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山海关外,两枝军相距二里对垒。一方是用有四十万大军的大顺军,也就是闯王李自成的部队。一月前刚攻下明帝国首都,挟大胜之余威来此征讨吴三桂。但闯王这次预计错了,吴三桂不光有两万百战锐卒,三万名动天下的\"关宁铁骑\",也召来了女真人,对中原素有野心的女真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倾巢而出,更从大草原上带来了四万蒙古铁骑,与吴三桂会合,这样,十五万大军,摆在了闯王的面前。
虽然面对如狼似虎的女真铁骑,闯王的心里也并不是太忧虑,毕竟他在数量上有绝对的优势。且十气高涨。兵法云:\"倍则击之。\"何况他现在三倍于对手,又怎会放在心里,但心里不禁对自已的鲁莽有些懊恼,毕竟吴三桂曾想降他,是他断了吴三桂的降路,事已至此,说什么也没用了。他摇了摇头,向身后的执旗将挥了挥手,霎时,鼓声大噪,数十万大军在鼓声中缓缓向前,对面,十万女真,蒙古人的骑兵也开始出动,一个个骑着劣马,嘴里不知在呼喝着什么,颇为震慑人心,闯王冷冷一笑:\"什么\"女真不满万,满万不可敌\"?全无阵法可言,也不过如此。看来我是多虑了?\"两阵相距五百步时,女真人开始放箭,箭不虚发,霎时将前军数万步卒射倒在地。大顺军阵形大乱。但在闯王与诸多将领的呼声中,不多时便又排起了队形,但很快又被射乱阵脚。闯王大怒,自纵马上前出阵,军心稍稳,但迎面一箭射来,正中其胸,栽于马下,从骑慌下马扶之,退于阵中。大顺军阵脚大乱,正待收军以待来日再战,吴三桂的三万\"关宁铁骑\"已挟滚滚黄沙扑面而来,女真人也收弓拔刀紧随其后掩杀过来。大顺军在剽悍的\"关宁铁骑\"面前一触既溃.....
李自成回首看了一下战场,数十万大顺军被十多万女真骑兵屠杀,吐血数口,大呼:\"关宁铁骑,女真骑兵\".....数十日后,大顺军在蓟全军覆没,成立仅四十三天的大顺王朝覆灭。
大顺军之所以败得如此之快,主要原因是没有能与\"关宁铁骑\"与女真骑射相抗的骑兵部队,下面我要讨论的也是这个。
骑 兵。
要谈到骑兵,就不能不说到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蒙古,女真,党项,无一不是以骑立国,以骑兵为国家根本。所以才能以较少的人口(相当于中国),较弱的经济,累次入侵中国,甚至入主中原(如元之蒙古,女真之满清)。归根结底,还是骑兵的作用,胜既大胜,步兵跑不了,败是小败,最多我打不过就跑还不行嘛?他们将骑兵的作用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下篇将着重探讨。
一、骑兵的起源
骑兵最早大概是出现在公元前400-500年间,也就是中国的战国初期和欧洲的希,波战争期间,(西方可能早些,据记载公元前8世纪中东的亚述帝国就已有骑兵,但有多大规模不详)但这时的骑兵实战性并不强,多是担负一些侦察,偷袭或是断敌粮道的作用,编制也不大。欧洲最出名的一次使用骑兵的战例出现在马其顿人亚历山大与波斯人大流士三世之间的战争中,亚历山大率骑兵猛冲大流士的中军,大流士惊惧而走,十万波斯战士或死或降,一战而使波斯帝国覆灭。而中中国最出名的一战是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号称屠夫,名将中的名将)遣精骑五千断赵军粮道,赵括(就是纸上谈兵那位)突围被杀,赵全军覆没,秦一战杀赵军五十万。为一统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最早使用骑兵的可能是北方的中山国(中山狼的故乡,有没有比这更早我不清楚,但这时肯定已开始使骑兵作为一个兵种出现了),中山国是一个小国,(相对于它的近邻赵,韩而言)在以战车为主战兵器的当时,(它仅仅是一个千乘之国而已)他不可能有多大的财力,人力去发展战车。(既使发展了也不是赵,韩的对手)其君主又有北狄血统,所以很自然的就想到了发展骑兵。这样,中国的第一支骑兵部队出现了。(虽然人数仅数千人而已)<吴子后法>中亦有武候与吴起关于战马的征用,骑兵的战法的对话,可见此时中原各大国也普遍有了骑兵部队(战国中前期但规模有限,吴起也只是将之作为偏师使用)
早期的骑兵没有马镫,只有马鞍。(双脚悬空坐在颠簸的马背上是什么感觉?)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解放双手,必须要有一只手按在鞍桥上。(当然少数能骑无鞍马的人例外)。而当时的治炼技术又有限,不足以造出足够长的长刀(总不能让骑兵抓着70-80公分的短剑去冲突动不动就长达六,七米的长戟阵吧?除非是疯了),所以这时期的骑兵的主要作用就是突袭敌人后方,也就是起一个骑马步兵的作用。波斯人与亚历山大作战时,骑兵的战术就是:一拥上前,在步兵前二百步(可能更短)停住,一通弩箭伺候,然后后撤,再一次重复这种战术。(有点类似于以后的匈奴人的战术)但在马其顿方阵步兵面前效果并不太好,(多方面的因素,首先是弩的力道不够,射程及杀伤力有限,其次是马其顿方阵步兵的防护力强,阵型周围有大盾)同时期的中国也是,秦兵马佣便有很多骑马的弩兵造型(无镫,有鞍,持弩,估计这时秦国的骑兵还没有掌握马镫的技术)。
