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的要求
1.把“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
在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系统学习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经验和材料。经验性学习是传统接受式课堂教学的缺陷,但却是专题研究、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的长处。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在专题研究、社会调查中获得的丰富的直接经验引入课堂,组织和引导学生对其所获得的经验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分析、归纳、概括、综合,使其感悟经验材料的分析、处理方法,获得富有生命力的活的知识。
把知识的传授与问题的解决有机结合起来。现行课堂教学应当在保持快速高效地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系统知识的同时,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问题解决在教学中的作用,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让学生用已知去探索未知,最终获得问题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以及学习和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中筛选出若干个课题,引导学生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传授的政治理论原理等知识进行应用研究,让学生感受、了解所学知识和方法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主动学习和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要求。
同时必须明确的是,由于研究性教学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非所有的政治理论原理等知识都要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获得。如果所有的内容都用研究性教学,不仅教学时间不允许,也不一定符合教育的经济性原则。事实上,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使用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2.创设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环境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创设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环境,首先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正视现实,尊重事实,信任学生,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灵感,通过答辩明辨是非。如在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党的建设问题时,教师安排了“领导干部的防腐拒变”这一研究性教学专题,对党内存在的腐败现象、官僚主义等这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大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认识相对较多,思想中有疑虑和模糊认识是正常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创造条件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或感受问题),敢于发表意见,并以普通一员的身份(而不是“权威”的身份)参与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辨析,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澄清模糊认识,坚定信念,自觉拥护党的领导。其次要让学生自己悟。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对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最有力的训练方式。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不仅经历了自主探索问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解决问题过程中所产生的酸甜苦辣的体验及获得结论时的成功体验。这种体验对学生是一种激励和渴望。
3.注意适度指导,规范研究过程
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索问题,这是研究性学习的特征。强调学生自主,不是不要教师的指导。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性教学中,专题研究的内容、方式、成果表达和展示形式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需要承担自己决定的事,并认真负责地把这些事情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和帮助学生发现可能陷入的困境上,掌握好指导的“度”,做到创设问题情景但不提出具体问题;提供查询资料的线索但不直接呈现资料;引导思路、介绍方法但不给出结论,真正体现“到位而不越位,参谋而不代谋,指导而不指令”的“三不”原则。
另外,学生的专题研究活动如果缺少必要的调控约束将很容易出现“作弊”现象,如:从网上直接抄袭、剽窃他人的成果;不经调查研究伪造数据、材料来说明问题;对专题研究的进展不闻不问,拒不承担小组分配的任务,坐享其成、不劳而获等等。对这些现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研究计划,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要求,运用好评价表的考核、激励机制来规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间相互促进、相互监督来防止这一类现象的发生。
4.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实施研究性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要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得到发展,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从注重学习结果转变到注重学习过程的体验和态度;从注重政治理论原理等知识传授、理解、记忆转变到注重知识在实际中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从注重个体钻研转变到注重同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等等。
研究性学习更需要研究型的教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科研素质和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是时代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学生所选取的专题会自觉不自觉地触及本学科的深层次的专业知识,甚至本学科的前沿,还有跨学科交叉的内容,以及自然、社会中的有关问题。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本学科的最新知识进展要关注、学习、研究,对相关学科要了解其要点和梗概,要自觉主动地在教学中寻找课题,进行研究。只有具备了基本的科研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才能得心应手,真正起到指导学生的作用。
5.加强课内外结合,注重社会实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方面培养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经济、政治、哲学、道德伦理理论,树立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研究性教学的内容主要来自教材。同时它的每一个研究专题又都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材料作支撑。因此,在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过程中,既要立足于课堂教学,又要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走出教室,面向社会。既要为深入研究各项专题收集信息,同时又要密切联系实际,提出的专题或问题应是日常的现象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和研究引向深入。
第三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法指导艺术
让大学生学会学习既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大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有较高的教学方法指导艺术,还应该掌握让大学生更好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法指导艺术。只有做到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统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益。
