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南昌第一中学教育创新纪实
南昌第一中学是一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学校,近年来,他们在教学模式、教学观念、教育机制、人事管理等方面勇于创新,被人们誉为“传统上的起跳”。
一、在德育上创新,挖掘校园文化内涵
南昌第一中学一百年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造就了“一中精神”,这就是革命精神、爱国精神、科学精神、自强精神。南昌第一中学有很多个第一:江西省第一个革命团体“改造社”在第一中学创立;江西省第一次党代会在一中召开;中国第一位女坦克手程会保毕业于一中;江西省第一任省长邵式平曾在南昌一中就读……这许多个第一使一中人为之自豪,也是一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竭的源泉。南昌一中把老校友的爱国革命事迹编写成册,发给每一位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爱国主义教育。南昌一中把“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呼唤传统美德的回归,要求学生像老校友那样自尊、自强、自信、自立。这种教育朴实无华、真实感人。爱国主义的品德、奋勇勤俭的品行、博爱宽厚的胸怀对学生日后的操行和成长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第一中学在德育上的创新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二、在教学模式上创新,架设人才成长的立交桥南昌第一中学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冲破应试教育的束缚,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学模式,变补短教育为扬长教育,针对学生特长,开设外国语班、文理科班和艺术特长班,使高考独木桥变为人才成长立交桥。20世纪90年代初,南昌第一中学在高中试办外国语特色班。1997年,经南昌市教委批准,南昌第一中学又创办了外国语高中班。前年江西省外语听力竞赛,南昌第一中学外语班夺得全部35个一等奖中的33个。去年外语班有13名同学达到英语六级水平并获得教育部颁发的合格证书,50多位同学通过全国英语四级等级考试。
南昌第一中学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特长,在高二实行分流,分成文、理科和艺术特长班。艺术班学生连续4年100%升入高校。
三、创新教学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南昌第一中学努力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突出全面性、全体性、差异性和创造性,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强调教师的创造性劳动。向课堂25分钟要质量,这是南昌第一中学在教学上的创新。一堂课45分钟,教师传授知识大约25分钟,其余20来分钟向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拓展,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种新型的教学关系。学生积极思考,注重学科渗透,培养知识的迁移能力,学生的思维因此得到充分锻炼、发展,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
为了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经常举办艺术节、体育节,开展电教、计算机、数理化、生物竞赛,评选十佳歌手、十佳运动员、十佳小发明家,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尝到胜利的喜悦,同时在绿茵场上、在舞台上、在计算机网络中也能一显身手。
四、在管理机制上创新,造就高素质队伍
南昌第一中学为了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把竞争机制引进学校,1997年该校在南昌市率先实行教师下岗分流制,包括下岗、转岗、试岗、返岗四类。
下岗即对少数不能胜任教学,师德师风不高的教师实行下岗处理,让他们自己寻找进修的渠道,可以在校听课,也可自费到教育学院进修。
转岗是把一些工作兢兢业业,但教学能力不能适应现代教育要求的教师由一线转至二线,由教学岗位转至行政或后勤岗位。
试岗就是对新分配的大学生和所有拟调入的教师进行一个学期以上的试岗,学校根据其工作能力和学生反馈决定其去留。
返岗就是对一些下岗教师进行谈心、帮教活动,在教学方法上给予指导,通过进修、培训,使他们重返教学岗位。
同时,南昌第一中学拉开了分配档次,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案例2:陈京山提出中小学教学管理的基本思路教学管理同其他管理一样,也有它基本的规律,常规与创新是其最基本的两个概念,抓住了这两点就抓住教学管理的牛鼻子,工作就会主动,就会有活力。湖北长阳县教研室的陈京山同志多年在中学担任抓教学的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负责教学管理,深感这一规律对办好学校的重要性。他从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转变教育观念这一角度出发,对中小学教学管理谈了以下几条基本思路:一、常规管理要“三化”
(一)制度化
这是教学管理的基本要求,副校长和教导主任要同学校其他领导一起,科学制定有关教学计划和管理规章。规章制度要全面、有序、实在,教学规章制度包括备、教、辅、批、考、研等各个环节的基本要求,以及教研组长、任课教师和教辅人员的职责规范,考核与评价办法等,同时,做到人手一份,以规范教学行为。要注意的是,规章要重导向,以激励教师努力进取,不可设置过多的限制性条款。要记住,僵化的制度其最大弊端在于不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二)标准化