中国战国后期,随着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此时可能已有了马镫,但我找不到资料能证明,反过来,要没有,打死我也不会相信以后的赵国会举国\"胡服骑射\",没有马镫,骑射只能是笑谈,但又无法解释在这以后的秦,兵马佣里的骑兵竟然没有马镫,疑惑中),赵,燕,魏,秦各国都受到威胁,庞大而笨重的战车在来去如风的游牧骑兵面前无用武之地,各国这时才感受到骑兵真正的威力,于是痛定思痛,在赵国为首之下,纷纷大力发展骑兵,一时间大有超越车兵之势。但车兵作为主战兵种一直使用到楚汉争霸,也就是说,一直到这时,骑兵的作用仍没能完全发挥出来。(对步兵强大的冲击力和心理上的震慑力,而只是担任两侧的掩护)
二,发展
在中国,历史的车轮进入了秦帝国(呵呵,连历史的进程也要用战车的部件来表示,战车的对中国的影响可见一斑),始皇帝雄才大略,一统六国。在他登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心里挂着一件事,匈奴之患。此时的匈奴又怎样呢?东击东胡,西灭大月,收西域三十六国,可以说是威风不可一世。蒙恬便在这种情况下受命北征,收复河套。(这是当时中国最好的一个产马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匈奴退走(不是败走)的情况呢?原因有二。一,此时的秦帝国一统六国,战士的士气高涨,装备精良(相对于匈奴,除了战马,骑射,什么都比他好)组织严密,各兵种配合可说是中国数千年最佳的时期。(一个历经数百年征战,并吞六国的国家军事方面怎么会差呢?)且加上六国的人力,财力,才能在短时间内击走匈奴。二,当时的匈奴刚刚扩张完毕,对扩张的领土还没能完全消化,各被征服民族他还不能完全控制,须留大量的人马散于各地,在与秦的边境不可能有多少主力部队,对秦的领土也没多大兴趣,再加上此时的始皇帝威名之甚,他也不得不顾忌几分。两者一综合,便形成了这种局面。
秦在北击之后,立即修建了为我等后世子孙景仰的万里长城(或是连接),从今天看,长城好像可有可无,(甚至有一些酸 儒还借此大发牢骚,他们又懂得什么?一到紧要关头,便只会\"曲 线 救 国\")但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这就是一条生命线,不要以为始 皇 帝是一时心血来潮,他对战争的嗅觉是无比敏锐的,他难道没看出骑兵对车兵,步兵的巨大优势吗?他空自担负了数千年的骂 名为他的后人们筑起了一条生命的保护墙。他在积攒实力,大力发展骑兵,(这从秦未农 民 起 义时秦军出现大量的骑兵可以看出)但他不成器的儿子断送了他的帝国,也使中国对匈奴的决战日期向后推迟了近百年。
同时期的西方又在做什么呢?亚历山大大帝死后,他那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瞬时土崩瓦解,陷于内乱之中,先是安息帝国击败了塞琉古王朝,(随后其东方又崛起了一个贵霜帝国)后又被罗马,迦太基分别占据了欧,非洲部分,至此,除中国外,此时的西方(贵霜,安息其实是东方民族,但对中国而言,他也是西方)是三国并立(贵霜除与安息,西汉有过冲突外,基本上处于自保)在迦太基与罗马,安息与罗马的战争中,骑兵一样也不能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只是迦太基将领汉尼拔将数千努比亚骑兵用到出神入化的地步,但也限于偷袭,断粮之类,由于没有出现像中国北方的匈奴这样强大的游牧文明,所以总体而言,这时的西方相对中国而言,对骑兵的运用处于落后的地位,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到骑兵退出历史的舞台。所以以后我将以中国和中国北方民族为主线。(中间会出现贴木尔帝国,阿拉伯帝国等,到时会将视线转回去)中国,又是一场全 国 范 围内的大战,项羽凭八千江东铁骑纵横中原,最终败于淮阴候之手,命殒乌江。汉,西汉帝国正式成立了。成立之初,汉 高 祖不知为何?一进心血来潮,竟想效始 皇 帝般,北征匈奴,收复失地,(楚 汉 争 霸时匈奴乘势南下,占据了广大地区)但他此时手下既无韩 信,又无蒙恬,自已又不会打仗,(子 房,陈平等人运筹惟幄还行,真要让他挥军征战,那也白搭)才有了\"白登之围\"(今大同境内),无奈之下,采用陈平之计,用极不光彩的手段才捡了条命回长安,(李太白\"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的出处)但刘邦也算识 时 务,经此一战之后,隐忍不发,只是像始 皇 帝一样积攒实力,同时又遣公主 和 亲,使得汉帝国得以在七十年后扬眉吐气。(情况和宋初有点相似,但宋的几个皇 帝天生不是成大事的主,(太祖,太宗除外)和汉的几个皇 帝没得比)但负此奇耻大辱,终郁郁击终,其后汉帝国又是一番动pwq乱,幸未伤及根本。(吕后之乱,八王之乱)又经\"文景之治\",终于组建了一支数十万的铁骑部队(铁甲,铁制兵刃)有了与匈奴人一较高下的实力。匈奴人也凭借其强大的骑射将其势力扩 张到极限。(骑射的作用可不同于帝国中的,想想,匈奴人的骑射可一箭致命,而不是游戏中的十几二十箭,你还会小看他吗?)
