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内容决定了必须要有情感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不论是马列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还是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法规教育,都是以社会现象及其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都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范畴。它不仅反映了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而且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情感的内在依据。比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的学说,它不仅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血淋淋的剥削,而且包含着革命导师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无比痛恨和对工人阶级的深刻同情;再比如:中国近代史、党史、科学社会主义,都带有比较鲜明的阶级情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既是大学生提高认识的过程,也是对教学内容中政治情感体验的过程。也就是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大学生,而且应该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政治情感传递给大学生,使大学生从教师的情感流露中,感受到应该拥护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鄙视什么;歌颂什么,嘲弄什么;表彰什么,批评什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领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内涵,保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所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仅包含学生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而且包含学生在获得知识、理论的同时,又获得情感的体验,才能产生追求真理,实践真理的强烈愿望,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所在。所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就不能称其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情感的感染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情感
大学生的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情感,是大学生对于各种政治、道德的一种态度,是伴随着思想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这种情感具有强烈的感染性。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学生的情感可以感染别人;别人的情感也可以感染大学生。大学生思想情感的这一特征,对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具有情感,包括内容本身的情感,文字语言的情感,口头表达的情感,教学环境的情感,教师能创造一种典型的、形象化的意境,形成一种深厚的感情气氛。学生置身于这种环境之中,就会沉浸在高尚情感的包围之中,以致和教师引起情感上的共鸣,唤起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情感的强烈感染力把学生的消极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开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惊;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大学生的这种积极情感的反复体验,必定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情操。所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就没有大学生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
3.情与理的相互关系,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情感
所谓“理”,是符合规律的一种道理,是一种被人们总结出来的理论。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传递性,能够说服别人。所谓“情”,是一种感情,是一种人情。它的主要特点是具有感染性,能够感化别人。这种理论上的“传递”,离不开情感上的“感染”,对别人道理上“说明”,也离不开情谊上的感化,可见,情感是透彻说理的基础。健康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能使人的认识深化,而消极的情感只能产生错误的认识。光有“理”而没有“情”是不能说服别人的。正如黑格尔所说:“要是没有感情,世界上任何伟大事业都不会成功。”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感像催化剂一样能深化大学生的认识,而随着认识的深化,大学生又会产生强烈的情感。正是这种认识和情感的不断交替、上升,才能使某个理论逐步深入人心。所以说,没有深刻的情感,就不可能把理论变成人们的行动。
4.大学生的特点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要有情感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现在的大学生,情感丰富,见识较广,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接受新思想、新事物较快。因此,他们对情感的需要比较全面,也比较迫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如果引不起大学生好奇、喜悦、趣味、激动等愉快的情绪体验,那么,这种教学一定呆板,沉闷,枯燥乏味,使大学生昏昏欲睡。另外,由于大学生经验不足,他们情感的稳重性和深刻性也不强。大学生的这些情感特点,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益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大学生情感的丰富性和对情感的需求性,要求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须动之以情,以满足他们对情感的渴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是师生之间追求真理的同频共振,而且也是情绪生活的情感共鸣。另一方面,大学生情感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又使教师最容易从情感上打开缺口,只要教师始终把情感的传递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因素,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大学生稳定的、高尚的情感就会逐步建立起来。所以,教学活动和师生的情绪生活是不可分的,是水乳交融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的发挥
理解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是远远不够的,关键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把这种情感发挥出来。
1.要有热忱的情感
