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才不备,不足以为治。齐桓公有谋士管仲辅佐而称霸诸侯,刘备用军师孔明而三分天下,刘邦用幕僚萧何而一统天下……由此可见,得智囊者得天下,失智囊者失天下。然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人有其长,必有其短。治疗领导“近视症”的唯一办法,就是对下属多多理解,多多宽容。
人才难得,是因为人才必有出众之处。而人才又有他的独特个性,他们一般不会随波逐流、趋炎附势,常常对上司不亲不热,敬而远之。大才者常不拘小节,异才者常有怪癖,恃才自傲往往是通病。人才常常优点越突出,缺点也就越明显。好马有千里奔驰的长处,也有落拓不羁的缺点。奇人奇才既有大志雄心,往往又恃才自傲,不流俗随众,对这种人才求全责备,势必会将其埋没。
用人难,容才更难。有的领导人身边虽有人才,但他们之间矛盾多,关系紧张。有的人才本来是领导自己选来的,但过不多久便后悔不迭,最后不得不想方设法将他调离或解雇。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心胸狭窄的领导所耿耿于怀的往往不是人才的缺点,而是人才的特点。既是人才,必有他自己而独到见解,必对自己的观点、见解、阅历及才能充满信心,因而不会轻易附和领导的意见。既是人才,由于忙于求知做事,自然没时间和精力去拉关系,拍马屁,有的甚至不懂人情世故、不知社交礼仪,有时会不顾领导情面,不分场合地点直言不讳。这些恰恰容易被人视为“狂妄”、“傲气”。
领导应该具有海量般的容人胸怀,善于理解和容忍人才的缺点,虚怀若谷,不能小肚鸡肠,斤斤计较。至于那种嫉贤妒能,“武大郎开店”,容不下高于自己的人,看似是无容才之量,实质是无爱才之心。
容才之量,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容长”,容得下在专业上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等,但主要体现在“容短”。对于学有所长的专业人才,除了用其所长之外,还要注意容其所短。这里的“容短”,不是拿短处当优点,而是对他们的短处多点容忍、多点理解、多点包涵。
“人有过世之才,必有遗世之累”。然而,有的领导者却不能“容短”。
比如,认为那些爱独立思考、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人才思想复杂,不大可靠;那些爱提意见的人唯恐天下不乱,不尊重上级;那些埋头钻研业务、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的人才还很不成熟等等。由于对人才的短处看得过重,使得一些人难扬其“长”,以至于埋没、流失。
领导者容才之量,尤其表现在对待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自己的人才,仍能实事求是,不改其爱才之心。
不以小过掩大才
陈平是汉高祖刘邦的开国功臣。少年时期,他家里很穷,但是他人穷志大,喜欢读书,学习非常刻苦,尤其对黄帝、老子的学问很有研究,也读了很多兵书战策。
陈平与哥哥陈伯住在一起。陈家有薄田30亩,陈伯种地,常年劳作,不让陈平为家事分心,让他专心读书,结交名士。陈平的嫂子看不惯,但又不敢违背丈夫的意愿。
陈平长得身材高大,姿容秀美,风度翩翩。有人问陈平:“你家里很穷,你到底吃什么,长得这样丰美?”他的嫂子在一边说:“也不过是吃糠咽菜罢了,这样游手好闲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陈伯知道后,就休了妻子。于是,街坊邻居传出许多闲话,说陈平与嫂子私通。陈平到了结婚的年龄,也没有定下好的对象。
后来有个富翁名叫张负,他的孙女非常漂亮,但是她出嫁了五次,每次都是刚嫁过去,丈夫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所以再也没有人家敢娶她。张负偶然看到了陈平,打算将孙女嫁给他,便先偷偷给了陈平一大笔钱,让他准备聘礼,准备喜宴。陈平也欣然答应了。
公元前209年,陈胜起义,掀起了农民军起义的热潮。陈平自负胸中有韬略,也投奔了项羽,但项羽并不器重他。陈平发现项羽刚愎自用,难成大器,于是便改去投奔刘邦。
陈平到了河南武修后,魏无知将他推荐给了汉王刘邦。当时刘邦很忙,匆匆见了他一面后就说:“你先吃饭休息,有话明天再说。”陈平说:“我为了要事而来,要说的话很重要,不能拖到明天。”刘邦只好与他谈谈。结果一谈很是投机,两个人在很多事情上不谋而合。于是刘邦当场封陈平为都尉,并且为参乘、典护军。
古人乘车,驾车人居中,尊贵的人居左,另一个居右,叫做参乘。这参乘是最亲近的人才能获得的殊荣。陈平刚刚降汉,就得到刘邦如此重用,所以刘邦的命令一下,众将哗然,都说刘邦不公。但刘邦不管别人怎么议论,仍然重用陈平。
绛侯周勃和中大夫灌婴心里感到不平,便跟刘邦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虽然长得好看,但那只是长相,不一定有真才实学,很可能是个绣花枕头。人们都说:“陈平在家时与嫂子私通。他投奔项羽前,先还投奔了魏国的魏咎,最后才能投奔汉王,可见他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您现在给他高官,任命他为典护军,可他却公然接受诸将的贿赂:送黄金多的,便给一个好位置;送黄金少的,就给一个不好的位置。陈平的德行实在太差,请汉王详察。”刘邦听了二人的话,本来还不十分相信,可是他暗中派人去查,果然发现陈平贪污受贿。刘邦就将推荐陈平的魏无知找来,责备他说:“你怎么给我推荐了这么一个品行不好的人?”魏无知说:“我所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您问的却是他的品行。这两者不是完全相同的。现在楚汉相争,正是用人之际,一个光会讲仁义道德的君子和一个光会讲孝义的孝子,对汉王争夺天下有什么大用呢?