公元前151年,汉武帝继位。匈奴在汉帝国数十年俯首称臣的迷惑之下,有点得意忘形。不把汉帝国放在眼里,汉武帝看准时机,决定对匈奴开战,至此,历时近二百年的汉匈之战开打。
三,铁骑征大漠
勘误:上一篇汉武帝登基时间让俺给提前了十年,呵呵,对不住各位。
\"汉武雄图载册篇,长城万里遍烽烟\",这是汉匈未全面开战时的真实写照。雄才大略的武皇帝自不甘心,大战一触既发。让我们后人记住这个名字,刘彻,这位统治中国54载,对中华民族与中国历史产生巨大影响,堪与\"千古一帝\"秦始皇相提并论的武皇帝,是他奠定了中国在亚洲,世界的地位。数千年后,我们还在用着他给我们带来巨大荣耀的称谓:\"汉人\"。(虽然我们已玷污了这个称谓,但无耻的后人们仍在用)
提到汉匈大战,又必须提到两个人:卫青,霍去病。前者官至大将军。(相当于全国兵马大元帅)后者位至骠骑将军(骑兵统帅,与车骑将军对应。)人称霍骠骑或冠军候(知道冠军一名的来历了吧?)此二人可说是中国数千年历史擅使骑兵之典范。(虽说李广,李息,李广利,路博德等人也不差,但功绩比之此二位还是不够,早一点的周亚夫倒是比之这二人不差,就是开打时他已经老了,不然就轮不到卫青了,呵呵)数次大战使得匈奴元气大伤,再无力与汉帝国争斗。(不得已之下远遁漠北,使得漠南无王庭)
我们无法回避一个问题,就是汉帝国的骑兵是怎样击败匈奴骑兵的呢?要知道主战场可不在汉帝国境内,而在大漠,匈奴人甚至还zhan有天时,地利。(我想谁也不会认为中原人到了大漠会一样生活得很好吧?否则又何以解释这句话:水土不服。况且汉军也有数次因地形原因没能形成合围,李广也是因此而死)何况还有号称\"控弦三十万\"的百战骑射呢?按匈奴或其他游牧民族的打法,就是退,退中打机会。(这些民族除非不得已,是不会和你硬扛的。战法有点类似于卫国战争时的苏联,以土地换时间,机会)看看霍骠骑给我们的答案:\"冠军侯嫖姚校尉霍去病受任骠骑大将军,率万骑出陇西击匈奴右部,历五王国,越焉支山千里,歼敌八九千,斩折兰王、卢侯王,收休屠王祭天金人。\"再看\"霍骠骑发动夏季攻势,在与公孙敖失去联络之情况下,孤军挺进越过居延海,穿过小月氏王国,抵祁连山,歼灭匈奴40000骑,匈奴河西精锐瓦解。\"(这两句是转的)一句话,就是以骑对骑,以快对快,打得你没法躲,或是来不及躲。(可惜只活了24岁,在其有生之年未得见匈奴灭,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天不与之寿,奈何?)
还有卫青的战法,统数十万众,长驱数千里,直扑王庭。按兵法来讲,这叫:攻其所必救。(不知匈奴人有没有提出过类似莫斯科保卫战的口号,呵呵)想躲都不行,总不能老巢都不要了吧?这面子可丢大了。(谁知道老巢里有没有美女,宝玩,辎重,粮草)不得已之下,只好决战。
志载,卫青曾与匈奴大汗战于王庭。那么汉军又是怎么打的呢?匈奴人总不会放弃他的传统优势项目骑射与你拔刀对砍吧?(不得已时才会这样干)汉军的战马对匈奴马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不管是速度还是耐力都强不到那去。(何况一个个还身着铁制铠甲,不似匈奴人般只着皮甲)怎么打呢?卫青的做法是:一,以武刚车载粮及步弓,战则为障。(就是没有战斗时当运粮,运兵车用,战时当屏障使)武刚车又是什么东东呢?长二丈,阔一丈四,车外侧绑长矛,内侧置大盾。(就是一个好的战斗掩体,既可防敌骑兵冲突,又可对箭有一定防护能力,真不知怎么想出来的?)这样可使匈奴人的骑射优势被汉军的步弓手抵消。(并且是车载步兵,嘿嘿,是不是有点像现代的机械化步兵?)