这种热忱情感首先体现在教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热爱之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的就是使学生高尚而又自己高尚的事业,对这个事业要有高度的热忱。其次,体现在教师对每一个大学生要有满腔热情,对他们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要用自己热烈而真挚的感情去感化他们。再次,体现在教学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一招一式,都要充满真情。如果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事业没有热爱感,对教学工作没有责任感,教学活动中的感情也不可能流露出来,即使硬“挤”出来,也是不自然的,苦涩的。
2.要有真诚的情感
真诚的情感就是表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自己所讲的问题具有的坚定信念和忠诚的情感。有人说,真诚是口才的一部分,要说服别人,自己首先要有真诚与真情。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很多都有这种感受:自己宣扬的思想政治理论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带有立场的、倾向性的。对这种内容的讲授,必须灌注真诚的感情。特别是在讲到难点、疑点、热点、重点问题时,真诚情感的表达尤为重要。只要教师有真诚感,讲授的时候理直气壮,而不吞吞吐吐,大学生才能有坚定感。假心假意是不能说服大学生的,连自己都不相信的东西,决不要再兜售给大学生。为了体现讲授的真诚感,就必须选用那些最能说服人,最为真实的事例来打动人。比如,有个教师在进行思想道德修养课关于理想志愿内容的教学时,引用了一个“痛苦与微笑构成人生”的事例,讲的是一个所谓的老右派,国民党“特务”葛佩琦,1911年生,1935年参加了我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1938年在洛阳秘密入党。之后按党的指示在国民党军队中工作,后来步步高升到“少将”。他在担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部政治部少将监察、东北通讯处长时,为我党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情报。由于1949年与党失去了联系,直到1957年也没有恢复他的组织关系。他气愤了。这年5月,他讲了这样的话:“共产党不要妄自尊大,不要不相信我们知识分子。”“如果不为人民服务,群众可以打倒你们”。这样,他被判了无期徒刑。直到1976年释放最后一批县团级以上国民党官员时,他以“少将”身份被放出来。但妻子改嫁,孩子改姓,无房、无户口、无粮票,直到1983年才彻底平反。然而他对共产党始终怀有深厚的感情,对共产主义事业始终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因此讲起话来也最具有说服力。他和大学生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对话:“葛老师,你一生信仰未变吗?”“对,因为这信仰是我一步步追寻的,只有跟着共产党才有希望,到了今天我还这样认为。”“可你受到了自己同志的误解。”“这些都是小事。受挫折的人很多。”“历史没有宽容你,你却宽容了历史。”“历史发展到一个曲折时期,总会有人受挫折的。”“你最崇拜什么人?”“毛泽东,唯有毛泽东思想常在。毛泽东有错误,但不是他一个人。”这段平凡的对话,就体现出了葛佩琦同志的真诚情感。这个事例讲完之后,教师看到学生们两眼紧紧地盯着讲台,全场分外地安静,课间休息时,许多同学还向这位教师抄录这个事例。
3.要有爱憎的情感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最优美的语言,去热情地歌颂先进人物,歌颂真理,歌颂一切值得歌颂的内容。相反,对一切应该鞭挞的内容都要无情鞭挞。爱什么,恨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都应该明确表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鲜明的阶级性、思想性、政治性等意识形态特点应该通过教师爱憎分明的教学活动彻底地表现出来。
4.要有豪放的情感
就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表示出自豪而奔放的情感。特别是在讲解如何正确对待困难,经受挫折,不怕委屈,不计较名利地位等问题时,用豪放的感情,就能够使大学生克服悲观情绪,鼓舞起奋发向上的士气。教学活动中的豪放情感不仅能激发大学生的情感,而且往往使教师自己讲出比预计更好的精彩话语。那些决心为崇高信仰献身的人,站在断头台边的人,亲人不幸死亡的人,处于热恋中的人,被生死离别所折腾的人,为事业的成功欢欣鼓舞的人,往往能够说出平时说不出的妙语警句来。教学也是如此,很多教师在这方面都有切身体会。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的控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善于运用情感进行交流,还必须掌握好情感交流的分寸。也就是说,情感的交流运用要适合教学需要的尺度,即要做到四个适度。
1.情感流露的程度要适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强调要留有余味,如果狭隘地理解这句话,只说在语言表达时要留有余味,其实包括情感在内也要留有余味。比如说,教师在抒发感情时,用面部微微一笑来激起学生的哄堂大笑;用双目有力一瞪,来激起学生的义愤满腔;用嘴角轻轻抽动,来激起学生的无比鄙视等等。这些也可以称之为情感的再创造。假若不是这样,而是企图用哈哈大笑,引出听众的轻微笑声;用泣不成声引出听众的一丝叹气;用满腔怒火,引出听众一点怒色,这是大可不必的,也不能增强教学效果的。当然,更不能哈哈大笑让人费解,泣不成声让人听不清内容,满腔怒火让人找不着北,如果这样,教师的情感就过分廉价了。
2.情感起伏的波浪要适度
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在一堂课中,情感有起有伏是对的,但起伏的层次以及多种情感的并用不可太多太繁,变化多端,这样学生难以忍受,不好随从。二是情感要向相反的方向转换时,应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转换时间,不可太急太突然,力避那种大起大落,近似疯癫的喜怒无常、哭笑无常。
3.情感表达的方式要适度
人的情感是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是通过这些去感染、影响学生。这就产生了用何种方式表达情感的问题。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习惯,选择那些自然得体的方式,运用与教学内容相一致的语言、表情、动作,把情感自然而然表达出来,这样就不会矫揉造作。
4.情感时机的选择要适度
在人的情感交流中,会有一种相互感染、相互传递现象出现。也就是说,一人的笑能引起众人的欢乐,一人的哭能引起大家的悲伤。但必须明确,这种情感的感染和传递是在感知到对方感情引起的原因之后才会引起的。如果一个人根本不知道他人为何而笑、为何而哭,那么,他不但不会动之以情,而会莫名其妙。因此,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把教学内容讲清楚,让学生听明白之后,去抒发感情。这种感情才是真实的、可信的。有的教师常犯的毛病是,把动情放在前面,把讲授说理放在后面,结果造成语言不清,神态失调,失去了情感的作用。所以运用情感时,时机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
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情感的交流
所谓情感交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活动时,通过自己的表情、语言、态度、举止等不断地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反馈,而当教师意识到这些反馈后,又反作用于自己的心理活动,从而出现情感的反复循环,就形成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课堂情感交流很重要,它可以产生强烈的共振作用,使师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消除某些认知过程的障碍。韩蠡所著的《演讲术》中说过:“在理智已经给予我们以正确的指示以后,那么情感越浓厚,事业越容易成功,在演讲上更是如此。当着我们的理论能够克服听者的时候,再施之以情感的刺激,结果,情感诱动情感,你的好恶,便可以左右听者的好恶了。”这里韩先生讲的是演讲术,其实,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