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现代社会——一个多元、平等的社会,一个推行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一个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日益加速的社会,一个需要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一个其活力与综合国力取决于全民创新能力的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研究技能,具有有效地表达自我的能力,具有自我延伸的能力,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一个真正的高等教育机构首先应该是‘进行自由的科学研究的车间’”。[28]“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是使轻率鲁莽也变得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27]大学学人在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正是分享与合作。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探索和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挖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养成学生健康、丰富的个性是现代大学的应有之义和当然之责,是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的目标取向。
五、营建师生互动、“共生”的教学生态
从生态学原理讲,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事件和教学环境等因素组成。与自然生态相比,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生态。教学生态主体与教学生态环境、教学生态主体与主体之间都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得教学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65]。营建师生互动、共生的生态化的教学氛围,使教学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对于实现教学实践的改善大有裨益。
就学校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看,教学生活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互利共生的境态,即一方的存在状态以另一方的存在状态为条件和依托,一方存在状况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对另一方的存在状况产生影响。正如前面章节所论述的,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强调和关注的是,教师指导或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或研究。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主导价值,在于体验和享受求知欲的满足,在于实现通过学习与研究而获得学业的成长和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而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自学”。就此意义上说,教师的“教”(指导)直接关乎学生的学习与研究的效果;学生在学习与研究中自主、能动的“学”又影响着教师的“教”。建基于方法引导与自主建构的导学与导研,就师生关系的层面看,更为强调的是动态的、民主的、共生互利的“学习共同体”,教学所追求的是师生的共同成长。
六、使教学成为学生过做学问的生活的重要途径
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观察、倾听、尝试、表达和思考,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潜力或天赋。高等学校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重要场所,在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对学生进行一定的研究训练,既让青年大学生潜心于做学问的生活,又为培养学术接班人提供智力支持,是大学教学的重要使命和内在规定。大学教学要能培养青年大学生应有的风度:体魄康强,精神活泼,举止端庄,人格健全;还要能激起大学生的志向;不倦地寻求真理,积极地造福人类,成为既有风度、更有学问的学者型人才。在一定意义上,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赋予学子们的是思想境界、是眼界、是方法,是力主教师指导或引导学生在做学问、搞研究中来学习,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体验和享有“做学问”的学者生活,而不仅仅只是一味地接受既成的知识、经验。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旨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研究活动的训练,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研究意识,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基本的研究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思考力的、有觉察力的和有创造力的学习者,成为善于挖掘自身潜力、在不懈的探索中进行知识的传播与生产的实践者,进而实现培养有较强研究意识和科研能力的新型学人的理想目标。
从严格意义上讲,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是一种学者的生活;学者的生活其实就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生活。做学问需要有厚重的积淀,需要潜心和执著。做学问要做到三个统一:一是思与学的统一,二是知与行的统一,三是述与做的统一。做学问的大学学习生活,要求学生有强烈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有积极探索或研究学问的意识和能力,有做学问的热情和对科研的大视野,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有踏实的求学作风,有实事求是、执著钻研、团结协作的科学精神,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平易近人的态度、虚怀若谷的气质和良好的民主作风。做学问其实就是对生活中发生的问题,问个为什么,抓住问题,追根究底。做学问的目的只在对自己不明白的事,要找个究竟。让学生过做学问的生活,能提供训练学生耐得住科学研究的枯燥和寂寞,养成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敢于创新、不懈攀登的求索精神,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的机会,使他们老老实实地做人,踏踏实实地做事,扎扎实实地做学问或搞研究。过学问的生活,能提供另外一种足以支撑人们仰望星空、寻找精神世界的价值尺度,能赋予学生一定的个性特征与精神气质。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大学生活,必然要求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体验到学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探索或研究中求得成长的主人;必然要求教师给予有力的指导或支持。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是企求为学生创设出在大学学习中接受科研训练的环境,让学生过学问的生活的有益探索。
研究学问,一方面要继承前人已经达到的成果;另一方面又要独立思考,发前人所未发,取得新的成果。学是基础,思是在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独立思考,以达到前人所未达到的更高境界。当学生注视着教授们探索新知识时,就可以领悟一些新颖的思想方法。治学只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称为真学问。如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能有所创新。创新即提出新的观点,具有新的发现。研究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观点,这是学术创新之路。创新是学术发展的关键,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做学问、搞研究,是实现大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人才目标的重要途径。
“教授不再是知识的提供者,而是学术活动的组织者、学习与研究活动的指导者以及学术水平的鉴定者”。教师指导学生从事学习与基本的研究,就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与研究方法,学会质疑、好问,“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和质疑(“learn to doubt and dispute “、”How to find the answer is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answer itself“),学会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唯唯诺诺。
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相结合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是指运用现代学习理论和现代教学理论,建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心理特点、认知特点,符合学校教学特点等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前提,以创造性思维训练、激活思维、发展认知能力为重点,实现以学生爱学、乐学、会学、善学,发挥学生主体潜能为目标的教学模式。
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强调和关注的是教育的过程属性和过程价值,而不仅仅关注教育的结果,以使教学活动充满生动性、具体性、丰富性和开放性,彰显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宰地位。以学生自主性为基础的导学与导研并重的教学模式,要求”人“(学生)的真正在场和知识与人”相遇“;在知识与人的”相遇“中,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的提升,实现知识的创生和自主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做学问或搞研究,”研究“可以是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研究,也可以是结合现实生活实际开展的社会科学研究。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的教学研究,主要是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问题的研究。”研究“可以是课题研究的形式,也可以是社会调查、项目研究或专题研究。既要重视教学理论的研究,又要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指导学生投身于基本的研究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者“意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
总之,学校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有意义,使学生成为终生的学习者,学会如何独立学习,学会如何在走出学校后能从经验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导学与导研相结合的大学教学,旨在推动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旨在寻求实现大学教学实践改善之路,旨在实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