防御问题解决了,进攻呢?总不能让这些步兵追击匈奴骑兵吧?卫青的做法之二,出精骑直扑敌主营,后以大军掩杀。什么是精骑呢?选边地良家子弟万人,(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住在边境的汉人)善骑射,精骑术,长格杀,以为陷阵营,每战必先出动其咬住敌军主将,(不论哪方面比之匈奴骑射都不吃太大亏,有点类似于我的虎卫鹰扬中的鹰扬营)道理还是哪个,攻其所必救。不得已,匈奴人只好与汉军硬扛,扛不过也要扛,呵呵,这就是战术。总不能仗没打完,司令官就让人给毙了吧?要这样,这仗还怎么打?
匈奴骑兵还是延续了他们传统的战法,成扇形一字排开,以发挥骑射的威力。虽然汉军铁骑骁勇,但在强大的匈奴骑兵面前也没占到多大便宜。汉对匈奴战士的战损比高达1.5~2:1,(初期,且以战斗人员为计数,平民损失不算,后期反过来),但是毕竟挡不住汉帝国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渐渐处境不妙。
一战战下来,匈奴人越打越少,汉军越打越强,以至后来匈奴可汗亲率八万铁骑咬住李陵的五千步弓,仍被汉军射杀万余人,可见后期的匈奴兵战斗力在急剧下降。(要是早期的话,可能仅死伤千余人就可以做到,八万骑,就是十六万人和马,对五千步兵打成这样,还有什么好说的?也证明了汉军在后期的强悍。也难怪匈奴后期对汉军一直采取避战,汉武帝铁骑十八万出大漠时匈奴竟不敢战,冒顿单于泉下有知,必定会再气死一回)
到这个时候,匈奴人的精锐已消耗殆尽,各被征服民族也纷纷脱离其统治,(乌桓,鲜卑,丁灵)很快地分为南北两部,南部呼韩邪向汉宣帝称臣,(也就是王昭君的老公)虽还没有亡国,但已无力再对汉帝国构成威胁。
总体而言,这段时期,中国的骑兵战术及骑兵部队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既便是盛唐时也不能过此,寻根探由,除了有强大的国力为基础外,英明的君主,强悍的将帅,骁勇的士卒,尚武之民风,缺一不能成此伟业。但骑射却仍不是匈奴人的对手(少数精锐除外),并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骑兵时代的终结(一个为了生存,一个为了杀人,动力不一样,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不胜叹息。
四,单于夜遁逃
古今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历经与匈奴人一百五十年的战争后,强大的西汉帝国覆灭了。匈奴人松了一口气。总算可以睡安稳觉了。但他们很快发现,一个同样强悍的东汉帝国快速崛起,并且对匈奴采取与前朝同样的进攻战略。
凭心而论,东汉的骑兵部队远不如西汉,但对此时已日薄西山的匈奴人而言,仍是一个噩梦。在汉帝国及西域各国的联手打击下,不肯归顺汉帝国的匈奴人无奈之下,在一位英明的部落首领的引领下,开始向西挺进,向西流浪,寻找他们心中的美丽的草原。从此数百年间再也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行踪。
二百多年后,这群从中国北方出发的狼到了顿河大草原,在这里,他们才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不光只有中原,这里也是一块美丽的新世界,水草丰美,气候温润。不多久当地的阿兰人开始进攻他们,匈奴人被迫迎战,(他们总共只有二十万人,能打仗的不过四,五万)但阿兰人步骑兵在他们的骑射面前无所作为,很快为他们击败,这样他们便成了这块新世界的主人,呵呵。匈奴人惊奇地发现,虽然他们的骑兵在汉帝国面前累战累败,到了这里,却是不可战胜的,他们心中被压抑了数百年的征服yu望被激发了出来,经过短暂休整后,又开始向西挺进,他们坚信,西边一定有一块和汉帝国同样繁华富庶的土地。
数年后,匈奴人击败(东,西)哥特,虽然日耳曼人有着在数量上不少于匈奴人的骑兵部队,但在匈奴人奇怪的阵型(一字散开),奇怪的攻击方式(在疾驰的战马上准确地射出致命的箭),奇怪的战术(边打边走,从不与敌军主力硬扛,并且大规模地进行穿插)面前,溃不成军,连国王亦被匈奴人所杀。(不知道他的头盖骨有没有被匈奴人制成酒器?)如同当年匈奴人躲避汉帝国追杀一样疯狂地向西逃窜,西方人所谓的第一次\"****\"来了。(另一次是蒙古人给他们带去的)
此时的西方,罗马帝国处于无可争议的霸主地位,在击败了迦太基文明之后,又征服了北部的日耳曼部落,虽与安息帝国不时争战,但霸权在整个欧洲无人可及。