一、教会大学生学习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指导思想
传统教学注重现成的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往往只强调教师“抓纲务本”,把书教好,把课上好。因此,教师的教研活动,一般也只研究教师如何教,而很少研究学生如何学。而多年以来的教育实践证明,要真正搞好教学,不仅重视研究教法,也要重视研究学法,而且要把教法立足于学法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学法,也绝不只是让学生学懂、学会了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教学实效,达到叶圣陶所说“教是为了不教”的境地。所以教会学生学习,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是现代教学论中必须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
什么是“教会学生学习”呢?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义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系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要先生拿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乃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手续程序安排妥当指导他,使他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相类似的经验,发生相类的理想,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理想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这段话,把教会学生学习的含义讲得十分清楚。首先是要教师会教。既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如何掌握知识的本领。常言说:“名师出高徒”。“名师”之所以为“名师”,就在于他善于指点他的学生学习,而不在于教给他们多少现成的知识。其次,学习的效果终究应由学生负主要责任,学生的学习才是内因,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代替学生学习。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能否获得学习的成果,取决于学生的主观状态,关键是学生自己去学,而且要会学。
教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学习,不仅是个方法问题,而且是一个教学的指导思想问题。这个问题的指出,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古今中外不少著名教育家都严肃提出过。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19世纪德国一位卓越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深刻地指出:“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去发现真理。”可见,重新强调这个问题尤为重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不是要教会大学生背诵多少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原理、观点、词句,不在于掌握多少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关键在于要让大学生通过理论的学习,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增强用理论指导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最终要信服理论的作用、价值,自觉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因此,激发大学生如何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善于学习、自己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比教师自己掌握一套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更加有意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把教会大学生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法指导的基本原则与要求
1.要以激发大学生自主精神、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宗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法指导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大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这些知识的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自觉地运用这种方法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提升觉悟。为此,必须使大学生树立学习中的主体意识,认识到自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一方面,是学习的主人,进而发扬主人翁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自我明确学习目标,自我激发求知欲望,自我保持学习兴趣,自我反馈调节学习行为与策略,一句话,要树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上的自主精神。没有这一点,就谈不上对学习方法的主动把握与自觉运用,也谈不上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进行学习指导,必须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自主精神相结合,并作为首要一环抓紧抓好。
学法指导还必须着眼于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所谓学习能力,是指大学生顺利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所必备的心理特征和本领,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而学法指导只有重视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法指导卓有成效,才能使大学生学会自学的本领,把大学生培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人。
2.要吃透大学生的学情
学法指导问题,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学生采取这样那样的学习方法,都与他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意志以及个性特征密切相关。有的学生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积极,他会主动去探求学法;有的学生学习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你教给他学法他也不会主动接受。这里牵涉到一个学情问题。如果在进行学法指导时,只注意学习方法,不注意研究学情,就可能舍本求末,事倍功半。很多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对于一些后进学生,教师对他们的学法指导做得不少,但收效甚微,原因是他们并不是欠缺学习方法,根本的问题是缺乏正确的态度与动力。因此,进行学法指导,首先要研究学情,把指导学法与研究学情结合起来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当然,大学生的学情问题是复杂的,它与大学生的理想、志愿、性格特点、校容班风,乃至社会、家庭、自然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把学生的学情研究好,研究透,吃透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学法指导;否则,即使指导了,也难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3.要与大学生的认识规律相一致
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2周岁之间,生理、心理都基本成熟,已经具有认识客观事物、客观规律的基本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要讲究规律,一般的说,学生的认识规律是:从直接感知→表象→概念→判断→推理→归纳→综合等。学生的思维,也都是从具体向抽象逐步过渡。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也就注意让大学生从丰富的感性材料出发,通过感性到理性的教学,进一步认识思想政治理论原理、规律、立场、观点、方法等。当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逻辑性、思辨性、抽象性都比较强,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一定必须从感性到理性,也可以从理性到理性,也可以从理性到感性再到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