制度化的目的在于规范常规,而标准化则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常规。提高常规管理的质量,则依赖于对常规行为不断地总结和完善,这是符合常规的个性追求的。例如:学校检查备课情况时,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看一看课备了没有,登记一下就了事,这是形式主义;一种是规范有余,自由不足,片面强调“七有”或“八有”,这是教条主义。而我们所要求的是一个相对标准化的常规管理,是自由与规范的统一。只有那些有责任心、勇于进取的管理,才能不断总结提高,常规工作才能不断上档次。
(三)序列化
学校工作的周期性很强,既要力求标准,又要有所侧重,形成序列。如期初抓“序”时,重点是抓“三表”(课表、时间表、校历表)、“三书”(学生用书、教师书、教参书)、“三名单”(班级学生名单、任课教师名单、年级组或办公组教师名单)、“三计划”(教学教研计划、教研组计划、任课教师计划);期中前后抓“查”,即抓好“三个常规检查”(备课检查、教学质量检查、教研检查)、两个“座谈会”(教师评教、平管;学生评教与评学);期末要重点抓好“结”,即抓好“一考”(期末考试)、“一分析”(考试质量分析)、“两总结”(教学、教研)。这些工作都是按计划进行的,切忌突然袭击和无标准、无目的进行。管理的序列化就是在计划的链条上节节展开,使管理条理清楚,阶段性强,各有侧重。
二、树立权威当“三长”
要保证教学管理的规范、有序、高效运行,教学管理者还要讲究管理艺术,树立自己必要的管理、指挥的权威性,即要当好“三长”。
(一)参谋长
在学校日常管理中,抓教学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要善于协助校长科学制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科学设置课程,安排教学、教研工作,及时总结推广教研组和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对重要考试做科学的质量分析,听取教职工意见,并及时将有关情况和整改意见反馈给校长,以便校长调控管理进程。这就要求教学管理者要多学习、多分析、多总结,即当好“参谋长”。
(二)调度长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教导主任(或副校长)还起着组织调度的作用,如人员安排要谈话,教师缺课要有人代课,上级检查要准备,出现矛盾要及时疏导、妥善处理等,都需要教导主任等人及时调度、安排。要当好“调度长”,关键要熟悉情况、工作细致、果断处理。
(三)裁判长
检查、评估教学工作,肯定成绩,纠正偏差,这也是抓教学的副校长或教导主任要履行的又一职责,即当好“裁判长”。这一工作要求教学管理者要经常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对教师教研、教学及师德表现作科学、客观、公正的评价,并协助校长做好教职工的考评与奖惩工作,督促教职工按计划完成相关工作,使他们不断改进教学。
三、追求创新要“三让”
学校领导不能满足于搞好日常管理,还要勇于创新,努力使学校教学工作形成特色。当前,一些学校在各方面条件比较差的情况下,如何探索创新之路,如何寻找突破口?我们从实际情况出发,作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效果。
(一)让学校涌现更多明星
真正高明的教学管理者,就要注意创造条件,让优秀教师和教学新秀们登台亮相,把闪光的镜头留给他们,让学校涌现更多明星。
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让“明星”涌现:(1)赛:赛优质课,赛教研论文、课例分析等;赛基本功,如课件制作、活动课设计、教具设计、教具制作、演讲赛等。(2)展:即展示优秀教师的成果与风采,提高他们的声望,传播他们的经验,激励其提升自己的品位。展示的途径要多种多样,如现场会、媒体宣传等。(3)研:支持优秀教师进修学习,鼓励他们著书立说,使“明星”从理论上得到升华,成为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4)奖:即在评优表彰、提职发奖以及外出考察等方面要优先考虑优秀教师。(5)压:即压担子,让他们主持符合学校发展实际的课题,在经费上予以倾斜,让他们培养青年教师等。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
现在的学生大多不会学习,作为学校教学领导者,要把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突破口。如可针对小学生升入初中学习不适应这一情况,聘请骨干教师研究学法指导这一新课题,然后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还可定期举办学习经验交流等。学校要把改进学法指导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来抓,在这个过程中,要着力营造一种自由与严格相统一的校风和学风。
(三)让学生当评价的主角
学校要逐步转变单纯凭考试成绩及领导印象评价教师的做法,逐渐把评教的重心转到学生身上,强化过程评价。如科学设计评价表,定期让学生评价;量表的条目可以包含各个方面,特别要注意把学生的情感活动、参与程度、问题意识等作为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常规与创新构成了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基本思路,常规来自实践的总结,成功的探索和创新被实践检验定型后,又被转化为常规工作,不断丰富常规的内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相关的教学常规也需不断创新。总之,要想胜任工作就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不断吸收新的东西,淘汰过时的东西,完善具有生命力的过程,追求学校教学管理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