但罗马帝国也不可避免地衰弱了,虽然他们自已没有意识到这点。他们的政治腐败,经济萧条,文化沉沦,同样的,罗马的军事力量也大不如前。没有一支能与同时期列强相抗衡的骑兵部队。(中国,波斯,匈奴)他们还沉迷于自已编织的步兵致胜论。将无用的方阵步兵的潜力发挥到了极限。(只在帝国的东部行省有少量的骑兵部队,比例从不超过总军力的十分之一)很快,他们将要面对各野蛮民族的巨大冲击。(说来也巧,同时期的东方,中国也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冲击)
哥特人来到了罗马,骄横的罗马人当然不将这些衣不蔽体的野蛮人放在眼里,********激化,大战再所难免。当这些野蛮人排着散乱的阵型,骑着战马向他们冲过来的时候。(与游戏中不同的是,哥特人的骑兵远远强过他的步兵,其实要论步兵,没有谁能强过罗马的方阵步兵)他们心里所受到的巨大震憾是可想而知的。(铁蹄踏着大地,大地为之颤动)从未见过这种阵势的罗马人开始后退,毕竟他们不是早期的罗马步兵了。大战的结果是罗马人全败,完败,败在了在战斗之前他们不屑一顾的野蛮人手里。(此战的结果对后世欧洲的影响是巨大的,欧洲人不久之后又走到了另一个极端,重骑兵,因为他们已不再相信步兵)
罗马崩溃了,很快分成东西两部,不久之后西罗马灭亡,只剩下拜占庭帝国在若若支撑。
数十年后,阿拉提,这个被欧洲人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人做了匈奴的单于,欧洲,军刀下的欧洲又一次受到铁蹄蹂躏。我们不讨论具体的政治,环境等因素,只谈战争,只谈骑兵。
匈奴人和罗马人的第一次碰撞是在欧洲的巴尔干地区,匈奴人南下,东罗马自不能坐视不管,毕竟这是他的地盘,我不得不佩服东罗马的运气,太好了,巴尔干,(也就是现在的南联盟及塞,克,阿诸国)群山环绕,大河通海,这地方怎么说呢?不要说骑兵,既便是规模稍大一点的步兵都难以展开。匈奴人的骑兵发挥不了威力,只好后撤。但这个疤匈奴人却记着,数年后,阿拉提成功地导演了一出\"千里跃进大别山\",凭借其骑兵的快速突进能力一举通过半岛中部,直扑君士坦丁堡,东罗马皇帝狄奥多修斯二世猝不及防之下,敌人已抵城下,战又不敢,守又无力。无奈,只好低声下气地讨饶求和,缴纳了大量的\"战争赔款\",割让了多瑙河以南的大片土地才使得匈奴人趾高气扬地得意离去。
卡达隆尼会战,熟悉欧洲史的人应该知道,这里,是匈奴人在欧洲由极盛走向衰弱的起点。关于这次大战的起因,诸多猜测,流传最广的一个大概是关于一个女人的,我不相信阿拉提为一个女人会出动倾国之师。(当然,作为一个借口还是很好的,如同日本人在\"九.一八\"和\"七.七\"事变中一样)
匈奴人犯了一个大错误,就是将其主力,匈奴骑兵与他的对手,罗马人及哥特人摆在一个狭小的正面进行对冲,(这是欧洲人的传统好戏,)而不是发挥他的骑兵的骑射及快速突击,大纵深穿插的优势。(他们一定不知道\"孙子兵法\"是什么,否则不会如此,呵呵)其骑兵部队受到了阿兰人正面的顽强抵抗,一个个匈奴骑射被长枪刺于马下,被暗号射于马下,死伤极为惨重。
反正不管怎样,这仗罗马人没有败,(匈奴人是不是败了不好说,但从战果上看好像也没有)匈奴人退回了草原,\"罗马人事后计算尸体,匈奴人主力骑兵部队直接战死达十万余,另有大量伤兵实际已失去战斗力,估计战力仅剩原先的一半左右。此战从根本上扭转了整个欧洲的历史进程,避免了西方文明被游牧民族毁灭的命运,若此战匈奴人胜,恐怕整个人类文明历史都会因而改写。\"(加\"\"为转)
虽然匈奴人在一年后又一次直扑罗马城下,但其主力,匈奴骑兵部队再也没有得到恢复。又一年,阿拉提死了,这个由匈奴人组建的强大的帝国很快崩溃了,(成也忽焉,败也忽焉!)欧洲,又可以安稳数百年了,直到蒙古客人的到来。
纵观这一时期的欧洲,除哥特人和东罗马有一定数量的骑兵部队外,(但对骑兵战术的运用远不如匈奴及同时期的中国和安息帝国),仍以步兵作战为主,虽然步兵在正面的攻防上不逊于骑兵,但其耐久力差,进退缓慢,不适合大纵深迂回的劣势已经显现无疑。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俄罗斯人的崛起。
五,狼烟遍中原(重骑兵的出现)
匈奴、鲜卑、羯、氐、羌,此五者既为历史学家们所谓的五胡,(当然,我是不同意这种说法的。)是他们将处于东亚绝对领导地位的汉民族打得几乎亡国灭种。这里边,氐,羌有吐蕃血统,羯是匈奴旁支。(我倒是很奇怪,同样,甚至比这五个民族更强大的乌桓(丸)倒是没有参与进来,要说这时的乌桓骑兵很强啊,既便是三国时也多次提到曹操征用乌桓骑兵攻蜀的呀,呵呵,难道为我中原同化了,也没这么快吧?)
