节制冲动情绪,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随时挂起“制怒牌”,多多告诫自己“不可发火”。这样,遇到不理想的课堂气氛,可能会冷静地加以对待,避免在教学过程中发生不协调。其次,要摆正教师和学生的位置。教师虽然处在教育者的地位,但不能自以为是,高高在上地去教训学生,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学习的主体,是与教师平等的。切忌使用教训人的口气,讽刺挖苦的语言。再次,最根本的是教师从自身找原因。想一想自己的讲授内容和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感兴趣。只有精心准备教学内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技巧,才能不断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教学气氛才会越来越好。
3.关于压抑情绪的节制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时的压抑情绪是由厌烦引起的。有的教师看到一些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死气沉沉,不能形成教学互动,课堂气氛不协调,但又不想在课堂上发生感情冲突,于是开始压抑自己的激情,教学的劲头大减,这就发生了情绪上的压抑。教师有时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既然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感兴趣,于是干脆削减讲授内容,或者缩短讲授时间,或者淡化讲授情感,把一堂课凑合过去完事。教师如果带着厌烦情绪教学,教学情感上出现了压抑,就会产生一系列的消极连锁反应:备课越来越不认真,讲课越来越不起劲,和学生的感情越来越淡薄,直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厌烦感。
克服压抑情绪的措施和技巧,与上面讲到的克服冲动情绪很相似,因为二者是一个根源派生出来的两种结果。但压抑情绪的潜在后果更严重。这种情绪与教师的责任心密切相关。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并无情绪冲突,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没有达到,其他就无从谈起。所以,克服这种情绪的关键是教师要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课堂上气氛热烈时,自己不陶醉而乐滋滋;气氛冷淡时,自己也不伤感而灰溜溜。当看到课堂上出现了不理想的气氛时,教师无论如何不能泄气,打退堂鼓;而必须用责任心来要求自己,把教学的内容完成。至于某一堂课的教学效果,也不必过于计较,而应该辩证地分析。因为教学效果要受许多因素的支配,有时,与教学的环境条件,学生的疲劳程度、身体素质,思想情绪等都有关联。而且,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也不能保证自己的讲授场场都成功。事实上,一堂课想让百分之百的学生都满意也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必过分苛求。在平时,教师要多和学生接触,了解学生的思想反应和需求爱好。这样在教学时,就能把自己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感情交织在一起,把自己的教学愿望和学生的需求融合在一起。只要教与学的桥梁架通了,即使课堂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外,也不会垂头丧气,怨天尤人,而是千方百计地去突破和升华。
4.关于慌张情绪的节制
所谓慌张情绪,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胆怯害怕心理,以至失去行为上的控制。在教学中,出现慌张情绪有如下一些情况:新教师刚刚进行教学时;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环境去教学;年轻教师给年长者授课;专家、领导来听课或查课;课堂上出现了意外的情况等等。慌张情绪的主要表现是:口干舌燥,喉咙发紧;声音打抖,词不达意;满脸通红,表情紧张;手脚发抖,失去控制;目光呆滞,慌乱失神;丢三落四,记忆混乱。
由于慌张情绪对教学具有较多的消极影响,所以必须加以调节。当然调节的主要方法是课前的各项充分准备工作。在课堂中出现的慌张情绪可以采取如下的一些方法加以节制:
一是自我安慰法。应该认识到慌张感是教学中的一种自然心理现象,绝大多数教师都要经历这个阶段。因此,要不断告慰自己:紧张情绪是必然会产生的,是可以控制的。教师在备好课的基础上,要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我准备得很充分,一定能讲授好!”“没啥紧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一定很有兴趣”。从而增强自信心。
二是熟悉环境法。教师对教学情景和学生的熟悉程度,对节制慌张情绪是很有效的。当教师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教学时,一般情况下,不能等临上课了才进教室,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骚动,从而增加自己的慌乱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在你进行教学之前,可以走动着与就近的学生随便聊聊,或者利用课前提示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你的面孔,以便消除学生的好奇心。同时,还要到生疏的环境中去进行一番视察,看看讲台上边及周围的结构特点,有什么障碍物,以免上台后绊倒了东西。这样就可以尽快地熟悉周围的环境,消除双方陌生的感觉。在讲课过程中,要注意环境四周,特意寻找一些脸带微笑,专心听讲的学生。面对这些学生,就能给教师以鼓舞和信心,迅速消除怯场心理。
三是排除刺激法。在教学之前,教师必须注意保持良好的心境,不能受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不良刺激的影响。这也是克服慌张情绪的一个办法。教学前,教师要极力避免和别人发生争论,不要去阅读使人烦恼的书信,也不要想那些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如果课堂上出现干扰教学的行为,如走动、睡觉、说话等等,不必过分计较。教师可以这样去想:这些行为的产生,可能有别的原因;我用教学来吸引他。通过这些鼓励自己把教学搞好。
四是转移注意法。教师为了分散教学前的大脑紧张度,可以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注意力分散在一些别的具体事物上,多想一些愉快、安静的事情,而特别不能想某一次失败、尴尬的场面,以保持轻松的心情。为了转移注意力,可以在教学前利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开个玩笑,从而使自己以对某一些事物产生新的兴趣而使紧张情绪得到缓解。
五是释放热能法。由于教学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繁重劳动,使教师体内产生大量的热能,加之或者天气较热,或者喝水较多,或者通风设备不好,就容易出现浑身燥热、冒汗等不适。当教学碰到这种情形,有的教师不知所措,也会引起慌乱。在这种情况下,可采取适当的来回走动、挥舞手臂、减衣脱帽等方式,来释放这些热量。但做这些动作时要注意自然雅观,以免让人发笑而难堪。
六是回避目光法。对教员来说,学生的某些直视目光,也能促使自己的慌乱情绪。比如,第一排听众距离讲台太近,他们对教师的表情、体态细节看得一清二楚,使教师不能做出一点点不适的动作;个别调皮学生直视教师的目光等等都可能引起教师教学情绪的波动。因此,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最好不要和这些学生对视目光。偶然相碰,也应及时转移,有意识地进行回避,以保持平静的心理。
第四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疏导艺术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心理健康问题已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校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以及他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环境,决定了他们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最近的一项调查表明,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履行做好大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神圣职责,应该积极掌握心理疏导的艺术。
一、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掌握大学生心理疏导的艺术,首先必须深入认识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的关系。所谓大学生思想问题,主要是指现实生活在大学生思想中所引起的矛盾、冲突和困惑,以及与社会发展不一致的想法和观念,往往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奋斗目标、工作态度、生活作风、处事原则等。在大学生中,比较明显的思想问题主要有政治思想认识错位、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弱化、道德观念偏向、对改革开放政策有误解、对社会看法有偏差等等。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是指客观事物和大学生的机体状态的变化所引起的各种消极心理现象和心理疾病。按其发展程度,心理问题可分为心理失调、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类。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区别有以下五点:
1.问题的性质不同
思想问题常常与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大学生对社会、对集体、对他人的态度相联系,带有明显的政治和道德色彩。而心理问题常常与大学生的生理状态、身体素质、遗传因素以及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压力相联系,带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是大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最显著的区别。
2.问题形成的原因不同
思想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的片面性、极端性等,它的形成大多经过了时间的沉淀、思想的碰撞、观念的嬗变,一般来说不会是突发性的,而是由于忽视学习、不注意思想改造,没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没有掌握科学的方法论所致。而心理问题产生的内在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心理素质方面的因素。心理问题的出现大多是“突变因素”通过大学生个体生理机制起作用的结果,因而常常会表现出“突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