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学生先来到“搭积木”测试点,根据测试老师提供的积木,快速地搭了起来。两分钟后,一座造型别致的房子跃然眼前。测试老师在聆听了该学生的说明后,在登记表上写上了测试成绩:9元,表现:动作较灵敏,想像力丰富,色彩搭配合理。而后,该学生又来到“故事大王”、“词语天地”、“儿歌乐园”等测试点进行测试。测试完成后,只见他的登记表上写着:基础知识奖金总计18元,智能特长展示奖金总计16元,而各个栏目内也密密麻麻地写着一些描述性评价的话。接下来的事可更开心了,大家用在测试中所得的“奖金”,去超市购物(其实这也是一项测试)。老师提出的购物要求是,选购物品的总金额要正好等于获得的奖金额,并且,选购的物品中必须要有为他人购买的。
“新班级”的老师介绍说,如此改革期末测试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跟课题研究相吻合,是运用描述性语言评价对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一次检测。二是用“情境化”、“生活化”的测试形式取代原来“一纸一笔”式的测试,如“超市购物”就是检测学生数学学习中“20以内进位加减法”的掌握程度,如此,让学生感受到测试是愉快的、轻松的。“新班级”教育:新理念“新班级”教育,是相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提出来的。
班级授课制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首创的。班级授课制使大规模的教育教学活动成为可能,为教育的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信息社会和个性化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班级授课制作为一种规模化的教学方式,会阻碍一部分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对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如何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针对传统班级教育中缺乏互动,忽视学生个性的不足,新班级教育提出了自己的教学理念。
新理念之一:教师要包班
“新班级教育”实验中的“包班”是指由两个教师在小学低年级完成所有课程的教学。包班除了达成“言传”(一个教师教几门学科,从而将各门学科有机地、科学地融合在一起,触类旁通,达到预期效果)之外,更重要的是,还要负责管理学生在校的日常生活,在每天与学生的相处中,做到“身教”。
包班的意义在于融合,包班不仅可以使各门学科通过教师的整合,相互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且将班级的教学与交往的功能融合到了一起,教师通过长时间的与学生的互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这种融合不是各学科的简单拼凑与剪裁,而是课堂教学的深化,是丰富多彩的教学与交往活动。
这些活动使得学生的聪明才智、健康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理念之二:协同教学
协同教学就是两位教师同时进课堂组织教学活动。一堂课由两位教师来合作完成教学任务,可以使用不同教学手段和策略,贯穿不同的风格,有利于较充分地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的个体需求,因材施教,从而促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达成最优发展。协同教学最基本的形式为“一教一帮型”:一位教师担任主讲,另一位教师担任教学助理,负责在一旁协助主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如:协助操作多媒体课件,观察、记录学生课堂表现,协助指导、检查、批改学生课堂作业等。除了这种形式,为了实现差异教学,还有“平行教学型”(对相同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途径和方式)和“学习站型”(根据学生需求的差异教学不同内容)等等。
新理念之三:学科要综合
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所上的课不完全相同,这是学科综合化的结果。学科综合包括,知识层次的学科综合(共开设语、数、体、英语、生活、艺术6门必修课和14门选修课);认知层次的多感官的综合(视、听、触……);心理层次的因素的综合(知、情、意、行);教学层次的多手段综合运用。在教学手段上,打破传统教学单纯依靠语言,忽视学生主体活动的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教具、符号、动作、言语四个要素的密切配合。在教材内容系统的编排上,打破传统教材分块的内容组织和不合理的进度安排,使学生掌握不同学科领域的内在贯通性,如借助艺术理解语言,借助形体理解数学等等。在教学目标上,达到智能结构、意志结构、情感结构的全面发展。
新理念之四:多元评价和激励性评价
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方面。现行的教学评价以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作为评价的核心内容。这种一元的评价方式,忽视了那些言语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较弱,但在其他方面较有天赋的学生。“新班级”注重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尝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其他能力的评价。比如,在空间视觉能力、音乐能力、身体动觉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自我意识能力等方面的评价。由于这一评价体系能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进行不同方面的评价,这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信。同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新班级”还十分注重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更多地看到。“我进步了”,而不是“我还有这么大的差距”。
新理念之五:学生合作
班级是学生天然的交往场所,有着家庭无法取代的作用。学生到学校里来,不仅要学习知识、技能更要学会交往,寻求友谊。传授知识的认知活动,应该在师生之间的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交往基础上展开和实现。“新班级”教育倡导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充分交往和积极互动,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倡导多边互动,充分挖掘以往课堂教学不够重视的,甚至加以限制和排斥的学生互动这一潜在资源宝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的合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合作伙伴之间分工明确、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案例2:应用尝试教学理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江苏省的马宝亮同志提出的“尝试教育法”,可以说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是学校转变教育观念的一个很好的案例。
“尝试教育法”的基本精神可用八个字概括:“先学后做,先练后讲”。尝试教学理论着眼于的尝试精神、探索精神、创造精神,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以创新为主旨
就是在教学中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变单一的知识传授目标为多元化的素质发展目标,既重视知识的学习,也重视智能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培养。
(二)以学生为主体
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在教学中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过去的被动学习转为现在主动参与教学,主动地学,在动脑、动手、动口中发展创造能力。
(三)以教师为主导
在运用尝试理论进行教学时,我们认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是否认教师应起的指导作用。其实,越是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师的要求就越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做到“趣”,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强化双基;“灵”,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会学:“活”,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
(四)“三个统一”
一是师生教学关系的和谐统一;二是学会与会学、创造性地学的和谐统一;三是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统一,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提高。
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具体的操作上,我们就下面几方面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
(一)创设情景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认识的过程,也是情意过程。因此,教师要恰到好处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特别是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1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意因素,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情景进行教学。
2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努力营造一个愉快合作的课堂教学气氛,从而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情感。
3教师以平等的身份,民主的态度与学生一起参与教学活动,充分爱护、信任学生;以师生情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思维训练
1在“尝试练习”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学生看过尝试试题后,经教师的启发、诱导和鼓励,往往会情不自禁地进行尝试练习。引导学生寻找和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养成善于猜想的思维习惯。
2运用“扩散性问题”进行提问,让学生产生或提出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的想法和见解。
3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在教学中,要充分展开思维的全过程,提出思维的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思维问题、分析问题。
4大胆质疑。在教学中,首先表扬敢于提问的学生。其次,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善于质疑。
三、优化教学程序
课堂教学活动是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的,如何用最优的程序来组织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来优化课堂教学程序:揭示目标——自学教材——尝试练习——尝试评价——再次尝试——矫正小结。