这里边,除了氐不是以骑兵为主力外,哪一个不是以骑为主,以骑立国。(题外话,氐倒是出了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符坚。也是个我一直比较钦佩的人)公元290年,晋灭吴,一统天下十年后,司马炎死了,按当时的叫法叫\"驾崩\"。中原又开始了数百年的动 荡。贾后乱 F政,八王之DT乱,如此纷纷攘攘十多年,终于,捺不住性子的胡人反了,并且一发不可收拾,终成大祸。
我不想讨论晋未政治的昏暗,但还是无法不提到两个人,贾后,晋惠帝。这两个相当益彰,倒是千古绝配。贾后,名南风,贾充后也,乱之根源\"容貌丑陋,性妒\"。(司马炎语)偏偏不识时务,一人独掌朝政,这倒也罢了,偏又不学无术,大开杀戮,后期连她的老母都看不下去了,累累劝之,不听。及被杀,诛九族。晋惠帝,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白痴,真是白痴。(生理上的,呵呵,也就是先天性白痴)他一生只留下一句经典对白\"臣上表日:\"天下大旱,民相食矣。\"帝日:\"何不食肉糜乎?\"哈哈哈,有这两位在,晋不灭,倒是真真正正的没有天理了。若使司马炎不死,五胡敢乎?欲试我大晋无有良将猛士乎?
其实这段历史我一直不是太感兴趣,这时的骑兵战术也没有什么发展,骑兵作战时的规模也远不如汉匈,匈奴罗马对战时大。但为了这贴,我还是找了很多资料看了看,原因很简单,这时的中国,鲜卑人建立的燕(前,后)出现了重骑兵,也叫\"甲骑具装\"(比较拗口,我还没弄明白是怎么回事,呵呵)虽然只是昙花一现,但毕竟出现过(而且我个人有偏见,我一直认为在工业草命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是领先于世界的,所以我不会花大量的篇幅去讨论欧洲人的重骑兵,要讨论也是这里),与俺这贴有关联,只好慢慢看。
我个人对骑兵战术的理解是:\"正面冲过来的骑兵(包括重装甲骑兵)并不可怕,只要阵型不乱就好,(只要配合得当,训练有素,强弩,长枪,大盾,刀牌一样样使遍,有多少骑兵干不掉?)可怕的是围着你转圈的骑兵,和劫你粮车的骑兵。但重骑兵的出现,自然有他的道理,他在中国的消亡,也有他的道理。(以中国的人力,财力,不比欧洲更适合出现重骑兵吗?但为什么历朝历代都没有呢?我想这就是对骑兵战术理解的不同了,因为在中国,注重的是\"兵贵神速\"而不是以强攻硬守为主要作战方式。)
在中国,最早投入实战的重骑兵是在西汉,(汉与匈奴皆有,但因不适合大漠作战,很快消亡)但规模甚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到了这时,规模就不一样了,鲜卑人组建了数万人的连环甲骑,对当时刚刚天下大乱的其它民族(主要是汉族)的没有受过良好训练的步兵作用很大,便是东晋第一名将桓温的百战精兵(以步兵为主),在面对这种全面铁甲的骑兵时也束手无策,虽没有成为一场一边倒的屠杀,但大败是肯定的。此后,重骑兵一战成名,各国(除东晋外)皆组建自已的重骑兵部队。
在重骑兵刚出现的时候,确实可以说是无敌,但这也有大背影,一,两汉之后,汉族的骑兵在整体上逐渐失去了对游牧骑兵的优势,到这时主力部队以步兵为主,所以才为重骑兵的无往不胜创造了条件(重骑兵对轻骑兵没什么优势,原因就是冲击的优势被抵消了)二,这时的步军(各国普遍是这样)训练比较差,士气不高,若是仍处三国或司马炎的时代,既使出动重骑兵效果也不可能有这时这么好。(如是曹操精锐的青州兵或虎豹营,便是与重骑兵硬扛,重骑兵也讨不到好,胜也是惨胜,杀敌一万,自损八千)。三,重骑兵的对手方,名将断档,如有一名将(当然不是普通的名将,而是数百年出一个的哪种,如淮阴候,岳武穆类型的,其实王猛倒可以算一个,可惜死得早,不然鲜卑人怕就没机会了)统领一枝精锐步兵,重骑兵也不是不可战胜。(最典型的,金宋之战,岳家军在郾城之战时大破比之这时的重骑兵还要重骑兵的\"拐子马\"(或称铁浮屠)可以得出比较),王猛也曾统十万兵灭燕,也没见这时的鲜卑重骑兵有多大作为,可见主帅的作用。