试问,君子和孝子能帮您打天下吗?我推荐陈平是因为他有奇谋。
如果好好重用他,他一定会帮您夺取天下的。至于他跟他嫂子的关系如何,他又接受了别人多少金子,实在不必深究。”刘邦听了魏无知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不但没有追究陈平受贿的情况,还提拔他为护军中尉,负责监督所有的将军。
领导选用人才虽然在德才上有一定的要求,但对于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最主要的是看他能否胜任所对应的工作岗位。只要能胜任工作,其他都是小节。如果考察一个人,总是把眼睛盯在缺点和不足上,看不到一个人的长处,这样总也找不到人才。聪明的领导者总是善于抓住人才的主流,不以小过掩大才。
李卫当官
一个明智的领导者对待人才的态度是:既不因小节而失大才,对人才求全责备,非完人不用;又不因小节而毁大才。另外,对人才的小节也要加以节制,并进行严格的批评教育,使人才改正不足,不断完善自己。
康熙末年,李卫任户部郎中,负责钱粮入库等事。当时有一个亲王主管户部事务,他让李卫每收钱粮一千另加收十两。李卫大胆谏阻,但那个亲王不听,李卫便用一个柜子将多收的银两装进去,上面写上某王多收之银,放在户部门口,让那个亲王的贪赃行为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结果弄得那个亲王十分难堪,于是再也不敢多收了。这件事被雍正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非常佩服李卫刚正不阿的气魄和敢做敢为的精神。等他即位后,立即提拔李卫为云南盐驿道。
李卫做事干脆利落,不成功不罢休。上任云南盐驿道不久,就因为政绩卓著被提升为云南布政史。
当时有人说李卫不是科举出身,不应该提拔得那么快。雍正皇帝说:“国家用人,应当以贤能为标准,不能只讲出身。科举出身有真才实学的,当然要用;不是科举出身,只要有真才实学,也要用。
不然的话,就会遗漏人才。”
李卫果然不负众望,后来一直升到直隶总督。
但是,李卫的缺点同他的优点一样突出。他生性骄纵,对上级粗鲁无礼,对下属又十分刻薄。因此,他与上下左右的关系都十分紧张,经常有人向雍正皇帝告他的状。雍正在告李卫的状纸上批道:“李卫粗率狂妄,人所共知,何必介意。我主要看他清正廉洁,做事干练,政绩突出,其他都是小节。不像有些人那样因循守旧,萎靡不振,无所事事。”
雍正在保卫李卫的同时,也严肃地批评李卫说:“你要谦和待人,不要盛气凌人,为人要有涵养,修身养性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望你自重,不要辜负我的知遇之恩。”在雍正的严肃批评下,李卫的毛病改了不少,最后成为雍正朝三位封疆大吏之一。
人无完人。雍正皇帝深知这个道理,不以小节失大才,同时又能帮助人才改正不足,不断完善人才。这正是雍正皇帝的高明之处。
人缘不好的齐貌辨
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才有多数人说不好的情况。但作为领导者,不要轻易放弃,要认真地进行考察,弄清大家不喜欢他的原因。
如果是原则性的本质性的问题,那就必须放弃;如果是由于性格爱好等小节问题,在做好大家思想工作的同时敢于大胆起用。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靖郭君田婴门下有一个毛病特多、长得又很赖的人,名叫齐貌辨。田婴门下的人多数都在田婴面前说齐貌辨的坏话,劝田婴把此人赶走。就连田婴的儿子孟尝君田文也曾多次劝说父亲:赶走这个讨厌的人,不要让这号人玷污了门庭。
靖郭君田婴觉得齐貌辨人虽古怪,但心地不坏,且有辩才有头脑。在听了其他门客对齐貌辨的非议后,田婴常常只付之一笑,说:“我知道啦。”接着又说:“你们各人还是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今天,想不到儿子又来对自己嘀咕这件事。在听了田文的话后,田婴突然对儿子发火道:“你以后不要再跟着那一帮人瞎嚷嚷!我告诉你,只要对齐貌辨有利的事,就是家破人亡也要办到!”田文被父亲训了一顿后,吓得再也不敢提这事了。但是,他怎么也搞不明白,父亲怎么偏偏喜欢上了齐貌辨这样的人。
田婴在堵住了众人之口以后,在生活上还破例给齐貌辨以优厚的待遇,弄得另外一些门客们有苦说不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