既便重骑兵有诸多的不是,这时的重骑兵对战争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其在正面冲击时,一个个着铁甲,连马匹也着重甲,对步兵来说,简直就是不能战胜的。(普通刀,矛对其杀伤力有限)当这种骑兵以百人为一排冲过来的时候,我想只要是人,都会下意识地闪开,避其锋镝,这样,重骑兵的目的就达到了,不要以为重骑兵的作用是杀伤多少敌人,(其实除了有重甲外,他的攻击力比之一个普通长枪轻骑兵强不到哪去,甚至在有些方面还有所不如)他的主要作战目标就是冲阵,冲已方轻骑兵不敢轻易冲的阵(毕竟他的防护力在当时是第一流的,他都不敢冲的阵,我想就没人敢冲了),冲乱敌阵。等已方后继的轻骑和步兵将敌军分割,然后歼灭。就这么简单。到这里,我想我有必要说一说步军的这个阵,阵,就是队型,一个有效的作战单位至少应该包括弩(弓)兵(负责远程杀伤),长枪兵(近距离长程攻击,不难理解吧?)刀牌兵(为弩兵提供掩护,也可与敌近阵的步兵格杀)只要这三人之间的小队型不乱,对任何兵种都是有一定的杀伤力的,但当重骑兵冲过来的时候会怎样呢?第一个刀牌兵会躲,后面的弩兵怎么办?死,长枪兵呢?也许会对骑兵构成一定的伤害,但失去了刀牌手的掩护,很快便会后续的骑兵击杀(或刺死,或被战马撞死),最后一个刀牌兵呢?呵呵,当然也免不了一死了,说开了就这么简单。(当然有些比较复杂的阵型,如九宫八卦阵,玄襄阵等要比说起来要复杂很多,但道理也无非是各兵种配合而已)
要说重骑兵对中国战争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不太大,只是后来中原出现的\"明光铠\",防护力绝对世界一流,这种护胸镜锃亮的板式铠甲是最接近欧洲重盔甲的中国骑兵防护装备,倒是可能受到这时重骑兵一定的影响,但也从没有像欧洲哪样走向极端,作战理念的不同导致了发展方向的不同(不过耐人寻味的是,是欧洲人自已造出的火枪终结了重骑兵的时代,有意思)
但这时的重骑兵在中国也很快没落,速度之快简直有点出人意料,原因是当时中原地区人口随着战争而锐减,(据统计这时中国的总人口不超过1500万,而且是各国总和,北方中原地区不超过千万,以步兵为主的汉民族当然就更少于这个数目)这么少的人口就迫使各国大力提高骑兵的比率。(毕竟马的繁殖要比人快得多,况且北方各国普遍都是以游牧民族的君主,骨子里对骑兵就很重视)这样最后就导致战争的双方出现重骑兵对轻骑兵的情况,这种情况下会有什么结果呢?当一个重骑兵和一个轻骑兵对冲的时候,重骑兵的长枪可以轻易击穿轻骑兵皮甲,但轻骑兵的长枪一样可以击穿重骑兵的重甲(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各位回头做个实验就知道了,在90公里时速的汽车或摩托上(轻骑兵50,重骑兵40公里时速),手执一根长矛,刺向路边固定的一块薄铁板,看能不能刺穿(不过要小心,弄不好会把自已给摔下来,但这种现象放在战场上,就是轻骑兵既使刺不穿重骑兵的重甲,也能用长枪将对手撞于马下,重骑兵落马是什么意思呢?就等于死了。))结果,重骑兵退出了中国战争的历史舞台。(虽然几百年后金和西夏也出现过,不过情型和这类似,昙花一现罢了)我想谁优谁劣就不必要寻根问由了吧?六,新月弯刀,铁血纵横
与东方的唐帝国几乎同时出现的阿拉伯帝国,(也就是帝国游戏中的撒拉逊,我记得\"旧约全书\"中好像有阿拉伯人的祖先和以色列人的祖先都是先知亚拉伯罕的儿子的说法,但书找不见了,不知对否?)从公元633年开始进行了一系列向外扩张的战争,相继击败东罗马,(灭)萨珊波斯,西哥特,(灭)印度,突 厥,中国,一时间世界主要强国(民族)几乎一一为其击败,成为一个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庞大帝国。
提到阿拉伯,就不能不说起伊斯兰教,教义我以前在一个清真寺大略看了看(随手乱翻),比较极端(相对与佛教而言,比如每天要做几次祈祷,每月斋戒几次什么的,当然也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呵呵)无非是禁 欲啊,禁 杀 生啊什么的。(但沙特阿拉伯是当今世界少有的几个明文规定可以三 妻四 妾的国度,不知为何?)扯远了,再扯就有人会找我的碴了,我还不想死,呵呵(拉灯的干活)
最早的阿拉伯人是游牧民族,军队是以轻骑兵和骆驼兵为主力(后来作战时正面也有大量的步兵,兵员来自各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或国家,多为一些远程杀伤兵种,如弩兵,投枪等),主要作战武器是投枪,弯刀,擅长沙漠作战,但不善用弓弩,长枪,在当时而言,与其对手相比(中国,波斯,东罗马),在骑兵战术运用上并不占任何优势,甚至在某些方面还有所不如,比如对对方骑兵的克制这方面阿拉伯人就一直不得力,以至在后期面对东罗马的重甲骑兵时累战累败,不能不说是件憾事,我想帝国游戏中阿拉伯是为数不多的没有圣骑士的民族可能也是这个原因吧?但靠其军队较严密的组织(虽然同为东方民族,但这里就可以看出阿拉伯人受西方影响较大,毕竟他所处的是东西方的交汇处,中国,波斯的军队作战时,队形并不很严整,更讲究部队作战的机动性和战术的灵活性,呵呵)阵型借鉴拜占庭和波斯军队的长处,沿正面和纵深分前卫、中军、左翼、右翼和后卫几部分(类似于中国的玄襄阵,不同的是以骑兵为主)。两翼用骑兵掩护,并掌握强大的预备队。当出现胜利希望时,迅速将主力投入交战;追击敌人时要求迅猛异常,穷追不舍,以便不断扩大战果。并且不管是进攻还是退守都能何持这种队型,并且士气高昂(为了圣战嘛,对一支军队而言,士气真的很重要,最典型的是太平天国,这些刚放下农具的农民竟将久经战阵的八旗铁骑打得闻风丧胆),所以能在极短的时间内纵横驰骋,但所谓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后期组织,士气都很差(另一个原因是人员的来源也杂了,不再是纯种的阿拉伯人),以至于被东罗马军一再击败,终至消亡(并没有完全灭亡,分散成几个小帝国,但大一统的帝国已不存在了)。
总的来说,早期阿拉伯人的单兵作战能力比较强,对武器的运用也熟练(曾出现过仅动用6000精兵就灭掉印度的战绩,确实可怕)但但是阿拉伯军队也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可以说是他的命门,就是他的轻骑兵,是的,轻骑兵,阿拉伯人从不缺骑兵,但他的轻骑兵因种种原因(人文,历史,宗教),几乎很少使用长枪(投枪不算,俺指的是长达五米甚至更长一点的那种能刺穿重骑兵铁甲的长枪),并且不善用弓弩,这是他的致命伤,在面对东罗马庞大的步兵军团时(不全是举世闻名的方阵步兵,有大量的被征服民族的士兵),他的骑兵还可以靠冲击的战术打败对手,但当东罗马调来(或是大量组建)重骑兵的时候,这个致命伤便暴露无遗,他的轻骑兵的弯刀面对重骑兵(锁子甲,可防住一般力量的刀砍,枪刺及远程弓弩)的长达七米的长矛的时候,出现的情况是,攻击力(指弯刀,投枪,但投枪可对重骑兵构成一定的伤害)不强,又没有远程火力(指强弓,如果工艺够精的话,强弓一样可以射穿重骑兵),硬扛?这就是他在中后期战绩不理想的原因所在。法国人(铁锤查理?)好像也凭此击败过阿拉伯人。但当这些欧洲重骑兵在数百年后面对蒙古人的时候,情况正相反,因为蒙古人拥有可以射穿欧洲人锁子甲的破甲箭,(当然距离要很短)并有相当数量的长枪骑兵(有一定的正面护甲,按蒙古人的叫法也叫重骑兵,但相对欧洲重骑兵来说,就不能叫重骑兵了,呵呵)但阿拉伯人两者都没有,对重骑兵无能为力。(既便帝国中出现的马木留克,精锐中的精锐了吧?仍没有大量装备长枪和强弓,只是凭弯刀和勇猛作战,但阿拉伯马倒是真好,甚至可能比顿河马更适合骑兵作战用,流口水啊,要是俺们中国有这马多好啊?哈哈。咱老祖宗也就犯不着为区区三千匹马,死伤十数万人和大宛开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